祝融是那个朝代的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祝融是那个朝代的人,第1张

祝融部落所处的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代,距今大约3000—5000年。其原始居地与颛顼部落的原始居地大体一致,主要分布在河南嵩山、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新郑),祝融之虚也。”《汉书·地理志》说:“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虚也。

祝融夫人:别名刺美人。她是罗贯中所著的中国古典历史题材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据传说为火神祝融氏后裔,南蛮王孟获之妻。武艺高强,善使飞刀,是《三国演义》中写到的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曾与孟获一起抵抗蜀国军队,在两军阵前被赵云活捉,在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后,随孟获归降蜀汉。

祝融相传是帝的火师,也是楚国社会公认的楚国始祖。 他被誉为古代传说中的火神。那么关于祝融的故事你们了解多少下面 历史网 将说话祝融的简介。

 祝融

中文名称: 祝融

又  名: 祝和 祝诵

性  别: 男

 生平简介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 帝喾 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 帝喾 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祝融氏是黄帝后世子孙。《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说:“高阳者(帝 颛顼 ),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火正。吴回死,陆终嗣。陆终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时为郐国。

重喾封功食邑于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春秋时的郑国,是祝融族原来居住过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国语·周语上》说:“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见,在夏族开始兴盛的阶段,祝融族有一部份还在嵩山一带居住。嵩山与新郑同为郑国疆域,基本上属于一个地区。

罗泌《路史》卷八说:“[祝诵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祝融因功状昭显,食邑于新郑,故 乾隆 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特为祝融作《封建表》。

 祝融击火

各种各样的打火机,已经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但在一些边远山区,农民至今还随身携带著取火用的火链,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随时用,随时取。所以,一直沿用了几千年。那么,火链最早是谁发明的呢

传说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后,到了黄帝时期,人类已开始用火烧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驱赶毒虫猛兽,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时,人们只知道用火,却不会保存火种,这对过著迁徙不定的游牧游猎生活的人们来说很不方便。他们必须经常带火种行路,每到一个地方,头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种燃火烧饭,烧过饭后又得把火种小心地保存起来。

有一年,黄帝带著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转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发,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浇得像落汤鸡。祝融负责管理火种,他随身带的火种也被暴雨扑灭了。人们又冷又饿,孩子们哭 叫不停。黄帝命令大家在一个大石洞里暂住下来,等待天晴之后再走。谁知,老天好像故意与人们作对,一连几天,雨一直不停地下著。人们住在山上石洞里饥寒难忍。但因失去了火种,无法生火做饭取暖。饿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大人便开始吃生肉, 老人和小孩也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 祝融著急万分,想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带来的木柴全是湿的,钻了很长时间,也未钻出火星。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满头大汗,毫无效果,一气之下,便把手里的钻头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钻头碰击在石洞的岩石上,溅出的火星更多。祝融心里顿时由忧变喜,他忘记了疲劳,找来好多岩块,用力互相碰击,只见火星不断飞溅 。可是,怎样才能使火星燃烧呢这又成了一个难题。黄帝走过来对祝融说:“你不要太急,从石头上能击出火星,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么办,需要多找些人来共同商量。”黄帝的这番鼓励,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来常先、大鸿、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办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著,一句话也不说。大家以为他饿病了,劝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一站,说了声:“有办法了!”说著,把自己缠腰的腰围解下来,用劲撕开,从容掏出一团花絮,对祝融说:你把这些芦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议把芦花絮摆好,再击石,火星溅落的越来越多,点燃芦花絮的声音越来越大,祝 融用口轻轻一吹,随著一股浓烟窜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们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里的大人小孩无不欢呼跳跃。黄帝专门为祝融举行了庆功会,给他记了大功,并封他为“火正”(官职)。

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因火又是红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

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远祖踪迹

地质学的考察表明,寒武纪以前衡山所在地区是一个指状海湾。后经多年地台活化和火成岩活动,至老第三纪末叶(约三百万年前)在雷霆万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下,衡山便突兀而起。然而,在古老的民间传说中,衡山却是由盘古的左臂化成的。

