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道家典籍
《淮南子》引用过的道家著作,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管子》、《老子》、《文子》、《庄子》、《列子》、《黄帝四经》等。此外,郭店楚简中《太一生水》篇对《淮南子》也有明显影响,也可归入此类。
《淮南子》分析了《管子》产生的原因:“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要略》)显然把它作为富国强民的政治著作看待,刘向也认为:“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①《淮南子》在《道应训》引述了《管子》的话②,《管子》一书,以道家为主包举百家,《淮南子》的“气”论及“法治”等方面的思想,都能在稷下黄老著作《管子》那里找到它的源头。
《老子》是《淮南子》直接引用最多的典籍,《道应训》实际就是以历史故事、寓言传说等阐释《老子》的旨义,仅此一篇,涉及《老子》41章中的56处文字,它与《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一样,都是关于《老子》的较早的注释,足见《淮南子》作者对《老子》的重视。《淮南子》所受《老子》的影响,最明显的是以道作为全书的指导宗旨,并对“道”做了更加详尽的描述和规定,其中《原道训》,杨树达认为:“此篇全衍老子之旨,故以《原道》名篇。”③
《淮南子》引用《庄子》直接说明的只有一处,见于《道应训》:故《庄子》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句出自《逍遥游》,只是次序略有不同。但是,“其暗用《庄子》者触篇皆是。今本《庄子》三十三篇,惟《说剑篇》之文,不见于淮南。其余三十二篇,则均有称引”④。刘安对《庄子》是熟悉并深有研究的,他还做过《庄子》的注释工作。《文选》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陶渊明《归去来辞注》、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李善注并引淮南王《庄子要略》云:“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张景阳《七命》注引淮南王《庄子后解》云:“庚市子,圣人无欲者也。人有争财相斗者,庚市子毁玉于间,而斗者止。”据此可知,淮南王刘安曾有《庄子要略》和《庄子后解》,惜已失传。
《淮南子》与《文子》关系殊难判断,《文子》的内容有十分之五六与《淮南子》相同,两者孰先孰后的官司打了上千年。《汉志》载:“《文子》九篇。”班固自注日:“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然而,1973年,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的竹简中就有《文子》,这为认识《文子》提供了新的机遇。①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内容既有相同者,也有不见于今本的佚文,说明《文子》是有渊源的,为西汉就已经存在的先秦古籍,它与《淮南子》的关系,绝非简单的谁抄谁的问题。
《列子》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和列子“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万物之有叶者寡矣”的感叹,在两书中都出现过,显然有某种继承关系。《汉志》所著录的“《列子》八篇”,是刘向整理过的,它在流传的过程可能有后人掺入的成分,但绝非“伪书”,其内容大部分可信。《尸子》说:“列子贵虚。”(《广泽篇》)刘向以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日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列子书录》)②在景帝时十分流行的《列子》,想必刘安也能见到,《淮南子》也有贵“虚”的一面,不能说没有《列子》的影响。
至于《黄帝四经》(唐兰认为,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就是《汉志》所说的《黄帝四经》)有《道原》,《淮南子》有《原道训》,《淮南子》文字明显出于前者的有近三十处,唐兰已作过梳理。①
《太一生水》,抄于郭店竹简《老子》丙组之后,是讲宇宙生成的。许抗生认为:“《太一生水》篇,从宇宙演化学说史上说,是老子到《淮南子》之间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又具有不同于老子思想的独创性。它与《管子·内业》等篇和《淮南子》有着不同的思想发展路向,同时又对《淮南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天为气的思想和‘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的思想皆对《淮南子·天文训》产生了影响)。”②
《道德真经》 《 南华真经 》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
《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
《阴符经》 《清静经 》
《西升经》 《心印经 》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
《玉皇经》 《玉枢经 》
《三官经》 《北斗经 》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
《坐忘论 》《化书 》
《重阳立教十五论》 《龙门心法 》
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
经前诸韵赞
八大神咒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诸真宝诰
中堂赞及邱祖忏文等
小赞及结经谒等
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
经前诸韵赞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
诸真宝诰
中堂赞及报恩宝诰等
小赞及结经偈等
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汇编,道教经典的精华。 《道藏》之名始见于唐代,我国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刊成的《正统道藏》。《道藏》内容十分庞杂,除与道教有关的经、论、戒律、符决、法术、威仪与斋醮等内容外,还涉及中国古代的医学、化学、生物、体育、天文、地理等等,《道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重要历史人物: 张陵 (34年~156年) 一名“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汉明帝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顺帝时于鹤鸣山修道。永和六年(141年)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凡入道者须纳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教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治病。后道教徒尊其为天师。