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陆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肯定不是教科书里的哥伦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美洲大陆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肯定不是教科书里的哥伦布,第1张

回答「 ”美洲大陆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个问题将是一场持续的斗争。历史从来不是确定的。虽然我们知道日期、名字和事件,但我们永远无法确定「 ”第一个”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这是因为考古学不断地为我们的起源和历史事件提供新的证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个人都认为哥伦布首先发现了美洲。然而,近年来,「 ”发现”这个词本身就受到了抨击。在哥伦布之前就有美洲人了。更重要的是,古代文献中提到了在哥伦布之前从欧洲(可能还有中国)到达美洲的各种探险家。 那么到底是谁发现了美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过去……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还是其他人 1492年…… 哥伦布航行在蓝色的海洋上。在公元1492年,哥伦布「 ”发现”了美洲。好吧,其实不是。实际上,他撞上了一块巨大的大陆,而这块大陆以前曾被欧洲人(可能还有其他国家的人)造访过。在那个时候美洲大陆,正好有200万到1亿1200万人居住在这里。亨利·多宾斯(Henry Dobyns)和道格拉斯·乌贝拉克(Douglas Ubelaker)等学者仍在争论人口估计数字。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哥伦布——以及所有关于他的「 ”发现”的传说——并不是第一次踏上美洲的土地。 哥伦布发现美洲 是非洲人吗 有一些证据表明,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非洲人就有过接触。在墨西哥,东海岸的玄武岩石像与非洲人惊人地相似。来自8世纪的 资料也详细描述了非洲人和美洲人之间的联系。 此外,葡萄牙人还提到了公元1311年至1460年之间从西非的移民。这些消息来源告诉我们,非洲人(很可能还有 人,他们也居住在非洲的西北部)曾经航行到海地、巴拿马,可能还有巴西。哥伦布第一次接触之后,就遇到了阿拉瓦人,他们告诉他,他们从南方和东方的黑人商人那里得到鸟嘌呤矛尖。巴尔博亚船长在他对拥有黑奴的土著人的描述中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维京人 啊,维京人。传说中的海员和说书人。在北欧的传奇故事中,北欧海盗们讲述了埃里克·雷德和赖夫·埃里克森(埃里克·雷德的儿子)航行到一个叫「 ”文兰”的地方的故事。直到发现令人惊讶的考古信息之前,人们很少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1362年,肯辛顿石刻上了铭文刻着是,1362年挪威人和哥特人远征到明尼苏达州西南部。1898年,一位瑞典裔美国农民在明尼苏达州肯辛顿附近发现了这块石头。学者们最初将这块石头贴上了「 ”赝品”的标签,但霍勒德(H R Holad)在1907年所做的研究表明,根据碑文的文字形式和数字,它可能来自14世纪。当瑞典/挪威国王在1355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格陵兰岛的西方殖民地(「 ”Vest Bygd”)帮助文兰的殖民者时,这一证据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肯辛顿石 其他的记载——尤其是在《远行者》中发现的古德丽德的记载——也提到了文兰。古德丽德被认为是第一个在美国生孩子的欧洲妇女。 传说中,列夫·埃里克森早在公元1000年就在文兰登陆,他的父亲埃里克·雷德大约在公元984年登陆。在传说中,他们把印第安人称为「 ”Skraelings”。这些大多来自北欧民间传说,但许多其他方面的民间传说已被证明是真实的在最近几十年。维京人有可能到达美洲吗是的,他们的船完全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航行。 但是有确凿的证据吗实际上,是的。1960年,在加拿大纽芬兰的L’anse aux Meadows发现了一个维京时代的定居点,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维京人定居点惊人的相似。从那时起,对遗址的挖掘揭示了300多年来维京人和美洲原住民之间的零星接触,主要集中在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在这个史密森学会的网站上可以找到一系列的文章和手工艺品,进一步详细介绍了可能在定居点发生的事情。 爱尔兰僧侣和巨型海龟 不幸的是,维京人并不是第一个。 一位名叫圣布兰登的爱尔兰修道士在他的著作中声称,在公元400年左右,他在大西洋深处发现了「 ”魔法岛”。大多数传说都认为圣布兰登是骑着一只海龟横渡大西洋的,但古代的描述却认为他是坐着一艘小帆船(一种传统的爱尔兰木皮船)。圣布兰登出名的一个原因是他在9世纪的旅行记录圣布兰登之旅,这是一本关于他的旅行充满奇幻故事的拉丁书。 虽然当时的航海技术可能已经到达冰岛或格陵兰岛的北欧殖民地,但并没有发现有关他此次访问的确凿证据。1976年,历史学家蒂姆·塞弗林(Tim Severin)对此进行了测试,他建造了一艘名为布兰登(Brendan)的传统帆船,并试图从爱尔兰航行到北美,蒂姆·塞弗林成功了。 不幸的是,圣布兰登的故事不太可能是真的。更合理的说法是,圣布兰登的记载反映了人们去美洲旅行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是在它们发生几个世纪后才写下来的(而且很可能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因此可能在每次复述时都被详细阐述过)。然而,圣布兰登的故事确实对寻找美洲有直接的影响:他的故事被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用作参考,以支持他的主张,即横跨大西洋可以到达陆地。 