盘古左臂化衡山

盘古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清马 《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关于盘古五体如何化为五岳,民间有更为具体生动的传说。相传当年黄帝曾问起衡山的来历,祝融答道:盘古死时头东脚西地躺在中原大地上。头部高高隆起,成了巍峨高耸的东岳泰山;脚趾直伸指天,成了奇敛挺拔的西岳华山;腹部向上鼓起,成了势如卧龙的中岳嵩山,右臂卷曲,成了连绵横亘的北岳恒山;左臂斜张,成了重峦叠嶂的南岳衡山。

神农殉职降真峰

传说中的神农即炎帝。他不仅是农业之始祖,而且为医药之祖。《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云:“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

相传神农带着大臣赤骥和女儿女娃来到衡山之前,已含辛茹苦外出两年。在此期间尝过几百种药物,包括蝎子、蜈蚣、蛇和许多毒草。数次中毒均找到了解救之药。这年春天到衡山,吃了一种线虫(一说百足虫),中毒太深,加之年老体迈,又长时间跋涉劳累,便一命呜呼。正在赤骥、女娃恸哭之际,天上忽飘来一朵祥云。原来是元始真君为女娃哭声所感动而特来救助。他向神农身上喷了一口水后,对女娃说:神农肉体可保住九十九天不腐,这期间若得到东海龙宫庭院的还魂草,即可起死回生。女娃历经千辛万苦,奔波四十八天赶到东海边,喉咙喊出血来方见到龙王。但龙王不仅不给还魂草,还命人将女娃淹死。女娃死后变成白嘴红爪、头有花纹的精卫鸟,飞到西山,决心用树枝填平东海,把龙王 。东海难平,精卫即始终不止。九十九天过去了,神农尸体腐烂,葬于衡山东南的酃县。赤骥把几年考察的成果整理成《神农本草》,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医药志。神农遇难、元始真君降临的这个山峰,以后便被唤作“降真峰”。人们说,至今还可以看到山顶上有祥云在飘绕呢。

湖南酃县炎帝陵

对于这个传说中神农中毒身亡的真实性,后人曾有怀疑。如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释疑”云:“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此实事也。……但传炎帝尝诸药,中毒者能解,至尝百足虫入腹,一足成一虫,遂致千变万化,炎帝不能解其毒而致死,万无是理,此讹传耳。”其实,传说即是传而说之,不必拘泥。

在酃县城西南有炎帝陵,传说炎帝“崩葬”于此。

祝融荣任南岳神

关于祝融,古籍中有许多记载。有说他为炎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有说他为黄帝之裔(《海内经》、《大荒西经》);有说他为传说中“以火施化”的“赤帝”(罗泌:《路史》);有说他为黄帝六相之一,因“祝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管子·五行篇》);亦有说他名重黎,“为帝喾高辛氏火正(即火官),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有说共工与祝融战,不胜而怒触不周山……从以上诸说看,传说中的祝融并非一人,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火”,与南方有关。南岳地区有关传说也不例外。

一说云,在天地才开辟不久的时代,天地间相隔不远,且有路可通。高阳氏继黄帝以后掌管天地事务。他把天上的事情交给了自己的大儿子重掌管,把地上的事情交给了二儿子黎掌管。重和黎皆德才双全。重把天上的火种送给黎,让弟弟教人熟食照明,黎则教人用火烤猪羊祭天。为此,高阳氏很满意,就封重为祝神,黎为融神,前者取伟大之意,后者取光明之意。因重、黎合作亲密,后人便将二人视同一人,凡名“重黎”,神号“祝融”。后共工氏造反,重、黎在平叛中立下赫赫战功。不久高阳氏殁,继位的高辛氏因惧怕重、黎威望而找借口杀之。为安抚人心,他将重、黎的封号同时封给了他们的弟弟吴回,但收回了管天上事务的权利,只让管人间火种。吴回忠厚憨直,受封后就老老实实地在南岳做起他的火神爷来了。

