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杭州的公馆位于
1、东坡1071年来杭州任职,公馆位于凤凰山顶,苏东坡的官邸在公馆北面,现今杭州有苏东坡纪念馆,地址是南山路1号。
2、他修井: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时,恰逢供给市民饮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苏轼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与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使百姓重饮六井水。
3、他赈灾:苏轼第二次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冬春水涝,之后又遇大旱。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又反复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加大常平仓米的购入,以备饥荒。由于苏轼的反复请求,朝廷决定拨本路上供米二十万石赈饥,宽减上供米三分之一,并赐度牒三百道以助赈饥。结果米价渐落,元佑5年春没有人饿死。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自应试及第离开故乡眉山后,几度贬谪,官海浮沉,从开封、杭州、黄州再到杭州,直至广东惠州、海南儋州,辗转南北,足迹遍布十余个城市。我通过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祝勇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更加清楚完整真切地了解他一生的荣辱繁华。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谈他影响深远的四个重要城市(湖北黄州、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看看他是如何将为民勤政的实用性与文学艺术底蕴下的城市美学有机结合。
一、湖北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
公元1079年,在湖州,苏东坡的才华与政绩,被朝廷上的小人嫉妒,那个写《梦溪笔谈》的沈括,表面上与苏轼叙旧,实则当卧底,拿走了苏轼的诗集,逐条批注,然后上书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就这样,苏轼被双规了,与此相伴的,是残酷的审问,还有狱卒的侮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在深井一般乌台监狱里呆了130天后,由于挺身为苏轼说清的人很多,终免于一死,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类似民间的自卫队对长),那年他43岁。
黄州是我的家乡,那里有著名的黄冈中学,我高中三年曾在那里度过,我很喜欢高中就有着如大学一般开放自由的氛围,也喜欢兢兢业业各有千秋的名师,更喜欢刻苦认真多才多艺的同学。我们学校离苏轼写《赤壁怀古》的东坡赤壁走路大约十来分钟,那时我们文学社组织赤壁怀古,回来大家纷纷作文,收集成册,至今我仍保存着。
苏轼到了黄州,一时无处落脚,只好在城中的定惠院暂居。抬眼,见杂花满山,竟有海棠一株。海棠是苏轼故乡的名贵花卉,像黄州这么偏远的地方,没有人知道它的名贵。这独一株茂盛而孤独的繁华,让他瞬间看到了自己,吟出了“江城地瘴藩草木,唯有名花苦幽独。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的诗句。
花开花落,风月无边,可以抚慰脑子,但不能安抚肚子。苏轼的俸禄,少得可怜。苏轼在城东找了一片被荒弃的土地,自称为“东坡”,“东坡居士”由此得名。他开始煽风点火,尝试着做一个农民,买来牛、锄头、水桶、镰刀,日复一日的耕作在眼前的天然大书。在这具体的艰辛里,“尘满面,鬓如霜”;在烈日下的麦田里,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当芒种一过,麦子成熟,苏东坡用他艰辛而诚实的劳动,把大自然的精华萃取出来,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此时,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里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才算正式出场。
贬官黄州后,达到了自己词作质量的高峰。他摈弃了华词丽句,那些看上去质朴平静的文字,却蕴含着强烈的生命力度,他真正提升了宋代精神的品质,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代言。而他诗词里的那份幽默、超拔、豪迈,别人是学不来的。谁想学,得先去乌台坐牢,再去黄州种地。
于是,黄州,这座山重水远的小城的意义竟发生了奇特的转变。对于苏东坡而言,它不再是个困苦的流放之地,对于黄州来说,苏东坡也不再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天涯过客。他们彼此接纳,彼此成全,成为对方历史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
二、浙江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公元1089年,因对腐败现象的抨击,请辞外放,去杭州做太守,相当于今天的杭州市市长。与汴京相比,这只是一个美丽宁静的小城。住在凤凰山的苏东坡,每天早上推开窗子,向南看,是一泓江水,向北望,则是一潭西湖。在这山环水绕、云抱烟拥的城,苏东坡如入梦境。一次,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一开始天气晴朗,不多久竟下起雨来。于是写下著名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的一生,不知为杭州写过多少诗。这些诗,构筑了那个年代的“城市文学”。他诗词里的杭州,既有盛世的风度,也有平民的温度。
