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论文关键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如何确定论文关键词,第1张

问题一:如何确定论文关键词 学科体系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国标GB/T13745-92)。第二个关键词列出该文研究得到的成果名称或文内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第三个关键词列出该文在得到上述成果或结论时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对于综述和评述性学术论文等,此位置分别写综述或评论等。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论文,此处不写被研究的方法名称,而写所应用的方法名称。前者出现于第二个关键词的位置。第四个关键词列出在前三个关键词中没有出现的,但被该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是题目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

问题二:如何找出论文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

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

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

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

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

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论文,关键字的选取都是遵循一定规范的,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包括主题词和自由词2个部分:主题词是专门为文献的标引或检索而从自然语言的主要词汇中挑选出来并加以规范了的词或词组;自由词则是未规范化的即还未收入主题词表中的词或词组。

问题三:如何选择学术论文的关键词 须知,读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每一篇论文,往往是先通过摘要来了解文章的梗概,然后再有选择地阅读部分论文。文摘类期刊和图书情报部门也是通过摘要和关键词来决定是否摘录和进行检索的。文摘 类期 刊的文摘员在撰写摘要时,一般是参照文献作者的摘要,稍加改动就行了。如果作者的摘要写得不规范或过于简单,文摘员就要先看通看透文献全文才能下笔写,工作量较大。这时尽管你的论文水平高、有创新、有价值,他也可能放弃而去选取无须费力就能得到的摘要,而你的论文就失去被摘录的机会。

一、摘要的撰写

摘要 是以 提供论文梗概为目的,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重要内容的短文。虽然只有几百字,却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重点包括4个要素:

1 目的― 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2 方法― 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理论、手段、条件、材料等。

3 结果― 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4 结论― 结果的分析、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启发,建议,预测等。

在必 要的 情况下,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摘要 要着 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列强调的观点,引言中已有的内容不要再在摘要中重复,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诊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摘要的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二、关键词的选择

关键 词是 学术论文进人流通和引用的窗口,规范关键词选择有利于图书情报机构快捷、有效地检索和引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了规范学术论文,深化学术文献的研究和统计,多层面提高文献检索水平,使更多的学术论文进人科技工作的引用范畴,从学科性质、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特点出发,规定发表在中国科协系统学术期刊中的所有学术论文,其关键词按以下顺序选择:

第一 个关 键词列出该文主要工作或内容所属二级学科名称。《运筹与管理》所刊登论文的相关二级学科名称是: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模糊数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国防经济、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第二 个关 键词列出该文研究得到的成果名称或文内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

第三 个关 键词列出该文在得到上述成果或结论时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对于综述和评述性学术论文等,此位置分别写“综述”或“评述”等。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论文此处不写被研究的方法名称,而写所应用的方法名称。前者出现于第二个关键词的位置。

第四 个关 键词列出在前三个关键词中没有出现的、但被该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在题目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如有 需要 ,第五、第六个关键词列出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他关键词。选择 关键 词时不得用非公知公用的专业术语及其缩写;同义词、近义词不应并列为关键词。

许多作者对摘要和关键词不重视,七、八千字的论文,摘要仅写了一句话;关键词也是随意选两个敷衍了事。须知,读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每一篇论文,往往是先通过摘要来了解文章的梗概,然后再有选择地阅读部分论文。文摘类期刊和图书情报部门也是通过摘要和关键词来决定是否摘录和进行检索的。文摘 类期 刊的文摘员在撰写摘要时,一般是参照文献作者的摘要,稍加改动就行了。如果作者的摘要写得不规范或过于简单,文摘员就要先看通看透文献全文才能>>

问题四:论文的关键词怎么确定? 核心观点或者分论点句子的主、宾成分

问题五:毕业论文关键词怎么选啊? 应该是些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词。能体现整篇论文所讲述,论述的内容。

问题六:论文 关键词 选取 个人觉得关键词可以选你的关键词前两个 再加一个内部控制 ,不过我对物流不太懂,另外你的论文有没有用什么模型, 那个模型可以作为关键词 。或者那个erp,你问问老师可不可以。

