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玉蜀黍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玉蜀黍简介,第1张

玉蜀黍释名玉高粱。气味(米)甘、平、无毒。主治(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附方玉蜀黍,理在亦通称“玉米”,其花柱及柱头称为玉米须近年临床上用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症。

详见百科词条:玉蜀黍 [ 最后修订于2009/1/12 18:50:06 共10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鹅梨帐中香是专门在床帐中焚熏的香品。

鹅梨帐中香能够让人心情舒畅。鹅梨是一种香味强烈的梨,把十只鹅梨研成梨汁,与一两沉香末混合在一起。然后,把这混合原料放在银容器里,再将容器放入甑内,坐在水锅上,在火上反复蒸,直蒸到梨汁收干为止。让沉香“借”梨汁的果香,让梨汁清而且甜的芳香融入沉香中。

相关故事:

相传,鹅梨帐中香是李煜曾经钟爱的大周后娥皇所制,代表了夫妻二人的绵长情谊。

中国人天生爱香,骨子里头都透着风雅。李商隐曾写:“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到了夜晚,古人在床帐中焚熏助眠的香品。这种香,便是“夕熏”,又叫“帐中香”。

与气味浓郁的化学线香不同。相传,此香为南唐后主李煜夫人周娥皇所制,代表了夫妻二人的绵长情谊。最早在唐代冯贽的《南部烟花记·帐中香》里被提及:“江南李主帐中香法,以鹅梨蒸沉香用之”。

如今,制香者杜掌柜遵循古方古法,精选新疆木梨、蔷薇水、沉香、檀香等十几种纯天然香材,坚持纯手工熬制。小小一根线香,气味淡雅悠长,带着梨汁之自然甜香,一呼一吸之间,调息养气,仿佛身临婉约风雅的南唐后庭。闻之舒心,可舒缓心情,久久萦绕,更可安神助眠、减轻压力。

杭州日报-鹅梨帐中香,中新网-《甄嬛传》鹅梨帐中香制法花椒曝光 一小时接单10万

盐、梅、糖、酒、醋是最先出现的五大烹饪调味品。

>>>>

在我国古代日常调味品中,盐要居首位。

食盐的历史,大约起于五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并于此时开始煮海水为盐。此后人们认识盐在饮食调味品中的作用,并以之增加食物的美味及腌藏食物。

此后人们认识盐在饮食调味品中的作用,并以之增加食物的美味及腌藏食物。历代食盐主要有: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

海盐是用铁锅煎煮海水,亦可在海边滩地蒸发海水所得。古代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各地盛产海盐。

池盐历史也很悠久,西周时,山西运城的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池盐。此外,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亦产池盐。四川开凿井盐,始约于战国时秦国蜀郡宁李冰的倡导,东汉时的画像砖上有制盐的完整而生动的图像。

汉代四川有盐井的有十六县,唐代达六十四县;明洪武时期产井盐约一亿斤,弘治间增加两亿斤,至清代雍正九年,四川盐井有六千余口,年产量达到九亿余斤。岩盐也名矿盐、石盐,系取地层中盐硔而炼成之,盛产于新疆、云南、西藏,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所产岩盐,为见于古书的最早记载。几种盐中,海盐产量最多,其次井矿盐,再次是池盐,这些盐品质优良,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及其他工业原料。

在古代,因盐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且获利丰厚,国家有关盐制历代不一,制盐与销盐的方式亦有多种,有民办、官办,民制民销、民制官销,民制官卖,国家专卖等。

>>>>

糖作调味品大概也甚早。《洪范》“五味”中有甘。《礼记·内则》有“枣栗饴蜜以甘之”。饴是麦芽糖,蜜是蜜糖。五味之甘,可能指这类糖。适量食之,能补气血,养阴和中,解除疲劳。

用甘蔗汁加工制成的糖。

中国自古以来就栽培甘蔗、饮用蔗汁。公元前,即推广至中原地带,已懂得将蔗汁加工成固体糖块。至五世纪,甘蔗产地,由两广、两湖扩展到长江下游,广州已能从蔗汁中炼制糖。

七世纪初,在学习印度制糖技术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生产工艺,使制出的白糖和冰糖质量远超过外国。

