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都有哪些国家?
巴国,邶国,蔡国,陈国,楚国,郕国,曹国,邓国,虢国,耿国,霍国,滑国,黄国,郐国,纪国,江国,晋国,莒国,夔国,梁国,鲁国,罗国,六国,吕国,蓼国,齐国,杞国,芮国,鄀国,申国,宋国,舒国,遂国,宿国,谭国,滕国,卫国,魏国,温国,吴国,息国,弦国,邢国,许国,须句国,薛国,虞国,庸国,阳国,越国,鄫国,鄣国,郑国,邾国,宗国
其中实力比较强大的有:
1.齐
是在今山东省北半部发展起来的国家,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镇北),是东方的大国。桓公时(前685—643年),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得以“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先后吞并了谭(今山东历城西北)、遂(今山东肥城南)、薛(今山东微山东北)、牟(今山东莱芜东)、夷(今山东胶县东北)、东莱(今山东黄县至荣城一带)等国家及部落,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管仲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于无棣(今河北盐山)”。又《管子》称:“泰山之阳,鲁也;泰山之阴,齐也”。说明齐桓公时齐国疆域的范围,东临海,西濒古黄河,南至临朐,北达盐山,而与鲁以泰山为界。略有今山东的东北部,兼涉河北省的东南部。
2.晋
崛起于山西汾河流域,初都翼,亦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后迁新田(今山西曲沃)。春秋初疆域尚小,晋献公时(前676-651年)积极向外拓展,先后向西兼并了耿(今山西河津南),并占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并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向南吞并了魏(今山西芮城)、虞(今山西平陆)、虢(今河南陕县)等国;又打败北狄,战胜骊戎,于是南据河南崤(崤山)函(函谷关)天险,西及河西与秦接境,北与狄为界。及文公时(前636—628年),因兴兵勤王,周襄王赐以南阳的阳樊、温、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济源、武陟一带),并东夺郑之虎牢、卫之殷墟及鲁国地等,势力又侵入山东,疆域更见扩大。到春秋中期,略有今山西大部(除去北部外)、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的西部,纵横跨今五省境。
3.秦
本是关中地区的西方小国。初都四犬丘(又称“西垂”,在今甘肃礼县东北)。宪公二年(前714年),迁平阳(今陕西宝鸡东阳平村)。武公十年(前688年),征服邦(今甘肃天水)、冀戎(今甘肃甘谷东南)。次年,在杜(今陕西长安东南)、郑(今陕西华县)设县。德公时(前677-676年),迁都于雍(今陕西风翔南)。秦在与西方戎族战斗中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前659—621年)时,向东吞并了邻近的芮(今陕西华阴东北)和梁(今陕西韩城南)两个小国,将领地扩展至黄河西岸,后又转而向西发展,战败西戎,“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大致东距黄河潼关,南临秦岭,西及陇西,北抵平凉、泾川、延安附近。略有今陕西省中、北部及南部的一部分,兼涉甘肃的东部,其地远不及楚、晋辽阔。
4.楚
是在江汉流域兴起的大国,初都丹阳(河南西南部丹、浙二水会合处),春秋时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复迁于部(今湖北宜城东南),号为鄢郢。时国力渐盛,先后吞并了申(今河南南阳北)、邓(今湖北襄阳西北)、息(河南今县西南)、江(今河南罗山西北)、黄(今河南潢川西北)、徐(今江苏泗洪南)。蓼(今河南固始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国和群舒(今安徽桐城、舒城、霍山、庐江等地)、百濮(今湖南沅、湘之间)、淮夷(今江苏沭阳以南、洪泽湖东北)诸部,统一了江汉及淮河流域。其疆域约包有今湖北全省,北至河南南部,西至陕西东南部和四川东部,东到江西、安徽,兼有江苏西南一小部,南面不越过洞庭洞,地跨七省,成为春秋土地最为广阔的南方大国。
5.吴、越
是以后兴起于长江下游及钱塘江流域一带的国家。吴一称句吴,都于姑苏(今江苏苏州)。春秋初本是楚属国,寿梦统治时期(前585—561年)逐渐强大,和晋国交通,后来蚕食楚领土,成为楚国劲敌。疆域约当个江苏的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北至淮、泗,南临太湖流域今浙江嘉兴、湖州等地,都是吴国领土。越位于吴国南方,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初时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小部。公元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故地。后北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并迁都于琅邪(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玡台)。其地扩展至今山东南部,成为东南最大国家。