另一说云,黎为一个氏族首领的儿子,因发明石头取火的方法而被黄帝封为火正官,并获“祝融”的封号。后蚩尤入侵中原,祝融献计用火攻而使黄帝大获全胜。班师回朝途经云梦泽时,黄帝又问及许多有关南方事务,祝融对答如流。队伍驻扎衡山,在众人踏着黄帝自编“咸池之乐”的拍子,和黄帝的妃子嫘祖一起起舞欢庆胜利之时,黄帝封祝融镇守南方。从此祝融就留住衡山,以火施化,为民造福,被百姓尊为“赤帝”。不久,共工因争帝位而怒触不周山。一时间,“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在此危急之时,祝融以身柱天。故后人有诗云:“地涌一峰秀,高撑南楚天。”祝融在南岳活到一百多岁才死去。百姓为纪念他,将他生前居住的衡山主峰叫做祝融峰,将埋葬他的山峰称为赤帝峰,并在祝融峰顶修建了祝融殿。

青山犹忆尧舜禹

历史进入原始公社后期,华夏出了三位著名的贤君尧、舜、禹。

相传尧帝勤于政事,曾南巡到衡山狩猎、祭祀。舜继位后,南巡更勤。因见南岳风景秀丽,曾将丹邱国进献的玛瑙瓮移置南岳紫盖峰顶,并设宝露坛。据说此瓮可容八斗,以应验八方。舜每次南巡即在宝露坛上向八方部落首领赏赐露泉,以使普天下都得到他的恩泽。后来此瓮随舜又迁至零陵。汉时东方朔曾作《宝瓮铭》以志其事。以后便不知去向。今衡山紫盖峰上犹有宝露坛遗址。安上峰一带亦有舜庙、舜洞、舜柏、舜井、舜溪、舜樟等古迹。

禹和衡山关系更密切。相传舜时神州洪水泛滥,舜命鲧治水。鲧劳而无功被处以极刑。舜得知鲧之子禹有才干,便授命其接替父职。禹接到任务后,起初仍用父亲的堵塞方法,结果仍无成效。一次,他偶然从先贤经典《皇帝中经》中得知,“在南岳衡山峰顶上,有金简玉书,内有治水之策”。于是,他不辞辛劳来到南岳,登上一座山峰,杀了一匹白马祭告天地,祈求赐书。这座山头便因此得名“白马峰”、“杀马冲”。他的虔诚感动了天地。一位自称“玄夷苍水使者”的异人于他梦中授以求书之法。他遵嘱于庚子日前三天爬上南天门,在皇帝岩下一石洞中斋戒三天。然后登上皇帝岩上面的山峰。果见峰顶有块巨石,石上长有一株红光艳艳的珊瑚状大赤芝。掀开巨石,一本金简为页、青玉为字的宝书赫然在目!禹细读金简玉书,得疏导洪水之法,于是“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因其功成,舜禅位于他。人们念其功绩,将其求得宝书之山名曰“金简峰”,将峰顶那块长有芙灵芝的镇书之石唤作“大禹岩”、“光明台”、“圣灯岩”,将鞭蓉峰大禹扎营安寨处称为“禹王城”,并在岣嵝峰上建禹王庙,竖禹王碑,碑上用蝌蚪文铭记大禹治水业绩。因碑上蝌蚪文难以辨认,后世为此打了不少笔墨官司。

另外,据说禹在求书期间,还在祝融峰前种了一棵梨树,在山下建了遥祭舜帝的冷清宫。

1南岳传说之祝融的故事

  黄帝时候有个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时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个氏族首领的儿子,生成一副红脸膛,长得威武魁伟,聪明伶俐,不过生性火爆,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那时候隧人发明钻木取火,还不大会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别喜欢跟火亲近。所以十几岁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里,只要不是长途转递,就能长期保存下来。黎会用火烧菜、煮饭、还会用火取暖、照明、驱逐野兽、赶跑蚊虫。这些本领,在那个时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带着整个氏族长途迁徙,黎看到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钻木取火用的尖石头带在身边。

  一次,大家刚定居下来,黎就取出尖石头,找了一筒大木头,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哧呼哧”钻起火来。钻呀,钻呀,钻了整整三个时辰,还没有冒烟,黎很生气,他嘴里喘着粗气,很不高兴。但是没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钻。钻呀,钻呀,又钻了整整三个时辰,烟倒是出来了,就是不起火。他气得脸子黑红,“呼”地站起来,把尖石头向石头山上狠狠砸去。谁知已经钻得很热的尖石头碰在石山上,“咔喳”一声冒出了几颗耀眼的火星。聪明的黎看了,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嘣嘣嘣”敲了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面,就“吱吱”冒烟了。再轻轻地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窜了。