埃及人与中国 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或埃及人有可能到过美洲。有人猜测,埃及的技术可能已经传播到遥远的加那利群岛(西班牙海岸外)或爱尔兰,尽管他们的技术是否可以到达美洲还没有经过测试(到目前为止)。然而,在美洲的雕塑和陶器上的黑人和高加索人的肖像,以及 历史上的一些记载,都表明可能发生过接触。 此外,在公元前1000年,人们认为中国人可能到达了中美洲。证据的质量相当低。然而,美国原住民和中国人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中国传说和文化上的相似之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 此外,有证据表明,中国人可能在公元1421年到达美洲——比哥伦布早70年。 郑和到过美洲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孟席斯在威尼斯发现一张绘制于1459年的地球平面图,上面绘有南非和好望角,旁边还画着一艘中国帆船。好望角是在1479年被达·伽马发现的,为此,孟席斯推断欧洲的航海图可能来自中国。郑和船队人员曾根据自己的航海经验绘制了24幅航海地图,著有《郑和航海图》及《星槎胜览》等图书。欧洲航海家正是手持郑和的航海地图进行航海探险活动。 在美洲加勒比海海底发现了中国古船的残骸、石锚、渔具等遗物。孟席斯运用自己掌握的关于风向和潮汐方面知识,推断出在1421年12月,郑和船队中有9艘远洋帆船在加勒比海海底沉没。而在加勒比海海底发现的古代沉船残骸及散落在海底的石块,其材质、形状与在菲律宾海域打捞起来的中国古船是一致的。这表明郑和船队的海船曾到过、并沉没在那里。 中国明代造船业、航海业发达,当时中国东南沿海有许多船厂能建造远洋帆船。从1405年6月起,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郑和乘坐的宝船,船长可达150米,航海性能优良,具有远航能力,能环球航行,并最先到达美洲 如履薄冰 然而,如果我们要问谁真正「 ”发现”了美洲——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土地的人——那么我们必须冒险进入史前时代。在更新世时期,科迪勒兰和劳伦泰德冰原在俄罗斯和现在的阿拉斯加之间形成了一条狭窄的走廊和大陆桥。 到目前为止,考古证据表明,第一批人——也就是后来的「 ”第一批美国人”——走过这座大陆桥,穿过这条走廊进入北美。向南旅行时,这些人会遇到现在墨西哥湾沿岸的北部落叶林,包括橡树、山胡桃树和山毛榉。这些迁徙发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冰原融化关闭了这条走廊。 进入美国的潜在移民路线图 但是这些人是谁呢他们很可能来自亚洲。为了找到答案,古人类学家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语言、牙齿记录和线粒体DNA测试。之间有一些讨论这些方法,揭示的「 ”第一美洲”最有可能说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家庭,有牙科记录匹配的亚洲西南部(Sundadont家族),但其线粒体DNA跟现代亚洲人有着非常不同的特征(表明现代亚洲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 ”分裂”发生在至少21000年前)。 然而,我们确实知道的是,在冰盖融化和冰河时代结束后,那些迁移到美洲的人——无论是步行还是乘船——变得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发展相对隔绝。这种隔离导致了对疾病免疫力的丧失,而当欧洲人来拜访时,疾病又回来困扰着土著居民。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是意大利的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参阅《征服天堂》(Conquest of Paradise)(Vangelis范吉利斯))。1451年8月或10月生于意大利热那亚,1506年5月20日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是曾经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的崇拜者,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四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航海家。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真正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是维京人列弗·埃里克森(Leif Ericson)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实际上1491年,就已经没人相信地球是个平面了,后来有人说他是为了证实“地圆说”才开始的航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因为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哥伦布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其实,西班牙女王支持哥伦布,恰恰是缺乏必要的地理知识。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葡萄牙人已经控制了从非洲好望角直达印度的航路,葡萄牙人经过精密的计算发现其实从欧洲到达亚洲东方的最近的路途就是他们控制的航线,这也是葡萄牙人拒绝支持哥伦布的原因。这里就有了很大的巧合,历史的必然就在这种偶然中产生了。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哥伦布恰恰清楚葡萄牙人的航路是通往东方的要道,但是葡萄牙人已经牢牢控制了这里了,他只有重新选择一条新的道路。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属于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圣萨尔瓦多便是救世主的意思,这个救世主拯救了刚刚兴起的欧洲,但是也许在改变历史的同时,也给其他大洲带去了灾难。

