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的来历?
中国古代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
(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
(指必须两人或两组对局联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最后是赢者“牟”(指成倍)取胜利。击败了敌兵(春秋时兵制,以5人为伍)
,而发出了胜利的欢呼。《说苑》亦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意即劝孟,不妨也像“燕”国一样,斗象棋观歌舞,逍遥一二。
关于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象棋比赛现场讲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代谢肇淛《五杂组》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舜的时期,传说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惰,好玩耍,由他发明了象棋。
文物专家复原整套西夏文象棋:
据古籍可靠记载,象棋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了。除上引《潜确居类书外》,汉刘向《说苑·善说》也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雍门周调孟尝君,足下燕则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战国时的作品《楚辞·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
因此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但“前”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可上推到春秋时期,并认为象棋是模仿当时兵制而产生的。他们的依据是,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比如,以舞蹈象征战斗,则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征战斗,则名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征不同兵种而来的。这种情况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合乎当时历史情况的。象棋也可能是因为棋子是由象牙制成而得名。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根据古籍记载象棋最早起源于三王(尧舜禹)时期。它是舜帝的弟弟发明的。
传说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惰,游手好闲,在舜帝执政期间,象去向哥哥要官,要房子,要女人。最后舜帝没有办法,就给象了一块荒地,让他带领一些人去开荒,当时象还很高兴,直到了地方以后才知道,是荒无人烟的地方。最后象为了打发时间,研究出来了象棋。
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中国,国家战乱纷扬,烽火狼烟四起,象棋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军事战争与体育竞赛相比较,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相似之处。例如,都是以获得胜利为最终目的,对抗过程都是通过技战术进行表现。既有谋略主旨,又有战术手段。
象棋作为模拟古代战争的智力游戏,每一局都在咫尺棋盘上演绎着金戈铁马、兵戎相见。棋盘上的车、马、炮、兵就是古代的战车、战马、火炮(或者投石车)和士兵的象征。
在排局古谱中,如《渊深海阔》、《梅花谱》、《橘中秘》、《适情雅趣》等等,很多排局就是以兵法、三十六计、三国演绎典故和战争名称等命名的,它们不仅构思精巧,与所命名的历史典故名称也十分契合。
“象棋”的名称,早见于《楚辞》等古籍中,来源已很久远。以“象”命棋,本义是“象者,像也。”表示象棋是古人模拟战阵体制而创建的。
1925年11月,在太原举行山西省青年象棋比赛,不满16岁的高一学生贾题韬是上百名青年选手中最年幼者。他斩关夺隘,以全胜战绩荣获冠军,名震华北。
贾题韬(1909—1995),字略侯,山西洪洞赵城人。当代杰出的佛学家、中国象棋理论奠基人,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三四十年代曾在全国各地大学讲授哲学和逻辑学。
本书着眼于棋理的建立,即象棋残局理论。同大多数像《适情雅趣》、《桔中秘》偏向于技巧性的残局著作相比,《象棋残局新论》则是转了一个新方向,从理论上重新定义残局。可以说这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象棋理论书籍,没有之一。
象棋的三个阶段:布局、中局、残局。布局是序战,主要是部署子力的方针,具有战略性;中局是开始进入战斗;残局则是以残缺不全的子力,将近尾盘的决战,属于战术性。就象棋全局而言,战略方针就是:“优则图胜,劣则谋和。”
当然,这些理论都是为棋手们所习知,但实战结合理论则是意味深长,具体情况却有所不同。举个例子来说,“一马擒王”,一定是帅(将)占中线,单马据禁点配合起来的结果。
那怎样下残局呢?这是我们要面临到的问题。
作者在此书第一部分,(第一到三章)提出一个残局的核心概念——“形”。
而残局中的“形”,一般说来是以双方或一方残存的作战子力:车、马、炮、兵,包括帅(将)在内,围绕着以士、相的残全定性的形态。
至于“形”的问题,书中阐述了包括有审形、组形、展形、捣形、限形,一系列有关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