问题七:毕业论文 关键词怎么写 什么意思 首先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弄清该文的主题概念和中心内容;

尽可能从题名、摘要、层次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出与主题概念一致的词和词组;

对所选出的词进行排序,对照叙词 表找出哪些词可以直接作为叙词标引,哪些词可以通过规范化变为叙词,哪些叙词可以组配成专指主题概念的词组;

还有相当数量无法规范为叙词的词,只要是表达主题概念所必需的 ,都可作为自由词标引并列入关键词。

问题八:如何选择学术论文的关键词 首先,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必须合乎论文主旨;

其次,我们要掌握论文的脉络框架;

然后我们就可以从以上俩个方面来提取论文的关键词;

最后,对所选出的关键词进行排序,按照主次来进行排序。

问题九:如何在文章中正确寻找到关键词 一、关于关键词解析如下:

关键词又是网络中经常提及的词语,指的是人们输入搜索框中的文字,也就是让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搜索)寻找的东西。关键词的内容大多为人名、术语、网站、新闻、软件等。例如,就今天我们学习的探讨的内容,我们可以搜索[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关键词],那么这四个词就可称为关键词了。

可以说寻找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时语文课堂中的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文章观点、归纳段落大意等,都是具体实践的过程。而“关键词”这个概念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早在05年就开始有了,它受到出卷老师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每一年的高考卷都会出现了提取关键词的试题,而我们广东省也早在06年就有了涉足。

二、找到关键词的方法:

方法一:步步为营法(从语段中心话题入手)

解题基本流程:明确话题――寻找谓语――连缀成句――提取关键词

具体阐释:我们以2005年全国卷为例。

例①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椐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分析步骤]

1.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

任何语段,无论是记叙、议论或说明,它总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的,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不同文体来寻找语段话题(重要信息)

l 寻找中心话题小秘笈: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叙述的对象(人、事)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说明对象

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描写对象(景、物)

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情感倾向的词

例②这个语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古籍”(“馆藏古籍”)、“人才”,两个都是主题词,都要筛选出来。

2.寻找与陈述对象(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在这一步,我们主要是寻找和明确与主要话题(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修复”、“缺乏”就是对陈述的对象的陈述,不可不取。

3.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

话题和谓语等词句选定后,我们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成一个谓结构的句子。本题可连缀成:(馆藏)古籍(亟待)修复,(但这方面)人才(非常)缺乏。(一般可以表述为:“谁或什么怎么样了”这样一种主谓结构)。

4.筛选,提炼出关键词。

最后,我们把连缀成的句子放入文段中检验,如能基本表达出文段的中心内容,即可筛选并敲定关键词――古籍、修复、人才、缺乏(不足)。

方法二:顺藤摸瓜法(寻找中心句入手)

具体阐释:把握语段的中心,关键是找到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是语段中表示中心语义的句子,是语段的核心。中心句有时是起始句,有时是终止句,有时又可能在展开部分。这些句子,或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我们要特别关注。在筛选时,我们可抓住这个句子,顺藤摸瓜找到相关关键词。

解题基本流程:确定中心句――仔细琢磨-――提取关键词

我们以2006年广东题为例:

例②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问题十:谁知道论文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什么? 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明白了吗?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学术观点: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中国印刷术的演变:

雕版印刷发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传统中国图书制作生产重要方式。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若将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重复迭印,就可产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称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书,就称为“套印本”,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用铜铸或木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字体,再拼成版面印刷(图4《御制数理精蕴》),乾隆皇帝将宫中以木活字印刷的书称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因有快速、价廉的优点,很快地通行起来。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28)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修复技术规范229)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9)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18)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19)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20)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2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2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21)又称为书首。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2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27)

关于图书馆工作总结范文集锦6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图书馆工作总结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书馆工作总结 篇1

 一学期以来,我校图书馆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经过本人的努力工作,发展得井井有条,顺利完成了学期初始所定之计划。现总结如下:

 本学年图书馆工作计划基本依照公车中学发展的现实要求而制定,有一少部分工作是根据学校本学年整体工作计划临时制定的。本学年我馆工作理念为:健全和完善馆藏图书,迎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氛围。总的工作目标是:完善制度、压滤机滤布科学治馆、全面服务、提升品位,进一步加强全馆自动化、网络化水平。

