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说家古龙都写过哪些作品?他写的作品有何特点?
古龙从1958年左右开始写武侠小说,在25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大约90多部小说。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有:《苍穹神剑》、《孤星传》、《飘香剑雨》、《历劫江湖》、《金剑残骨令》、《河洛一剑》、《游侠录》、《失魂引》、《月异星邪》、《剑毒梅香》等等。
中期主要有:《武林外史》、《浣花洗剑录》、《情人箭》、《大旗英雄传》、《绝代双骄》、《江湖人》等等。
但真正能够代表古龙水平的还是他后期的作品,有《多情剑客无情剑》、《萧十一郎》、《楚留香》(包括《血海飘香》《大沙漠》《画眉鸟》《蝙蝠传奇》《桃花传奇》)、《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大人物》、《边城浪子》、《七种武器》(包括《长生剑》《孔雀翎》《碧玉刀》《多情环》《拳头》《离别钩》《霸王枪》)、《剑花烟雨江南》、《七杀手》、《九月鹰飞》、《陆小凤》(包括《大金鹏王》《凤凰东南飞》《决战前后》《幽灵山庄》《银钩赌坊》《隐形的人》)《天涯明月刀》、《三少爷的剑》、《白玉老虎》、《英雄无泪》等等。
我将从3方面说说古龙武侠小说的创作特点。
01 创造了新的英雄模式,人物个性鲜明,具有组合性特征古龙的武侠小说是新派武侠小说继金、梁之后的又一奇峰,他冲破“历史主义”的禁锢,作品几乎不牵扯任何历史背景,甚至故事发生于何朝何代都不作交代,在这种真空状态下,作者和读者自然只注意人物的本身而不是其他。所以,古龙的人物塑造具有独创性,相比于金、梁笔下的人物,有别样的艺术魅力。
古龙的英雄模式,打破了一刀切的常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组合性。正如他在《天涯明月刀·序》里所说:
“情节的诡奇变化,已不能算是武侠小说中最大的吸引力。但人性中的冲突则是永远有吸引力的。”
古龙小说人物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人物的内心矛盾、性格中的冲突、心理上的扭曲综合地表现了出来。孟星魂是《流星蝴蝶剑》中的第一号人物,在古龙诸作中,也颇具代表性。这一人物的特征,大致可以简括为:外冷内热,外刚内柔,外邪内正。
孟星魂是一个冷面杀手,出场时,已手刃11人,11人都与他无怨无仇,他只是受高老大的差遣,因为他曾受惠于高老大,所以他尽管有一身绝顶武功,也甘当不为人齿的职业杀手。可以说,是报恩的热情和冲动支配着他的杀戮行为。如果说这种“热”不值得赞许的话,那么,他心中潜藏的不可名状的躁动,便值得我们重视了:
“每次杀了人后,每次看到剑锋上的血迹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要一个人躲着偷偷呕吐……杀人后,他就再也不用控制自己。他必须狂赌酗酒、烂醉,去找最容易上手的那个最好看的女人,来将杀人的事忘却。他却很难忘却,甚至根本无法忘却。”
一个被折曲了的、但良知尚未泯灭的灵魂在痛苦地颤抖着,渴望跳出心灵的重压,寻找自由翱翔的天地。我们不难断定,一旦时机来临,一旦真切地感知到来自冥冥之中的召唤,他就会迸发出火一般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
孟星魂以刚硬出名,他坚强如钢,“只要一下定决心,就永无更改。”然而就是这位硬汉,与一位倍受蹂躏的美丽女性一一小蝶邂逅相遇,立时便坠入情网,他们厮守于海滩,过了一年多捕鱼织网、“平凡单调”的家庭生活,他觉得“开心”,“满足”,并由衷感叹道:
“我活过,我现在就正活着”。“他们两人彼此都令对方的生命变得有了价值,有了意义。”
小说的结尾,历尽磨难的孟星魂终于回归海边,与妻儿相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两种性格的对立统一,使孟星魂成为一名充满人情味的侠义英豪。至于“外邪内正”,更多地是从私生活角度着眼的。孟星魂曾是“狂赌、酗酒、漂女人”的浪汉,“在他的生命之中,曾经有过各式各样的女人”,一一简直是个流氓。小说中其他人物,如老伯、石群、叶翔、小何等几位正面人物莫不如是。但就是这些人,却对友谊洛守不移,对爱情坚贞不渝,甚至为之献身都心甘情愿,含笑撒手。当然,这种现象与作者的伦理观有直接关系,这里不作详论。
