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么写出论语之书!孔子还写过哪些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孔子是怎么写出论语之书!孔子还写过哪些书?,第1张

今本《孔子家语》与 《论语》的对照分析

迄今为止,研究孔子思想最具权威性的材料当属 《论语》, 因此,本文拟将《孔子家语》与《论语》进行比较分析,从恩想方面探讨一下今本《家语》一书的真伪。

仁、礼关系

仁和礼都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 《论语》一书中,"仁"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并且,孔子认为只有"克己复礼"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实现天下大治。从 《论语·八俏》一篇中,孔子所提出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以看出,孔子是把仁作为礼的本质内容,把礼作为仁的外在形式。但在 《家语》一书中,"礼"被提到的次数远比"仁"要多,占了全书的绝大篇幅。而且,孔子屡次提到"礼者,政之本也"[3],"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4]等观点。而这一点恰恰与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隆礼思想的苟子非常相似。他曾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5]。

不过,《家语》一书并未轻视或抛弃 "仁"这一重要思想,而是将其渗入孔子的言谈观点之中。孔子问鲁哀公讲"古之政,爱人为大"[61,而"爱人"恰恰是 《论语》中孔了对"仁"的解释[7]。此外,孔子还拒绝回谷鲁衷公关于舜戴什么样子的帽子这种问题,因为帽子只是一种形式,舜作为帝王,撮重要的是他施行的仁政。由此可见,在仁、礼关系上,《家语》同《论语》一样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德、刑关系

后代学者一讲到孔子就大力宣扬孔子反对刑罚,只重德政。但这实在是误解。孔子当时讲这些话是针对社会上滥用刑罚威吓百姓的弊病而言的,并不表示他反对"刑罚。相反,孔于更赞同治国应德刑共用。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就提到"君子怀德,小人怀上;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而在 《家语》一书中,《刑政》篇同样提出"太上以德教民,……。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可见,两本书都同样重视德政,同样认为刑也足治国不可缺的方法。

相比之下,在德、刑关系上,《家语》一书较之《论语》更加进步一些。一方面它继承了孔子重德轻刑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提出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爹焉[8],逐步同德刑并重发展。这也恰恰说明时代己发生了变化,春秋时代表面上的仁义道德还是要讲的,而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更加重视"以力取能,""强者为王"。故荀子在继承隆礼思想的同时,提出"治之径,礼朽刑[9]",这同《孔子家语》一书的思想更为接近。

重民思想的发展

孔子往《论语·尧日》篇中提出"所重:民、食、丧、祭",将比放在首位,充分休现了他的重民思想。不过,与荀子、孟子相比,孔子的重民思想有一个重大缺陷。这就是孔子认为君子才是国家富强太平的决定力最,民不过是作为君子统治下的被教化者。是君子施行仁政的对象,他在政治上是没有主动性的。

而《家语》一书在这一方面更倾向于荀子、孟子。首先,书中提到了荀子民水君舟思想非常相似的观点,即"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10]。其次,孟子"人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1]"的民心所向决定论在《家语》一书中也表现得很清楚。在《五议解》一篇中,孔子向哀公讲治国之道时就说:"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谁与守。”

总之,在《家语》一书中,民不再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民心所向开始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盛衰的垂要力量。许多篇章不断地提到君主应该如何做才能得到民心,才能教化好百姓。

正人必先正己

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深知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因此他尖锐地指出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道德堕落的原因就是统治者不能先正自身。在 《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责备患盗的季康子"苟子之不欲,虽赏不窃",又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而《孔子家语》在这一方面不仅全继承了《论语》的恩想,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在《王言解》一篇中,孔子讲quot;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止则何物不正"《大婚解 》中也提到"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止矣。"这一思想也为早期儒家的其它学者所认同,尤其是孟子,甚至提出"一正君而因定矣"[12]的观点,把君主的端正自身看作是国家安定的关键。

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是早期儒家思想与后世儒家思想区别较大的一个万而,也是能够比较清楚地判断《家语》一书真伪及时代的一个证拥。早期儒家产生于知识分子力量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其时群雄争霸,拥有知识与智慧的士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君主而不必忠于一个国君。因此孔子可以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3]的观点,提出君臣之间并非是绝对的命令巧服从的关系。而号称亚圣的孟子则更进一步,在《孟于·离娄下》中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但随着秦汉封建大一统王朝建立,专制统治不断加强,士人逐渐丧失了选择君主的权力,只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所以在后世儒家思想中,君臣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忠"成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品德,不管他所面对的君主足否昏庸。

相比之下,《孔子家语》关于君王关系的论述更倾同于早期儒家,基本上继承了《论语》的思想。在《家语·弟子行》中,孔了纵论前人德行就对弗子说quot;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这样的话。不仅如此,孔于还反对效忠昏君,这从孔子对泄治及鲍牵的评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君臣关系这一点来讲,笔者以为《家语》绝非伪作,因为后代儒家是不敢写出如此"不忠"的话的。

儒道兼综

就以上所分析的几方面来说,《家语》与《论语》的思想基本相同。实际上,这两本书在思想体系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家语》一书掺杂了许多道家的思想,书中不仅多次提到老子而且皆是以十分尊敬的口气提起。

在 《家语》中,孔子不仅十分赞成老子"执雌持下"的思想,而且他所追求的天下大治也与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 《三恕》、《观周》、《好生》等篇。以儒家后来的发展看,只有汉初的陆贾继承了儒道兼综的思想,并为汉初黄老之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上述文字尽管没有涵盖 《论语》一书的全部思想,但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已基本涉及到了。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家语》一书在思想上,尤其是政治上也与《论语》是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是此书思想基本上倾向于孔子、孟子、荀子所代表的早期儒家,故而它是后人伪作的可能性不大。

六经。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这六部古藉并非孔子所做,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六经包括《书》、《诗》、《易》、《礼》、《乐》、《春秋》。六经是指这六本书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于晚年整理的先秦古籍,后人称之“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一般称为“五经”。《礼记》: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是指《礼记》。

孔丘把当时所能见到的商书周书等,涉及从传说中的唐尧到孔丘的一千六百年间的大事选集到百篇,称《书经》,汉以后称《尚书》。孔丘从西周到春秋末期五百余年间的诗——包括官方的民间的,共三千余篇,筛选、精编成《诗经》。《礼经》孔丘追迹三代之礼,对残存篇什悉心整理以传弟子,又称《礼记》。孔丘编定了《诗经》以后,把其中的诗篇,加以重新配乐,称《乐经》。《周易》。《春秋》。

孔子的著作有:

《六经》,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以及《易传》、《春秋》、《孝经》、《论语》这四部作品,是了解孔子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的影响: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孔子学说在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汉代传入)、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传承)等地,都有及于深远的精神影响,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孔子是怎么写出论语之书!孔子还写过哪些书?

今本《孔子家语》与 《论语》的对照分析 迄今为止,研究孔子思想最具权威性的材料当属 《论语》, 因此,本文拟将《孔子家语》与《论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