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旅游景点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陇西县旅游景点有哪些,第1张

  陇西县旅游景点有仁寿山森林公园、李家龙宫、陇西堂、陇西县博物馆、陇西西河滩遗址等。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安定区。隶属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陇西在古代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地方。又称陇右(古人以西为右),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秦穆公用由余之谋称霸西戎,今天甘肃省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陇西郡是甘肃最早的行政建制。

  陇西概况

  总述: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山川雄壮,风光迷人。千年郡州治所,文化积淀深厚。古城中心坐落着建于宋代的威远楼,雄伟壮观,尽显千古雄风。“天下李氏出陇西”,陇西是李氏发祥、发迹、成长、繁衍、迁播之地,是天下李氏的“郡望”故里。陇西堂、李家龙宫等古迹闻名遐迩,是中华人文历史的精粹。世纪初,中医兴起,药材产业方兴未艾,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初具。

  细述: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市安定区,东经10461,北纬3498 ,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面积,人口50万人。辖10个镇,15个乡,280个村,24个居委会,167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回等12个民族。全县已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8%,3个村达到小康标准。

  陇西又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她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 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古建筑威远楼雄居城市中心,声闻四达;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仁寿山亭台楼榭,风景秀丽,视野开阔,可翘望陇西全城。

  陇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达古都西安,西临省会兰州,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宝兰二线横跨境内,定陇公路建成使用,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国、省公路与铁路在“旱码头”文峰镇交汇,成为连结周边数十个市州县的交通枢纽。

  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陇西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还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天下李氏源于陇西,历代英才辈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分别于1994年、1997和2000年成功举办了“陇西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和“陇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国研讨会暨西部大开发陇西经贸洽谈会”。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陇西逐渐成为凝聚中华文化的重点城市。

  中国药都-千年药乡

  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文峰、首阳两大药材市场年交易达10万吨以上,交易额超过5亿元。上海考察团在认真考察了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后,将陇西县作为上海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分别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召开了中国定西中药产业发展大会,影响强烈。

  历史文化

  仰韶文化、齐家文化

  近期在陇西北山发现大量远古遗迹,充分证明陇西很早之前就有人类定居。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代表,在渭河流域,尤其在甘谷、武山、陇西、渭源的渭河上游两岸,散布很广,比较集中。在陇西地区,沿渭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保存了许多 仰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西到东,包括首阳镇的头山文化遗址、昌谷乡的梁家坪文化遗址、巩昌镇的张家坪文化遗址、文峰镇的暖泉山文化遗址等十多处。

  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丰富。有石器如石刀、石斧.石镞、石杵等;骨器有骨刀、骨针等。出土的陶器最多,如陶刀、陶环、陶纺轮、陶器皿等。陶器多属粗陶,其中彩陶表面红色,表里磨光,并有彩绘,如弧线三角纹、口沿单线纹等。尤其是尖底瓶的彩陶更为光彩夺目,造型独特优美,纹饰严谨,具有流畅感,充分体现了仰韶文化的风格和特征,它是彩陶中的瑰宝。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另一类型的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流域分布较广。陇西地区发同有二十几处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北两岸的黄土台地上,包括首阳乡韩家坪、梅家咀,菜子乡沙家庄、牟家台子,巩昌镇周家庄,南安乡唐家坪,云田乡红上沟,文峰镇营盘坪。堡子坪等文化遗址。

  打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就无法回避随处可见的“陇西”二字。因为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上游,是华夏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两千多年厚重的人文历史。

  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 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肃军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陇西,陇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宣传,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和概念,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应对它历史文化的宣传影响到这样的程度,这是一种遗憾。“陇西”地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北京大学版《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战国地图)。我认为甘肃如果放弃陇西,就等于放弃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称和历史名人,来衬托说明甘肃悠久人文历史的丰厚资源,因为陇西是甘肃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历史上有过阶段性辉煌,或者有与陇西并驾齐驱的时段,但其长久性和总体份量都不如陇西。就前面所列历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记载在“陇西”名下,陇西就是历史上陇西郡的所在地。陇西不光在甘肃就其全国而言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典范地名之一,它承载着民族千古以来的典籍文化。搬开中国浩瀚的文化史典,就无法回避四处可见的陇西(陇西郡、陇西成纪、渭州、巩昌府、巩昌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因为陇西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发祥地的首要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