之后,他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阿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多数欧洲人知的的大陆。但是,在命名上这块大陆却用了证实它是欧洲人所未知大陆这种情况的人的名字命了名:阿美利加洲。哥伦布并不是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人,“新大陆”狭义上对哥伦布和西方人是“新大陆”,对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来说并不是新大陆,他们早在4万年前就已经到达美洲大陆,大约是在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不管是那个哥伦布还是其他西方人登上的美洲大陆,都不是“首先发现”,在他们来之前这里不仅有几千万的居民。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有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要意义。哥伦布的发现对世界却产生了当时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新航路的开辟其实只是为了哥伦布想要的钱,他才不在乎什么历史的发展。哥伦布的发现成为美洲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开端,是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哥伦布可以说是黑人奴隶贸易的先祖,作为一个航海者,他固然伟大,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万恶的殖民者,他在殖民美洲时所做的事是无法想象的。毕竟从一开始,这个伟大的航海家进行航海的主要原因就是黄金,这间接导致了三角贸易。15世纪时欧洲人口膨胀,西方人知道美洲大陆后,使欧洲人有了可以殖民的场所,也有了可以使欧洲经济发生改观的土地、矿石和原材料,但同时,这一发现却导致了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文明的毁灭。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快速发展后,欧洲资本主义对原材料的需求和掠夺的希望促使了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开始对美洲等进行政治的控制,经济的剥削和掠夺,宗教和文化的渗透,大量殖民,使该大陆原住民的土地丧失,成为宗主国的殖民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消亡。

世界哥伦布博览会上的农业建筑,芝加哥,伊利诺伊州,大约1893年。马里兰大学数字收藏)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一个自恋者。

他相信他是上帝亲自选择的,为的是一个别人无法完成的使命。1493年后,他在自己的名字“xpo ferens”——“基督使者”上签了字。他所说的目标是积累足够的财富,重新夺回耶路撒冷。他的傲慢导致了他的垮台,数以百万计的美洲土著人的垮台,并最终促成了他作为美洲最持久的偶像的复活。1496年,

哥伦布在连锁店

,哥伦布是位于圣多明各的殖民地的总督,现在的多米尼加共和国是他痛恨的工作。他无法说服其他的“殖民者”,特别是那些有贵族头衔的人,跟随他的领导。

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殖民者。他们去印度是为了迅速致富。因为哥伦布无法控制他们的欲望,皇室认为他是一个无能的管理者。殖民地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和经济的失败。哥伦布向西班牙君主许诺的财富未能兑现,他不断地请求额外的财政支持,君主们不情愿地提供了这些支持。何塞·玛丽亚·奥布雷贡的《克里斯托瓦尔科隆的灵感》一书中写道:

。(阿尔特国家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 Arte),CC BY-SA)到1500年,“KDSP”,伊斯帕尼奥拉的情况非常糟糕,以至于国王派弗朗西斯科·德·博巴迪利亚(Francisco de Bobadilla)前往调查。博巴迪拉第一眼看到的是四名西班牙“叛变者”,他们悬挂在绞架上。在国王的授权下,博巴迪利亚以渎职罪逮捕了哥伦布和他的兄弟,并将他们用铁链锁起来送往西班牙。哥伦布在法庭上等了七个月的听众。他拒绝在会前把锁链取下来,甚至在遗嘱中要求用锁链埋葬。