也许,将孟星魂的个性特征概括为亦冷亦热,亦刚亦柔,亦邪亦正更为准确。如果单纯地把以上分析理解为“本质”上是好的,那就曲解了作者的意图。孟星魂的身上,是冷、热、刚、柔、邪、正乃至更多的品格特征混迹一体、无法分解的,很难以本质、表象来划分。
深怀着正义冲动与缠绵不尽的爱,孤独、偏激、迷狂、玩世不恭而又富于野性的武侠,类似孟星魂这样的形象,就是古龙的英雄模式。古龙笔下的英雄,不能以好坏、邪正截然划分,但却反映了人感情和性格的内在冲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的本质真实。鲁迅先生曾说:
“文艺只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
小说中人物如果被写成纯粹的好人或坏人固然无可非议,这至少反映了人们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理想,但在真实生活中,这样的典型实在太少了。武侠小说写的人物出自市井者居多,在性格上应和这一阶层有较高的一致性。古龙小说相比于“历史主义”小说,尽管背景远离特定的历史阶段,但人物却更加贴近了生活一一因为现实中的人物性格本就是组合型的。
如果说金庸的作品往往给主人公背负着“历史”或“时势”给予的使命;那么,古龙的人物则是随心所欲,发展的只是个性。因而,金庸的英雄行侠仗义是“不得不为”,而古龙的英雄却是“想为才为”。所以,古龙的武侠小说包含了个体通过自我观照,最后求得掌握自我,达到个性的解放的思想内容。
02 武功描写注重快、准、狠,摆脱了一招一式的束缚,具有现代性,而且所论武学通于佛学禅理当然,武侠小说人物的最主要特征是“武”和“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一个目的,武侠的行为就是以武力的手段达到侠义的目的。所谓“侠义”,即是对大多数人有利的或正义的行为,古龙的武侠小说虽然对“侠”的认识与前辈们不尽相同,但本质上还是相差无几。而对于武功的描写,古龙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武”,具体的叫 “武功”,抽象的叫“武学”。
古龙的武功描写别具一格,他摆脱了一招一式的老写法,像李寻欢的飞刀,陆小凤的灵犀一指,只要一出手,就几乎战无不胜。有时,古龙几乎避开描写武打的具体场面,只是从侧面烘托,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已情绪高涨的读者。
比如,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本来武功最高的天机老人、上官金虹和李寻欢的较量应是惊心动魄的,可在古龙笔下,却回避了正面描写,其中写李寻欢与上官金虹的决斗,只写两个观战者在撞不开门的情况下焦急地等待胜负,最后李寻欢走出来,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三个字:“他输了”。这样的描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简单朴素之中,蕴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古龙对“武”的描写最能引人深思的是他对上乘武学的参悟。他与金庸一样,描写武打时,超脱了一般的叙述,贯穿着自觉探求上乘武学的精神。武功和武学不同,武功具体,武学是超越了一般动作的理论,非技法所能限。由武功进而到武学,是武侠小说的一大飞跃。
古龙小说中所含的武学至理,都是作者将先人的智慧和自己的生活阅历反复印证后所得到的精华。金庸的小说中颇多佛理,古龙受其影响,技胜一筹。
比如,《江海英雄》中,紫衣侯的师兄隐身于人群之中,对小说的主人公作有意无意暗中指点。他传授武功并没有教一招一式,而是先领他去看大江的流水,让他面对江水静静地看上三个时辰,使他从江水生生不息之机和波浪之间看似一样却又绝不相同的微妙复杂的变化中,领悟上乘武学的至理。这样师天师人师心师物,以自然之物观照人生,确有超然的哲理,也是作者静观外物所体味到的生活智慧。
从思想角度看,古龙对武学达到这样程度的领悟,其中渗透了他对“禅”这一哲学至理的认识。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有一段写李寻欢一与上官金虹比武,有这样的描写:
两人对峙,李问上官:“你的环呢?”
“环已在。”
“在哪里?”
“在心里。手中无环,心中有环。”
眼看交手了,上官对李说:“好,请出招!”
“招已在!”
“在哪里?”
“在心里,我刀上虽无招,心中却有招。”
他们自以为“手中无环,心中有环”就已到了武学巅峰,其实还差得远哩!
