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明都有记载史前大洪水,意味着什么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中外文明都有记载史前大洪水,意味着什么呢?,第1张

即使如今的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高峰期,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力量仍然显得十分渺小。在地球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每一次的物种大灭绝或者文明的消失都与自然灾害脱不了干系。

例如,在许多的中外文明记载中,大洪水就对人类文明产生过十分严重的危害。女娲补天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女娲之所以要炼五色石补天,是因为一场大洪水。传说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大战,共工战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使得天柱崩塌,洪水从天而降,淹没了世界。

大禹治水也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神话故事。传说当时黄河泛滥,洪水滔滔,所有的村庄、农田都淹没在洪水之中。由于鲧治水没有成效,因此大禹在吸取其经验的基础上,改变了治水的方法,最终趋退了大洪水,百姓又可以安居乐业。

除了中国的神话故事记载之外,外国的史书也记载过关系大洪水的事件。“诺亚方舟”这一名词最早起源于犹太教的《圣经》,书中记载了一名名为诺亚的青年,在听从上帝旨意后建了一艘大船,最后这艘船在洪水来临之际拯救了世人,使得文明得以延续。

在以上的三个史前故事记载中,由于神话人物以及关键人物发挥的作用,人们并没有被大洪水淹没之死,文明也得以幸存。但是另外一个文明却没那么好运了。

伟大的史前文明亚特兰蒂斯相传就是毁灭于一次史前大洪灾。通过多年的考古研究,科学家认为,在这次大洪水爆发之前,地球上确实存在着一片大陆,这片大陆上孕育着文明程度十分超前的亚特兰蒂斯文明。但是洪水的来临无情地将这个伟大的文明淹没海中,如今在大西洋底下,还能发展亚特兰蒂斯城所留下的遗址。

有人曾经统计过,全世界关于大洪水的记载就有600多则,而且在这些记载中常常会有重合交叠之处。这些巧合似乎都在告诉着我们,史前大洪水似乎不是一个传说或是一则神话,它或许真真切切的发生过在地球上,而且对于地球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一些人甚至认为,史前大洪水不是简单的自然灾害,很有可能受到了来自外星的影响。这个观点虽然很有趣,但是也没有可靠的根据。对于史前大洪水是否存在,大洪水是否导致了某些文明灭绝的问题,如今科学家尚未给出明确的答复。

综上所知,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的力量仍然微不足道。人类文明若想延绵下去,就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且以人类现在的防洪技术来看,大洪水虽然会给人民的生活财产带来危害,但是却不至于毁灭文明。

在希腊神话中,皮拉(古希腊语:Πύρρα)是厄庇墨透斯及潘朵拉的女儿,杜卡利翁的妻子。

当宙斯决定以大洪水结束青铜时代,杜卡利翁和皮拉是唯一生存下来的人。虽然普罗米修因斯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偷取了火而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但他仍能预知大洪水的来临,因此命儿子杜卡利翁建造方舟。大洪水泛滥时,杜卡利翁和皮拉的船就停在唯一没有被淹浸的帕纳塞斯山。

洪水退却后,杜卡利翁夫妇再次踏触陆地。杜卡利翁接到忒弥斯的神谕:“将母亲的骨头向后抛”。杜卡利翁和皮拉知道“母亲”是指大地之神盖亚,而“骨头”指石头。他们按照神谕,将石头向后抛。皮拉抛的石头变成了女人,而杜卡利翁抛的石头变成了男人。

神话特征

1、 一场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洪水。

2、 短时期的大量降雨几乎淹没了所有陆地。

3、 绝大多数人死亡,少数人漂浮在水面上得以幸存。

4、 幸存者是一家人(不少是兄妹),他们最后繁衍生息并壮大了人类族群。

 

扩展资料:

后世所传洪水神话反映远古某个时期人类在遭到毁灭性洪水灾异之后,洪水遗民两兄妹结婚、再生人类。这个神话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西南系统的洪水神话一般说是:雷公发洪水,淹没世界。兄妹二人躲在葫芦中,避过洪水。最后,通过滚石磨、抛石等占卜方式,决定结为夫妻,婚后生肉团繁衍出不同的种族。

北方系统的洪水神话说:洪水泛滥,淹没世界。伏羲、女娲(或盘古兄妹)在石狮子或乌龟等的保护下,避过洪水。他们根据石狮子或乌龟的意思,通过滚石磨等方式决定结为夫妻。最后,兄妹二人捏黄泥人,再造人类,从而成为汉族“人祖”。

这里捏黄泥人的情节来源于古代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在后来产生了伏羲、女娲(或盘古兄妹)结为夫妻的说法中,这一情节仍然被延续下来。两大系统神话都存在原始血缘婚的痕迹。它似是中国原始社会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过渡的婚姻形态的反映。

由于两大系统神话中所反映的先后社会阶段的不同,对兄妹婚所持的态度也各异,早期神话以为兄妹婚为延续人类所必需;后期神话则在肯定程度上有所不同。

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口传的洪水神话常在衍变之中。

把洪水事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随着第四纪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学、年代学、水力学、水文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以及同位素、热释光等测年手段精度的提高,洪水事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地学界和史学界关注的热点。

1有关古洪水的传说和文献

翻阅史籍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民族在其文明曙光初露的时代都流传着诸多洪水事件。《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讲得淋漓尽致;古埃及的文明与尼罗河洪水季节性的涨落和泛滥息息相关。

