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画上总会有很多印章和题字,这是什么用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古书画上总会有很多印章和题字,这是什么用意?,第1张

有时候我们会在博物馆或者拍卖行中看到一些古董书画作品,但如果我们观察的细致一点的话,就会发现在这些书画作品上,除了作品本身,往往还有着大量的其他内容,包括在前面或者后面的小字或者大量的印章。

关于这些前面或者后面的小字,其实是大有来历的,段玉裁的《说文解字》就写到“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

简单来说,这书画作品前面的这些话,叫做“题”,也就是题款,在画上题写诗文为叫做题,而在画上记写年月、写下姓名或印章,则称为“款”,这两者要写于作品之前。

而写在作品之后的,则被称为“跋”,主要用来说明写作的经过或者评价内容。

上图_ 北宋 书画《睢阳五老图册页》附书法题跋 (局部)

上图_ 乾隆皇帝用来“落款”的印章

随着书画作品流转的时间越来越长,收藏和为之题跋的人越来越多,就导致了现在书画其上的印章和题跋越来越多的情况。

起初宋朝题跋者大多是“多不用款”,而等到元朝题跋之风盛行的时候,就成了题跋“每侵画位”。

“题跋之风”,究竟是怎么愈演愈烈的呢?

这还要中国书画和中国文人本身的特点说起,在中国,画者首先是一位文人,有着非常的文化素养,所以中国的书画有着诗、书、画、印一体的特点。就是因为这种特点,才渐渐发展出来题跋这一独有的艺术形式,甚至成为了书画作品本身必不可少的结构要素。

上图_ 米芾(1051-1107),初名黻

譬如说顾恺之的《女史箴》,我们就可以在画作的末端看到顾恺之的名款,不过与箴文的笔法有所不同,多认为是后人所添。

而我们现在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是,这些独立于画作的,后加入的文字,有签名之意的为“款”,有题目之意的为“题”。

具体的来说,题跋之风是怎么兴起的呢?

上图_ 文徵明题跋

一、苏东坡开的好头

钱杜在《松壶画忆》上说:

“画之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始有年月纪之,然犹是细楷一线,无书两行者。惟东坡款皆大行楷,或有跋语三五行,已开元人一派矣。元惟赵承旨犹有古风,至云林不独跋兼以诗,往往有百余字者。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明之文沈,皆宗元人意也。”

在这种情况下,出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落款者,这就是苏轼,这位老先生落款时非常豪横,就喜欢“大行楷”,甚至单独写个名字都不满足,遇到特别喜欢的作品时就会写上三五行评语。

上图_ 苏轼(1037年—1101年),世称苏东坡

苏东坡那可是名扬千古的大文豪,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有一批人模仿。

这么一来,到了元代,大部分人都会行大楷,并写评语,人们觉得这些评语,虽然侵占画作,但是也别有一番风雅,于是蔚然成风。这就是所谓“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

当然,关于为什么题跋之风在元代大为兴盛,我们不能把原因全都推到因为苏轼开了个好头上,这只是一个诱因而已。

上图_ 苏轼的书画作品 (苏东坡)

二、书画观念的逐渐转变

刚刚说了,我们的书画作品,讲究一个书、画、印,但这种观念并不是一下子就建立的,而是在书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起初,书就是书,画就是画,两不相干。

但是在元朝的时候,书画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书画一体的程度,“书画异名而一体”的观念在元朝已经得到了认同。

所以明沈灏在《画尘》上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观。”

题跋之风在这一时期大为流行,和这种“书绘并工,附丽成观”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上图_ 元代名家名画——赵孟頫画选

三、时代环境的改变

元朝文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受到异族统治,文人士大夫本身不被重视,政治仕途不顺的文人们转而专情于诗画歌赋,以此抒写胸中的意欲。这就导致了元朝一代文艺的繁荣,元曲就是因此而兴盛的,同理,书画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繁荣,题跋也就随着书画的繁荣而繁荣起来了。

元人的统治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秩序,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强烈的动荡状态,这种变动自然会反映在文化之上。

注重武力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在意“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观念,实施本民族保护政策和对汉人的歧视政策,许多官职都明文规定唯蒙古人和色目人才能出任。还废除了科举以及画院制度,即使后来重开科举,但名额却要被世袭、恩荫等等方式挤占。文人成为时代弃子,他们的满腔痛苦,只能通过书画歌曲等形式进行抒发。

上图_ 王肯堂题记

其实题跋的兴起,也反过来影响到了书画本身,元之后的文人作画时,往往就已经预留了他人题跋的空间,元之后的款字题跋,本身就成为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有讲究的。

落款和题跋在画面的整个结构中,要怎么处理?需要根据构图的开合、疏密、虚实以及顾盼关系,统一安排。既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更不能过大或者过小,字体的选择,究竟要选用楷书、行书还是篆、隶,都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画面,反复考虑的。

而对于优秀的画作来说,题字位置恰当,诗词内容富于灵性,书体的选用又合乎常理,那么会为画作增色不少;相对应的,如果选择的位置不当,内容不知所云,字体有与画面不配,就会反而弄巧成拙。