要手中无环,心中也无环,到了环即是我,我即是环时,已差不多了。
天机老人说:“真正的武学巅峰,是要能妙参造化,环我两忘,那才真是无所不至,无坚不摧了。”
三大高手的对话在这里相应不同的认识层次,那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着尘埃?”的区别。“禅”为何物?恐怕通俗的解释就是“专心致志于一,”因而把武学至理与禅相联是有理论基础的。
能在一招一式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最精深的信息,是古龙小说中武功描写吸引人的一个主要原因。古龙武侠小说中渗透着禅机哲理的武学议论是一大特色。
再者,古龙的武侠小说中描写武打场面,很少有百八十招相持不下的,往往只一击得手。就如傅红雪的刀,其快无比;小李飞刀的刀,其准无比;西门吹雪的剑,其狠无比一一在古龙笔下,武侠就象西方现代枪手一样,动作迅猛,一击便中。古龙在《流星蝴蝶剑》中这样解释:
“高手相争只有第一击才是真正可以致命的一击。一击之后,盛气已衰,自信之心也必将减弱,再击就更难出手。”
可见,古龙对武学的参悟已溶入了对生活真谛的解悟。古龙笔下的英雄和他们使用的武功具有同一种精神内含,这是一种“有所必为的男子汉精神,一种永不屈服的意志和斗志,一种百折不回的决心”,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这种精神只有让人振作向上,让人奋发图强。正是这种精神把武和侠统一起来,构成了古龙武侠小说中绚烂多彩的“武侠系列”。
03 具有独创性的语言与结构化的侦探推理色彩在形式方面,语言的独创性运用和情节、结构的侦探推理化色彩是其小说能够有吸引读者的主要因素。
“简洁明快、干净利索、一气呵成、具有警策、哲理性”是古龙武侠小说语言特色的高度概括。
古龙受欧美小说的影响较大,擅长写新诗、散文,他的创作也是从文艺小品开始的,所以养成了快节奏的创作习惯。他最欣赏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称道其文字洗炼、准确、有力。古龙的小说语言溶入了电报式句式和中国古典通俗小说的特色,中西结合、独具一格。这种散文化的语言形式可以给读者以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
但更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却是古龙语言给人的深层启迪。他的作品中,几乎每一段叙述、描写,尤其是发自作者口中的议论,往往隐含着更深一层的哲理,读者除了领略到其表层含义外,还可以经过思考悟出表层语言之后的第二层,甚至第三层含义来。这样的语言片段被人们称为“古龙妙语”。古龙妙语论及女人、爱情、命运、处世、生死、仇敌、乃至酒、赌,世间之物,凡与人情世故相联者,几乎无所不论。
古龙妙语有的幽默诙谐,有的深沉庄重,有的洒脱飘逸,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意境叠出。正是这些警言策句填补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叙述缝隙,一方面在紧张中给读者以轻松的思维调节,另一方面使作品在整体上都呈现出一种启迪性。
古龙以欧化的散文笔法,刻意抒写个体的觉醒、困惑、思索与追求。长短句相间富有哲思表现力:长句读来如江河浩荡,一泻而来,突然以短句相接,犹如利刀横截水流,可以收到波澜大起大落的效果,使读者在变化的思维空间中得以充分体味所得到的思维信息,获得深层次的启迪,使艺术欣赏升华为人生哲理的自我观照。
正如其小说语言一样,古龙武侠小说在结构安排和情节布置上也是以短、快为特色的,他几乎没有写过一部像样的长篇,他的才华在中篇。
古龙小说在结构上有松散的倾向,即使是叙述一个故事,也有“外松内紧”之感。这是他采用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来展开情节所致。像**的蒙太奇,他的作品分章分段很多,清晰明快,一方面使读者消除了读大段落那种使人窒息的压迫感、沉闷感,另一方面又让读者领略到栩栩如生的视觉形象。
古龙还吸收了西方推理、侦探小说的某些因素,使小说在结构上又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的紧迫感。他往往叙述一件阴谋被某位大侠(或几位)最后揭露并制止的故事,他精于构思,苦心经营于情节的安排,力求引人入胜。故事的发展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读者带入扑朔迷离之中,但几经周转,奇峰突入,结果是那样出人意料,使人震惊,但细细琢磨又合情合理。
至此,古龙武侠小说的特点可作如下概括:人物个性鲜明,具有组合性特征;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具有侦探、推理性;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具有哲理性;武功描写注重快、准、狠,摆脱了一招一式的束缚,具有现代性,而且所论武学通于佛学禅理,以禅学至理参悟武学,使“武”这一武侠小说中的彩色外衣具有了通俗的哲理性。
问题一:文章叙述风格有哪些 文章叙述风格有:
1、第一人称叙事法 2、第三人称叙事法 3、顺叙法
4、倒叙法
5、插叙法
6、补叙法 7、分叙法
8、详叙法 9、略叙法 10、直接抒情法
11、间接抒情法
12、先叙后议法 13、先议后叙法 14、夹叙夹议法
15、以物为线索 16、以人为线索
17、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18、以中畅事件为线索 19、写生法
20、转动法 21、剥笋法
22、拟人法 23、化动法 24、说明法
25、运用“五觉”法 26、借物抒情法 27、托物言志法
28、物品自述法
29、远眺近看法 30、内外结合法
31、移步换形法 32、说明介绍法 33、环境衬托法
34、彩笔描绘法 35、远近结合法
36、时序变换法
37、生长变化法 38、展开联想法 39、突出重点法
40、对照比较法 41、赞美颂扬法 42、静态素描法 43、总分结合法
44、特征举例法
45、特征说明法 46、重点突出法
47、成长变化法 48、实验证明法 49、群体描写法 51、拟人法 52、动物自述法
53、议论抒情法
54、景物衬托法 55、季节特征法 56、随时变化法 57、日内变化法 58、定点换景法 59、定景换点法
60、移步换景法 61、围绕中心法