  自从黎发现石头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着费很大工夫去钻木取火了,也用不着千方百计保存火种了。中原的黄帝知道黎有这么大的功劳,就把他请去,封他当了个专门管火的火正官。黄帝非常器重他,说:“黎呀,我来给你取个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远,融就是光明,愿你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黎听了非常高兴,连忙磕头致谢。从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黄帝在位的时候,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名叫蚩尤,经常侵扰中原,弄得中原的人无法生活。黄帝就号令中原的人联合起来,由祝融和其他几个将领带着,去讨伐蚩尤,蚩尤人多势众,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个兄弟,一个个身披兽皮,头戴牛角,口中能喷射浓雾,好不威风。开始打仗的时候,黄帝的部队一上大雾就迷失方向,部队之间失去联系,互不相顾。蚩尤的部队就趁势猛扑过来,打得黄帝所部大败,一直向北逃到涿鹿才停下来。黄帝被蚩尤围在涿鹿,好久不敢出战。不久,因发明了指南针,就再也不怕浓雾了。后来祝融见蚩尤的部下都披兽皮,又献了一计,教自己的部下每个人打个火把,四处放火,烧得蚩尤的部队焦头烂额,慌慌张张地朝南方逃走。黄帝驾着指南车,带着部队乘胜向南追赶。赶过了黄河,赶过了长江,一直赶到黎山之丘,最后终于把蚩尤杀死了。祝融由于发明了火攻的战法,立了大功,黄帝重重封赏了他,他成了黄帝的重要大臣。

  黄帝的部队班回朝时,路过云梦泽南边的一群大山。黄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问道:“这叫什么山?”祝融答道:“这叫衡山。”黄帝又问:“这山的来历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时候,天地一片浑沌,象个鸡蛋。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生灵。他活了一万八千年,死后躺在中原大地之上,头部朝东,变成泰山;脚趾在西,变成华山;腹部凸起,变成嵩山;右手朝北,变成恒山;左手朝南,就变成了眼前的衡山。”刚刚说完,黄帝紧接着又问:“那么,为什么名叫衡山。”祝融马上答道:“此山横亘云梦与九嶷之间,象一杆秆一样,可以称出天地的轻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黄帝见他对答如流,非常高兴,笑呵呵地说:“好哇!你这么熟悉南方事务,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黄帝并不说出是什么重任。

  队伍在衡山驻扎下来了。黄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个部落的朝拜。许多氏族首领会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兴,祝融一时兴起,奏起了黄帝自己编的曲子-咸池之乐,黄帝的妃子嫘祖也踏着拍子,跳起舞来。大家见了,都围着黄帝跳了起来。跳了个痛快以后,黄帝叫大家静下来,说:“我就位以来,平榆罔,杀蚩尤,制订历法,发明文字,创造音律,编定医书,又有嫘祖育蚕治丝,定衣裳之制。现在天下一统,我要奠定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从今以后,火正祝融镇守南岳。”大家一听,都大声喊着:“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融这时才知道,原来黄帝说的委以重任就是这么回事。

  黄帝走了以后,祝融被留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事务。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经常巡视各处的百姓。他看到这里的百姓经常吃生东西,就告诉他们取火,教他们把东西烧熟再吃。他看到这里的百姓晚上都在黑暗中摸摸去,就告诉他们使用火松明。他看到这里瘴气重、蚊虫多,百姓经常生病,就告诉他们点火熏烟,驱赶蚊虫和瘴气。百姓们都很尊敬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后,就成群结队地来朝拜他。大家说:“祝融啊,我们人丁兴旺了,鸡鸭成群了,五谷丰登了。你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感谢你,我们要尊你为帝了。你以火施化,火是赤色我们就叫你赤帝吧!从此,祝融就被大家尊为赤帝了。”