上图_ 董其昌题跋及乾隆画枯木文石

1、字画上的题字印章,印章比字大。涵盖大字体和小字体是理所当然的。

2、国画应该直接印在题字下面,直接印在底角下面,而其他地方不应该印任何印章。

3、国画的旗帜应刻在左右角,不得有松动的印章。右上角的铭文,左下角可以覆盖一个方形徽章,左上角的铭文,右下角可以覆盖一个方形徽章。如果你不需要在这里覆盖多余的章节,但是强迫它去覆盖它,那将会弄巧成拙。

4、矩形、圆形和长方形徽章不得放置在方形转角徽章的位置。

5、方形闲置徽章不应覆盖在字画上方的空白处,这是喧宾夺主。

6、中国画应该是一条直线,最后一个字符在直线的末端,最后一个字符的长度在另一条直线的末端。它不应该是整齐的,也不应该是相同的印章。

7、覆盖两个无法匹配的密封,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同态印刷可以匹配。

8、封面两印,一大一小,不相配。相同的尺寸可以匹配。

9、印章下不允许再有题字。如果海豹有一个上肘和下肘,它将失去它的自然现象。

10、已经刻写印章的字画,以后钱不能再落在礼品上,这是失礼的。

11、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不要标志。这是画家的基本常识,不可理解。

12、工匠刻制印章,不能用于字画,必须用艺术印章刻制,石印是最好的。

13、普通的印泥不适合字画,要用八宝印泥。

14、封面二次印刷时,印刷、构图、刀法不同,不匹配。用同样的刀法雕刻印章。

15、这幅画上不应该刻打油诗。首先,知识分子嘲笑它,其次,作品被贬为庸俗。

16、不要用一个闲置的徽章盖住上一段的顶部,并按在这个人的名字上。一个是不尊重,另一个是破坏。

17、封面转角处的邮票,不要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3厘米比较适中。

18、不要超过两面,一面正好。印刷和边缘之间的距离约为1厘米。

19、碑文下面没有邮票,但碑文必须放在碑文的左右两侧。它与题字的线条分离,成为画外的物体,除非在特殊情况下。

20、字画,不能掩盖真正的大印刷,即变成巨大的印刷炸弹,摧毁了美丽的图画。

21、小不能用大字符书写,而大不能用小字符书写。小空间不应该有很多铭文,而大空间不应该有很少的铭文。

22、字画上的姓名印章,连盖三个以上的印章,都应盖两个印章。

23、字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章。如果你没有适当地覆盖它,最好少覆盖它;如果印章没有正确的上墨,最好不要盖得太好。

24、盖两个印泥,不要错开,如何盖方法、强度、印泥维护,一切都必须潜心研究。

25、粗俗的字体不应该刻在画上,这会影响画面的美感。

国画的落款,字体不宜太大。不能影响画面美感,书写要和画面风格统一,相得益彰。题在画面需要堵气的地方,不要跑气。题款顺序是:画的题目、作画时间、作者、绘画地点。但根据画面需要和实际情况,可多可少,也可只题人名,即穷款。

书画作品上常用印章:

1、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

2、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

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盖章注意事项:

1、书画上落款盖印,印不可比字大。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3、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5、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扩展资料: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

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

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国画

一般是肖像章是佛像或菩萨像。一般盖在与佛经有关的书写的右上角引首处。其它的内容最好不要用这样的印章。如果是其他的肖像或肖形印,讲究就没有这么多了,除了落款处外,可以补在任何地方。

书法和国画一样印章,是作品构成的一部分。它分为起首章(闲章)(起到呼应、完整构图的作用)和姓名章,位置要根据构图的需要而定。 但有一个原则:起首章顾名思义就是印在起行处(位置、大小、形状、朱、白要根据需要而定),姓名章一般印在作者姓名的下边(一般)距名字一字的距离、大小一般要略小于书法作品的字为宜。另:不是印越多越好!总之要根据构图的需要,忌多、杂、乱!!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一幅好的画,从艺术上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画的本身,如风格、构图、笔墨、色彩。二是落款,如位置、字体、大小,与画本身的搭配一致性,具有一定的书法水平。三是印章,如风格、大小、流派、阴阳文印章的搭配、盖印的位置、文字的正确与书画的统一。

自明清以来,印章作为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定式。

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三类:一、作者本人的印章。二、题跋人的印章。三、收藏、鉴赏人的印章。在这些所使用的印章中又分为三个方面:一、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二、闲文、吉语、警句印。三、收藏、鉴赏印。

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也有盖在书画最显著的位置,以示自己的权威,如乾隆、嘉庆皇帝等。

cxdb/life/ke/200603/74889

古书画上总会有很多印章和题字,这是什么用意?

有时候我们会在博物馆或者拍卖行中看到一些古董书画作品,但如果我们观察的细致一点的话,就会发现在这些书画作品上,除了作品本身,往往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