本书的第二部分即第四章开始,作者力推士相局,就是为了提高残局的战斗力,提出了以士相局抵挡当头炮的套路,以供临阵使用。
看了此书,我有三点体会。
其一,下棋需要夯实基础。我从十余岁开始接触象棋,虽然痴迷于楚河汉界,但是水平一直不能提高。后来自学了一本金盾版《象棋入门》大半年了,终于稍许入门。自己也明白提高棋艺没有捷径,唯有坚持基本功训练,平时边下棋边参悟。
其二,图胜谋和的战略。象棋是模拟战争的艺术,平时我们看了那么多排局古谱都是杀招和破招的技巧,虽然能够提高临场对弈战斗力,但是没有理论指导高度,而此书让渐渐我明白,枰中之外的战略一通棋理。
其三,熟练掌握稳步精进。如果你棋艺三五年,熟练掌握基本杀法和基本残局,到此阶段感觉学有余力的,向你推荐贾题韬的此书作为下一阶段的进阶教材。说句题外话,这本书可不是一般人可以研习的。就像功夫之道,先外练筋骨,后内练心法,方能到达上乘。
很多人都嗜好下棋,临枰观局,仿佛现身于金戈铁马般竞杀的场面,心中的气魄何等的豪迈。
象棋是一种艺术,如果单单重视技巧,为走棋而走棋,往往造诣尚浅。纵观棋理,其实就是培养一个人的修为和情操,而象棋的境界就是弈时两个人禅定般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象棋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究其源头,众说纷坛,尚难断论。战国时期宋玉所著《楚辞》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说法,提到了象棋。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了。但当时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六博棋由两人对弈,每方六子,有枭、卢、雉、犊、塞五种棋子,前四种棋子双方各一枚,最后一种棋子“塞”各两枚。枭为首,即主帅。《说苑》载有“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燕居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那时在达官权贵和士大夫中已流行下象棋,甚至影响到门客了。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象经》,并集合百官在朝廷进行讲解。文学家庾信曾作《象棋经赋》及《进象棋经赋》。那时期,“象戏”在宫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唐代以前,象棋只有将、车、马、卒四个乒种,唐代以后,火器开始用于军事。据《唐书》记载,以机发石为攻城,号将军炮。所以那时的炮字还是“石”为偏旁的。军事上火器的发展给模仿战斗场面的象棋带来了新的发展,使象棋逐渐改革成为拥有将、车、马、炮、士、象、卒七个兵种,这就和现代象棋的兵种基本相似了。唐《续藏经》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儒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由此可见,唐牛僧儒的时代以前,象棋没有炮,加炮以后,才成现代象棋的雏型。但牛僧儒《玄怪录》中岑顺梦幻所见和挖掘古墓所发现的象棋,只有王、上将(象)、军师(士)、辎车、天马、六甲(步卒)等六个兵种,还没有炮。其时为唐代宗宝应元年,故后人称之为“宝应象棋”。
宋晁无咎(公元1053-1110年)的“广象棋”,棋子32个,与现制象棋的棋子总数相同,棋盘纵横各11路,比现制象棋盘大一点。广象棋把两炮放在车的外侧,棋子名称和着法与现制象棋相同,但没有说明棋盘中间有无河界。有河界的象棋盘见于北宋末。北宋末女词家李清照的《打马图经序》中刊有打马戏和象棋两用的局戏图,它所表示的象棋盘图形与现在的完全一样。另外宋颢关于象棋诗词中有“河外尖斜步卒轻”的描述。由此可见,北宋前的象棋盘没有河界,棋盘有河界的象棋是在北宋末定型的。
象棋子现在是平面字形的,但早先曾是立体象形的。《玄怪录》中所述的出土古墓,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说明唐朝“宝应象棋”的棋子是铜质象形立体子。后来,北宋古墓出土的象棋文物中,见有圆形铜质的平面棋子,直径大小不等。正面有车、马、炮、将、士、象、卒字样;反面则是各种不同形状的图文。将是坐着的将军,腰悬长剑;士是女将,上着戎装,下穿裙子;象是一只大象;车是带有飞轮的辎车;马是飞跃的马;炮是飞石;卒是手执长矛的士兵。以后,图枰的棋子逐步为字形棋子代替。宋徽宗赵佶的《宫词》有“白檀象戏小棋枰,牙子金书字更明”,说的就是白色的檀木棋盘和象牙制的金书字形棋子。
第一个以比较完整的篇章来描述象棋着法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他的长达240字的五言古诗《象弈》中,有“小艺虽难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桔中戏,妙不出局外。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三十二子者,--俱变态。……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昆阳以象奔,陈涛以车败。匹马郭令来,一士汲黯在。……”等句,形象地描写了象棋的棋盘、棋子和着法。和刘克庄同时代但稍晚些的著名学者陈元靓,在他晚年所编的日用百科全书《事林广记》中,辑集了一些棋势和两个全局着法,这是见于记载的最古棋局。
北宋司马光的《七国象棋图》、南宋洪迈的《棋经论》是现代象棋最早的理论著作。其后问世的象棋书谱,有明代的《梦人神机》、《适情雅趣》、《桔中秘》,清代的《梅花谱》、《韬略元机》、《心武残编》、《竹香斋象戏谱》、《百局象棋谱》等等。而最有名气、最有代表性的则是桔、梅两谱,它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揭示了象棋的基本规律,探讨了各种开局的战略战术。
摘自中国体育总局棋牌运动中心官网资料
中国象棋的来历?
本文2023-10-19 11:46: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