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宏堂的科研项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4收藏

侯宏堂的科研项目,第1张

1主持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南宗禅学与中国诗学研究”(2000jqw05);

2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2003jw073);

3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以‘新宋学’之建构为中心”(2008sk081zd);

4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诗集传》校释”(2009);

5主持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资助项目“余英时学术思想研究”(2009);

6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宋学’成就及其现代意义的史学观照”(11YJC770014);

7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理学与宋代诗学研究”(SK2013A077)。

李豫

李豫,1953年生,河南淮阳人,历史学硕士。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李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淮阳

出生日期:1953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山西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鼓词总目》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基本信息

李豫,河南淮阳人,历史学硕士学位。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与民俗文学文献学。

个人成就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木刻鼓词小说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吴雯先生莲洋集点校》。完成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1项、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重点资金资助项目5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获2006年度全国优秀古籍二等奖1项。

主要作品

著作有《中国鼓词总目》、《清代木刻鼓词小说考略》、《山西介休宝卷说唱文学研究》、《清代子弟书总目提要》、《砚樵山房诗稿(点校)》、《吴雯先生莲洋集(点校)》、《山西阳城历史名人文存》(丛书)。

乔东义

乔东义,199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中文名:乔东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主要成就:安徽省论文评选一等奖(2011)

代表作品:《孔颖达的易象观与审美意象的建构》

职称:研究员、教授

承担课程

1、本科生课程:《美学》、《大学美育》、《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艺术与人生》;

2、研究生课程:《美学原理专题》、《中国现当代美学思潮》、《中国哲学史专题》;

研究领域

1、美学原理

2、中国美学史

3、中国现当代美学思潮

论文论著

1、《孔颖达的易象观与审美意象的建构》,《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

2、《由经学诠释到美学诠释》,《哲学动态》2009年第4期;

3、《孔颖达性情论的美学考察》,《国学研究》第25卷;

4、《孔颖达美学本体论思想发微》,《哲学动态》2010年第3期;

5、《“喜剧美学”能否拯救社会文化危机》,《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6、《孔颖达儒家诗学观演绎》,《国学研究》第28卷;

7、《“绘事后素”考释》,《美术观察》2011年第10期;

8、《孔颖达儒学思想异质性考论》,《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9、《宗白华中国画学思想诠要》,《美术观察》2012年第6期;

10、《王元之与杜诗》,《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4辑;

11、《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美学研究》,《美学》2007年第7期;

12、《一次“夹生”的视域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3、《文艺欣赏导论》(合著),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14、《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合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美学大辞典》(合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科研项目

1、《美学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CZX046);

2、《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文脉历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JDJNJD004);

3、《校释与研究》,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2009616);

4、《校笺》,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201060);

5、《孔颖达美学思想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8sk108);

6、《诗学研究》,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08jq020);

7、《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资助项目(200926);

8、《新生代小说**美学研究》,安徽师大科研专项基金项目(2005Bzx03);

另作为主要成员参研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

获奖情况

安徽省论文评选一等奖(2011)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因话录》,是唐代汉族文言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了134条唐玄宗至唐宣宗年间的逸闻趣事。现如今会捧着古籍仔细研读的人已经不多,但校勘此书的《因话录校笺》最近却引起了一场争端。因此了解《因话录》的网友会不会增多尚且不知,但“安徽师范大学副院长抄袭”却占据了不少新闻版面。经过了解,记者获悉,这位涉嫌抄袭的副院长昨天还放出话来说“如果抄袭出门就被撞死”。

  打开《因话录校笺》在豆瓣读书的页面,可以发现译者一栏赫然写着:黎泽潮[抄]。在内容简介中还写着:本书系抄袭鲁明《因话录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和史佳楠《赵璘因话录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等相关著作而成。其中许多内容是大段抄录他人著作。如此描述在豆瓣恐怕也是独一份。对此,当事一方鲁明表示,是网友自发进行的修改:

  鲁明:这种东西它不是就是一个网友能改的,得经过许多人同意这个简介内容,许多人点支持这个简介的内容,它才会显示出来。这是其他关注此事的网友集体的一个行为。

  一本仅在文学领域内部有关注度的古代小说集,为何会引起网友集体修改简介的行为?最先一批发现此书有“恙”的网友小夏表示:

  小夏:因为是古籍整理,在正文部分它其实是对古人作品文本的加工,大家对于他是否抄袭的判断可能不是那么明确,但是这本著作前面的整体前言中,所有的一些对于客观事实的描述包括主观的评价,所有的用词、用语都非常的一致。我们知道比如说描述同一个事物由不同的人说,你说天是蓝的,但是你用怎么样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可能不同人会用不同的语句,对吧。但是这个著作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就是一些主观性的语句都是完全一致的。

  除了大段雷同,《因话录校笺》中的错别字也成了网友吐槽的重点:

  小夏:非常离谱的那些错字错句,这个出现的状况只有他是根据鲁明的那个繁体字论文,然后通过一个文字的识别程序,只有在这个识别过程中,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果你是正常自己写、自己行文的话,绝对不会出现那样的低级问题。

  从豆瓣网友的不满,到新闻舆论的关注,一向小清新文艺范儿的豆瓣,也算是不多见的高调了一回。但面对媒体的询问,被指抄袭的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黎泽潮也同样言辞激烈。根据《新京报》报道,黎院长不惜赌咒以证绝无抄袭,但今天记者却获悉,黎院长已经致电鲁明进行了道歉:

  鲁明:他在电话里已经道歉了,可能接下来会有一个公开的道歉。他应该会明确的表示看到、参考、利用了我论文的部分内容,这个应该他会表达出来。

  看到、参考、利用,可是并没有承认抄袭。面对如此解释,记者尚未联系到据称也涉嫌被抄袭者,但仅鲁明本人态度而言,已经表示愿意原谅:

  鲁明:因为抄袭这个定义就需要第三方有专业资质的机构来认定,在这个认定结果出来之前,我同意他先不用抄袭这个词。他只要道歉的话,我也没有更多的要求了,我个人方面就不再追求了,因为我个人工作也很忙。

  记者前后三次致电黎泽潮副院长,求证此事,得到的却只有婉拒。

  黎泽潮:对不起,谢谢你关心。

  但引用参考和抄袭之间,还是有着质的区别,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是否剽窃还有待专业鉴定:

  刘俊海:我个人觉得除了看有哪些内容是源于别人而没有作住,另外还要看这些内容究竟在他的作品当中占有多大的比例。如果你引用的都是别人原创性的观念,在数量上又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个人认为构成剽窃应当是有足够的依据。

  记者发现,《因话录校笺》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科研项目,科研经费2万元,起始时间为2010年,黎泽潮本人承担“主持”任务。而网友表示,即使不算抄袭,该著作的质量也似乎并不合格:

  小夏:因为他所有的文献都是从这一类非常没有学术含量的(来源)来的,我们想请教一下古委会能够接受这样的项目通过他们的立项审查和最后的成果检验吗?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是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专门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教学、科研机构,是教育部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和重点建设的研究所之一,是西南地区古籍整理研究及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学术基地。

博导/硕导 :博导

所在院系 :中文系

在职情况: 在

专业名称 :中国古典文献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古典目录学、校勘学、唐宋史料学。

目前承担的项目有:1、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玉海艺文校证》。2、国家古籍整理小组项目:《晁公武陈振孙评传》。3、南京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3、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点校本《新唐书》修定。

中国的古籍包罗万象,涉及人文领域的古籍是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古籍整理是基础性工程、综合性工程

一般说来,古籍整理就是对古籍进行标点、校勘、注释或者影印。与从前的私塾教育相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中旧学的部分有所削弱,大部分人对于古代文献接触较少,所以需要对古籍进行新式的标点和校勘以及注释、翻译,既有利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文史研究提供基本的文献资料。整理古籍的过程,也是对古代文献所反映的思想进行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对古籍中一个字、一句话的理解不准确,后续的研究就可能出现偏差。以汉代王充的《论衡》为例,一位前辈学者在其著作中认定《论衡》的某些思想是唯物的、某些思想是唯心的,裘锡圭先生的《读〈论衡〉札记》从文字学角度深入分析相关字、句的意义,得出的一些结论与那位前辈截然相反。学术研究是一个整体,作为基础性研究的古籍整理与对某部作品、某位作家的研究是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的两个环节,不应该有高低之分。