62、分类描写法
问题二:什么是叙事风格 叙事风格是:指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使文艺作品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特色的艺术方法的倾向性。
“叙事”又称“叙述”,是中国文化最早就有的术语;简而言之,叙事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是“叙事”这种文化活动中的一个核心功能。在叙事的过程中,因作者选择的表现角度、运用的艺术方法等等存在差别,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比如:余华的著名小说《活着》,采用了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双重叙事风格――在悲观主义的叙事下,不同的人物以死亡的形式,展示了大时代下人物的渺小与无力;在乐观主义的叙事风格下,人间温情成为好好活着的动力。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叙事风格;张艺谋在变化中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向影像本体的回归。・・・・・・・
问题三:记叙文的叙事顺序有哪些,各自特点 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
顺叙法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法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插叙法
特点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作用 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问题四:记叙文的叙事方式和各自特点有哪些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以记叙为主,采取综合表达的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
记叙文的线索
(1) 以时间为线索 (2) 以事件为线索
(3) 以某物为线索 (4) 以某人为线索
(5) 以见闻为线索 (6)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 以感情为线索
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但一定要有集中的人物。
2.叙事的记叙文。不一定有集中的人物,但一定要有完整的事件。(记事的六要素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观察逼真、绘景绚丽、语言优美。
4、状物的记叙文:没有完整的事件和集中的人物。但是它们知识性强,内容新鲜,描写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问题五:故事的叙事特点有哪些 1.情境性
课程故事的情境性表现为它总是向读者展示故事不断展开的“场景”与“情节”“场景”指的是课程故事发生的环境一般来说,课程故事中所描述的环境分为物理的环境和文化社会的环境,前者通常指教室布置,桌椅摆放等,后者则把班级、课堂喻为“小社会”、“文化群体”但是杜威认为,“环境不仅表示围绕个体的周围事物,还表示周围事物和个体自己的主动趋势的特殊的连续性”据此,他提出:“真环境”的概念,其意指与个体相交作用的事物,并使得“一个人的活动跟着事物而变异”,课程故事中描述的“场景”并不只是故事的展开提供―个“空间”,而是“场景”成为引发促进或阻碍课程故事发生发展的因素以及支持或挫败教育教学的条件“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滋养、教育了故事中的人在第二个故事中,“讲台”“同学们”都是“我”和那个羞怯的男生所处的故事场景“讲台”“课堂”“同学们”是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故事的主角相互作用男孩走上讲台,使出现了故事中的尴尬局面同学们的哄笑,“课堂死寂一片”使“我”陷入教学困境“我”背对讲台,成为应对困境、推动故事发展的方式背对讲台的“我”体会到保护学生自信的意义站在讲台上的男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不再怯懦恐惧课程故事的价值在于“情节”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而不全是以“理”服人在课程故事中,“失误”“误解”“悔恨”“冲突”等等是经常映入眼帘的“情节”它常常引人人胜、感人至深在“情节”中,故事的主角经历的情感的震动,使得教师意识到自身思想的误区,便抛弃陈见,转变教育观念尼尔斯(Nias,f.)指出,教师转变观念的过程是一场情感的经历只有当教师心中的职业形象在经历长期的混乱、困惑、痛苦后,观念的转变才真正得到实现再者,课程故事之所以能吸引广大教师,即在于故事中的情结情节再现了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过程倾听、阅读故事的教师会感到这些故事似曾相识,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因而倍感亲切、真实,认为可以从中获得启示这些故事中也有教师的教学行为举措,但不像教师经验论文那样只强调自己的作法,并雄心勃勃,试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那些去掉情景的“一法”“一得”往往显得干瘪,缺乏当初的活力教师的“一法”“一得”只有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才显露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探究性