 我以我馆的工作理念为指导,以总的工作目标为方向,紧随中国图书事业的发展趋势,在不断的求变中取得发展。用科学的方法论结合我馆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我馆的各项制度,强化了我馆的使用功能。

 首先,我在学期初始对馆藏图书进行了整理,剔除的工作。由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校老师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在馆藏图书中有一部分图书的实用价值已经远远落后,旧书的剔除,新书的补入是顺应学校教育发展、适应时代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我在学期一开始就着手于剔除这部分图书,以便今后新书的补入。我用了近两个月时间将全馆的图书一一整理,完成了旧书的剔除工作。同时应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我根据我馆的实际适当购入新书,以保持图书馆的活力。

 其次,我积极响应市教委的号召,争创星级图书馆。从各方面严格要求。我怀着为全体师生服务的宗旨,力求完美,从图书馆的硬件和软件各方面都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上级的关注和支持下,我积极联合学校有关行政部门和部分老师开展读书月活动,极大的渲染了学校的学习和教学氛围,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和利用。

 在此,我要感谢学校有关部门和领导、滤布老师和同学门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他们的需要和支持是我前进的不懈动力。同时也要感谢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我将继续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更激昂的斗志迎接未来的工作,为我校图书馆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图书馆工作总结 篇2

 通过读书,不断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知识存储量。 通过读书,我的教育理论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本次活动得到一下总结:

  一、活动缺陷与不足:

 1、同学们没有做好自己的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成果。

 2、组织活动的前一晚自习没有事先下通知,而是在活动前下课那段时间下的通知,导致许多同学有事没有参加;

 3、与其他活动冲突、与补考时间冲突

  二、活动改进:

 利用板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或文章,形成良好的班级读书气氛;

  三、活动所得:

 1、在组织活动之前提前下好通知,组织好人员,了解在活动时缺席人员去向、原因。选择好活动日期尽量不与其他活动冲突

 2、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

 3、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

  四、活动结束总结:

 通过此次活动开展,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了解到许多知识,使我们变的有修养,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的乐趣

图书馆工作总结 篇3

 匆匆岁月,迅速流逝,带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留下来的却是满面的沧桑。年年写总结,但每年心境都有所不同,与其说在过去的时光里还是在憧憬未来,而今年却是思考着将近退休的几年里应该如何度过?回想一年来的工作,也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完成的。

 在业务工作方面,与往年全部负责图书馆业务工作不同,今年主要负责图书馆的读者信息咨询服务和馆员业务培训方面的工作。

 1、读者日常咨询业务已经贯穿在我每天24小时的日程里,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读者,只要有读者提出咨询问题,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且及时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2、在读者利用图书馆教育方面,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专题数据库》培训讲座12次,受众读者近千人次。

 3、在馆员培训方面,前半年组织了区域文化情报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xx图书情报界xx年第1期主题学术沙龙活动;下半年组织全馆人员召开了图书馆读者服务培训会,会后对图书馆新进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知识考试。

 在教学方面,承担《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选修课教学工作,课时68学时,学生333人;承担能源工程学院《信息检索技术》课时80学时,学生449人;嵌入英语专业《英语文献写作》课程教学6个学时。

 在科研方面,正在进行校内科研项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1次。没有公开发表论文,在工作中的做法和观点全部公开发表在自己的实名微博中。撰写博文48篇,截止xx年12月30日博客累计访问量为136144人次,微博粉丝971名。

 在学习方面,担任武汉大学《信息检索》mooc的辅导老师,并且完成了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学习了 @和秋叶一起学习ppt 等课程。

 获奖成果,xx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典型案例展示竞赛中荣获优秀奖;在榆林学院工会组织的教职工迎新年歌手大赛中荣获优秀奖;乒乓球双打第三名。

 xx年打算,争取申请一项与陕北文化特色数据库有关的科研项目,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设《网络信息检索》课的公开学习的平台。