  一个地名,被国库典籍不停的载扬三、四千年,又与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贯为一体,这本身就具有丰厚的历史份量和灿烂的文化光辉,目前在甘肃,很难找到另有两个什么字比陇西更具有甘肃历史文眀的代表性。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地名,已经就是被历史塑造了几千年形成的聚焦点,历史从这里走来,人们从这里认知,这个地名就应当是串结甘肃历史文化的中心线,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法更改的,甘肃的宣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这个轴心线。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范围地点(当然也可加以小域及变迁的说明),应当沿着有代表性的地域和历史记载的惯例,小局部的名人名事之争应服从大的全局。陇西是一个历史大地域的代名词,不能只看现在地域机构的一时划分而过于偏废,对陇西的宣传,其历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现陇西县县区范围,而应当进入历史上陇西郡和巩昌府的地域范围,这是符合历史的。在其秦汉以前,陇西郡就包括有:兰州、天水、陇南、秦安,而甘肃历史文化主要起源于秦汉前期,应当看到陇西是个历史地域和历史概念,而不能单纯割裂的看作是现在的陇西县,陇西就是历史至今的“陇中”,“陇上”,甘肃的简称“陇”,都是从陇西的历史文化地域而来的,现在这个历史地域已经只剩下一个县的地盘了,陇西快要在甘肃消失了。只有陇西机务段强大的电力机车,拖挂着区区车箱,五十一年来每日来回行进在兰州与天水之间这六百里热土,同时在默默地向全国无数过境这里的人们诉说,这块被忘缺的六百里热土她在华夏历史中的光环和至今被覆盖着的焦人的文化味。陇西是一个相对历史文化的地域概念,比如李白被典籍较统一的记载为陇西成纪人,李世民祖上陇西人,如果再划分小域,把李白、李世民改成秦安人或临洮人,那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陇西院”,陇西县的李氏祠堂“陇西堂”就得改成“秦安院”、“临洮堂”。由此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栏目片头中的“陇西堂”也得由此取消或者更名,同时千千万万侨居海外的李氏后裔也得弃用‘陇西’的一惯叫法,这样做是要闹出国际笑话的。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设立陇西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陇西郡,到公元1669年前历来都是西出京都长安的第一大军事、文化重镇。一直在陇右行使中央政权下的一二级军政权地。陇西郡初期辖地为现兰州市、定西地区、天水市、陇南地区之总和,后因辖地太大,先后从中分割,成立了天水郡:金城郡(现兰州市)、武都郡、安定郡。清朝分置陕甘总督,后成立甘肃省,省会驻地先设在陇西,公元1669年才迁至兰州,尔后经济文化中心才从陇西转到了兰州。从几千年历史上冠系在陇西名下的历史文化名人,简直不胜枚举,“仅唐一代近三百年间进入朝仕的陇西文人才士就难以记数,可以说像陇西这样在历史上给国家直接或间接输送众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古人云:‘天宝物华地灵人杰’,这就使陇上文化鼎冠中华”(见《陇西文史稿》)。沿袭历史的大地域叫法,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沿续性,和人们对重大历史人物已知的统一性。陇西承载着甘肃的历史文化,这是由史料记载的(陇西历史见“二十五史”各书卷相关条目,《陇西文史稿》有详细考证)。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有名贯古今的鸟鼠同穴山,有一身不仕两朝的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洁身自尽的《禹贡》首阳山。古城中心座落着建于元代(公元1261年)的威远楼,雄伟壮观,使古城凸显千古雄风。 陇西元朝为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元朝实行军政合治,巩昌总帅府就在威远楼“统督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兰、镇原、阶、成、西和、会、环、金、徽、德顺、金洋十五州行政军事。”(《陇西文史稿》),古城承载着现在甘肃省会兰州市的角色,可以想见,陇西在当年的繁华辉煌以及文化的繁荣。重修于清代的威远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柱,通高二十六米,极其古朴壮观,为西出长安的西北第一楼,是陇上名胜古迹的代表性建筑,上悬陇西杨氏书写的“巩昌雄镇”通栏金匾,其书法雄劲厚重。巩昌雄镇“声闻四达”,陇上诗人赞曰:“陇山渭水历来兵家征战地,巩昌雄镇自古关西出将才”。城内民建古屋棂格,沿袭秦汉古建风格,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并将北街作为秦汉风格古建保留。城北有元蒙将领的巴巴坟,牌楼至今巍峨渭滨,古赤亭水源远流长,从北缓缓注入渭河,繁忙于陇海铁路线上的列车就沿着亭水河,碾压着汉代赤亭都尉积淀的黄土味,穿梭于南北。

