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亡阳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亡阳简介,第1张

阳气失亡亡阳为病机,又称“阳脱”,是亡阴的进一步发展,为阳气衰竭的危重症候。亡阳指阳气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 。阳气失亡,可引起亡阳证 。以汗出不止为主症。主要症状有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冷踡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渴喜热饮、脉微欲绝或浮而中空等。治宜回阳固脱。一般亡阴是亡阳的必要条件,亡阳是亡阴的必然结果。两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张氏医通·杂门》:“汗出不止,名曰亡阳。以附子理中加黄芪,外用温粉扑之。”《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汗多不止,真阳亡脱,名曰亡阳症。其身体必冷,多成痹寒或四肢拘急,宜桂枝附子汤。”伤寒病发汗过度,易致亡阳。《伤寒论》用大青龙汤有“汗多亡阳,遂虚”之说。无阳亡阳作无阳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脉经》卷七:“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

详见百科词条:亡阳 [ 最后修订于2015/12/20 20:35:32 共44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气绝为古病名。指十二经脏气衰竭败绝的疾患。《难经·二十四难》:“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备急千金要方·肺脏》:“扁鹊曰,气绝不治,喘而汗出,二日死。气应于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参见气极、脉绝:气极为病证名。六极之一。指气虚重证。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偏虚者,症见短气不能言,入晚甚,乏力,皮毛焦。治宜益气。可用诃黎勒丸、钟乳石散、益气丸等方。偏实者,症见喘急胸满,易怒,心腹胀满,口燥咽干,发热,唾血等。宜用麻黄散、前胡汤等方。脉绝为古病名。指血脉枯涩败绝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脉气空虚,则颜焦发落。脉应手少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先死矣。”

详见百科词条:气绝 [ 最后修订于2015/11/12 15:28:09 共4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亡阳简介

阳气失亡亡阳为病机,又称“阳脱”,是亡阴的进一步发展,为阳气衰竭的危重症候。亡阳指阳气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