 感谢这一年来的收获,这是全部汗水当之无愧的奖赏;感谢这一年的辛苦,这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人生阅历;感谢这一年的尚不如愿,这是下一年必须努力的理由。

图书馆工作总结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阅读的力量”这个活动主题,环县图书馆在上半年的全民阅读工作中扎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效果明显的全民阅读活动,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在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现将环县图书馆20xx年上半年“全民阅读”活动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馆领导对本年度“全民阅读”活动高度重视,并对环县文广局分管领导作了专题汇报,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会精神”与“全民阅读”活动紧密结合,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各图书阅览室对本次活动十分重视,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馆长亲自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这项活动,副馆长抓落实,为搞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环县图书馆举办了新书好书推荐活动,各阅览室针对本阅览室的服务对象,设立推荐专架,为读者推荐新书、好书;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影视资源优势,开展优秀影片展播活动,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观看兴趣分别播放了动画片、故事片、科幻片、法制片、科普类等,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结合实际,开展活动

 在过去的半年中,环县图书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全民阅读主题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1、2月28日至3月2日,在图书馆门前小广场选择世界优秀影片进行播放,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广大读者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3月1日至3月5日,在图书馆阅览室开展了“你选书,我买单”读者选书活动,读者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在图书馆选书登记册登记,采编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购买上架。

 3、3月4日早上9点整,在文广局四楼会议室开展了以“欢度元宵,面对面,建言献策”为主题的读者分享读书心得和意见征求座谈会,征求广大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建议,以便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下午3点整,在图书馆门前小广场开展了以“书香伴我过大年”为主题的读者抽奖活动,采取持证读者公开抽奖,设置一等奖10名,二等奖50名,三等奖150名,纪念品190名,

 4、3月5日,在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多功能报告厅开展了以“书香美化心灵,阅读助飞梦想”为主题的表彰大会,主要表彰20xx年度评选出的优秀读者,命名优秀读书家庭,激发广大读者读书热情,大力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5、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熟悉掌握上网浏览操作技术,使用阅读“环县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及网站相关数字资源,缓解图书馆纸质图书少、持证读者借书难问题,我馆决定对辖区内的一千多位持证读者,从 3月13日开始免费举办为期半年的“网上浏览操作技术知识”培训活动,目前,已经顺利举办16期,培训读者480名。

 6、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积极唱响“中国梦”主旋律,我馆于4月19日上午9时,在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了“书香伴我行,读书圆我梦”主题阅读演讲比赛和读者有奖征文活动,县直300多名干部职工、学校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中表彰了经过前期的筛选与评比,评选出的10篇优秀征文以及在本次演讲中产生的1名一等奖,2 名二等奖,3 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其中荣获前3名的演讲选手参加了由庆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陇东报社、市图书馆、市广播电视台于4月23日联合举办的“书香伴我行·读书圆我梦”读书演讲比赛。最终我县一中教师周瑞凭着精彩的表现夺得了第二名,刘晓霞同志与赵星明同志也凭着高亢优雅的表现分获二等奖与优秀奖,我县图书馆荣获该次活动的优秀组织奖。

 7、根据甘肃省图书馆《关于举办20xx年“423世界读书日”系列宣传服务活动的通知》要求,为宣传图书馆新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建设成果与服务应用,环县图书馆于20xx年4月20日-5月12日组织开展了“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参加甘肃省图书馆第二届“网络书香芬芳陇原-我与图书馆” 有奖征文活动、甘肃省图书馆第二届“网络书香 掠美瞬间-魅力图书馆” 摄影大赛以及播放世界优秀影片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图书馆全体职工精心组织、积极参与,截止5月11日,我馆共收到各学校各单位推荐的征文68篇。收到的征文稿件通过工作人员认真筛选和聘请专业人员审评后,共评出9篇优秀作品,其中5篇为干部投稿,4篇为学生投稿。5月12日,我馆办公室工作人员将评选出的9篇优秀作品上报省图书馆学会。

 在20xx年上半年的“全民阅读”活动期间,我馆加大了全民阅读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忠实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民阅读”活动的吸引力和公众的参与度。经过我馆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我馆今年上半年的“全民阅读”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提升了全县居民群众、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更进一步为我馆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文明和谐环县赋予了文化内涵。