  陇西地形平陡大小与兰州差不多,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四面通衢,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现在和将来都是甘肃南部交通中转和物资集散的中心。宋朝曾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现代社会的商品交易会是从陇西演化而来的。随着西部的开发、国家西线引水工程动工和欧亚大陆桥渝兰铁路的通车,陇西有着经济发展的无限前景,充满着开发的商机,陇西作为陇中工业城市而崛起是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李氏家族的“陇西龙宫”座落在陇西城北街头前门,其多层斗拱式牌坊至今还在,这里是隋唐以前李渊家族的真正老家,陇西是李氏家族的根本和原故里,当时就称为陇西龙宫,这更为陇西增添了神秘性,李渊曾有一段委派太子李建成出任陇西太守,处理军政和守护家门。陇西牡丹早于长安牡丹,(以唐陇西龙宫为主一带地域,后由李建成移至长安)长安牡丹早于洛阳,除了在《在威远楼下》书中记载外,世人知道的太少。牡丹性干喜寒,再加丁香呵护,至今西秦牡丹娇于长安、洛阳。

  古陇西郡

  古陇西是甘肃最早设置的郡

  “陇西”一词引人注目时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这一年秦昭王设置了陇西郡,并修筑长城,以防御西部的少数民族,从根本上确保秦人后方的稳定。

  史籍和考古发掘证明,秦人就是在以礼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上发展壮大起来的。远在夏朝时,他们为夏王室“调鸟兽,鸟兽多驯服”,于是“赐姓嬴氏”。夏亡商兴之际,秦人去夏归商,因军功使“嬴氏多显”。至周朝时,秦人为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因功封于秦(今甘肃天水)号嬴秦,周王室让他们“以和西戎”。至秦襄公时,他们护送周王室东迁有功,被周王室分为诸侯,并且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攻灭狄族,设置狄道。 战国秦长城就是将秦人的发祥地礼县及其周边地区围在了里面,有了长城自然要设置守护长城的部队和地方政府。位于战国秦长城起点不远处的狄道(今临洮),自然就成陇西郡的郡治。 西汉时,陇西郡管辖今天甘肃东乡以东洮河中游、渭水上中游,西汉水上游的广大区域。所有的史料证明,陇西郡政府所在地狄道就是在今天临洮县,由于岁月久远郡治的具体方位已不可考,《辞海》中也只是笼统地记述为“临洮县南”。

  长期以来临洮的名气很大,然而县城并不算太大。但地理位置很重要。这里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宁、兰州两地的枢纽,也就是连接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中南两线的所在地。古人选择狄道作为陇西郡治是有他们的道理。

