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观测太阳高度用什么办法?
古代观测太阳高度用的办法有:
1、把角尺直立在水平位置上,对准要测量的物体,使物体的最高点,与角尺两边上的两点成一线,利用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就可以把物体的高度计算出来了。两千多年以前,汉代的天文学家把这种方法推广到计算太阳的高度。
2、日晷,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利用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会不断地改变,让日影投射在一个标有时刻的平面上,当太阳移动时,影子所指示的时间也跟着变动。
3、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从太阳每天有规律地东升西落,直观地反映了太阳与时间的关系,以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可以试一下的
你给出的条件不足以算出影子的长度。一看当中,太阳的高度是在变化的,夏至那天正午太阳最高;冬至那天最低。所以,无法算出你的问题;
其次,竹杆的放置角度也是影响影子长度的一关关键因素。
再次,竹杆在同一天同一时间,它在全球不同纬度它的影子长度也不一致。如果它在赤道,影子最短;如果它在南、北两极,影子刚最长。
我只能给你这么定几个条件:
竹竿在赤道,与地面垂直,夏至正午十二点,它的影子长度为零。只有竹杆底部着地的地方有被压住从而看不到的影子。
也不算很难知道,凡是太阳高度较低的时候影子就长,高度角大的时候影子就短,所以中午的时候太阳最高影子就是最短,这是很普通的常识而已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 东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除绕轴自转外,地球还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轨道是一个扁率为1/60的椭圆。轨道近日点为1471亿公里,远日点为1521亿公里,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每日59分,平均线速度为每秒29。
78公里,面速度为每日19210的14次方平方公里。其中前两者有季节变化。
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阳在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
由于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则“年”的长度也不同。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春节算冬天。
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扩展资料:
一年四季划分: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
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春节
-四季
在一天中,当地正午(当地时间12点)时当地太阳高度最大(这就是正午太阳高度)。
在一年中,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
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即太阳直射赤道时
赤道——北回归线之间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之间的两天——即太阳直射当地纬度时
赤道——南回归线之间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次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的两天——即太阳直射当地纬度时
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又称太阳高度角。在任何地点,进入晨昏线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为最低,这时的太阳高度为0°。在正午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为最高,这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日之内,自日出至正午期间,太阳高度逐渐增高,正午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日落时为0°。
只有在太阳能够直射的区域(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才可以达到90°。以北京地区为例,夏至时太阳照在北回归线上,北京的太阳高度角最大,为735度。
古代观测太阳高度用什么办法?
本文2023-10-19 08:54: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