图书馆工作总结 篇5

 在县文旅广体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华宁县图书馆紧紧围绕读者服务、阅读推广、业务建设、图书馆评估定级等重点工作,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20xx年我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升全体职工素质

 认真抓好政治理论学习。今年我们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安排了馆内政治业务学习。我们利用每周五早上时间,认真组织政治学习,通过学习,使每一位职工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并在工作中落到实处。8月我们组织全体职工学习、观看反腐倡廉宣教片,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9篇。8月至9月组织全馆人员参加网上学法的学习和考试。为提高业务水平,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我馆组织10余人次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图书馆、玉溪市图书馆等单位举办的业务培训,培训主要有数字图书推广工程、全国第六次图书馆评估定级培训、古籍修复培训班等。通过培训学习,业务人员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

  二、利用图书馆现有的设施资源,积极开展读者服务活动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读者服务放在首位,以“读者至上,优质服务”为宗旨。截止20xx年9月份,我馆接待各类读者17324人次,借阅文献图书35612册次,办理图书借阅证106个,读者咨询服务136条,修补流通图书7册。我馆以展览为平台,提高鉴赏艺术为目的,长期在一楼举行免费个人书法展和盆景展,截止20xx年9月份,有24899人次参观了展览。

  三、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为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我们立足于馆内,走向馆外,通过开展免费送书活动、业务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旺盛人气。同时我们加大图书馆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今年我馆在确保阵地工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还开展了以下工作:

 1、1月22-23日,华宁县图书馆与县科协、县文联、卫生局开展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活动中宣传图书馆免费开放,展示县图书馆公共服务水平。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有20xx多群众参加该活动。

 2、1月24日—2月24日,在图书馆大厅内举办一个月的“辞旧迎新丁酉年春节书法展”活动,参观人数3000多人。

 3、3月—5月,华宁县图书馆下到基层走入乡镇,对全县五个乡镇文化站进行图书管理、数字资源推广业务知识培训。

 4、4月6日,华宁县图书馆组织有关人员对县城五个“图书流动点”运行情况进行调查。

 5、4月19-20日,我馆邀请玉溪师院国学讲师为我县第三中学的师生进行“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为主题的国学知识讲座,共举办二场,有1300余名师生参加。

 6、4月20日,在“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华宁县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免费送书宣传活动。图书馆免费赠送了300多本图书,近1000多读者参加活动。

 7、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我馆邀请了右所小学50名同学到图书馆参观,观看经典**《闪闪的红星》;我馆还到宁州街道岔那小学和青龙镇斗居小学开展庆祝“六一”的活动,为276名同学送去价值5500元的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

 8、7月25日—8月5日,我馆在多媒体厅内开展为期10天的暑假中学生课程辅导培训班,共160人次参加辅导班学习。

 9、8月28日,华宁县图书馆举办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培训,来自我县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及县图书馆人员二十余人参加培训。

 10、9月6日至10月9日,“辉煌六百年——华宁陶书画展”在华宁县图书馆一楼大厅展出,有1500人参观了展览。

 11、9月8日至10日,由华宁县图书馆、华宁县盆景赏石协会联合举办的盆景展在泉乡广场展出,有12000多名观众参观了盆景展。

 四 、存在的问题

 1、图书馆近几年一直没有购书经费,影响我馆购书和报刊杂志的征订及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

 2、免费开放资金不能及时拨付。

 3、县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是1445平方米,在20xx年“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指标中对县级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要求是3500平方米以上,县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达不到标准,满足不了现状。

 4、华宁县图书馆于1991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由于风化、自然损坏等原因,馆内、外墙体装修物、玻璃等脱落,馆内现有线路老化,存在安全隐患,房屋陈旧需要修缮。

  五、20xx年工作计划

 1、加强业务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各乡镇图书室总分馆制建设的培训。

 2、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利用好馆内站,共同办好“推荐一本好书”、“免费赠送书籍”等读书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开展送书送文具等进校园活动。