尽管西班牙统治者希望哥伦布消失,但他被允许在1502年至1504年进行最后一次航行。他于1506年去世,几乎没有被历史学家提及,直到他在18世纪中叶被复活为美国的象征。

发明了哥伦布

,学者们揭示了关于哥伦布和新大陆早期历史的被遗忘已久的文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巴托洛姆·德拉斯卡斯的三卷本《印度历史》。这本书在西班牙被压制,因为它记录了西班牙对土著人民的残酷对待。他描写西班牙对印第安人的虐待为“黑色传奇”奠定了基础。他的叙述“把黑人”描绘成压抑、残忍、偏狭、智力和艺术落后的东西。不管西班牙的动机是什么,征服美洲摧毁了本土文化并带来了几个世纪的非洲奴役。

另一本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880年第一次航行时的个人日记。《华尔街日报》引起了亚伯拉罕·林肯海军助理部长古斯塔夫斯·福克斯(Gustavus Fox)的注意,他第一次尝试重建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路线。

重新引起了学术界对哥伦布的兴趣,同时也有政治动机否认西班牙在美洲的任何剩余主权。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从19世纪初开始陆续宣布独立。西蒙玻利瓦尔(Simón Bolivar)和其他克里奥尔革命领袖信奉一种古典哲学,这种哲学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他们的罗马血统,即“西班牙美洲”被转化为拉丁美洲。最后一次袭击发生在美国入侵古巴和1898年长达6个月的美西战争期间。波多黎各成为美国领土,今年是从丹麦购买美属维尔京群岛100周年。

哥伦布如果不是美国人的傲慢,很可能会重新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

哥伦布博览会

在1889年,法国上演了评论家所说的

  哥伦布(约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

  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第一次出航:88人 3艘船

  第二次出航:1200人 17艘船

  第三次出航: 6艘船

  第四次出航: 4艘船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永乐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

  永乐五年回加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

  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巳,“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真家属”。

  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一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

  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郑和“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郑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明朝祝允明所撰《前闻记》(1525年刻)详细记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行程日期及各地停留之日期,可供参考:

  人数: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史、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艌、搭材等匠,水手、民稍人等,共27550员名。

  里程: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六日(1431年1月19日)龙湾开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港,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长乐港。十一月十二日(1431年12月16日)到福斗山。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二十四日到占城。(注:自福建五虎门至占城共行船16日。)

  七年正月十一日开舡,二月六日到爪哇。(注:自占城至爪哇共行船25日。)

  六月十六日开舡,二十七日到旧港。(注:自爪哇至旧港共行船11日。)

  七月一日开舡,八日到满剌加。(注:自旧港至满剌加共行船7日。)

  八月八日开舡,十八日到苏门答剌。(注:自满剌加至苏门答剌共行船8日。)

  十月十日开舡,十一月六日到锡兰山。(注:自苏门答剌至锡兰山共行船36日。)

  十日开舡,十八日到古里国。(注:自锡兰山至古里国共行船9日。)

  二十二日开船,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忽鲁谟斯。(注:自古里国至忽鲁谟斯共行船35日。)

  八年二月十八日(1433年3月9日)开船回洋。

  三月十一日到古里。(注:自忽鲁谟斯至古里国共行船23日。)

  二十日大综船队回洋,四月六日到苏门答剌。(注:自古里国至苏门答剌共行船17日。)

  十二日开船,二十日到满剌加。(共行船9日。)

  五月十日回到昆仑洋,二十三日到赤坎,二十六到占城。

  六月一日开舡,三日到外罗山。(共行船2日。)

  九日见南澳山。十日晚,望见望郎回山,六月十四日到碕头洋。十五日到碗碟屿。二十日过大小赤。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到京。二十一日关赐奖衣宝钞。

  船号:如清和、惠康、长宁、安济、远之类,又有数序一二等号。

  船名:大八橹、二八橹之类。

  备注:郑和第七次大航海于1431年1月19日离开南京龙湾港,于1432年1月12日离开福建五虎门,途径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古里国,于1433年1月17日到达忽鲁谟斯(位于今伊朗东南米纳布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共用两年时间到达目的地忽鲁谟斯。1433年3月9日,离开忽鲁谟斯,1433年7月22日回到南京,回程共用了4个月时间。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勃泥、办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郑和大航海所涉及中外地名解释