  说起来狄道还有一段来历呢?尽管在战国时秦人修筑了长城,用以防御西方的少数民族;但并没有将少数民族驱赶到长城之外。大量的狄族仍旧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汉书》记载说:“县有蛮夷曰道”。所以狄道就是狄族居住的县,似乎和今天的民族自治县有点类似。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多民族王朝,开创了一系列封建统治制度,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文化的始源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甘肃东部一系列早期秦文化遗存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早期秦史的神秘面纱,甘谷县毛家坪遗址是其中一处重要的早期秦文化遗存,它的发现为早期秦文化及其编年,秦人的迁徙路线、秦与西戎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将秦文化的编年推进到了西周时期,被评为2014年考古十大发现。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距县城25公里。毛家坪村南依朱圉岭缓坡,北濒渭河,东为磐安镇,西有小南河水北流入渭,属渭河南岸二级台地。遗址北部为居住区,南部为墓葬区。墓葬区有一条水冲沟将其分为沟东和沟西两部分。毛家坪村东西通衢,南北连接,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陇右先秦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毛家坪遗址分布图 一、毛家坪遗址发掘缘起 1947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在渭河流域调查时就已经发现毛家坪遗址,并将其作为史前文化予以标注。1982至1983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等单位进行了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发现了具有周秦文化因素的A组遗存以及与之共存且文化特征独特的B组遗存。 此后,毛家坪遗址沉寂了20余年,直到「 ”清华简”的出现,毛家坪遗址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清华简,是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楚简的简称。清华简《系年》载:「 ”飞历(廉)东逃于商盍(盖)氏。成王伐商盍(盖),杀飞历(廉),西迁商盍(盖)之民于邾(朱)圄,以御奴虘之戎,是秦先人。”李学勤先生认为,「 ”邾圄”即今甘谷西南的朱圉山。朱圉山横亘于甘谷西南部的渭水南岸,山属秦岭余脉,绵延几十里,是渭水下切形成的丹霞地貌,呈现出赤红色,故称为朱圉山。《禹贡》曰:「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可见,朱圉山在先秦时期已经是陇右名山。对于朱圉的地理位置,《水经注》云:「 ”山在梧中聚。”梧中聚,即今甘谷西南三十铺,这里是朱圉山主峰所在。据此,李学勤认为周成王西迁商奄之民于甘谷西南。清华简《系年》是近些年早期秦文化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亟需考古资料的支持。 渭河南岸的朱圉山 在文献研究取得进展的同时,早期秦文化考古调查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2004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五家单位组建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就已经在陇东地区展开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对礼县大堡子山、清水县李崖遗址等重点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丰硕成果。 王国维先生将「 ”纸上之材料”和「 ”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进行古史研究的「 ”二重证据法”,一直被历史研究者奉为圭臬,早期秦文化文献研究的进展和考古调查的推进,朱圉山附近的毛家坪遗址再次聚焦了学界的目光,人们迫切希望进一步发掘毛家坪遗址,以证实清华简所述秦人西迁朱圉说。在此背景下,2012年毛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开启。 二、考古新发现 2012年至2014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毛家坪遗址进行了历时3年的发掘工作,共计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墓葬199座,灰坑752个,车马坑5座。出土铜容器51件,陶器500多件,小件千余件(组)。此次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极大地揭示出毛家坪遗址文化面貌,为早期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成果莫过于「 ”金戈铁马”——子车戈与车马坑。 1、车马坑 毛家坪遗址发掘中,选择了10处发掘点(A-J)。2013年上半年,在D发掘点发现出一处大型遗存,最初判断为墓葬,并没有发掘,直至下半年在其西南角发现一座小墓,领队梁云教授意识到这应该是一处大型遗迹。9月底,这座编号为K201的大型车马坑呈现在人们面前。 车马坑长10米、宽3米,朝向西北,马东车西,依次排列着三辆车马,编号为一、二、三号车。 毛家坪车马坑K201 一号车位于坑东部,为引导车。四马一车,马呈跪伏姿势,马首有络饰、衔、镳等。 二号车位于坑中部,为主车,极尽奢华。由左右服马和车舆组成,两马身披髹漆彩绘甲胄。马胄缀铜泡、云纹铜饰,马身甲衣饰红漆黑彩勾连蟠虺纹,腹部有铜泡。车舆板外蒙牛皮,髹黑漆,以虹彩勾绘出虎、豹、马、羊、兔等动物形象,皆呈奔跑状,生动传神。 K201二号车 K201二号车纹饰 三号车位于坑西部,为从车。驷马跪伏在前,车轼、车舆痕迹清晰,车轼饰白底黑色蟠虺纹。车舆西北角有藤条筐,内装牛羊头。 车马坑所用马匹皆是杀死后处置的,朝向与墓向保持一致,体现了陪葬功能。车舆为双轮独辀车,结构清晰。