  正在大家安居乐业的时候,忽然电闪雷鸣,从中原地带来了震天动地的杀喊声。百姓们吓得不得了,都跑来问祝融是怎么一回事。祝融告诉他们说:“这是共工和颛顼气争帝位,打起来了。”他们打了很久,还是不分胜负,共工气得七窍生烟,纵身一跳,一头朝不周山上撞去。这不周山原来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它撑住了天空,不让天垮下来;它系住了大地,不让大地倾斜。共工一头撞过去,只听得“轰隆隆”一阵巨响,火星飞溅,照亮了半天,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系住大地的绳索也绷断了。从此,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都往西北方向落下去。大地向东南倾斜,江河湖泊的水都往东南方向流过去。本来,南岳衡山这块天眼看也要垮下来了,这块地也一晃一晃的就要翻过去了。老百姓一个个抱着大树,攀着岩石,吓得哭起来了。祝融连忙使出自己的全身本领,象个大柱子一样撑住这个地方的天才没有垮,山才没有塌。唐朝有个诗人,特意写了这件事:“东南地益卑,维岳资柱石。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后来,还有一个诗人也写道:“地涌一峰秀,高撑南楚天。”祝融在南岳山上活到一百多岁才死去。百姓把他埋在南岳山的一个山峰上,并把这个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过的最高峰,大家就一直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顶上,百姓们修建了一座祝融殿,永远纪念着他的功德。

2祝融与火攻战法

祝融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广泛祭祀的火神。据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传说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发现了击石取火的方法,还发明了火攻战法。

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诞生在氏族社会,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聪明的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击石取火比钻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计保存火种,因此,当时中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

火攻战法传说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当时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仓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终于打败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镇守南山。

祝融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不但发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战法,他还教人们如何用火把食物烧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驱除瘴气和蚊虫,防止闹病。祝融以火施化,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们就称他为“赤帝”,每年秋后都向他朝拜。

在科学文化落后的年代里,人们对火的认识还仅仅是表面的,认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祝融用火为人们造福,所以,后人把他尊为火神,每年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以表达人们对祝融的感激和纪念。

火神祝融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反映了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一种希冀,寄希望于火神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驱除邪恶,消灾免祸。然而,要真正预防火灾,避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祭神求佛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智慧战胜火灾。今天,人类对火已有了科学的认识,再不用祈求火神保护了,但火种祝融以火造福人类的形象却将作为美好的传说继续流传下去。

3祝融击火

各种各样的打火机,已经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但在一些边远山区,农民至今还随身携带著取火用的火链,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随时用,随时取。所以,一直沿用了几千年。那么,火链最早是谁发明的呢

  传说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后,到了黄帝时期,人类已开始用火烧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驱赶毒虫猛兽,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时,人们只知道用火,却不会保存火种,这对过著迁徙不定的游牧游猎生活的人们来说很不方便。他们必须经常带火种行路,每到一个地方,头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种燃火烧饭,烧过饭后又得把火种小心地保存起来。

本文来自:日报

看新闻报道,有时读到有关“火”的报道,间中都会以“祝融”代之。这一个在语文上使用了借代修辞法。那“祝融”与“火”到底有什么关系?

明代蒋应镐版本《山海经》的祝融

据历史记载,“祝融”本名重黎,是中国上古帝王,以火施化,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热爱生活。而另一说法就是“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

清代汪绂版本《山海经》的祝融

《山海经·海内经》载有关于他的出生叙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可见祝融是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孙。但典籍中也提及“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再补叙指:“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这样一转,祝融又成了黄帝之后。不过,上古时期黄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以传说中的祝融时又炎帝之孙,时而又是黄帝的后代,也就不为奇。

据《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从中了解到祝融的特征,并非完人。另一先秦著作《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

《墨子》中使用“祝融”来说“火”

至于以“祝融”代替“火灾”一词,起源也相当早,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上》载:“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正因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应用到两军对垒的战争中,先秦著作《墨子》载:“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闲,西北之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军队使用火,记载中的“融”,就是“祝融”。

影视中的“祝融夫人”

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的南蛮人物“祝融夫人”,在正史没有记载。在罗贯中小说笔下,“祝融夫人”是传说中火神祝融氏后裔,是南蛮王孟获之妻。她在《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中登场,武艺高强,善用飞刀:“夫人世居南蛮,乃祝融氏之后;善使飞刀,百发百中。”是《演义》中写到的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也很美艳。

祝融是那个朝代的人

祝融部落所处的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代,距今大约3000—5000年。其原始居地与颛顼部落的原始居地大体一致,主要分布在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