  1、西域

  在古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的西域指越过狭义的西域向西所能到达的地主,包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直至欧洲东部、非洲东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狭义西域,若与下文“迄北”对应,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鲁谟斯国”中的“西域”指广义西域。

  2、西洋

  元、明时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约东经110以西),相当于今文莱达鲁萨兰国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各地,远至印度半岛、波斯湾及红海沿岸、非洲东北部一带。

  3、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我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一个优良品种。

  4、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Island)。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诃陵”“ 婆”。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5、三佛齐国

  亦即室利佛逝国,梵文Srivijaya的音译,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的古国,当时都约在今日的巨港(巴邻旁,Balenbang),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慕西河畔。

  6、暹罗国

  泰国(Thailand)的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十四世纪中叶,由暹国与逻国合并而成,南临暹罗湾。现首都为曼谷,泰国的华侨 与华裔人数居世南亚首位。

  7、南天竺

  天竺为古印度别称,古籍又称天竺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岛的南部地区。

  8、锡兰山国

  亦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子国,今称斯里兰卡(Srilangka)为亚洲南部岛国,隔保克海峡与印度东南部相望,面积65万平方公里,为佛教古国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与泰米尔族。首都科伧坡(Colombo),位于该岛西南。

  9、古里国

  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xhikode)一带,为海上交通要冲。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二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访问并立碑纪念。

  10、柯枝国

  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纪初与我国有友好往来。

  11、忽鲁谟斯国

  即霍乐木兹(Hormuz),又译作和尔木斯,地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2、木骨都束国

  今译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位于索马里东南,临印度洋。13世纪以前建有古城。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此。

  13、南京龙江

  明初设“龙江船厂”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坞叫“船作”,遗址犹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据《龙江船厂志》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改、造海船247只,备使西洋诸国”。龙江之滨原有天妃宫,已圮。

  14、长乐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长乐县县治之南而得名,今长乐县城区街道环绕此山。海拔仅约四十余米,又称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有塔,称三峰塔(圣寿宝塔);有寺称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宫”,祀妈祖,《天妃灵应之记》碑即立此宫内;宫旁有郑和所建“三清宝殿”,殿内“钟鼓供仪,靡不俱备”,钟即“郑和铜钟”,原件抗战期间移南平市。以上寺、宫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整修,更为壮观。1935年,在原寺、宫、殿废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系该主馆主要陈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为“郑和公园”。

  15、兹港

  指长乐太平港通闽江。位于长乐县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狭义指靠近长乐县城吴航头一带的下洞江水域;广义泛指整个下洞江水域,该港原来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避风良港。《长乐县志》《长乐六里志》均载有;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驻舟师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等句。由于沦桑变化,今仅余一狭长水道,通小汽轮,原水道大部分成为沃野良田,部分辟为新居民区,该居民区主干道路称“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接。

  16、苏门答腊国

  又译作苏木都剌(Samud'ra)、苏文答剌、苏文达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今为全岛总称,该岛北临马六甲海峡,南濒印度洋,赤道横贯中部,为印尼西部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府棉兰。

  17、满刺加国

  旧译亦作麻六甲,今译作马六甲(Malacca)14-16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洲一带,居马六甲海峡要冲,1411年(永乐九年),该国国王拜里迷苏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来中国访问;郑和船队屡经其处,现马六甲州居民半数为华裔,其首府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为华裔;市内有三保庙、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迹。

  18、阿丹国

  Aden,古国名,今译作亚丁,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扼红海和印度洋出入口,为海陆交通要冲。古时为宝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纪前期便与中国互通使节、贸易。今之亚丁市位于亚丁湾一个突出的小半岛上。为也门民主队民共和国(南也门)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合并为也门共和国,亚丁成为该国的“经济首都”。

  19、卜剌哇国

  故地在今索马里共和国布拉瓦(Brava)一带;十五世纪前期与中国友好往来,互通使节,郑和船队曾到此访问,布拉瓦东临印度洋。

  现存史料关于郑和大航海使用的宝船纪录

  1、《明史》郑和传:"永乐三年(1403年)6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域,以次遍历诸国"。

  2、南京下关"静海寺碑"云:"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橹船。"。

  3、《崇明县志》和《太仓州志》记载郑和船队自浏河出海时,有海船二百零八艘。

  4、《国榷》记载:永乐三年,造宝船六十三艘。

  5、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录有:"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