车马坑内三辆装饰豪华排列有序的车舆,无不显示出车主的高贵地位。据介绍,这种类型与宝鸡斗鸡台秦墓发现类似,无疑是秦文化因素成熟期的表现。 2、子车戈 车马坑K201的发现,无疑令人兴奋,但是其主墓尚未发现。发掘工作进行到2014年10月,领队梁云教授判断其墓主应该在车马坑西北方,果然在此前被误判为灰沟的钻探点,发现了两座长度45米以上的大墓,经确认为车马坑主墓,编号M2059。 M2059墓向西北,四壁各开一壁龛,龛内各置一棺。东龛内殉2人,其余西、北、南龛各殉1人。墓室内一椁一棺,棺椁之间的头箱内有青铜礼器,五鼎、四簋、两方壶,另有甗、敦、盘、匜各一,共计15 件铜容器,陶器 13 件。椁盖板上有殉狗、椁饰。 毛家坪遗址M2059示意图 内棺为髹漆皮质,人骨周围有朱砂,身旁发现有绿松石耳玦,以及一堆金质、玛瑙等各色珠子。接下来的发现,更是令考古队员无比兴奋,内棺中墓主右臂出土一柄铜戈,胡部赫然刻有两行铭文,共14字,其中一行清晰可辨:「 ”秦公作子车用”。这一发现令人震惊,墓主人身份旋即揭开,这是一位子车氏的将军。 子车戈 子车氏为嬴秦宗族显贵,《诗经·黄鸟》曰:「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对此,《左传·文公六年》载:「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黄鸟》讲述的就是「 ”子车三雄”即奄息、仲行、针虎为秦穆公殉葬的事迹。毛家坪子车戈的表明,墓主人为子车氏家族的一员,身份显贵,从而印证了《诗经》《左传》《史记》等文献中关于子车氏为秦穆公「 ”三良从死”的记载。同时,也说明毛家坪沟西墓地可能为子车氏家族墓地。 如此高等级墓葬和规模宏大的遗址群的发现,使毛家坪遗址地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对其进行定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了学术震动,促使早期秦文化研究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毛家坪遗址的文化因素 1、毛家坪遗址的族属 30年前,考古学者根据毛家坪东周时期B组遗存与同时期陇右地区寺洼文化进行比较,确认其族属为戎族。新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了更为丰富的文化面貌,特别是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也引发了学界对于毛家坪族属的再次探讨。广泛存在的屈肢葬,与嬴秦上层采用的直肢葬有区别,即便是其中的贵族墓,如沟西M2058 与沟东的 M1049,也是屈肢葬式。「 ”这几座高级别的墓,年代在春秋中晚期,以屈肢判断,墓主并非秦之同族。”「 ”属于冀地的统治阶层,只是在葬俗方面遵从了秦之礼治。”(史党社《早期秦文化与行政制度史的印证——重读毛家坪》)既然几座高等级墓葬也非嬴秦族,那么广大中下阶层自然非秦之同族。他们是什么人呢?史党社教授认为,毛家坪墓地的主人,应是以冀戎为主体的人群。即西戎的一部分。 2、毛家坪遗址的文化因素 毛家坪遗址最显著的文化特征是周秦文化,秦文化是在周文化的母体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甘谷以西的陇西西河滩曾发现了典型的周文化遗存,这说明起源于陇东地区的周文化很早就影响到了陇右一带。在此背景下,毛家坪遗址秦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周文化的影响。例如M2059所用五鼎四簋的列鼎制度,是与周文化保持一致的。 毛家坪遗址出土铜甗、铜鼎 陇右地区的考古发现表明,寺洼文化具有典型的西北土著文化特征,即「 ”西戎”所使用的文化,毛家坪「 ”B 组遗存”就体现了西戎文化特征。这说明秦人在陇右兴起之后,当地戎族也融入其中,而广大戎系土著是构成新秦人的主要力量,因此,戎文化因素也反映在了毛家坪遗址中,这也在考古遗存中得到了证实。如普遍存在的屈肢葬等因素,这是秦人吸收戎文化因素的结果。 四、毛家坪遗址的属性 毛家坪遗址属先秦冀戎之地,后在秦之冀县境内,《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 「 ”伐邽、冀戎,初县之。”史党社先生认为,秦「 ”初县”邽、冀,即以两地为秦之属地,战国中期以后正式成为邽、冀二县。(史党社:《早期秦文化与行政制度史的印证——重读毛家坪》) 毛家坪村西侧有条小南河,《水经注》称温谷水,溯水而上,翻过分水岭,就可以到达礼县大堡子山秦西陵;毛家坪正西方向的武山县为貆戎之所在;毛家坪正北方向的通渭县为襄戎之地。正如梁云所说:「 ”该遗址是秦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重要,从西周至战国一直没有被放弃,墓地规模很大,性质可能和秦武公所设冀县有关。”(梁云:《秦文化重要遗址甘谷毛家坪》) 文史君说 至此,我们可以形成对毛家坪遗址的总体印象,毛家坪遗址是在周文化影响下的冀戎之地,春秋早期到战国中期,秦人据而有之,秦公任命大夫级别的官员管理此地,「 ”应是秦人控制‘西戎’的重要桥头堡,也是秦人东向的重要支撑基地”。M2059正是冀地长官子车氏的墓葬。进而推知,春秋战国之际,秦人在毛家坪在内的冀地实行早期县制管理,应为秦国领土之边鄙之地。 毛家坪遗址的发掘是21世纪秦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它为我们揭示了早期秦文化的面貌以及秦戎关系,其丰富的文化因素足以成为陇右地区先秦文化研究的坐标。 参考文献: 王秀梅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09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2016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喜群:《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毛家坪遗址应为秦武公所设冀县县治》,2014 年12月18日第 005 版。 梁云:《秦文化重要遗址甘谷毛家坪》,《大众考古》2013年5月。 肖宇:《秦文化探源—毛家坪遗址考古记》,《大众考古》2015年2月。 史党社:《早期秦文化与行政制度史的印证——重读毛家坪》,《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 年第 4 期。 (作者:浩然文史·冀城晨光)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陇西成纪是个历史文化概念,因为,据《汉书·地理》记载,最早设置的汉成纪属于天水郡,而陇西郡没有成纪县。