西周设立的邶、鄘、卫三国,后来因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领兵东征,其结果按一般的说法是武庚、管叔、蔡叔被杀,原来的邶、鄘、卫三国之地划归卫国所属,周王室封康叔于卫,领“以殷余民”。从此邶国之民和邶国之地转属卫国所有。邶国仅历武庚一代而终结,是周初封国中寿命最短的方国。然而关于武庚的下场,文献还有另外一种记载,如《逸周书·作洛》云“王子禄父北奔”。唐兰《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征》认为“王子禄父”即武庚的生时之名。魏建震认为“王子禄父北奔”的地点是涞水流域,邶国随之北迁。
涞水流域的邶国何时灭亡,史所不详。 《诗经·大雅·韩奕》有“奄有北国”句。许多学者解释此“北国”即“邶国”。这样看来邶国是为韩国所灭。韩国的始封,有的说是西周初年,有的说是周宣王时期,则邶国被灭应在西周时期。
《诗经·大雅·韩奕》有“奄有北国”。 “北国”即“邶国”。邶国距奄国12公里。邶国在汤阴东南,奄国在汤阴西北,奄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300年,由于配合武庚叛乱,被周公所灭,奄国的后代逃到了常州。就是淹国。奄国是商朝盘庚所建的都城,盘庚迁殷后,由旁系后代管理,是商朝的卫星国,武王灭商后仍存在10年。奄国就是一座城,由皇家近亲管理,没有国君与宰相。
以前的汉语词典的最后又朝代表的,上面比较清楚。
夏朝: 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 安邑 山西夏县 启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朝:
西周: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巴国 邶国 蔡国 陈国 楚国 郕国 曹国 邓国 虢国 耿国 霍国 滑国 黄国 郐国 纪国 江国 晋国 莒国 夔国 梁国 鲁国 罗国 六国 吕国 蓼国 齐国 杞国 芮国 鄀国 申国 宋国 舒国 遂国 宿国 谭国 滕国 卫国 魏国 温国 吴国 息国 弦国 邢国 许国 须句国 薛国 虞国 庸国 阳国 越国 鄫国 鄣国 郑国 邾国 宗国
战国:前475-221年 魏、赵、韩、齐、楚、秦、燕
秦朝: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朝: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西汉: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9-23年 王莽
东汉: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曹魏: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晋朝:
西晋: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汉(前赵) 刘渊 304——329年 成汉 李雄 304——347年 前凉 张寔 317——376年 后赵 石勒 319——351年 前燕 慕容觥 337——370年 前秦 苻健 351——394年 后燕 慕容垂 384——407年 后秦 姚苌 384——417年 西秦 乞伏国仁 385——431年 后凉 吕光 386——403年 南凉 秃发乌孤 397——414年 北凉 沮渠蒙逊 401——439年 南燕 慕容德 398——410年 西凉 李浩 400——421年 夏 赫连勃勃 407——431年 北燕 冯跋 407——436年
南北朝:(420-581年)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十国 吴 公元902~937年 扬州 太祖杨行密 共36年 南唐 公元937~975年 金陵 烈祖李昪 共39年 吴越 公元907~978年 杭州 武肃王钱谬 共72年 楚 公元907~951年 潭州(长沙)。武穆王马殷 共45年 闵 公元909~945年 福州 太祖 王审知 共47年 南汉 公元917~971年 广州 高祖刘岩 共55年 前蜀 公元907~925年 成都 高祖王建 共23年 后蜀 公元933~965年 成都 高祖孟知祥 共33年 南平(荆南) 公元924~963年 江陵 武信王高季兴 共40年 北汉 公元951~979年 太原世祖刘旻 共29年
宋朝:
北宋: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太祖段思平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李元昊
金国: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朝: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 北京 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盛京 北京 清太祖努尔哈赤
中华民国:1911-1949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北京
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西汉\东汉)--三国--晋朝(西晋\东晋)--
南北朝(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北宋\南宋)--辽国--大理--西夏--金国--元朝--
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邶国原本是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封国,后来并入卫国。邶国在朝歌地区,今河南淇县一带。朝歌原为殷商的首都,叫做“牧野”或“沬(妹)邦”。武王灭殷、占领朝歌后三分其地。朝歌北部是邶、东部是鄘、南部是卫。邶风是邶国的风土之音,也就是民间歌谣。“风”用曲折、机巧的方法来进行劝谏,能起讽刺和教化作用。诗歌的作者是一般老百姓,因年代久远和几经多人口头传诵,已难以考证。