  6、《星槎胜览》"占城国"条云:"永乐七年,太宗皇帝令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至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五虎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

  7、《西洋番国志》记载宣宗皇帝的敕书云:"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漠斯等国公干,大小舡六十一只……及随舡合用等火器……"。

  8、《前闻记》中记载郑和下西洋所用海船有大八撸和二八撸船。

  9、刻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天妃经》卷首有关郑和下西洋插图描摹复原图,整幅图由六面连接而成。《天妃经》全名《太上谈天妃救苦灵应经》,全一卷,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僧人胜慧在临终时,命弟子用他所遗资财,发愿刻印的。刊刻时间为第五次下西洋后,正准备进行第六次下西洋。该图绘出了6桅帆船的形象资料,与《龙江船厂志》上所附该厂曾建造的早期4桅海船形制甚为相合。

  10、《天工开物》云:"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匪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洧至,则以次减下,狂甚则带一二叶而已"。

  11、明《武备志》中之"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附载的过洋牵星图,图内绘有三桅海船。

  郑和宝船的主要造船地

  郑和宝船号称巨舶,其主要造船地为南京。

  由于海船体积大,构造也较复杂,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船坞和作坊。据《武备志》中的《自宝船厂开始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记载,郑和宝船自其建造地宝船厂出发去西洋。据《同治上江两悬志》记载:"都船厂在仪风门,即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郑和等行赏占城"。龙江船厂是在原龙江船厂厂址再向南扩建而成,越过秦淮河,直达下保、中保、上报村及三汊河地区,龙江船厂内设提举司、作房、分司、篷厂、指挥举,在造船时实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

  《龙江船厂志》记载:"洪武、永乐时,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今江苏)滨江府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即南京)造船,隶属提举司,编为四厢。一厢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出船木铁缆匠;三厢出艌匠;四厢出棕篷匠。"

  《明会典》记载大规模的造船厂,拥有工匠数百人,有船木工、艌工、箬篷工、橹工等。

  郑和宝船的另一建造地点是船队出发港福建长乐。

  据《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船于此,奏改太平港"。

  郑和下西洋后还有一些下西洋巨舶停泊于福建,正统四年(1439年)明英宗命福建三司于见存海舟内择一,以赐琉球国使回国。

  据统计,在郑和大航海期间,全国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场遍及全国各地;永乐年间,明朝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其中包括1350艘巡逻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舰。因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断言:"在1420年前后,中国海军也许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它亚洲国家,甚至可能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与功绩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所以,我认为郑和比哥伦布更伟大

Cristóbal Colón;意大利语:Cristoforo Colombo),1450年/1451年10月31日-1506年5月20日),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中世纪的热那亚共和国(今意大利西北部)。

在西班牙的天主教君主的赞助下,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并且成功到达美洲。他使得普通欧洲人也知道了美洲。

他的这些航行,以及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建立永久居民点的努力,拉开西班牙殖民美洲的序幕,同时也是欧洲殖民后来所谓“新大陆”的先驱。

其灵柩现存于西班牙塞维利亚主教座堂主堂内。

当时背景是:西方帝国主义抬头,各欧洲王国开始经济竞赛,纷纷通过建立贸易航线和殖民地来扩充财富。哥伦布的向西航行到达东印度群岛的冒险性计划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西班牙王室看到了有可能在与对手的有关亚洲的高利润的香料贸易的竞争中取得先手的遥远但美好前景。