课程故事记录的是,教师思考课程问题、寻求课程实施出路、谋划课程实施策略;实施课程设计的探究过程,我们把课程实施视为一个动态生成的历时过程制定再完美的课程设计也不可能保证教师应付所发生的一切教学事件课程故事往往始于教学现实与课程设计的矛盾冲突之时课程故事通常采用深度描写的写作方式,详细展示教师面临的“中途触礁”“令人头痛、诧异”“困惑”“后悔”等一系列矛盾冲突问题在上述‘案例中,作者不惜笔墨,详述了“我”悔恨的内心感受此时,课程故事的主角一一教师不再是一名旁观者,而是置身于课程问题中,这使得教师不得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直面“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许多教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矢志不渝,执著于分析教育问题,思考走出课程困境的办法,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尝试解决课程问题教师一旦开始思考课程问题和谋划课程实施的出路,总是在“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摹然回首”重新认识教师、学生、课程等原点问题由此看来,课程故事展现的是教师遭遇课程问题、探究课程问题、解决课程问题的过程
3.自我实践性
从上述课程故事不难看出,“我”是课程故事的组织,是“我”在讲述自己课堂上亲身经历“我”不是故事中的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建构者和故事中的实践者“我”在>>
问题六:叙事手法有哪些!分别是? 30分 顺叙 插叙 倒叙
mypagezhyww/post/200601/89480
试述治理模式有哪些特征如下:
治理模式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治理模式的特征有很多种,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治理模式的特征之一是多元参与。在现代社会,治理不再是单一的政府行为,而是广泛涉及到社会各界的参与。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方面的力量都可以参与到治理过程中,共同决策与合作。这种多元参与的特征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使得治理过程更加民主、公正、有效。
其次,治理模式的特征之二是协调合作。治理模式强调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对话、妥协与协商等方式解决利益冲突,达到共赢的结果。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够有效避免冲突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利益的最优化。
再次,治理模式的特征之三是创新适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治理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治理模式应该能够及时调整和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面临复杂问题和挑战时,治理模式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此外,治理模式的特征之四是公正公平。在治理模式中,公正和公平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治理过程应该是公正透明的,各利益相关方应该平等参与和受益。政策和决策的制定应该公平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最后,治理模式的特征之五是持续性。治理模式需要具备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治理不应该只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理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应该考虑到长远的发展目标,并持续地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其可持续性。
总之,治理模式具有多元参与、协调合作、创新适应、公正公平和持续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效的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
秦汉时期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呈现的是一种模式化、统一化的趋势。秦汉建筑主要是砖瓦木结构,所谓“秦砖汉瓦”就是对秦汉时期房屋建筑的一个总体概括。作为居住文化的发展阶段,秦朝和汉代彼此承接,形成共同风格,因此学界往往相提并论。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望采纳。
一、检寻图书的钥匙。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面对书籍的海洋,从何下手?这就要借助于古籍目录。
二、研究学问的向导。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目录学之所以被视为学中第一紧要,就因为它是引导治学的门径。目录学家著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来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使后人明确自己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向哪一方面继续探索,以免走弯路。