蔗糖,因其原料、工艺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味和形态,在古籍中又称作石蜜、糖霜、蔗霜、蔗冰等。古代除食用外,还常用于医药。

唐天宝十二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有方物蔗糖二斤十两三分,献给东大寺,同时,也把制糖的方法传到了日本。

>>>>

梅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调料,梅酸具有收敛固涩、健脾胃、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有梅核。安阳出土的商代铜鼎中,曾发现盛有已炭化梅核。殷墟西区M284墓中随葬一铜鼎内也尚存一梅核。

>>>>

酒的出现,可上推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

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硕大的滤酒缸;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小口圆肩小底瓮、尖底瓶、细颈壶等,或认为曾作酿酒、盛酒或饮酒之用。

《淮南子·说山训》谓“清醠之美,始于耒耜”,显然酒的出现与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战国策·魏策二》云:“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看来酒为饮料及调味品,至夏禹时已相当流行。

最早的酒属于谷物天然酒,谷类粮食受潮发芽变霉,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们已从中悟出制造麹糵即酵母的酿酒新技术。

郑州商城出土陶缸,曾发现粘有白色水锈状沉淀物。藁城台西中商遗址在一酿酒坊址出土的陶瓮内,发现盛有这种沉淀物达85公斤,经鉴定就是酵母,同出四件大口罐内还分别装有桃、李、枣等,说明商代不仅掌握麹糵酿酒,又能酿制果料酒。河南罗山天湖晚商息族墓地,出土过一密封良好的青铜卣,内装古酒,经色谱测试,每百毫升内含8239毫克甲酸乙酯,并有果香气味,是为浓郁型香酒。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出土的铜卣中,也盛有白色透明液体,内含植物纤维状杂质,估计是酒。总之文献提到的盐、梅、酒三大古代调味品,至少在夏商时代已用之于烹饪。

>>>>

一种酸性调味料。

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大约起于汉代。在甲骨文、钟鼎文及其他已发现文物中,未见有关谷物醋的记载。醋,最初指酸的滋味。殷商时期,调味用盐与梅。至周代,制作肉酱,因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如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而,酱汁的味道是酸的,称为“醯”。至汉代,醯、酢混用,皆指食醋。南北朝以下至唐朝,始从“酢”渐过渡到用“醋”字。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制曲酿醋的方法,并已能酿造具有独特风味的陈醋。唐代时《新修本草》中除载有米醋、麦醋、杂果醋等外,药物学家还特制加有药物的药醋,用于治病。后世传其技,使醋成为中国人民调味烹饪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驰誉中外的有山西太原一带的老陈醋、江苏镇江的香醋、四川阆中用多种中药制成的保宁醋等。古代,又称女子善妒为“吃醋”、“醋娘子食杨梅”,以为调侃。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太宗淳化三年(992)登进士第,真宗天禧四年(1020)担任宰相,后封为晋国公。仁宗时被贬为海南崖州司户参军,撰写《天香传》。其后流落岭南十五年,卒于光州。

      丁谓一生可谓与香有缘,早年曾任福建路采访、福建转运使,负责监造著名的北苑贡茶。茶中入香是北苑贡茶特色之一,作为监造者丁谓一定了解香药。

他久值禁中,知晓宫中用香,又深受皇帝恩宠赏赐香药,接触过大量上品香材,应该说对各种香材认识深刻。仁宗时被贬海南,对其个人来说可谓大不幸,但对香学发展却实为一大幸事。丰富的香学知识和产香地实践结合,使他成为一代香学名家。

《天香传》从儒家之礼、道家经典、释家典籍等方面论述用香历史、产香。香材优劣,是中国古代对沉香品质进行评价与品鉴的第一部文献。作者亲历之地,在忧患当中,自云:“炉香之趣,亦增其勤。”又能亲访询问,“素闻海香之多,始命市之于闯里闯,十无一有假”。这些都是大部分香谱作者无法做到的。

丁谓提出海外所产之香,主要来自占城,以大食与番禺为其主要集散地。他在《天香传》中说:“占城所产栈沉至多,彼方贸迁,或入番禺,或人大食。”