有人说第一次发现美洲新大陆并不是哥伦布,而中国僧人慧深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大陆的。 哥伦布登陆美洲大陆 在18世纪中叶,有一位叫德吉涅的法国学者却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新观点,他说美洲大陆不是哥伦布发现的,而是一个叫慧深的中国僧人发现的。当德吉涅的观点提出以后,立即引起了当时及后来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赞同和反对两派,并且在此后的数百年当中,反对派和赞成派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点。 对中国历史素有研究的法国学者德吉涅,他看到了中国的一部典籍《梁书》,在《梁书》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扶桑国者 齐永元元年 其国有沙门慧深 来自荆州 说云 《梁书》中说的「 ”齐永元元年”是指南朝齐朝的永元元年,也就是公元499年。「 ”沙门”这是一个佛教用语,泛指那些信奉佛教的信徒和僧人,荆州就是中国湖北的荆州市,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概念是「 ”扶桑国”。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近代一般把日本称为「 ”扶桑之国”。但是在我国古代「 ”扶桑国”有他的另外的含义。 《梁书》当中的这段记载实际上他讲述了在公元499年。有一位僧人名叫慧深,他突然来到了荆州,说自己来自一个叫「 ”扶桑国”的地方。这个国家离我们中国非常遥远,要渡过茫茫的大海。紧接着彗深就讲述了扶桑国的文化,军事,法律,社会等等一些情况。 梁书 当法国学者德吉涅看到这个故事之后,他从慧深所描述的"扶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情况当中得出了一个判断,他认为慧深所说的「 ”扶桑国”就是现在美洲的墨西哥。 他经过了研究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就写成了研究报告并向全世界就公布。由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德吉涅的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慧深发现新大陆要比哥伦布早了整整1000多年,世界历史将为之改写。 德吉涅的观点一抛出之后在世界上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和反响,在中国的国内也引起了重视。有人赞成德吉涅的观点,反对的也有,于是就分成了正反两方。 古代中国航海图 赞成的一方提出论证: 第一个观点:「 ”扶桑国”位于现在美洲的墨西哥。《梁书》中记载:慧深详细的介绍了「 ”扶桑国”在大汉国以东20000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以东5000余里,而文身国又在倭国(现日本)东北7000余里。那么这样算来「 ”扶桑国”一定是在日本以东32000余里,在中国以东大约33000余里。 彗深所给出的数据虽然不一定十分的精确。但是它反映了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不会是凭空捏造,所以赞成方就认为在这个距离上,「 ”扶桑国”应该是指美洲的墨西哥。 第二 观点:慧深的描述与墨西哥国情有多方契合。 其中有两点可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有关古代墨西哥的法律。慧深在描述「 ”扶桑国”情况的时曾经谈到了”扶桑国「 ”惩治犯罪的情况,其中慧深说了这样一段话: 贵人有罪 国乃大会 坐罪人于坑 对之宴饮 分诀若死别焉 以灰绕之 其一重则一身屏退 二重则及子孙 三重则及七世 意思是说,在「 ”扶桑国”如果贵族如果犯了罪,国家就要把这些犯罪的人集中在一个大坑中,让他们面对面的进行宴饮,就像生离死别一样,同时用刚刚熄灭的那个火焰灰对他们绕着圈,用火焰会冒出的烟来熏他们,这是一种惩罚犯罪的一种方法。研究表明这种惩罚犯罪的方法在古代墨西哥也有。所以说两种惩罚犯罪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说明「 ”扶桑国”与古代墨西哥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个例证是关于树木,慧深是这样讲述: 扶桑叶似桐 而初生如笋 国人食之 实如梨而赤 绩其皮为布 以为衣 赤以为绵 意思是这种扶桑树的叶子就像桐树的叶子,果实的味道像梨,颜色是红色的,树皮可以做成绳子,可以织布,也可以做出棉絮状的东西。赞成方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美洲有一种植物叫龙舌兰。这种植物跟慧深所描述的扶桑树非常类似。这种龙舌兰的树枝可以制糖,也可以做酒,树叶子可以拧成绳子,果实经过加工以后的味道跟梨差不多。所以说龙舌兰的特征跟扶桑树特征也是非常相似。正是由于这些相似,赞成方坚定的认为”扶桑国「 ”就是古代的墨西哥。 扶桑国绘画 对于正方的观点,反方也提出了三点驳斥的意见。 第一点,反方认为慧深不是中国人。 根据《梁书》中的记载,其中有一句话叫「 ”其国有沙门慧深”,「 ”其国”指的是「 ”扶桑国”。说明慧深来自「 ”扶桑国”,而「 ”扶桑国”不在现在的中国境内。 第二点,中国南北朝时期没有远航美洲的能力。 从中国到美洲要越过浩瀚的太平洋,在公元五世纪,中国人还没有有计划、有目的的远航太平洋的能力。慧深说他去过几万里以外的「 ”扶桑国”的,反方认为这是慧深为了炫耀自己的航海能力有意夸大。 第三点,「 ”扶桑国”的社会情况与古代墨西哥不相符。 