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修书过程:永乐修书保存了失传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永乐大典的修书过程:永乐修书保存了失传古籍,第1张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1] ,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但据专家表示,《永乐大典》有不少错漏,并非如人所誉不曾擅减片语,谢保成即指出《永乐大典》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韵下医目条引《林唐语》,原文出自《因话录》卷六《羽部》,《永乐大典》随意删改此文的情况非常严重,连善医者沈师象也讹作喜医者沉大师象。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写了一部。隆庆初告成,原本归还南京。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这套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历史学界有多种猜测。顾炎武《日知录》断定大典全部皆佚。另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给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

《永乐大典》在明代即有佚失。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已遗失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其中有385种收入《四库全书》,以为菁华已载,糟粕可捐,原(书)可置不复道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11]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现今尚存约400册,810卷,不到原书的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161册,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亦有搜集, 立故宫博物院则存有62册。

冯绍峰、颖儿、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山河月明》正在热播,该剧 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从年少起就喋血沙场,历经战阵,终于成长为合格的军事统帅和成熟政治家,并成就一番伟业的故事。

《山河月明》姚广孝结局

在剧中王绘春饰演的姚广孝,是比较出色的配角。他十四岁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他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他更是《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这也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他就是道衍和尚,俗家名字叫做姚广孝。

姚广孝是长洲人,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后来他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在电视剧《山河月明》中,燕王朱棣带符离公主回京时,在开封的大相国寺和姚广孝有了一面之缘,从此也结下了君臣缘分,那历史上的姚广孝,和朱棣又是怎样的机缘呢?

历史上的1375年,也就是洪武八年,笃信佛教的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道衍以通儒僧人的身份(精通三教),通过朱元璋诏令入的京师,但他并没有被授为僧官,只是获赐僧衣,到了1380年,他又经僧录司右觉义来复和右善世宗泐的推荐,入天界寺,才谋到一份僧职,同年朱棣也就藩北平。

道衍和朱棣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382年(洪武十五年),当时的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道衍就是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又因为朱元璋有规定:诸王初封时,都要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所以道衍便要求跟随朱棣前往北平,后在庆寿寺任住持,从此他们交往十分密切。

建文帝继位并实行削藩策略之后,朱棣在自保的同时,也在犹豫要不要起兵,道衍就是关键的推波助澜者: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为了让燕王下定决心,他还推荐相士袁珙(通俗讲就是看面相算命的大师,如今各种面相书籍和网络相术资料,大部分都是根据袁珙的《柳庄相法》去整理的)。

1399年(建文元年)六月朱棣决定起兵,号称奉天靖难,在僵持战的第三年,留守北平的姚广孝建议朱棣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正是道衍的这条建议让他顺利的夺取了南京,朱棣更在1402年(建文四年)登基称帝成为明成祖,从此之后,朱棣每次与他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在1404年(永乐二年),他被任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当明成祖命他蓄发还俗,赐他府邸、宫女,都被他一一拒绝了(只住寺庙),姚广孝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被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还负责了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晚年的他,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成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赐葬于房山县东北,朱棣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以上就是《山河月明》姚广孝结局介绍,想了解更多影视资讯,请持续关注!

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暗,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谋划“靖难之役”帮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广孝一直不蓄发,不娶妻,为出家之人,八十五岁病故,葬于北京房山崇各庄,现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称。为“北郭十友”之一。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 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成祖数次前去探视,赐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成祖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皇上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到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直到这时,成祖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姚广孝叩首拜谢。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永乐大典的修书过程:永乐修书保存了失传古籍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