 3、做好古籍修复工作,本馆计划修复古籍2至5册,在经费保证的情况下通过外援可修复古籍10册左右,积极争取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

 4、积极争取上级对图书馆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为我馆开展免费活动提供资金保证。

 5、继续做好各种免费开放工作,我馆免费提供展板、展厅,开展各种公益展出。

 6、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化建设,争取添置数字阅读借阅智能机—“博看”一台。

图书馆工作总结 篇6

  1、优化服务、促进图书馆公共事业健康发展方面。

 图书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免费开放图书室。一年来共接待读者一万人次,阅览图书16800册次,电子阅览室接待读者19703人次。新办借书证33个,为读者解答咨询100余次。

  2、创新机制、免费开放。

 图书馆心系读者,站在读者立场上,延长服务时间,每天晚上7:00——8:00开放电子阅览室。并于2月份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进一步丰富中小学生假期文化生活。

  3、与时俱进,及时增加现代化服务窗口。

 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通过半年运行,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轨道。今年共接待读者19703人次。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工作共完成3个(遮岛、曩宋、勐养),并为勐养镇基层点解决服务器降温设备一台。

  4、深入农村,服务基层。

 图书馆抽调业务骨干三人负责全县12个点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在规定期限内配合新华书店把12个点的图书资料发送到位,并为各个点制作了借阅制度、管理员工作职责、图书管理制度。在永和自然村建立农家书屋示范点,积极筹措资金4000元制做了书架、阅览桌椅,并组织工作人员到书屋进行图书分类、贴书标和图书上架工作,对管理员进行现场培训,为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示范作用。

;

  筷子起源

  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怀疑古籍「纣为象箸」的记载,他们认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无象,何来牙箸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还有「茯象」和「来象」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篇》载:「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时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

  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 木质筷子

  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之形成。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不断用树枝拨动,我们聪明祖先也就是在拨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但饮食专家的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再次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 「箸为挟提」而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 不锈钢筷子

  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於雏形,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现在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筷子的发明与食物形式有关

  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 环保便携式筷子

  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东西,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原始的意义。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恰”,很接近“茶”字读音。在华北一些地区,把“熬玉米粥”称为“擦黏粥”,同样,“擦”与“茶”同音。这些现象都说明“茶”原本是一种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编辑本段名称解析

  筷子於唐、宋、元、明、清统称「箸」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筋」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筋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筋」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五彩不锈钢筷子

  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筋」,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己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筋,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编辑本段历代筷箸

  要论述筷箸,最好不要凭空而论,参照实物而论也许不会给人泛泛而谈之感。因为先秦之箸,多为竹木制品,不像青铜器埋入地下数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锈迹斑斑,或有些残缺, 银筷子

  也可修复。而筷箸因身材细小,又是竹木材质,入土多易腐烂,根本无迹可寻。但是近五十年来,由於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从古墓中也发掘了一些古箸。 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於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公分,直径0.3公分。笔者1989年曾去长沙拜访湖南博物馆高馆长,当他知道我是一名热心的筷箸收藏研究者,即在我的请求下,提供了一张发掘一号汉墓现场的黑白照片(那时尚无彩照)。照片中为一漆案,案上放有漆盘、耳杯、酒卮等,而竹箸即斜放在耳杯上。这双二干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於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 湖北云梦大坟头,也出土了西汉竹箸16支。甘肃酒泉夏河青又出土了东汉铜箸一双,西汉出土筷箸较多,长沙仰天湖,湖北江陵凤凰山等地也有铜箸竹箸出土。而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中也出现了箸,三位席地而坐的饮宴者,左边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而在另二位面前的低案上也放有箸两双,由此可知汉代使用箸者已较为普通。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相传西汉有位巨无霸,是位武将,他却以重约数斤的铁箸进食,以显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 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 古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餐,故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 在考古中,根据现在的资料,很少发现有三国、晋代和南北朝的筷箸出土,这并不是说,这三四百年箸在这些朝代中有所减少,因为考古有很大的偶然性,再说这与当年的战乱 银筷子