她的起源与流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与伏羲文化有直接的关系。

下面几位学者对于陇西成纪的考察。

所谓成纪,起初是一个辽阔的地域文化概念,但是有一个中心,就是大地湾遗址。

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称为“文化成纪”;到了秦汉时期,汉承秦制,地方建治,仍然是郡县治,而这时期,成纪这个名词又从文化的概念变在实体性的地方治所,这个治所属于陇西郡,既历史上常说的“陇西成纪”;第三个时期,成纪易名期。

成纪的历史与现实上古时期,文化成纪期  上古时代,以秦安大地湾遗址为中心,形成了古成纪文化圈。

伏羲女娲的故事从清水河流传到葫芦河,又从葫芦河流传到了渭河,从渭河到黄河,从黄河到整个北方,从北方到南方,进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

大地湾被称作中华文明的曙光,这是史学界公认的。

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流传着大量的伏羲女娲的故事,这些故事不能当作信史去看待,但从传说的背后却能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这一段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伏羲氏与女娲氏的重要程度。

许多学者由于甘肃省当前经济的落后,对于这些传说并未加以重视,但是,遍布秦安及周边地域的新时代遗址群落证明了,在几千年前,这里的原始部落是如何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茹毛饮血,一步步艰辛地从蛮荒到文明的。

上个世纪,许多学者对于伏羲神话的源头做了不出的猜测与考察,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比如,著名的学者闻一多,他徒步葫芦河流域,最后,写了一部著作叫做《伏羲考》,在《伏羲考》中,他得出了伏羲氏族应该属于西南苗蛮,但是,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否定了他的结论。

为什么闻一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西南少数民族中亦流传着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因此,闻一多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葫芦河沿岸考察。

这告诉我们不管多么伟大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虽然经过详细的求证,但还是会出纰漏,历史还是历史,不会改变什么的。

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历史是一门科学,有他自身的规律,就算有人想改变他,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恢复她本来的面貌。

当然,闻一多毕竟是著名的学者,他是学的高标,口的巨人,他的求真求实的精神,确实是一面镜子。

可惜,当时由于大地湾遗址还没有发现,因此,他没有掌握关于这一问题的最全面最有力度的材料,因此,不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也告诉我们被称为科学的东西,有多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

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伏羲女娲的流传范围有多广,其影响力有多大,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的秦安,形成了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成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非常大,辐射全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制高点,不管大家承认不承认,这是事实。

我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大地湾就是因为,在整个西北地区都很难找到第二处像大地湾遗址这么规模宏大,积累历史时间之长,并与上古传说相互印证的地域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以秦安大地湾遗址为中心,上古时代形成了成纪文化圈。”所谓成纪应该从上古时期算起,起初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地域概念,她应该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辐射整个西北地区,因此,静宁治平乡从文化上来应该属于成纪文化圈,划归天水地区更合适一点,你可以看看,小的圈子,以大地湾遗址——秦安为中心,绕秦安一圈的周边地域:静宁、庄浪、通渭、武山、甘谷、天水、清水、张川都属于这一圈子:大的范围来说,成纪文化的影响应该从清水河到葫芦河,到渭河黄河、北方辐射。