苏东坡在杭州最有名的业绩,恐怕就是西湖上的苏堤了。学者康震说:“拯救西湖,这是一次民生的拯救,也是一次文学的拯救。”苏东坡通过各方渠道筹措钱款,发动居民疏浚西湖,把淤泥和湖草堆在湖的西侧,筑起一道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将西湖分为里湖外湖,缩短了西湖南岸与北岸之间的交通距离,这就是著名的“白堤”,并在桥上种植桃花和柳树,形成今天看到的一株桃花一株柳的美景,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说的就是杭州春天美如烟的景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蒋勋在《苏东坡的作品》中感叹:“我们今天可不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期待我们的政务官,就是除了爱民如子之外,他还懂得美”。
刚刚治理了水患,瘟疫又来袭杭州,成百上千的民众在疫病中战栗和死亡。此时,苏东坡意识到,一剂良方,比一千首诗词都更有用。曾在黄州获取的发毒誓绝不传人的秘方,面对汹涌的死亡,苏东坡毫不犹豫贡献出来,并自费采购药材,煎熬汤剂,“不问老少良贱,各服一大盏”,我们已无法统计,在那一年,有多少杭州人,因这一剂药方而得以重生。而苏东坡,就是为黎民百姓再造生命的那个人。
东坡肉不是东坡的肉,而是东坡发明的肉。在宋代人的食谱里,肉食中最被看重的是羊肉,其次是牛肉。囊中羞涩的苏东坡难以问津,幸好,他发现猪肉十分便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东坡就开始买猪肉,苦心钻研烹饪方法。苏东坡把自己苦心研制的炖猪肉的方法无偿贡献给当地百姓,让百姓不仅吃饱,而且吃得美味。假如在今天,苏东坡的发明无疑会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没准儿会凭此跻身福布斯富人榜。但苏东坡当惯了活雷锋,别人或许看不起,但他乐此不疲,这就是一种兼济天下吧。
因为对杭州的喜爱,和好友毕业旅行去了趟杭州,在白堤南端的映波桥旁,我们参观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纪念馆讲述着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平与业绩,收藏着他许多珍贵的字画、诗词作品。参观完纪念馆,走过长长的白堤,在西湖边的楼外楼点一份东坡肉,心中是怎样的满足,感念这位11世纪的市长,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广东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公元1094年,时年58岁的苏东坡,再度被贬至广东惠州,如此漫长的道路,没有飞机,没有高铁,必须徒步行走,中间要跨过无数的山脉与大河,对于一位六旬老人,能活着走过来就不容易。但这一路,苏东坡不仅走过来了,而且还玩得挺高兴。
一过梅关,大面积的梅花盛开如云,苏东坡不再如当时入黄州时看到海棠就感到孤绝,此时内心变得雄健了,就像眼前的梅花,不惧夜寒相侵。
他自酿梅子酒,喜爱荔枝,并写下最著名的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此地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在惠州创作的各类作品达580多件,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苏东坡离开惠州后,又在历史上形成了洋洋大观的颂苏诗文潮。“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清代诗人江逢辰一语中的,把苏东坡带给惠州的历史文化自信表露无遗。
苏东坡在惠州,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力倡疏浚西湖,将浚出的湖底筑堤与西新桥连成一个整体,后人称之为苏堤,解决百姓行路难;推广插秧机械“秧马”和水碓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引博罗山泉输入广州,种草药布施贫民,建议有关职司禁止士兵扰民,减轻农民负担等等。现在,惠州的东新桥、西新桥、朝云墓和苏堤等已经成为永久性的文化景点与民心工程。
我毕业后就来到深圳工作,中间去过几次惠州,惠州西湖每每让我留恋往返,朝云墓我也去过。苏东坡一生钟情,但不好色,陪伴他一生的有三个女人,其中结发妻子王弗走的早,在原配离世十年后,他还写下著名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重情重义的男子,这样冰清玉洁的文字,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四、海南儋州:“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公元1097年,苏东坡在惠州潇洒从容的生活让朝廷上那帮政敌颇为不爽,于是一纸诏书,将苏东坡贬到更加荒远的海南岛。苏东坡知道,此生不能回到中原了,交代好后事,和家人告别,只有最小的儿子苏过相随。年轻的苏过,非常理解父亲安贫乐道的精神,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造诣也是极高的。那段日子里,父子二人以诗文唱和,情深感厚,情趣相得。
那时的海南,连猪肉也没有。很快,他发现生蚝的妙处,就是现在炭烧生蚝的做法。
苏东坡喜欢写书法,但没有墨。他自发创造了墨汁,用树枝烧成灰,再混合牛皮胶,就成了墨。
