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6收藏

白桂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桂 21 拼音名 22 白桂的别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白桂的用法用量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白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桂 1 拼音

bái guì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桂

21 拼音名

Bái Guì

22 白桂的别名

三股筋、滇新樟

23 来源

樟科白桂Neocinnamomum yunnanense H Liou,以树皮、叶入药。

24 生境分布

云南。

25 性味

涩、辛,平。

26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主治感冒,月经不调,寒性胃痛,腹胀,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骨折,湿疹疥疮。

27 白桂的用法用量

树皮03~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叶适量煎水外洗。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白桂的方剂 参附汤

两,川芎1两,北防风1两,北芍药1两,陈皮1两,白桂1两,大附子1两,黄耆1两(盐水炙),人参半两,

七白挺子膏

gāo《医方类聚》卷八十引《千金月令》:方名:七白挺子膏别名:七白膏组成:白芷1分,白蔹1分,白术

夜容膏

èrónggāo《便览》卷四:方名:夜容膏组成:白芷、白牵牛、黑牵牛(俱用头末)、玉女粉、雁条、白

七白散

báisǎn《永类钤方》卷二:方名:七白散组成:白蔹、白术、白牵牛、白附子、白芷、白芍药、白僵蚕。

大玉容丹

拼音:dàyùróngdān处方:白僵蚕3钱,白丁香1钱5分,白附子3钱,白芷3钱,三柰3钱,滑石

更多用到中药白桂的方剂

用到中药白桂的中成药 白带丸

首。白带丸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为黄柏(酒炒)、椿皮、白芍、当归、香附(醋制)。具有清热,除湿,止带的功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

拼音:báihuāshéshécǎozhùshèjì英文:白花蛇舌草注射剂说明书:药品名称:白花蛇舌

艾姜丸

ijiāngwán处方干艾叶4两(炒焦存性),川白姜1分(炮)。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

艾叶鸡蛋汤

àiyèjīdàntāng处方艾叶50克鸡蛋2个白糖适量制法将艾叶加水适量煮汤,打入鸡蛋煮熟,放白

灵宝如意丸

Wan标准编号:WS3B290998处方:白粉霜120g天麻120g血竭120g雄黄120g

更多用到中药白桂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白桂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一切痈疽诸疮膏药

)上九味,先将清油,于铫子内,慢火煎热,入皂荚葱白桂心,以煎令黄赤色,滤去滓后,下松脂乳香,沸下粉铅

《普济方》:[卷三百十一折伤门]伤折恶血不散(附论)

诸伤。恶血积滞肠中。甘草(炙锉)白茯苓(去黑皮)白桂(去粗皮)杏仁(去皮尖双仁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

《杂病心法要诀》:[卷四]痢疾死证

酒煎服攻之。寒痢宜用理中汤,加诃子、肉蔻、缩砂。白多者加附子,赤多者加肉桂也。芍药汤初痢内外无大热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卷上]人参当归建中汤

痰也。)枇杷叶降香末黑栀皮土蒌皮杜苏子新会皮(去白)管(四十三岁)食减内瘦,食已不运,诊关前沈濡小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痰饮

白血病(leukemia)是指发生于造血器官,以血液和骨髓中的白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发育异常的一种进行性恶性疾病。

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国外自1845年起开始认识本病,至今虽已有一个半世纪,但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及某些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苯、氯霉素、某些农药中毒)等有关。国内外尚无特异的药物能彻底治愈。西医采用联合化疗方法诱导缓解,但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有资料表明,我国白血病死亡率3~4/10万,预后较差。

中医无白血病这一病名,但类似症候在历代的一些医书中有所记载。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描述的“五劳虚极羸瘦”,《圣济总录虚劳门》之“急劳”等。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形成“症瘕”。因而,白血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虚劳”、“急劳”、“症瘕”、“积聚”、“痰核”等范畴中。

现代约自1955年起就开始应用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此后,直至60年代,是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白血病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临床资料及理论探讨文章不多,仅23篇,且多数属个案治疗经验。多数的临床经验总结主要是在70~80年代累起来的。70年代中,从中药中提取出的靛玉红、叁尖杉脂堿等,经临床验证,对白血病疗效良好,是我国发现的治白血病良药,提示开发应用中医药对玫克白血病具有广阔的前景。80年代报道病例数不断增多,至1990年为止,国内期刊共发表了有关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研究的文章近200篇(包括5例以下的个案50多篇)。据粗略统计,报道的总病例数有3000例左有,使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如对白血病的病因调查研究和中医学探讨,从细胞动力学、免疫学指标、动物实验对照治疗和辨证分型与血象、骨髓及血、尿环核苷酸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探讨中医中药的治疗机理。还有人系统地研究了1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脉象变化特点,认为脉象的变化与疾病性质、感邪轻重和正气盛衰有一定的规律,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诊治白血病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临床应用来看,用中药治疗白血病有两方面的倾向:是根据已知中药对白血病具有明确的疗效,且本身毒副作用较小的特点,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二是利用中药具有调整机体偏胜、降低化疗药物毒性的作用,以中药为辅,配合西药进行治疗。据观察,中西药合用,疗效一般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故临床上常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为主。此外,也有一些用气功、针灸、中成药治疗本病的零星报道。

用中医药治疗白血病虽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如何使治疗方案、疗效标准趋于统一、稳定,减少组方用药的随意性,提高中医药的疗效,除必要的文献研究总结外,还需要临床进一步作药物筛选,有效成分分析及剂型改革等等。

详见百科词条:白血病 [ 最后修订于2016/7/20 10:01:29 共1036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疟母(malaria with abdominal mass)为病证名。出《金匮要略方论》。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是指以疟疾反复发作,终年不愈,胁下结成痞块,胀痛不舒,面色晦暗,舌见瘀斑,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疟疾。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疟积,疟疾不善调理而成积,经汗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症癖,坚痛,名为疟母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亦有数年不差,百药不断,结成症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曰母疟。”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证治要诀·疟寒热》:“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

《丹溪心法·疟》:“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

详见百科词条:疟母 [ 最后修订于2018/9/4 10:33:33 共152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白桂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桂 21 拼音名 22 白桂的别名 23 来源 24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