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夸克。
夸克(英语:quark)是一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夸克互相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粒子,叫强子。强子中最稳定的是质子和中子,它们是构成原子核的单元。
由于一种叫“夸克禁闭”的现象,夸克不能够直接被观测到,或是被分离出来,只能够在强子里面找到。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对夸克的所知大都是间接的来自对强子的观测。
一个夸克的大小:
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东西,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感受到了从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可见光,如果没有可见光,我们就什么都看不见。
事实上,可见光的光波最短就只有几百纳米(1纳米等于10^-9米),而即使是“很大的”原子,它的尺寸都是属于10^-10米的级别。这就意味着,我们连原子都无法直接看到,更别谈像夸克这种级别的微观粒子了。
以上内容参考-夸克
物质由分子组成
分子由唔同o既原子组成
原子由质子
电子
中子组成
当中电子最小
不过电子唔可以 叫做物质
最小o既物质 应该系氢 ps:粒子系对所有所有野最小o既单位;离子系指多/少左n个雹子o既原子 2010-12-04 16:01:26 补充: 最细o既原素系氢 原子系一个稳定o既状态系唔会衰变
有d原子会衰变
衰变成一个稳定o既状态
由83号元素开始(含83号元素)以后的原素在自然界中没有稳定状态(会衰变)
经过一定时间(小则<1s
多则很多年)会变成一个稳定o既状态 中子会衰变成质子(在没有质子的情况下) 2010-12-06 20:28:08 补充: 我d概念有错
只要系占有空间和有质量o既所有野都系物质
电子electron是原子中最细
其重量是9109338215x10负31次方 kg 而电子内再含有"quarks"子
只是理论上 而quark子内再有"rishons"子 亦是theory上
还未有真正isolated出来 所以真正measuable electron是最细
理论上是"rishon"是最细 只是暂时的
It should be element because it is the simplest
it can not be brokendown I do not know which element is I have learnt Chemistry for 3 months
I do not confirm
我也认为最小的物质是电子。 电子的质量远低于中子或质子(约1/1837) 故此质子/中子没可能是最小的物质。 粒子只系一个统称, 泛指组成某一物质的最小单位, 其实就是指分子、原子或离子。 最小的物质也不是氢, 氢的最小单位是一个氢原子, 但氢原子内还有中子、质子和电子。
为何电子不是物质 电子具有波粒二重性
既是波动
也是(物质)粒子 不过发问者可以先定义一下何谓物质 你去搜一搜"夸克" 吧
I think is 原子or中子
中国古代最小的容积单位称之为黍,即“沧海一黍”的“黍”。
黍是一种古代常见的谷物,也是黍稷类植物的统称。其粒形状小而圆,颜色一般为**或紫色。在古代,黍被广泛种植,并且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在容积单位上,黍被用作衡量非常细微的物体或液体的容量。由于黍粒的大小相对较小,所以用黍来描述容积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极小的量。
黍作为容积单位的使用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例如,《周礼职方氏》中提到了黍作为单位,说明了黍的容量非常微小,其数量可以用于衡量细小的物品、药材或者液体。
然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黍逐渐被其他更大的容积单位替代,如斗、升等,因为它们更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不再广泛使用黍作为容积单位,但它仍然留下了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回忆。在文学作品、历史记录和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黍被用来形容微小的容量,展示了古代人民对精确度和细致观察的重视。
黍表示容积的成语
黍不揭棺:意味着即使是最小的粒子或容量,也应当被慎重对待。它用来形容对任何事物都要保持尊重和谨慎,不论大小。这个成语还有一个引申含义,即指坚决不走漏底细,保守秘密。背后寓意着对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尊重,以及对大事小事都应当抱有敬畏之心。
沧海一粟:用来形容微不足道的事物在宏观的世界中的微小价值,表达了在浩瀚的世界中,微小的个体或事物相比之下显得微不足道。意思是强调某个事物或个体在整个大局中所占的微小份额或影响力,给人以对比鲜明的感受。常常用来表达谦逊、自谦。
世界上最小的物质有灵子、弦子、量子、光子。
1、灵子:据说这种物质便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物质了,它是构成宇宙组成的最基本物质,在整个宇宙中所有的灵子加起来不到1g,能穿越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但目前这种物质尚未被研究出来,只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
2、量子: 对于目前量子科技的研究而言,我国应该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虽然也还尚未彻底研究出“量子”的作用,但这种物质的大致信息也已经被找出了。
量子
3、弦子: 弦子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小单位未知,但也仅仅是检测到了它的存在,并未掌握到弦子的全部信息。
4、光子: 光子也是属于基本粒子,在在1905年时由科学家爱因斯坦所体出的,光子在以光速运动,并具有能量、动量、质量,在静止时质量为零。
光子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用物质(费米子)和力(玻色子)来描述宇宙。物质粒子通过相互交换玻色子来传递离散的能量。[1]
根据质能等价E=mc^2,即使玻色子也携带离散的能量,而能量具有质量,所以要推广玻色子与能量的关系,我们应该从引力这个最弱的基本力开始。
在所有的限制下,光子在引力场中的行为,帮助我们能够定义最小的离散能量量。假设一个能量为E=hf的光子正从强引力场中逃逸。通过减少光子的频率(光子能量减少),电场和磁场的强度也降低了,最后,电场和磁场的强度都达到零,光子失去所有的能量。光子的最终能量极限在它达到或趋向于零之前仍然有自旋,等于最小的离散能量
用“物质”这个词是不对的。正确的词应该是“substance”。牛顿经典力学所涵盖的是物质-物质。然后是电磁波谱所覆盖的场物质。两者都在黑体水平上保持平衡。
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它的实体性是由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来定义的。我们可以用“量化”这个词来定义这种实质性。
这种物质充满整个宇宙,在宇宙中起起落落。这可以由温度、能量或势能决定的活动水平来定义。这就是宇宙。
我们最好从量子化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物质。最终的量子化是“电荷”,这导致了它的结构和功能。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物质、量子化水平、热力学方面的活度水平和电荷的驱动力。
这是目前可验证的粒子模型。按质量计算最小的是电子中微子,但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标准模型有无质量的粒子来传递力,光子(EM力)和胶子(强力)。