在秦安境内有着众多的伏羲女娲传说的遗留,而且,学界也都肯定了这些民俗与伏羲女娲的历史有关,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一切的神话都是过往的历史,而秦安除了神话还有大地湾遗址,这更有力的证明了伏羲女娲与秦安的关系,大地湾遗址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而成纪此名又与伏羲的诞生有着直接的联系,一纪被称为十二年,而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履大人印于雷泽,感应生伏羲,同时,据说,伏羲在华胥氏的腹中呆了十二年,因此,成纪应该指伏羲在母腹中成于一纪。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成纪的地名,指秦安就能与历史传说遥相呼应,同时,静宁也称为成纪并不能说明什么,更能体现出伏羲文化的影响之大,影响之远。

而看古今历史沿革,本身与现代行政区划还是有一定区别,但是,我们历史的看问题,追根溯源,事情的眉目还是比较清晰的。

有人会疑惑,邑人冯绳武教授曾考证出古成纪县治在今静宁境内,宋以后才迁至秦安,为此事如何解释?本人是这样认为的,邑人冯绳武教授也是令人很敬佩的,在学术研究上追求求真精神,这更让敬佩。

但是,研究者往往由于时代历史的原因,或者研究方法的偏差,对于同一事件有时还是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这很正常。

比如,闻一多先生,学界的泰斗,被诗人臧克家高度评价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曾经徒步行走在秦安的葫芦河畔,但,当时,还没有大地湾遗址给他佐证,因此,他在《伏羲考》中得出伏羲属于苗蛮集团的错误结论。

因此,客观地看待历史,长时段的研究历史,以开阔的胸襟和眼光处理历史事件非常重要。

《史记李将军列传》第一句就是:“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在该句下明确注明:“成纪,在秦州。”张守节所说的“秦州”,是唐代秦州,下辖成纪、上邽、伏羌、陇城、清水、长道六县,并非今之天水市秦州区。

《汉书文帝纪第四》载:“十五年春,黄龙见于成纪。”《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详细解释:“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

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

县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开、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莽曰纪德)、成纪、清水(莽曰识睦)、奉捷、陇、豲道(骑都尉治密艾亭)、兰干(莽曰兰盾)。

我们专说成纪县:《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元和郡县图志》云:“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

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甘肃新通志》云:“成纪故城在县(秦安)北三十里。”《帝王世纪》云:“伏羲生于成纪,汉置县。”《秦安志》云:“自疱牺开辟已为成纪地。”《水经注》云:“黑水西南出悬镜峡,又西南入瓦亭川。

又有泌水自西来会(瓦亭水),世谓之鹿角口。

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

……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

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

右与成纪水合。

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

帝太皋疱牺所生之处,汉以属天水郡。”依《水经注》所言,知成纪县故址位于长离水(瓦离水)的西岸、成纪水的南岸一带,这里正是汉成纪县故址所在地。

故杨守敬云:“此是汉以来成纪县故城,当称故城”(《水经注疏》)。

《金史地理志》载:“秦州有秦安县,汉故城。”《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一安皇帝甲》:“凉王光以西秦王乾归数反覆,举兵伐之,乾归群下请东奔成纪以避之。

光军于长最,遣太原公纂等帅步骑三万攻金城;乾归帅众二万救之,未到,纂等拔金城。

光又遣其将梁恭等以甲卒万馀出阳武下峡,与秦州刺史没弈干攻其东,天水公延以枹罕之众攻临洮、武始、河关,皆克之。

乾归使人绐延云:乾归众溃,奔成纪。”元代宋朝遗民胡三省《新校资治通鉴注》注明:“成纪,今巩昌路总帅府秦州。”据上而论,《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成纪故城在今秦州秦安县北”,而大地湾文化的发现,则证明了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令人惊奇的是,在多部古籍中竟然明确指出了静宁的位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阿阳县。”《汉书高后纪》云:“六年六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阳。”颜师古注云:“阿阳,天水之县也。