  和陪葬习俗也有很大关系。但从唐代出土大量的银箸来看,筷箸在魏晋南北朝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为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双银箸。长29公分,两头细、中间粗,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 在我国历史上,从隋到唐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民的生活也比前朝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冶炼水平有了更一步发展,所以金箸银箸也就在餐桌上不断出现。 《开元天宝遗事》云: 「宋璟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时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赐璟。」当年黄金餐具器皿为皇宫所垄断,北魏时,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许私养厂「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所以当宋璟听说皇上赐他金箸,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恫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当宋璟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样耿直刚正时,这才受宠若惊地接过金箸。但是这位「守法持正」的老臣,并不敢以金箸进餐,仅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 但是以唐代出土的银箸来看,银箸却为达宫贵族及士大夫阶层所宠爱,现将唐代出土银箸列表於下: 综观以上唐代出土银箸,不但数量多,箸也长,最长者竟有331公分,可春秋两汉间出土的各种筷箸中,多在17一18公分之间,最长5l公分,乃木质,银为贵重金属,其价格仅次於金,当年铸造如此长的大量银箸,亦反应出唐代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唐代当年常举行盛大饮宴,让我们来欣赏敦煌473窟的壁画《宴饮图》。凉亭中长桌两边男左女右坐著四男五女,仅从女方一面来看,人人面前皆放有箸和匙。还有一幅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野宴图》,赴宴者人更多,坐立者十九人还有侍女两名,餐桌上放满了耳杯盘盏之类,同样也可明显的看到一双双横放的筷箸。 李白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干,玉盘珍饯直万钱。」唐朝盛世饮宴之风风靡长安,美味佳肴丰富了,箸匙等餐具也向金银豪华方面发展,所以《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若与唐代相比,相对较短,约在25公分左右,最短者仅15公分。根据现在材料看,没超过20公分以上者。 江西鄱阳东湖出土的两双北宋银箸,长23公分,箸上部有了新突破,改圆柱形为六棱形,其下端还是细圆柱形。 南宋银箸(:《中国箸文化大观》)

  在四川阆中丝绸厂出土的南末铜箸数量之多大大出乎意外,竟有244支,也就是122双,这批铜箸粗粗细细不一,直径03—06公分,箸长25公分,器形首粗足细,中部有弦纹。辽宁辽阳三道壕出土的金代铜箸1双,长268公分,上部为六棱形,箸身有竹节纹饰。到了元代,箸形又有新的变化,安徽合肥孔庙出土的110根银箸,首部呈八角形,长度为265公分。 我们从宋、辽、金、元朝代出土的铜箸、银箸来看,其最大特征是器形多变,不像唐代以前的箸,多为素面圆柱体,甚为单调。 鄱阳东湖出土2双北宋银箸,对传统的圆柱形作了革新,改圆形为六棱形,而四川闽中出土的南末铜箸,箸上也出现了纹饰,可以说从末代起,筷箸不仅仅只注意它的实用性,进而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造箸的工匠们懂得,墨守成规难以有出路,他们需要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江苏无锡幸福水库出土的元代4支银箸上,工匠竟然大胆地镶上了自己的姓名。 到了明代,箸的发展特别明显的一点,首方足圆。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征。由前代的首粗足圆柱形箸改为首方足圆体,看起来变化并不大,但这一小小的改革有三大好处: l、首先圆柱体筷箸容易滚动,而民间称之为四楞箸的首方足圆箸,不会滚动,设宴待客放在桌上很稳重。 2、四楞箸比圆形箸更稳当的]纵,如吃拔丝类菜,方头筷握在手中用力拨菜也不易打滑,吃面条更得心应手。 3、四楞方箸为能工巧匠在箸上题诗刻字雕花提供了艺术发展良好条件。圆柱体筷箸难以表现绘画刻字,方箸不但可以两筷相应拼组成画幅,也可十双筷箸排列组成更大的画面。 所以说箸首由圆体发展为方体,为生产更精美的工艺筷奠定了广宽的基础。方箸既可以单面刻,也可双面刻,还可以四面刻,圆箸为此相形见绌。 据1980年为7期《文物》载,四川珙县洛表公社的悬棺内,清理出一支明代红漆竹箸,箸长28公分,首方足圆,四楞上部刻有「江山口高曰月口长五子口阿旦休」草书体十四字,其中三字腐蚀难以辨认,由此可以说明,有了方箸也有了箸上诗词。 另在河南宁陵花冈明代的一艘木船中发现一支木箸,长达3l公分:无独有偶,也是方首圆足,还有北京定陵为明代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在1956年发掘的地宫中,除了出土有宝石金钗、金壶、金爵、金冠、金匙、箸瓶架等,瓶架上还插有乌木镶金箸。笔者曾慕名参观定陵,欣赏了陈列的明神宗陪葬品两双乌木镶金箸,此御箸也是首方足圆,不过四楞箸顶端镶有方金帽。经专家研究,方首圆足款式为明代箸的流行样式。 清代的筷箸,其特点为制作工艺精巧美观。而竹木筷镶银者特别多。如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所收藏清代筷箸,就有象牙镶银箸,湘妃竹镶银箸、乌木镶银箸、红木镶银箸等。这些镶银筷,不但顶镶银帽,下镶6—7公分银套,还在帽顶镶有7—8公分银链,使两筷相系不离。这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性,给人以美感:还有它的实用性,两筷配对,易於保管,不会因遗失其一而失去作用。 清代筷箸既有上下双镶箸,也有三镶箸。《红楼梦》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裏拿著西洋布手巾,裹著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所谓《三镶》就是顶镶银帽,足镶银套,中部镶银环。不过到了清代末期,「中环」不再时兴,式样以环镶银链为多。(来源:中国筷子网)

