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北山经”(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山海经》之“北山经”(四),第1张

北山二经(1)

原文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译文 :北方经过的第二序列山系从管涔山至敦题山,共十七座,5690里。其中依次为:少阳山、县雍山、狐岐山、白沙山、尔是山、狂山、诸余山、敦头山、钩(gōu)吾山、北嚻山、梁渠山、姑灌山、湖灌山、洹山,这些山的神灵都是蛇身人面,祭祀用雄鸡和猪各一只,祭祀后埋地,用一璧一珪投掷到山上,不用精米。

原文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

又北五十里,曰县(xuán)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䳑(yù)。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jì)鱼,其状如儵(shū)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译文 :北方经过的第二序列山系,起始的叫管涔山,它坐落在大河的东侧,山的头部枕着汾水。山上草势茂盛,却不长树木,山下分布着很多玉石,汾水发源在这里,向西流入大河。

从管涔山向西二百五十里是少阳山,山上分布着很多玉石,山下盛产赤银矿物。酸水发源在这里,向东流入汾水,沿途的水中遍布着可做染料的优质赭石。

从少阳山北行五十里是县雍山,山上分布着很多玉石,山下盛产铜矿物,山中生活的兽类大多是山驴和麋鹿,鸟类大多是白色的长尾山鸡和经常在天空飞行的白色䳑鸟。晋水发源在这里,向东南流入汾水。沿岸的水中盛产鮆鱼,它们的外形似儵鱼,却有着红色的鳞片,发出的声音像是人在大声的呵斥,如果有人吃了这种鱼肉,就不会产生狐臭。

从县雍山再向北二百里是狐岐山,此山不生草木,但盛产青玉和碧玉。胜水发源在这里,向东北流入汾水,沿途的水中遍布着灰白色的玉石。

原文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wěi)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其中多驳(爻为孛)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译文 :从狐岐山向北三百五十里是白沙山,其方圆三百里内都是沙,这座山不生草木,鸟兽绝迹。鲔水发源在这座山的山顶,然后潜流入地下,有水的地方分布着大量的白玉。

从白沙山向北四百里叫尔是山,这里不生草木,也没有水系发源在这座山。

从尔是山向北三百八十里是狂山,此山也是不生草木,冬夏两季都有降雪的天气。狂水发源在这里,向西流入浮水,沿途的水中盛产美玉。

从狂山再向北三百八十里是诸余山,山上盛产铜、玉矿物,山下生长的树木大多是松树和柏树。诸余水发源在这里,向东流入旄水。

北山三经(2)

原文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肾(月为肉),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䱤(xiàn)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淰(念为联,音niǎn)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译文 :从天池山向东三百里是阳山,山上遍布了玉石,山下盛产金、铜矿物。这里生活着一种领胡兽,它的体形如牛,有着一条红色的尾巴,颈项下长了个大肉瘤,形状像个漏斗,发出的声音象是自呼其名,如果有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疗癫狂症。山中有一种鸟,名字叫象蛇,它的外形象红色的山鸡,长着五彩的羽毛及美丽的花纹,这种鸟是雌雄一体,自身就可以完成交配,生育后代,它们发出的声音也好似在自呼其名。留水发源在这座山,向南流入大河。沿途的水中生活了䱤父鱼,它们的外形似鲋鱼,长着一颗鱼的头,却有着小猪一样的身体,若是有人吃了这种鱼肉,可以治疗呕吐。

从阳山向东三百五十里是贲闻山,山上遍布苍白色的玉石,山下到处是**的垩土,这座山盛产最多的是可做染料的黑色的矾石,即涅石。

由贲闻山北行百里,叫王屋山,山上岩石林立。淰水发源在这里,向西北流入泰泽。

原文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shǔyú),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译文 :从王屋山向东北三百里是教山,山上多产美玉,却没有石头,教水发源在这里,向西流入大河,这儿的水在冬天就干了,夏天才有水流溢出,实际上,这是一条干涸的河床。在教山中还有两个山头,虽说也是山,但只有三百步方圆,它们有个名称叫发丸之山,就象两个大弹丸嵌进了地面,这两座山的金、玉矿产很丰富。

从教山向南三百里是景山,山的南边可以望见盐贩泽,它的北边可以望见少泽。山上生长了很多的山药,草类植物大多是秦椒,山北盛产赭石,山南分布着许多玉石。有一种酸与鸟在这里生活,它们的体形象蛇,却长了四只翅膀,六只眼睛,三只脚爪,叫起来的声音象是自呼其名,只要有这种鸟出现,当地的城邑就会发生恐惧与慌乱。