今流俗书本或作河阳者,实地处陇水之西北,故谓之河阳。”《通典》云:“在陇城县北,汉属天水郡,又有河阳之说。”《太平寰宇记》陇城县条云:“河阳县故城,汉置县。

亦在河之西北,故曰河阳。”《水经注》云:“瓦亭水源出静宁大陇山,并有二支,一支即陇水,亦出大陇山。

二水在丽亭川合西南流至鹿角口,其西有泌水亦会入鹿角口,合为一流(瓦亭水)向南流,迳阿阳县故城东,入葫芦河注于渭。

阿阳故城即在此河西北。”可见阿阳即静宁县是毋庸置疑的。

按照《汉书地理志》,汉天水郡下辖成纪、阿阳等十六县,阿阳县和成纪县是并存的,既然阿阳县是静宁,那么成纪县又是哪里?  这里有四句很重要的话:《舆地广记》云:“阿阳县在故城县北。”《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云:“阿阳,西汉县,属天水郡。

在故城西北,今平凉靠静宁州南”。

《金史地理志》载:“秦州有秦安县,汉故城。”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说秦安是“汉以来成纪县故城,当称故城。”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秦安又叫故城,故城是成纪县遗址,阿阳县(今静宁县)位于成纪故城的西北方!

《新唐书地理志》云:“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

本治上邽,开元二十二年以地震迁徙治成纪之敬亲川。

天宝元年还治上邽,大中三年复徙治成纪。”据此可知,成纪实为秦州州治,但地有迁徙,曾从秦州移到秦安,故《新唐书》将其列为首县。

(注:《旧唐书》成于后晋,因其简略且考证不详多错漏,宋朝令欧阳修、宋祁等重修,是为《新唐书》)。

《元和郡县图志》云:“成纪县,东南至州一百里。

……瓦亭川水,东去县一十五里。”《通鉴地理通释》云:“城在今(秦安)县北三十里。”《嘉庆重修一统志》云:“成纪故城,在秦安县北。”据上四书,知成纪故城为今秦安县之北。

依《元和志》,其故址当为今秦安县西北部郭家镇一带,该地东南至州百里,距瓦亭水(今葫芦河)十五里,方位相符,当是此地。

五代十国以来,本区由于地处陇右要冲,其西部为吐蕃所有,东部先后为岐、后唐、后晋、后周、前蜀、后蜀所有。

现分国通考如下:①岐:李茂贞据凤翔,因护送唐僖宗入蜀有功,为凤翔节度使,后称岐王。

时据有秦州东南部,有成纪、清水、长道三县地。

州治为成纪,即今秦安县西北之郭家镇。

②后唐:据有秦州东南部,州治为成纪。

原有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地,后增置天水、陇城二县。

《五代会要》云:“后唐长兴三年二月,秦州奏:见管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外,有十一镇,征科并系镇将。

今请以归化、恕水、五龙、黄土四镇,就归化镇复置旧陇城县。

赤砂、染坊、夕阳、南台、铁务五镇,就赤砂镇复置旧天水县。

其白石、大泽、良恭三镇,割属长道县。

上从之。”③后晋:据有秦州东南部。

有本区长道、清水、成纪、陇城、天水五县地,州治为成纪。

④前蜀、后蜀:据有秦州东南部,有秦州之成纪、天水、陇城、长道、清水;凤州之两当、河池,计二州七县。

秦州治为成纪。

北宋时期,本区隶属秦凤路。

地有秦州之成纪、陇城、清水、天水;凤州之河池、两当;巩州之宁远、永宁;岷州之长道,计四州九县。

州治成纪,即今天水市。

南宋时期,渭水以北为金据,渭水以南为宋所有。

金设熙秦路,地有秦州之成纪、冶坊、清水、陇城、秦安五县。

州治成纪,即今天水市。

元代本区隶属陕西行省,地有秦州之成纪、清水、秦安;巩昌府之鄣、宁远、伏羌;徽州、两当;西和州,计一府三州七县。

元时成纪为为秦州治,故址即今天水市。

《元史地理志》载:“秦州有成纪县。”元末撤成纪,并入秦州府,成纪县从此消失。

综上所述,汉成纪指的是秦安县,而唐朝以后的成纪指的是天水市!”(以上资料引用网友“隐于网”先生,他在二十四史地理史和其他古代史地典籍非常熟悉,治学严谨,博学果敢!!)

陇西县旅游景点有哪些

  陇西县旅游景点有仁寿山森林公园、李家龙宫、陇西堂、陇西县博物馆、陇西西河滩遗址等。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