我国的史书上有不少关于虞夏时期洪水肆虐的记载。中国古代《尚书·尧典》首记其事说:“汤汤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腾文公上》记录说:“昔尧之时,天下尤未平,洪水横流,祀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禽蹄鸟迹交于中国……禹疏九河,沦济漂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记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也记录:“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尧“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始得舜”;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天下于是太平治”。《庄子·天下》也提到了大禹时的洪水:“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众耘,而九杂天下之川。排无胶,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里万国。”此外,《吕氏春秋·爱类》、《诗经》、《左传》、《国语》、《墨子》、《荀子》、《韩非子》、《管子》、《楚辞》等古籍对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发生的洪水皆有所提及。可见距今4000年左右的尧舜禹时代,持续发生了很长时间的特大洪水灾难。

2国外古洪水事件研究进展

尽管国内外早已对古洪水事件有了传说和文字记载,但真正把古水文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仅十几年时间。

国外以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古水文研究,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对洪水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方向的不同,古洪水水文学作为地球物理和应用水文学的交叉学科出现,随着第四纪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学、年代学、水力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以及同位素、光释光等测年手段精度的提高,古洪水事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地学界和史学界关注的热点。Leopold&Miller(1954)首次使用了“古水文学”一词。SchummS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根据河道形状参数来推算古洪水的流量。Frochiich W对波兰喀尔巴叶山地区研究认为,在该地区有距今8400年左右的古洪水,因而河道下切4~6m。Spaulding WG在研究北美西南荒漠地区的古水文以后,认为该地区在晚威斯康星和早全新世,曾发生过两次洪积过程,其中以冰期全盛期(据今18000年)为最大。后来有人根据泥砂等粗颗粒沉积物的分析来研究古洪水的流量,人们对古洪水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并总结了洪水平流沉积物对研究古洪水的作用,但其迅速发展并成为研究热点只有十几年的时间。

近年来,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史前洪水事件的记录,例如,在美国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的19条河流中发现了古洪水事件并研究了其对古气候的响应,认为古洪水事件与南方涛动指数和厄尔尼诺事件有密切关系;在黑海地区发现了7500年前后的古洪水事件并研究了其对农业传播的影响。在西班牙,通过对塔古斯河流域的平流沉积的研究发现,全新世以来该流域共有6次洪水频发期,最大洪水发生在距今9440~9210年,6750年和1200~950年期间,研究认为洪水的发生与伊比利亚半岛水汽输送和冬季降水量增加密切相关,对冬季降水变化敏感的湖面和抱粉记录结果与塔古斯河洪水频发期相一致。洪水变化可能与影响伊比利亚半岛的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有关。

3国内古洪水事件研究进展

在国内,许多学者对古洪水做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丁梦林依据地质地貌资料,推测远古时代大洪水发生在末次冰期全盛期;马宗申等人也都利用洪水平流沉积物,分别对红水河、西溟河的古洪水进行了研究。

如今,随着研究手段的多样化和测年技术的精确化,全新世古洪水的研究在我国的许多河段逐渐展开,成为洪水研究的一个热点。吴忱根据古河道埋藏在砂体中的草炭、木炭、漂木及其上面的泥炭层、古遗迹等资料,指出在3500~3000年前的商代末期和2500~2300年前的战国早期,华北平原有过两次洪水期。华北平原的河型,在2500年前以弯曲型为主,以后则为顺直-微弯曲型。

张强等通过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距今6000年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原因是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海面变化对于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致使洪水发生频率加大。

杨达源等确定了古洪水平流沉积的基本特征,指出古洪水研究依赖古洪水沉积获得古水文信息。他们在长江三峡下段与黄河三门峡以下河段的古洪水研究中,明确了“古洪水平流沉积”的概念及其特定的古水文指示意义,并指出古洪水平流沉积的几项特征,也就是判别它是否具有特定指示意义的古洪水平流沉积的几项标志(在沉积构造方面为发育微薄层理,末端翘起并尖灭,此外还具有特定的粒度结构以及多种重矿物的含量方面的特征)。

谢悦波等根据淮河响洪甸、淳沱河黄壁庄、长江三峡及黄河小浪底古洪水研究所取得的古洪水平流沉积物样品及实验分析,指出沉积环境、沉积物的颜色及沉积物的层理等可以指示现场寻找和判断洪水干流沉积;沉积物的粒度、矿物组成成分和抱子花粉分析还可以进一步确定该沉积物是否是古洪水平流沉积,以及洪水发生时期、洪水来源等。谢悦波等还根据古洪水平流基本特征,结合三峡河段的特点,建立了一套野外寻求、识别及实验分析判定古洪水平流沉积的指标体系,对古洪水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古洪水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古洪水信息的载体——古洪水平流沉积提供古洪水水位及流量。谢悦波等对长江、黄河、海河和淮河的古洪水研究之后指出,洪水平流沉积物尖灭点高程与其洪峰水位之间为一致关系,而且大量的室内模型实验及野外观测、取样调查的结果都证明洪水平流沉积尖灭点高程指示洪水位精度最高,可以确定为洪水时的水位高程。古洪水水位和断面确定之后,即可利用水文学方法推求出洪峰流量。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 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中外文明都有记载史前大洪水,意味着什么呢?

即使如今的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高峰期,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力量仍然显得十分渺小。在地球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每一次的物种大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