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对地震进行记录的古籍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世界上最早对地震进行记录的古籍是,第1张

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是中国的古书《竹书纪年》中关于泰山地震的记载。

《竹书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夏帝发七年泰山震。”其中的夏帝发七年,也就是指公元龙1831年,距今已经有3800多年的历史了,这样的记载虽然很粗糙,只是简简单单地提到,但这也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中国真正的关于地震的详细记载开始于公元前780年的周朝时期。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西方记载最早的地震灾难:1755午葡萄牙里斯本地震。

地震

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最早记录海陆变迁思想的古籍是唐朝颜真卿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海陆变迁思想在我国起源较早。周代就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认识。

东晋葛洪(283-433)在他所著《神仙传•麻姑传》中,更是借用一位女神麻姑之口说“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即东海由海变为陆地已有三次了。 

但在唐代之前,都没有对这一思想进行科学的论证。直到唐代颜真卿才以实际观察到的实物证据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科学论证。

颜真卿(709-785),是唐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注意实地考察的学者。他不满足于闭门读书,而是勤于考察,并由此获得了非常宝贵的地理知识。

唐大历六年(771年)夏四月,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在今江西省临川市城县的麻姑山山顶的一座古坛附近,发现了一些夹在岩石中石化的螺蚌壳(即一种化石)。于是他认真分析了这一现象,认为这里原来应是海洋下面的地,后来才变成了陆地,这些螺蚌化石就是海陆变迁、地壳抬升的证据。

此后,他还特地将此事及结论记录在《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鲁公文集》卷十三)一文中,并刻石记述这一发现。《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中说:“麻姑自言: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为陵陆乎。……”

又说“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以实际观察到的实物证据,论证海陆变迁思想的地理学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自然地理认识的一大进步。

此后的沈括和朱熹等都继续发展了这一思想。如南宋的朱熹说:“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朱子大全•天地》) 欧洲直到达·芬奇(1452-1519)才明确提出这一思想。

扩展资料:

在地球表面某位置发生的由海变为陆或由陆变为海的变化叫做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即洋陆转化。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记载: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

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释义: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如今却在陆地上。

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海陆变迁

我国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是《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蜗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中国古代的地理情况,也有较多关于神话的内容。《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最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其中《山经》的主要内容是山川地理、矿产,以及奇禽异兽、怪蛇怪鱼、奇异的花草树木等;《海经》主要记叙海内外禀性及外形都十分奇异的国家和民族以及神奇事物、神话历史。

以上内容参考-山海经

在沈括《梦溪笔谈》中,有提及步行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选自《以虫治虫》)

其中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描写的即是步行虫。

翻译: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住了土地;它们遇上黏虫,就用嘴上的钳跟黏虫搏斗,黏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黏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其中,狗蝎即“蠼螋”。

古籍的修复流程是非常复杂的,再拿到一本古籍之后,要先拍摄这本古籍的照片,因为这是古籍刚出土的样子,是需要拍照留念的,而且在修复的过程中也要记录破损的状况以及修复的档案。包括要记录这本古籍究竟有多少页,有多少个破损的地方以及破损的具体情况,针对这些来制定一个详细的修复方法。然后就要准备一些复复古籍的材料了,首先要选用一些比较适合修复古籍的纸张。

修复古籍是非常严格的,在选用纸上的时候要根据古籍的颜色和材质去选择对应的。在选择修补的材质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比原书的纸张厚,而且还要为每一本古籍进行编码,并且用铅笔进行标注。最后要看一下书页的酸碱度,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对书页进行脱酸处理。修补之后还要进行喷水,等到古籍完全干透之后再把多余的部分给剪掉,最后放入压平机。

所以古籍的修复流程还是非常繁琐的,这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书籍对于人类文明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也是在世界上最早产生书籍的一个国家。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朝代,那些历史比较久远的朝代,虽然也有一些古籍流传下来,但是损伤都比较严重,所以在修补起来也比较复杂。保存比较完好的古籍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因为明清时期无论是造纸术,印刷术还是装帧的方式都比较成熟,而且距离现在也不是特别遥远。

修复这些古籍也是为了保存人类文明,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我这非常重大的意义的。修复古籍的工作是一个非常乏味而且枯燥的工作,这对于人的内心和毅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同时也要求大家对于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所以我认为能够从事古籍修复这份工作的人一定都是非常伟大,非常热爱历史的。

是因为这个古籍记载的东西颠覆了如今考古界或者说整个史学界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这36万册古籍全是秦简,记载的是秦朝的历史。专家们是在湖南的一个小镇中发现的这些古籍,这个湖南小镇叫做里耶,所以这个里耶小镇又被称为秦朝秦简的故乡。

发现这些古籍的经历也蛮好玩的,当时有一群专家来到里耶考古,在这里发现了6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紧接着,他们又发现了一口古井。这口古井的历史就没有那么长了,但是也有着上千年的岁月。在这个古老的井中,专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的古籍,有36万册之巨,而且在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的兵器。

经过鉴定,发现这些东西是秦朝的,古籍就是秦简。但是当专家解读了秦简上的东西后却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秦简记载的似乎不同于人们所了解的历史,从出土的秦简和兵器来看,这里曾经是秦楚大战的战场之一。而楚怀王是一名宠信奸臣的昏庸皇帝,所以楚国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即使如此,秦楚之战也是整整打了一年才结束。

这一批秦简解开了很多历史的谜题,给我国研究秦朝历史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中记载着在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是怎样生存、发展并进行文化交流的。还有就是,在秦楚战争结束后,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等等一系列重大史实。因为这些秦简记载的东西,让专家们发现了秦朝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专家们都觉得相当不可思议,这也侧面反映出,读史书也要辩证地读。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太平寰宇记

-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学会文言文就能无障碍的阅读古籍了吗?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都是文言文写作的。我们阅读这些宝贵的古籍,肯定是需要文言文功底的。但是光是学会了文言文,阅读古籍还是有困难的。因为古籍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又因为古人在引用,转述别人的观点的时候往往比较随意,并不是依据原文内容来引用的。这与我们现在的学术论文引用有天壤之别。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仅仅认为学会了文言文就能阅读古籍。文言文的精髓在于他的一些特殊句式,重点实词的多种意思。掌握了特殊句式,积累了足够的词义才算是基本掌握了文言文。

要想学会文言文之后无障碍阅读古籍,还需要在基本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外,仍然需要借助前人的注释。比如《孟子》一书对《诗经》的引用。孟子在《孟子》中引用《诗经》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诗经》原来的意思。如果我们按照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那就是每段话都很懂,但是不知道在表达什么?这需要历代专家学者的解读,比如对于《孟子》我们可以阅读东汉赵歧的《孟子》注,还有南宋朱熹的《孟子章句》,以及近代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而对于其他古籍也是如此。

一些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类文化现象很繁琐,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大量的积累。所以即使懂了文言文,也不一定能看懂古籍。如何能看懂这些古籍呢?我们就需要翻阅前人的注解。在前人了解的基础上,多方考证,最终会得到满意的答案。(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世界上最早对地震进行记录的古籍是

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是中国的古书《竹书纪年》中关于泰山地震的记载。《竹书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夏帝发七年泰山震。”其中的夏帝发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