从景山向东南三百二十里是孟门山,山上遍布了苍玉和金矿物,山下分布了大量的**垩土和黑色矾石。

从孟门山再向东三百二十里是平山。平水发源在这座山顶,然后潜流入地下,这座山盛产优质的玉石。

原文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硝(肖为肃,音xiāo)。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田为囟)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习鸟(gūxí),食之不灂(jiào)。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于虖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译文 :从平山向东二百里是京山,山中生长了很多的漆树和竹子,有的地方出产优质玉石,山南有些地方藏有赤铜矿物,山北分布着很多的黑色磨刀石。高水发源在这里,向南流入大河。

从京山向东二百里是虫尾山,山上盛产金玉矿物,山下长了很多的竹子,还分布着许多的青玉和碧玉。丹水发源在这里,向南流入大河;薄水也发源在这座山,向东南流入黄泽。

自虫尾山向东三百里是彭毗山,山上不生草木,却遍布着金、玉矿物,山下水系丰富,蚤林水发源在这里,向东南流入大河。肥水也发源在这里,向南流入床水,这些沿途的水中集聚着非常多的肥遗蛇。

由此山向东一百八十里是小侯山。明漳水发源在这里,向南流入黄泽。山中有一种鸟类,它的外形似乌鸦,有着白色的斑纹,名叫鸪习鸟,如果有人吃了这种鸟肉,眼睛就不会昏花。

从小侯山向东三百七十里是泰头山。共水发源在这里,向南流入虖池。山上盛产金、玉矿物,山下布满了箭竹。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它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作者没有留下姓名。

关于《山海经》的发现,最早的文本记载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传》,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也记载了其18篇的篇目,但内容早已散佚,无法查证。现公认传世的《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共计18篇。其中,《山经》包括《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5个部分,主要记载了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海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8个部分,主要记载了海外地理、海内地理、神话、民族等。

《山海经》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民俗风物、历史事件、人物传说、动物植物、帝王的谱系到神话传说等,都有涉及。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地理、历史、医学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籍中的“百科全书”。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山海经》的内容较为杂乱,很多记载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在阅读时需要谨慎对待其中的内容。

  山海经

  百科名片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目录

  基本属性内容

  特点

  目录

  地域范围

  考究简介

  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尚书》中嵎夷的地望

  《海外东经》诸方国地望考证

  参考价值对民俗

  对历史

  对科学

  对文学的影响

  作者介绍

  相关文学作品《读山海经》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基本属性 内容

  特点

  目录

  地域范围

  考究 简介

  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尚书》中嵎夷的地望

  《海外东经》诸方国地望考证

  参考价值 对民俗

  对历史

  对科学

  对文学的影响

  作者介绍

  相关文学作品 《读山海经》

  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属性

  内容

  山海经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 约 31000 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 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 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

  特点

  《山海经》奇书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山海经》[1]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1)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马昌仪(2)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刘宗迪(3)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图中画出来的,更何况其中还记载了很多动物的声音、习性等等。这些内容又如何能用图画表现出来呢?除非古时候已经有了现在这样的多媒体技术。不过,《海经》所凭借的图画早就佚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工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著《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著《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而著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工虫,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金荣权(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徐旭生(5)说:“帝俊这个人物,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了。里面载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经》里面只有帝颛顼多至十七事,可是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通过这十六项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鸟”的“下友”。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 顾颉刚(8)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实的顺序不同。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也就是说,古《山海经图》与现在的地理图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东经》的汤谷地望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记录明确说明《山海经图》中,黑齿国在图的上方(南方),而汤谷在黑齿国的下方(北方)。这为《山海经》地望考证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标。

  目录

  山海经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

  地域范围

  《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为中原豫州河南西南巴蜀一带。《山海经》把巴蜀和中原同列为《中山经》体现了《周易》的西南得朋的华夏民族观念。 也有一说山海经中所述之处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国境内。

  编辑本段考究

  简介

  根据以上背景和原则,我们通过研究鲁东南地区龙山时期(伯益为龙山文化后期东夷部落首领)考古资料和历史地理文献,考察鲁东南地区沿海一带人文风物山川地理形势,发现《海外东经》描述的地域与《尚书》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分布极为一致,现报告如下:

  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东龙山文化》一书中指出:“尧王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沂山之南、蒙山以东的鲁东南地区。这一区域的地貌以丘陵为主,间有较大的河谷平原。该类型西、北两侧分别于尹家城类型、姚官庄类型相邻,东至黄海,南界约在陇海铁路以北。行政区划包括临沂、日照两市和江苏东北角之一部分”。“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可以推测,日照、临沂一带是尧王城类型的中心地带。这里地理环境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古代环境同现在差别较小。考古发现表明,这里龙山文化遗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遗址”。 尧王城类型也称两城类型。张学海(11)在《试论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国》一文中指出:“莒地龙山文化属两城类型。该类型的范围大体在沂蒙山东南,尼山以东,以鲁东南地区沂沭河流域为中心,北包鲁东胶州、崂山、青岛市区等地,南含江苏淮北东部地区,是龙山文化的主要地方类型之一。除莒地的四个龙山聚落群以外,尚有临沂东部沂沭河中游群,临沂西部、费县东北部、平邑北半部沂河中游、祊河流域群,沂南东部、临沂北境、莒县西南端沂河上游群,苍山南半部、枣庄东南部群,此外北面的诸城中北境、高密南境、胶州西南境似有一小群,其东的胶州东北部、青岛市区尚有少数遗址,不足10处,未作群体对待;南面的临沭、郯城及同其接境的江苏赣榆、东海、新沂也应有两三个小群,总计达11个聚落群,仅山东境内就有遗址450处以上,占山东境内龙山遗址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因此,龙山文化尧王城(两城)类型的分布区域为南起江苏灌云县,北到山东青岛市的东部沿海一带。而这一带的大型龙山文化遗址基本都集中在日照地区,比如尧王城遗址、两城遗址、段家河遗址、东海峪遗址、另外还有大型大汶口文化遗址如凌阳河遗址和丹土遗址。因此日照地区是尧王城类型中的重点区域。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答案:是古代地理类史书,是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版本复杂,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也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其《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

最早整理《山海经》的西汉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认为此书是三代时所作。他说:《山海经》这本书,产生于尧舜禹的时代……禹把天下划分成九州,益与伯翳等人区分万物的本质,写出了《山海经》。刘歆这一说法是受到《列子》的影响。《列子·汤问第五》中,夏革回答汤的疑问,提到了五座大山及山上的特产,此外还有怪异之物,这和《山海经》记载地理、特产以及怪物的写法相似。同时,《列子》中又说这些怪物是大禹治水周行天下时亲眼见过的,他的臣子伯翳了解这些怪物,夷坚听说之后把这些怪物记了下来。因此,这种说法就影响到刘歆以上的论断。其后,王充《论衡·别通篇》、赵哗《吴越春秋》等都持这种观点。

大约是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叶,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校时,才合编在一起。 宋人胡应麟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

全书18篇,《山经》五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五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五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俗。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使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服地将这些山川一一坐实。就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然而,《五藏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别是《中山经》里的山,《五藏山经》(即"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到清人编《四库全书》 ,则说其"侈谈神怪 , 百无一真, 是直小说之祖耳。入之史部 ,未为允也",遂改列子部小说家类。

编章结构

《山海经》方位图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但所列仅目,内容早佚。传世《山海经》全书篇幅不大,不到三万二千字,包括《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

《山经》分为《山海经·南山经》、《山海经·西山经》、《山海经·北山经》、《山海经·东山经》、《山海经·中山经》5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

《海经》分为《山海经·海外经》、《山海经·海内经》。其中《山海经·海外经》包括《山海经·海外南经》、《山海经·海外西经》、《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山海经·海内南经》、《山海经·海内西经》、《山海经·海内北经》、《山海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

《大荒经》包括《山海经·大荒东经》、《山海经·大荒南经》、《山海经·大荒西经》、《山海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与众不同。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开顺序不是习以为常的东、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东。蒙文通曾经据此为论据之一指出,《山海经》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后人也多袭其说。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经现代学者梳理后,并未见到有与此类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单凭此点,今人少有采信。

属于古代志怪小说。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山海经》也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扩展资料: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

《山经》分为《山海经·南山经》、《山海经·西山经》、《山海经·北山经》、《山海经·东山经》、《山海经·中山经》5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

《海经》分为《山海经·海外经》、《山海经·海内经》。其中《山海经·海外经》包括《山海经·海外南经》、《山海经·海外西经》、《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山海经·海内南经》、《山海经·海内西经》、《山海经·海内北经》、《山海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

《大荒经》包括《山海经·大荒东经》、《山海经·大荒南经》、《山海经·大荒西经》、《山海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与众不同。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开顺序不是习以为常的东、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东。蒙文通曾经据此为论据之一指出,《山海经》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后人也多袭其说。

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经现代学者梳理后,并未见到有与此类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单凭此点,今人少有采信。

-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记述志怪、地理知识、民风民俗、科学医学、宗教信仰等内容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古籍,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神话传说故事均源于此。《山海经》对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有很积极的作用。

《山海经》可分为3个部分,五藏山经,海经,荒经。其中五藏山经可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经可分为海外经、海内经;荒经可分为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

古人对山海经的评价及描述: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刑法类,刘歆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晋郭璞将其作为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献。明代胡应麟称《山海经》为"古今语怪之祖",始将该书列入"语怪"之书。清《四库全书》将其归为小说类。近代鲁迅则认为它是一本巫觋、方士之书。

《山海经》之“北山经”(四)

北山二经(1) 原文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