中国的古籍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人文领域的古籍是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仅就道德而言,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德,以至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古籍里都有所涉及。从这个角度看,古籍整理不仅是一项基础性工程,而且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我们要尊重学术工作的特点,按学术规律办事,不能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研究

从整体上看,建国以来的古籍整理工作发展是健康的。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领导同志的关心下,中华书局组织点校出版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和《清史稿》,为后来的古籍整理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上世纪80年代,最有价值、最有分量的古籍整理工作要数全国高校古委会规划组织的“九全一海”,即《两汉全书》《魏晋全书》《全唐五代诗》《全宋诗》《全宋文》《全元文》《全元戏曲》《全明诗》《全明文》《清文海》等10部断代诗文总集的整理。这项工程有系统性、有目的性地把历代的主要诗文都涵盖进来,对于研究每个朝代的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典籍。在普及方面,全国高校古委会组织了全国高校20个古籍研究所的专家,用近10年时间编写了一套《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精选从先秦到晚清的134部文史名著进行注释、翻译和解题,对普及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几项成就的基础上,今后的古籍整理工作要把精力放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要典籍的进一步整理,把标点、校勘、注释做得更准确、更深入,使之成为经典,能够流传后世,多年来很多学者都在为之努力;二是要推动海外汉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我们把很大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近年,在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规划下,古籍出版工作开展得很有章法,取得了突出业绩。全国20多家古籍出版社有个联合体,简称“古联体”,在新闻出版总署的统筹下承担了主要的古籍出版任务,出版了很多好书。但不容忽视的是,现在的古籍整理工作中有一股浮躁的作风。有些整理者没有古籍整理的基本功,也没有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经验,就开始整理古籍,甚至主持重大项目,这样整理出来的古籍质量一定没有保证。有些重大项目,不经充分的专家评议、论证,就轻易上马,造成了巨大的资金浪费和荒唐的学术行为。我们讲“学术独立”,就是要尊重学术工作的特点,按学术规律办事,不能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研究,作出草率的决策。

海外所藏汉籍具有很高的版本、文献价值,应该把有价值的古籍影印复制回来,推动学术研究发展

宋元善本古籍的主体部分在中国,但海外所藏汉籍也具有很高的版本、文献价值。像日本收藏的1000部左右宋元版汉籍,有相当一批是孤本;或者是同一种书,日本藏的版本更早;或者是同一版本,日本藏的是全本,而国内只有残本。比如元代彭寅翁刻《史记》,现在世界范围内存9部,大陆和台湾有5部,日本有4部,9部中只有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和天理图书馆所藏的两部是全本。再如北宋刻本《史记》世界仅存3部,日本大阪的杏雨书屋藏本与北京国家图书馆、台湾傅斯年图书馆的藏本不是同一版本。这些有价值的古籍通过各种途径流传出去,原本回归已经基本不可能了,但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汉籍的情况,把有价值的古籍影印复制回来,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相关工作,日本宫内厅藏68种宋元版汉籍的影印本即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日本国会图书馆、内阁文库(国立公文书馆)藏本的影印工作也已经完成,今后逐步扩大日本各藏书机构汉籍影印工作。此外,《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图录》即将出版,也是由我们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正在有序进行。

海外汉籍整理并非简单地影印复制,存在着多重困难:首先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一批既懂古籍又懂外语的专业人才,对海外汉籍进行版本鉴定和影印整理工作,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的144种宋元版汉籍中,经我们鉴定、考证后,有4种不是宋元版,而是明版;第二是经费支持,国外有的藏书机构需要支付较高的复制费用;第三是需要与海外各藏书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