半径的概念也有点困难因为这个模型更像是场的局部值而不是像粒子那样的球。原因是在量子场论中,而QFT的原因是一切都是一个数学模型它并没有真正地试图把物质描述成一个球或一个物理的三维物体。我鼓励你多读些书,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方式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战国时期周朝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惠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
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
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合同异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名家的一派学说,以惠施为代表,认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万物“毕异”本为“毕同”,并无区别。出自:《庄子·历物十事》
惠施和邓析、公孙龙一样,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
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
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
《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
《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庄子有着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如此,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
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倚树而吟,据槁梧而暝”),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惠子之据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
一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准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你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知道鱼的快乐了。”(《秋水》)
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并成“老庄哲学”,足见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但是这个辩论中,庄子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惠子依据庄子的逻辑类比反驳之后,庄子才想起回到开头的话题直接反驳,证明前面庄子已经犯了一个错误,庄子的反驳是无效的,即自己的反驳无效之后,庄子才想起回到开头直接反驳。所以,综合考量,这个辩论中,肯定不能说庄子胜了,庄子顶多和惠子打成平手。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齐物论》上,批评他说:“并不是别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强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终身偏蔽于‘坚白论’”(“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另外《秋水》篇记载:惠子在梁国做宰相时,庄子去看他,谣言说庄子是来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里着慌,便派人在国都内搜索了庄子三天三夜。后来庄子去见惠子,对他讲了一个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猫头鹰得着臭老鼠而自以为美。这故事恐怕是他的学生假托的,不过庄子与惠子,在现实生活上确实有很大的距离;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的。据说惠子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 《淮南子·齐俗训》)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战国策》是这样记载的: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冯郝谓楚王曰:“逐惠子者,张仪也。而王亲与约,是欺仪也,臣为王弗取也。惠子为仪者来,而恶王之交于张仪,惠子心弗行也。且宋王之贤惠子也,天下莫不闻也。今之不善张仪也,天下莫不知也。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仪必德王。而惠子穷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为仪之实,而可以德惠子。”楚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纳之宋。
惠施是战国时的名士。《战国策·魏二》、《韩非子.说林上》记载说,惠施的友人田需一度受到魏王的器重和宠用,惠施于是告诫他说:“你一定要很好地对待魏王身边的人。比如那杨树,横着栽下能生存,倒着栽下能生存,折断栽下它也能生存。但是如果十个人栽它而一个人拔它,那它就难以生存了。十个人栽这一易生之物,却抵不过一个人的破坏,原因就在于栽起来困难,而拔除它很容易。你今天虽然能使自己受器重于君王,但如果想要除掉你的人多了,你必定就很危险。”
《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说他知识渊博,书也很多。有个名叫黄缭的人问惠施“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他不假思索,随口回答,说得头头是道,可惜他的著作早已失传,否则当是最有价值的科学遗产。
《庄子》保存了惠施的“历物十事”,即分析物理的10个命题。《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也保存了一些惠施著作的片断。我们分析惠施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庄子·天下》的“历物十事”。惠施和邓析、公孙龙一样,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
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
《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
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庄子·天下篇》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足见其著书、藏书之多,是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的藏书家之一。因为竹书体积较大,收藏有五车竹简图书,后人的“学富五车”典故即由此而来。另一说解释为:“其书五车”,是说他著的书有五车之多。《汉书。艺文志》著录《惠子》一篇,已佚。
惠施为战国时代“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与公孙龙共同将名辩学说推向顶峰。并且为中国古代的逻辑空间的发展和认识。为对哲学形而上学的判断提倡了一种方式方法。而且使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贡献。对老庄“无为”逻辑认识作出了解说的可能,甚至成为对刑法之术进行认识的逻辑前提。而且很多学术观点都可以通过其基本原理进行推理。
惠施仅因庄子而得以传其学问,现无法深悉其貌,惠施学问,庄子虽有微言,却崇敬有加,惠施死后,庄子慨叹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本文2023-10-19 08:52: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