  编辑本段关联易理

  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用筷子夹菜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阴阳互动,可得用矣;阴阳分离,此太极不存。这就是对立统一,阴阳互根。两根筷子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此为阴阳可变。 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现矣。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第一,常言民以食为天,大概言由此出。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而乾在下,这就是《地天泰》卦,和顺畅达,当然吉祥;手拿筷头,用筷柄夹菜,乾在上而坤在下,这就是《天地否(pǐ)》卦,否,闭塞不通,如此用法岂不可笑? 用筷子时筷子很自然的把我们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这样天、地、人三才之象成矣,天、地、人三才之道存于中矣。 无名指、小指在下象征着地道。无名指、小指较弱,其位又在下,须相互依倚,象征着广大民众,无职无权,须互敬互爱,彼此扶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象征着为人处世,孤木难支,人无辅助难以成功。 拇指、食指在上象征着天道。五指之中食指为要,曲伸开合属它最巧,把握方向属它最妙。其象征着官、长,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然肆意妄为,终招大祸,须拇指管之方可成事。拇指象征着什么?象征着监管、象征着法律、象征着民心、象征着自然规律……这是从不同层面讲的,不可执之一理。食指灵巧,拇指粗笨,灵巧为用,粗笨制约。故天道尚变,但不可乱变。天本健行,但天道不言。 五指之中中指最长,其在人位,象征着人为主体,为万物之灵长。然居于两筷之间其位尴尬,象征着中层领导,下有民怨,上有官威;象征着人在中年,上有高堂应尽孝,下有弱子要奶吃……总归一句话:做人难!但只有做人才最长。中年虽不易,中年最辉煌。 筷子很简单,就是两根棍,随处可见,这就是简易。筷子亦多样,有木也有竹,有金又有银,筷子的种类多样就是变易。尽管筷子多变化,但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的情况始终未变,这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易。简易、变易、不易这就是《易经》的三易之理。比如一个人,只用一个名字来代表,简易嘛;但他的容颜、命运、情绪……是始终变化的,这就是变易;可他呢,是男就是男是女就是女,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生老病死,这就是不易。推而广之靡不如此。 易经与筷子 易道含弘无所不包,太极阴阳无限可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易理又是人性的,就在我们身边,只“百姓日用而不知”。以筷子小谈或有所益。 易卦解民以食为天: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兑,为口,为吃。筷形直长,为巽卦。巽,为木、为入。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因此认为“民以食为天”是由这儿来的。

  编辑本段用法忌讳

  概述

  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