占城为越南中南部古国,汉时曾纳人中国版图,称之为林邑,人民以采香为生,而大食以海舶营商,重视香药,尤其是沉香,价格十分昂贵。丁谓云:“大食贵重栈沉,香与黄金同价。”

《天香传》首创中国香学以海南香(崖香)为研究本位的体例,评断沉香以海南香为最佳,其后历朝论香者皆以海南沉香为正宗。以烟气高扬、嗅觉圆润、香气持久而定海南沉为上。

其味清、烟润、气长的评定方法成为后世评香准则,广为后来者遵循。其后黄庭坚合香,涉及沉香唯用海南;范成大精鉴沉香,也以广舶所贩者为中下品,以海南黎峒所出为佳。

《天香传》并首次对海南沉香进行分类别级。他把海南沉香分为“四名十二状”,“名”是对沉香的分级,四名指四种不同等级,依次为沉水香、栈香、黄熟、生结。“状’则是从香的外观区分成十二种形状。

丁谓从中提出“生香”与“熟香”的问题,这也是史上首次描述沉香生成的文字,以自然脱落成香或生木取香构成沉香的两大类。

  丁谓是史上为沉香立传第一人,其独特的人生经验与熟悉宫廷用香,使他能香分类别级,提出气味品评标准,对中国香学发展影响至深。

3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用到中药茵芋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茵芋 1 拼音

yīn yù

2 英文参考

skimmia

3 注解

茵芋

释名 芫草、卑共。

气味 (茎、叶)苦、温、有毒。

主治

1、手足枯痹拘挛。用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石南叶、踯躅花、细辛、桂心各一两,切细,装薄布袋中,以酒一斗浸渍。几日后,取酒饮服。每服一合,一天两次。手足只感微痹即止。此方名“茵芋酒”。

2、脚气病(风气积滞而成,发时甚疼)。用茵芋叶(炒)、薏苡仁各半两,郁李仁一两,牵牛子三两(生,研末),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时以姜、枣煎汤送下。以泻为验。未泻再服。此方名“茵芋丸”。

附方

用到中药茵芋的方剂 泰山茵芋散

sǎn《元和纪用经》:方名:泰山茵芋散组成:泰山茵芋(炙)7分,防风7分,川乌头(炮,去皮脐)3分,

猪椒根汤

成:猪椒根3两,麻黄根2两,防风2两,细辛1两,茵芋1两。主治:头风。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3

茵芋汤

:yīnyùtāng《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茵芋汤组成:茵芋1两,甘草(锉)3两,苦参3两,细辛

茵芋淋浸方

yùlínjìnfāng《圣济总录》卷九:方名:茵芋淋浸方组成:茵芋(去粗茎)3两,独活(去芦头)6

茵芋浸酒

:yīnyùjìnjiǔ《圣惠》卷四十四:方名:茵芋浸酒别名:茵芋散组成:茵芋1两半,萆薢1两半,狗

更多用到中药茵芋的方剂

古籍中的茵芋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茵芋

名莞草(《别录》)、卑共(《别录》)。时珍曰∶茵芋本作因预,未详其义。莞草与莆莞名同。集解《别

《普济方》:[卷一百九诸风门]大风癞病(附论)

。酒糊为神应酒(出圣济总录)治大风疾。及诸风疾。茵芋(炙)附子天雄(并生用去皮脐)丹参蜀椒(去目并闭

《普济方》:[卷一百十二诸风门]历节风(附论)

疼痛不可忍。萆(锉)汉防己赤芍药桂心松节丹参当归茵芋五加皮附子(炮裂去皮脐)牛膝去苗各二(一)两〕枳

《本草求真》:[上编卷三散剂]驱风

(毒草)治关节风湿痹痛茵芋(专入肝肾)。本属毒物。味辛而苦。气温有毒。据书所述。治症多是风湿为用。如

《圣济总录》:[卷第八十四]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古籍中的玉蜀黍简介

玉蜀黍释名玉高粱。气味(米)甘、平、无毒。主治(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附方玉蜀黍,理在亦通称“玉米”,其花柱及柱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