三、指示读书的门径。读书必须利用目录。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在编写目录的同时写序和提要。这些序和提要为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告诉我们每部书的大致内容、性质、特点、优劣得失,使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哪些只需稍稍涉猎,哪些书中的精华值得吸取,哪些书中的糟粕应当扬弃。当然,古人衡量书籍优劣的标准不能和我们同日而语,但古人在彼时彼地的见解,对我们无疑是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考证学术源流。古籍目录通过小序、提要以及分类,表现一家一派之学,师承授受关系,使学术源流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有助于读者由委溯源。通过目录还可以了解古代各种学术兴衰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五、鉴别书籍的真伪。历代的目录都是根据当时的藏书情况著录的。这就提供了鉴别书籍真伪的依据。
六、考证书籍的存亡。某些书籍大约在什么时代佚失,历代目录提供了考证的线索。 粗知一些目录学方面的常识,了解一些常见古籍目录的特点及用法,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古代书目分类体系。即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部主要收录儒家经典及其传、释和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史部主要收录历史以及地理、时令、政书、目录等方面的著作,子部主要收录哲学、军事、天文、算法、医学、农业、艺术、工商等方面的著作,集部主要收录总集、别集及其他文学方面的著作。中国古代藏书多以四部法排列,每部为一库,故四部分类体系又称“四库法”。
西晋初,秘书监荀勖与中书令张华整理典籍,编成《中经新簿》,分甲、乙、丙、丁四部,创立四部书目分类体系。甲部记六艺及小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有史记、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荀勖所创四部法适应了《七 略》后三百年间的学术变迁、各类图书数量的增减和图书庋藏的方便。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依荀勖的四部书目分类体系,并改史书为乙部,诸子为丙部,从而正式确立了四部排列顺序。此后各代宫廷藏书目录均以此类分图书,被史学家称为“秘阁之永制”。至唐初贞观年间,魏徵等编撰《隋书·经籍志》,始将甲、乙、丙、丁四部名称换成经、史、子、集。《隋书·经籍志》吸收王俭、阮孝绪七分法的优点,使四部分类法成为更为完善、更加切合实际的书目分类体系。唐代以后,各家目录对四部分类体系略作增益调整,大体趋向更为细密合理。清代乾隆年间纪昀等所撰《四库全书总目》的书目分类体系,是四部书目分类体系的总结。纪昀等分析了历代书目分类体系的特点和流变,择善而从。《四库全书总目》将1万余部17万余卷图书分为 4部44类(见《四库全书总目》)。
四部书目分类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封建社会书目分类的主要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图书类型和数量的变化,四部书目分类体系已不再适应于类分现代图书的需要,鸦片战争以后逐步被新的书目分类体系所取代。但它对今天人们整理和利用中国古籍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现将其创作特点归纳如下:(1)模式化的构思,简约离奇。通俗文学之所以能广泛流行,关键一点在于抓住读者,巧妙构思。就单部作品而言,从情节构筑上来看,通俗文学着重于事件的描述,尤其讲究内容的故事性,往往抓住主要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不断激化矛盾过程中推进情节,并兼制造悬念,埋下伏笔,使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在人物安排上,时常使人物在偶然中巧遇,在交往时误会,侧重人物外部形象的描绘,细腻的心理刻划,使人物形象具体鲜明,可感性强。从总体上看,通俗文学模式化倾向较重。无论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还是不同作家之手的创作,大同小异不足为奇。
(2)通俗易懂,缺乏深度的内涵。鉴于广泛流行之特色,必得通俗易懂。无论是“阳春白雪”读者还是“下里巴人”读者,茶余饭后的消遣时,都需要并喜爱的阅读,就要求其内容不能崛屈艰深,令人费解,应该较浅显、较贴近日常生活。撷取生活表层现象,用不着刻意的捕捉而没有加以审美的过滤与选择,缺乏一种较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与升华。这就使得作品内涵相对比较肤浅,缺乏应有的力度与深度。
(3)语言生动流畅,但缺乏锤炼。以语言为手段去吸引读者的通俗文学,自然尤为注意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乃至于不根据表达需要而堆砌形容词。因而有信手写来不加推敲的痕迹,有不重视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创新与变化,也有不讲究修辞的运用与不注意语法的规范,甚至,无年龄段的语言使用,矫揉做作。前边我们已提,台湾的通俗文学以其形式大众化、情节曲折、内涵浅显、语言生动流畅而深受各层读者的喜爱,鉴于此,研评通俗文学,不能简单的把通俗文学作品统统归入“拳头加枕头”的地摊文学,排拒于文学的殿堂之外。其实,较好的通俗文学都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都能陶冶人们的美好感情,启发人们的正义感和是非感,鼓舞人们的侠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乃至传播历史知识和民族文化信息。都能使读者展卷得益,获得精神享受和休息。当然,通俗文学中也有一些低级庸俗之作,不仅思想内容不好,艺术技巧也十分粗劣,其对广大的读者,尤其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读者来说,无疑有害无益。
著名小说家古龙都写过哪些作品?他写的作品有何特点?
本文2023-10-19 10:50: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