当时的海南岛差不多聚集了苗、黎、汉等差不多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苏东坡带领大家一起种田,并托人从中原地区带来了各种谷种,还把曾在黄州发明的插秧机,再一次造起来,供大家使用,这便是海南岛第一个插秧机。
苏东坡看到当地人长期饮用河水而经常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当地的第一口水井,后人为了感念苏东坡,便取名为“东坡井”,直到现在,这口“东坡井”都在陪伴当地人成长。
苏东坡还亲自当起了医生,开办了海南的第一家医院。
苏东坡发现当地的文化比较落后,自发做老师,筹集了一个茅草屋,取名为“载酒堂”,这也是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堂;在当时,不光是儋州本地百姓,海南其他地方的许多人也都慕名而来,听苏东坡讲学;后来“载酒堂”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重修和扩建,成为了现在的“东坡书院”。而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举人和第一个进士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学生,从这里走出去的。
虽然苏东坡在海南短短三年的时间,但却让儋州变成一个书声朗朗,众人仰慕的文化中心;而海南的“第一块墨、第一个插秧机、第一口水井、第一家医院、第一座学堂、第一个举人进士”都是因苏东坡而起,都记录着苏东坡和当地人深厚的友谊和感情。苏东坡在海南的三百首诗中,更是记录了海南的气候、物产、风俗等等,都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参考研究价值。现在想来,也难怪苏东坡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他为海南贡献的同时,更是投入了自己诸多的感情。
现如今,大家都喜欢带孩子去三亚旅游,如果你也刚好去了三亚,不妨坐个环岛高铁,去儋州,那里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坐落着当年的东坡书院,里面讲述着被贬海南是苏东坡人生最后的辉煌,他在海南创作了上百首诗词,还创作了论文、书信、杂记等体裁的文章。对于海南来说,苏东坡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对于苏东坡而言,海南是最后的暮年生活,也是人情不恶的故乡。
通过我自己的生命路径,从我的家乡黄州出发,然后到我毕业旅行去杭州,再到我毕业后来深圳工作,后来有了孩子带孩子去三亚旅游,来描述苏东坡人生的轨迹。在林语堂看来,苏东坡不仅是大学士、大文豪、多才多艺的人,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中国人一提到就会引起亲切敬佩的微笑的人。他这种豁达的精神也一直鼓舞着我,他给予那个时代的,比他从时代中得到的更多。这也是我想从他身上学习的,有了这样的见识,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预约方法:
1、首先,下载西湖官方APP掌上西湖,进入预约页面之后,先点击我的,进入登录页面。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进行登录。
2、登陆成功以后,返回到最初的页面,点预约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就好了。
惠州苏东坡祠
景区地址:惠州市惠城区桥东滨江东路南侧白鹤峰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场馆9:00—18:00(17:30之后停止入场);公园园区7:00——21:00,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费用:免费
入馆须知:
1进入场馆需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近7天内有疫情所在县(市、区、旗)旅居史的人员,需凭3天两检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间隔24小时以上)。
2请通过惠州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提前网上预约,选择参观日期及时段,预约成功后,可保留截图。
3进馆前需查验粤康码及行程卡。请提前登陆微信小程序“粤省事”,做好实名身份认证;再点击首页“抗击疫情”栏目的“粤康码”,注册申领“粤康码”。
有什么可以观赏的?
位于惠城区滨江东路66号,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和平直社区白鹤峰上,由原惠州卫校、东坡粮仓及周边部分用地组成,规划范围为北临东江,南接惠新西街,西邻铁炉湖历史文化街区,东靠黄家塘天主堂,总用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
景区主要分为:东坡祠核心景区、东坡纪念馆景区、东坡亭粮仓艺术展区及游园休闲景区四部分。其中,东坡祠遗址位于东坡祠景区中心,为国内可以明确考证的苏东坡亲自筹建的故居所在地。
目前已恢复东坡祠原貌,保留了东坡井、古阶步道、古树名木等历史遗迹,修复了东坡祠、娱江亭、朱池、墨沼、翟夫子舍、林婆酒家等历史要素。同时,新建了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东坡纪念馆;对东坡粮仓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其现有的近代建筑风貌,进行修缮整治;局部还恢复重建了归善县城城墙。
分类: 地区 >> 浙江 >> 杭州市
问题描述:
请问 苏轼 在西湖边有什么遗迹和典故,有一处叫南岭亭,还是岭南亭啊?
