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彩礼和嫁妆是一回事吗?
结婚有彩礼,就该有嫁妆。这才叫礼尚往来,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礼节,这样的婚姻关系才最健康,最美好。
彩礼,在古代被称为聘礼,是我国传统的婚嫁习俗。彩礼的数额各地习惯不同数额多少差异很大,可以是现金、珠宝等,具体数额取决于当地的习惯和家庭的经济情况。彩礼的意义在于表示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对家庭的承诺,也代表着新郎家对新娘家的经济补偿。它是指男方要娶女子为妻的时候,需要给女方家的礼金。这是男方家为了感恩女方父母养育一个女儿所付出的辛苦,给女方父母的一种补偿,补贴女方家用。总之,彩礼既是对女方家庭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婚姻关系的承诺,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嫁妆,由来已久,古代女子的嫁妆一般十分丰厚,不论家境如何,父母都会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为其备上一份体面的陪嫁。过去女性社会地位低,没有经济来源,父母在女儿出嫁时,给她的这份嫁妆对女子来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财产,在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父母分给女儿的家产。
嫁妆,体现了女方父母对女儿的爱,代表了女孩在娘家的地位与重视程度,也代表了女方对于男方家的认可与重视。同时,女方嫁妆的轻重,也决定了在婆家的地位和身份,甚至是话语权大小。
从礼节上来说,要了男方的礼金钱,必须要有同等价位的嫁妆作为回礼。这样才能显示男女双方家庭对婚姻的重视,也是对两个家庭的认可。如果只收礼金,不给嫁妆,会给人造成一种买卖婚姻的现象,是不平等婚约结合。对于结婚后男女双方的感情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因此而产生矛盾,继而产生两个家庭的矛盾。对于两个人的幸福生活有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主要原因是为了促进夫妻关系,在新婚之夜提供便捷,减少尴尬、繁琐等麻烦,对孕育子嗣也有利。虽然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较现代更为保守,但对于子女的幸福会格外上心,甚至为后辈男欢女爱之事费尽心思,譬如嫁妆里的春宫图、开裆裤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1、开裆裤是早期裤子的衍生,最初供帝王宠幸后宫女子时使用,后逐渐流传至民间。我国古代早期男女都穿裙子,后来为了抵御寒冷便有了裤腿(也就是套筒),从而形成早期两只裤腿拼合没有裆部的裤子。但女子由于地位卑微,露腿肚、脚踝等都是不雅的体现,所以她们还是穿长裙,遮蔽严实、行动自由。后来,沉迷宫闱之乐的汉灵帝发现了“开裆裤”的妙处,便在后宫女子中推行,我们翻越古籍可以发现隋炀帝也有这一爱好。皇宫中的情趣,民间也效仿,于是开裆裤就成了被大众接纳的存在。
2、开裆裤适用于新婚夫妻打破羞赧外衣,尤其双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较为陌生时,更能消除隔阂。古代婚姻将封建利益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婚姻双方可能是家族的牺牲品,是否幸福全凭命运,新婚之夜的“工具人”意味也很明显。不过,大多数父母希望子女幸福,即使是工具人,也乐在其中。所以,他们会很贴心地为子女新婚之夜出谋划策,用一些技巧缓解新人之间可能出现的尴尬与不合,直接又便利的开裆裤就是一剂良策。有了它,新人之间无需言语,不用纠结,便可进入正题,轻松地增进夫妻熟悉度,收获亲密关系甚至感情。
所以说,开裆裤对于古代女子而言,是温暖贴心又具有实用价值的嫁妆,也算是工具人命运中的一分欣慰了。
漼氏藏书是前朝古籍,是中原战乱时,漼氏家族以性命留存下来的无价珍宝!她自漼家带出藏书的手抄本五千六百卷,是她的陪嫁物,也是她的私有藏书,她愿代西州小南辰王,赠以南萧皇帝半数。但只有一个要求,此书卷,务必收藏于龙亢书院!
彩礼的由来是:彩礼起于中国古代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订亲财礼、聘礼、聘财等。中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互相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女方出嫁时,娘家会在彩礼的基础上增添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财物随女方嫁至夫家,称为“嫁妆”。
一般聘礼的礼金都会凑成一个吉利的数字,如8或9的数字重复(例:888、9999),4和7尽量不出现在礼金数额当中。对于聘礼事情新人双方要互相商量互相理解,新人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时,也要征得双方父母的意见,尽量说服双方父母。
地方习俗:1、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的婚礼习俗“小定”礼,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参加送礼和摆设的酒席。在酒席中需要交换“龙凤帖”,男方还需赠给女方一枚金戒指当作定情物。此外还需要准备四样礼物,即鸡一只;鸡蛋八十到一百个;红糖两斤;粉条两斤。
定下婚礼日期后要过“大定”,其中包括了四季服饰、首饰、馒头、酒等等。迎娶的前一天,是女方送嫁妆之日,嫁妆多为衣物、家具、首饰、房产、土地等等。
2、江浙一带
媒人在“相看”过男女双方品貌后,婚俗礼仪要行“文定”礼,交换男女双方各自的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礼交给女方当面点清。聘礼多是各地土特产,桑麻织物,绩罗绸缎,茶叶等。女方的嫁妆则越多越好,并借机来炫耀自家的财富。婚礼及其后的拜见礼等与北方大同小异。
凤冠霞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中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女性衣饰一帔,帔可以说是霞帔的原型,由于它轻灵飘逸,在民间广泛的流行了起来。隋唐时期得名“霞帔”。宋代将它列入内外命妇的礼服规制里。
到了明代,霞帔的样式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霞帔长度基本与衣服等长,自大衫后摆处固定,铺陈向上搭过两肩,一直披至身前。同时,霞帔的使用也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品级不同的命妇们穿着的霞帔在颜色和纹饰上也有所不同。
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步形成定制。这六礼的前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统称缔约之礼,男女双方家庭通过媒妁进行帖约和相关的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礼节沟通,经平等议婚,最终双方在礼尚往来中缔约成婚。
结婚彩礼和嫁妆是一回事吗?
本文2023-10-19 11:20: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