母爱是人的天性,母爱是无法磨灭和改变的亲情。歌颂、赞美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例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就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凯风》以旁衬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母亲辛劳地养育子女的感人形象。由于长年操劳,母亲的身躯如同酸枣枝条随风弯曲,腰已弯、背已驼。而且到了老年,虽然有七个子女,却无人尽孝。这种反常的情况和悲剧的命运,不禁令人对母亲寄予深切同情而对不孝子女予以谴责和鄙视。诗的末节以黄莺的啼声婉转动听来比喻、讽刺子女们嘴上说的比唱得好听,然而实际上言行不一或言而无信,或互相推诿而造成没有一人对母亲尽孝,导致老母在晚年时孤苦伶仃,无所依靠。
《凯风》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运用诗经常见的反复重叠表现手法。“凯风自南”诗句的重复,着重强调母爱就像南方吹来的和暖春风,把酸枣“嫩枝条”吹变成“粗枝条”,象征着母亲把子女由幼年抚养到壮年、长大成人。另也重复“有子七人”的诗句,意在突显以养育子女之众多来表现母亲的长年辛劳程度。令人读后印象深刻、心灵震撼,更加感悟应该如何做人。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春秋时期的北狄人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商朝的鬼方,是现今陕北及山西、河北两省的中部与北部一带。他们起源于西部羌人,在商朝被称为戎,到春秋时只因生活在当时的北方,就被称为“北狄”。其实在春秋时狄戎往往混称,而到了战国未期,这些地方已被中原国占领,那时的“北狄”就指更北面草原上的匈奴和胡人了。
狄人部落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到春秋时已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狄。活动于陕北山西一带的是以赤狄为主的赤白两狄。这两族在春秋中前期,公元前662年往东侵略卫宋齐等地,一路凯歌。逼的当时卫的都城一迁再迁,邢国(今河北邢台一带)也迁都到夷仪。邢、卫两国都由当时的黄河北岸迁到南岸,以避狄难。而赤狄人的一些部落,经如甲氏、廧咎如氏等就东迁到了邢、卫故地。
此时的晋国国君晋献公也身处狄人包围圈:西有西戎,东有骊戎,北有潞氏(赤狄首),南有东山皋落氏、姜戎等。但晋献公毕竟不是平凡之辈,他在位26年,“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二胜”。其中八国是姬姓诸侯,还有若干异姓诸侯,更有不少狄戎部落。
他是如何战胜春秋初期强大的少数民族的呢?主要采取了两个方案:一是和狄戎联姻,瓦解狄联盟。他先娶了白狄翟国的女子,生了重耳,后来就有了重耳奔翟、白狄攻赤狄廧咎如氏掠二女的故事。晋献公后又纳骊姬,于是死后发生了秦穆公三推晋国君事件。
二是以武力攻击狄部落顽固派,如:献公攻骊戎、太子公元前661年,灭东山皋落氏等。此后的几十年里赤狄联盟一直活跃于中原,在晋楚秦争霸期间,乘机侵入中原国进行掠夺,并且赢多输少,甚至参于周朝的诸国事,企图控制齐、鲁、宋、卫等国。只在晋文公称霸时有所遏制。但其中的长狄却深入中原,活动于宋、曹、鲁、卫之间。直到公元前594年晋灭潞氏,赤狄瓦解,势头减弱。
潞氏灭后,白狄开始低调起来。在春秋初秦穆公在西戎称霸,白狄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滹沱河一带的清水河边。此河古时称为鲜虞河,狄人在此建立了几个国家。他们在石家庄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建立了鲜虞国,在藁城西部建立了肥国,在晋州一带建立了鼓国,此时在山西孟县还有个仇由国,正处于晋与石家庄之间。这些部落国与南面相邻的晋、卫、邢等国相对峙。
邢国是武王弟弟周公儿子的封地,周公的封地原本在周,后来三监作乱,为了抵御东夷,又将鲁封于周公大儿子。邢台一带本来有个国叫邶国,周公东征时也消灭了,这些中原小国等四方小国了解完再写了。
作为白狄主力的联盟队也参与了赤狄的东进军事行动,使得齐联合宋曹卫邢一并反击,才救得邢卫两国。后来直到公元前530年,晋国经过不懈努力攻打白狄部落,才开始相继灭肥,鼓等部落。
战火纷飞中公元前506年,鲜虞依山建城,称为中山国,取“城中有山”之意。晋国视之为患,不断攻打中山国。但随后公元前5世纪晋国六卿矛盾引发内乱,中山国得以喘息之机,却转头加入齐鲁卫伐晋,侵占了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赵县境内)。
为报复中山国,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击败中山,给矛鲜虞族重重一击。到了公元前490年晋国智伯利用一座青铜大钟设计,仇由国君中计“斩岸堙溪”而被灭国,后中山国被晋占两城后彻底安静下来。
到了战国时期,中山国先后被魏赵所击,退之山林中后又逐步复国,直至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灭。
这时期在山西和河北一带还有两个古国:代国和黎国。据说都是三皇五帝后裔子孙所建,成于商汤,到西周时再次受封。黎国位于山西长治黎县,代国位于河北张家口蔚县。前者一说灭于狄人潞氏,一说灭于晋国,不过殊归同途。后者未代傀儡国君娶赵襄子之姐为后,于公元前475年被赵襄子设计击杀,同样灭于晋国。
本文2023-08-04 21:50: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