解析:
苏堤(1090),诗人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南宋以来,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宽平均36米。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桥名自南而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束)浦、跨虹。
每当春风吹拂,苏堤上杨柳吐翠,艳桃灼灼,长堤延伸,六桥起伏。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置身堤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多方神采,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苏堤
苏轼在杭州当过相当于市长的太守,他在任上对杭州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他用挖出来的湖中葑泥堆起一条长堤,改变了西湖的格局,使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湖泊一下子显出它的不同凡响来。后人为了纪念苏太守的功绩,特意将这条堤取名为苏堤。现在,还在堤的南端建起了一座苏东坡纪念馆。我们在参观纪念馆时不光能读到苏轼的经典诗词,还能了解他在当太守时作出的各种计划并为实现这些计划而作出的各种努力。
俗话说“上游天堂下有苏杭”,在人们的认识中,杭州就是江南的代表,那里有着三秋桂子,十里荷香,吴侬软语,才子佳人。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才华让人惊叹、政治理想让人敬仰、而仕途坎坷让人悲叹。
从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到六年(1091)年,当苏轼带着他的政治理想和文学才华来到杭州,这个江南繁华之地,会给豁达爽朗的苏轼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元祐四年三月,52岁的苏轼,在朝廷中政治纷争中进退维谷,遂请求宣仁太后派遣到杭州任职。这也是他的第二次杭州之行。
七月,苏轼来到杭州上任,就遇到大旱,随后又出现饥饿和瘟疫。他立即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免去杭州三分之一的供米。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库的大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救民,安排医生为民治病,让杭州很多老百姓都在这场天灾中活下来。他说:"杭州是水陆交通要道,死于疫病的人比别处多些。"于是募集钱二千缗,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建造治病场所,随后积贮钱粮来防备瘟疫。
杭州这个地方靠海,地下水苦涩难饮,在唐朝的时候,刺史李泌引来西湖水打造六口井,满足了老百姓用水需求。后来白居易又把西湖水引入漕河(大运河),用河水灌溉了上千亩良田,老百姓从此富裕了起来。后来,几乎每年都要疏通治理河道才能灌溉。到了宋朝初年,引用江浙潮(钱塘江)水灌溉,潮水淤积严重,经常发生水患,百姓苦不堪言,六口井也差不多废弃了。
看到这种情况,苏轼在杭州考察了一番,把茅山、盐桥两条河水疏通,一并汇入漕河(大运河),重新修葺了六口井。清除了西湖中的淤泥,建造了贯通南北三十里长堤,供行人使用。招募老百姓在西湖种菱角,还解决了湖面疯狂生长葑草。每年菱角的税赋,既能做修缮管理西湖的费用,还能赈灾。同时,在长堤两侧和西湖中,栽种杨树、柳树和荷花,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幅画,杭州老百姓成为“苏公堤”。苏轼有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亦是最好的写照。
江浙潮(现在的钱塘江)水从海门东流入,水势汹涌澎湃,而浮山屹立于江水中,和渔浦等山犬牙交错,导致每年损坏的船只不计其数。苏轼让人从浙江上游石门之东开凿漕河(大运河),把浙江潮(钱塘江)水周围的溪水河水一并引入。又在龙山大慈浦北边的小岭,开凿小岭六十五丈疏通岭东古河,让古河与龙山漕河(大运河)顺利交汇,这样避开了浮山的凶险路线,即方便了民间行船,也保证了朝廷运输顺利通行。
苏轼在杭州的功德业绩,给老百姓带来莫大的利益。为了纪念他,老百姓家家户户挂着他的画像,又建立生祠,报答他的大恩大德。
时至今日,杭州的老百姓依然能够受益,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苏东坡纪念馆,这大概我们所说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吧。
苏轼在杭州的公馆位于
本文2023-10-19 09:30: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