慧深在描述「 ”扶桑国”的情况时提到:扶桑国有牛,角很长,牛角可以载运20斛的物品。扶桑国还有牛车,马车和鹿车,在扶桑国已经开始饲养家畜,同时也让家畜作为主力搞运输。 但是反方经过研究发现,在西方殖民者到达古代墨西哥之前,在美洲并没有饲养家畜的习惯,更不懂得使用家畜来搞运输。所以慧深所谈的情况与古代墨西哥是相矛盾。 通过对这三个观点的分析,反方得出了一个结论:《梁书》中所记载的慧深对「 ”扶桑 国”的描述是不可靠的,不真实。扶桑国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扶桑国根本就不存在。 只慧深根据中国或者东亚某些国家的情况而编造出来的。编《梁书》的姚思廉也不分对错和真伪,就把慧深所说的编入《梁书》中,误导后人。 第二种情况是扶桑国确实存在,但绝不是在美洲,而是在东亚海域的某个地方。 扶桑国如果存在,往北不会超过库页岛,往东不会超过日本。往西不会超过贝加尔湖。所以慧深说到美洲大陆,这绝对不可能。 很显然,反方的观点不仅否定了扶桑国和古代墨西哥的相似之处。而且对慧深的中国人身份和对中国当时的航海能力以及《梁书》的编者姚思廉的史学修为都提出了疑问。 古代世界地图 面对反方这些观点,正方又一次展开了论辩。 第一、会生是中国人。 正方在史料《高僧传》中发现有这样一段记载: 沙门慧深 赤基之弟子 深与同学法洪 并以戒素见重 这里的「 ”基”。是指南朝宋文帝时期的一个高僧,叫慧基。这句话的意思是讲慧深是慧基的弟子。他与同学法洪共同以吃素见长。这就说明慧深是中国人。 第二、南北朝时期中国人有远行美洲的能力 中国的航海技术在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创新后在明代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以说海上交通空前繁盛。在中国的航海史中也出现了一个高峰,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这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郑和船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行,外访了多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和沿路各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那么在此之前,也就是近千年之前,慧深所处的南北朝时期,从当时的航海工具和技术来看,中国人能够穿越茫茫太平洋而到达美洲大陆。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造船业,比前一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除此之外呢,还有两个条件可以支持中国的海船远航美洲。 第一个条件就是导航技术。当时中国采取的导航技术是「 ”天文导航”和「 ”地文导航”相结合的技术。 「 ”天体导航”就是利用天体相对固定的位置来为船舶导航那种方法。比如用北极星来导航。 「 ”地文导航”技术是用地标和地物或者使用指南针来进行导航。天文导航这种方法。 这种技术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中国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因为在这之前,在印度洋开辟到达波斯湾,到达 海的这些航路上都证明中国人的导航技术。 第二个条件就是船舶的动力问题。在当时中国的航船上已经使用了风帆保证了航船的动力。 而且这些技术都已经使用非常成熟,还掌握了「 ”掉戗技术”。所谓「 ”掉戗技术”,就是当航船遇到逆风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整帆的角度继续往前航行,这是在当时较强技术。 从地理上来看,从中国到美洲也是顺风顺水,安全程度比在印度洋上要高。这个航线要经过日本,再经过千岛群岛和阿留申群岛到达北美大陆,然后沿着美洲海岸南下到墨西哥。在这条航路上岛屿众多,船舶可停靠的地方很多,可以在这些地方获得充足的食物。 古代航行帆船 第三、姚思廉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梁书》是一部官修史书,也就是正史。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对修正史高度重视的。因为它涉及到治国理政,都要挑选有道德品质,有史学修为的人来担任使馆。姚思廉正是这样一位被选 的史官。 姚思廉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酷爱历史,对历史的修为很深厚。这样一位历史学家不会不顾自己的名节,把一些荒诞不经,道听途说的内容写进一部正史当中。 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结论,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慧深有可能是至少早于哥伦布1000多年发现新大陆的中国人,他确实到达过美洲大陆。也有可能慧深所到达的只是位于东亚的「 ”扶桑国”。但是无论如何慧深的这段经历是中国古代的海上传奇! 各位网友您支持哪方的观点呢?欢迎评论区讨论

美洲大陆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肯定不是教科书里的哥伦布

回答「 ”美洲大陆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个问题将是一场持续的斗争。历史从来不是确定的。虽然我们知道日期、名字和事件,但我们永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