后裔承继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葛洪 (281年~341年) 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是道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抱朴子》是葛洪思想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国古代炼丹史的重要著作。葛洪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陶弘景 (456年~536年)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是南朝齐梁时道士和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他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理论,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释、儒、道三教合流。陶弘景还是书法家,工草隶,行书尤妙。另对历算、地理、医药等也有研究。曾整理《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对本草学的发展颇有影响。 吕洞宾 (798年~?) 唐道士,号纯阳子,京川人(一说河中府永乐县人)。传说唐咸通三年(862年)64岁进士及第。又传说他“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其理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路径,改丹铅与黄白之术为内功,改剑术为断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对北宋道教教理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后被奉为全真道五祖之一,通称“吕祖”。自北宋以后,民间传说故事相继出现。元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叙八仙云:“吕纯阳爱打简子渔鼓。”八仙过海图等多据此以绘其像。 陈抟 (?~989年) 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内丹派第四代传人。他不但精于修炼,而且将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理融为一体,建立起一整套修炼理论,并首次将此原理绘成《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以阐述道教修炼方法。陈抟的思想对宋代的一批理学大师如周敦颐、邵雍有一定影响,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因此,他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张伯端(984年~1082年) 字平叔,浙江省天台县东临村人,道教内丹派南宗创始人,他所著《悟真篇》与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为“丹经王”。他主张三教合一,被清雍正皇室敕为“大悲圆通禅仙紫阳真人”。 王重阳 (1112年~1170年) 原名中孚,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今属陕西)人,道教内丹派北宗创始人。他因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故皈依道教。1159年,自称在甘河镇(今陕西户县)遇先人吕洞宾的化身,得修炼真决,遂通仙术,在各地传道,树起全真旗号。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有部分学者认为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
虽然在古代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科技,在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是非常不便利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更能看出古人的聪明,从四大发明的问世开始,促进了全球科技的发展,只是在清朝的时候这种特点没有被更好地利用,不然相信我们的古代发明不止会这一点。虽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是在秦朝科技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反观汉朝,不仅比秦朝繁荣而且科技等方面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考古学家找到汉墓出土2本失传古籍,本本改写世界历史,西方专家:这不可能!
造纸术的出现,让古代人们文化传播越来越方便,因为纸张的出现记载也方便了很多,而这一方法的出现也让考古学家们挖掘到许多古代的记载,有利于研究历史。而古代人们的农用,药用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乃至古代数学也让我们再次大开眼界,我国最早关于数学的记载是战国时期的“乘法口诀”,这是我国特有的发现。不仅如此三国时期的《九章算术》也被我们很好地运用到了现在生活中,而还有一本关于算数的古籍,比《九章算术》还要早。
在江陵的张家山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汉墓群,虽然同样是大的古墓,但是这个汉墓群却和其他墓不一样,其他墓中只能挖掘出很多的青铜器,金银珠宝等,但是这个汉墓群却让考古学家们挖掘除了震惊世界的两本珍贵文物,那就是《引书》和《算数书》,详细研究会发现这两本足以改进世界历史。
《引书》是一本养生之书,是道家的养生之道。书中的许多记载都是如何调理身体和健康生活的,而且在里面还记载着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术和叩齿术。这些记载都让我国的医术比西方先进了很多,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从古代就有了这些详细的记载,怪不得西方国家不敢承认,直呼:这不可能!
还有一本书《算数书》是记载数学的书,它比出现在三国时期的《九章算术》还要早,甚至要比它早九百年,这本书也改进了世界历史,里面记载了关于数学的其他算法,这是属于炎黄子孙的文明,可见在古代虽然没有其他的辅助,我们的先祖们也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新的发明。
这两本书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代文明的先进,这次的发现也让世界文明史有了新的发展。两本不同领域的书都足以体现了我们的古代文明是比西方还要先进的,虽然他们不同意,但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最早的已经遗失,最有名的当属道德经,分道经与德经。清静静应该在道德经之前,其中有一句: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所以我认为清静经在这之前。如想学道,先求清静,后学太上感应篇,如有所感,可以入门。望采纳
淮南子的道家典籍
本文2023-10-19 08:29: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