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二十四史以外,还有什么可以引用的史书?
按照体例分为四种
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又如《汉书》。有个别的正史没有书或者志,比如《三国志》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现有九部纪事本末体的古籍。
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分载多国历史。如《战国策》、《三国志》都属于这一类。
按时间和空间分为以下几种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另外,还有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产品内容介绍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作者简介及成书故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耿秉简介,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耿秉简介,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底本介绍
《史记》版本大致分出4系:
第一系:宋刻十行本;
第二系:约有4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南宋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本;
第三系:为集解索隐二家注本,现存2种,一种是南宋淳熙二年张杅刻本,一种则是南宋淳熙八年耿秉重刻张杅本;
第四系:现存最早的是南宋乾道七年蔡梦弼刻二家注本,此后又分为2支:第一支为:南宋庆元二年建阳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廖铠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王延喆刻本、明秦藩刻本、清同治年间崇文书局覆刻王延喆刻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张文虎校本。第二支较为复杂,这一支的起头是蒙古中统二年刻本,由中统本出的有明游明刻本、明建阳慎独斋刻本、明建宁官刊本以及元大德年间刻本。而从大德本又分出明南京国子监刻本和北京国子监刻本。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则从北监本出。
此外还有一系即明末汲古阁十七史本,此本为单集解本,据说源自宋刻,但具体底本不详,据此本重刻的则有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本(金陵书局刻)。
(来源于品籍网文创产品,全书共二十六册)
·《楚辞》
·《诗经》
·《论语》
·《春秋》
·《战国策》
·《庄子》
·《老子》
·《荀子》
·《韩非子》
·《晏子春秋》
·《齐民要术》
·《秦简》
·《汉书》
·《汉纪》
·《汉简》
·《魏书》
·《颜氏家训》
·《陈书》
·《管子》
·《竹书纪年》
·《礼记》
·《盐铁论》
·《申子》
·《洛阳伽蓝记》
·《说文解字》
·《 胜之书》
·《水经注》
·《梁书》
·《晋书》
·《慎子》
·《左传》
·《山海经》
·《尚书》
·《尉缭子》
·《宋书》
·《孟子》
·《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
·《国语》
·《四民月令》
·《商君书》
·《周礼》
·《周易》
·《周书》
·《吴子》
·《吕氏春秋》
·《后汉纪》
·《后汉书》
·《史记》
·《南齐书》
·《南史》
·《华阳国志》
·《十六国春秋》
·《北齐书》
·《北史》
·《六韬》
·《公孙龙子》
·《东观汉记》
·《世说新语》
·《三国志》
论中国情形危急
谭嗣同
林则徐: 禁烟奏折
白居易《长恨歌》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记·外戚世家》
《史记·孝武本纪》
《千字文》
《三字经》
最早的历书——《夏小正》
春秋会要 [清]姚彦渠撰
七国考 [明]董 说撰
秦会要订补(修订本) [清]孙楷撰 徐复订补
西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东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三国会要 [清]杨晨撰
唐会要(全三册) [宋]王 溥撰
五代会要 [宋]王 溥撰
明会要 [清]龙文彬撰
中外交通史籍丛刊:
大唐西域记校注 [唐]玄奘、辩机原著 季羡林等校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唐]义 净著 王邦维校注
西洋番国志 郑和航海图 两种海道针经 [明]巩珍著 向达校注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释迦方志 [唐]慧立著 彦悰笺 孙毓棠 谢方点校/[唐]道宣著 范祥雍点校
岛夷志略校释 [元]]汪大渊著 苏继庼校释
真腊风土记校注 西游录异域志 [元]周达观原著 夏鼐校注 [元]耶律楚材著 向达较注 [元]周致中著 陆峻岭校注
西洋朝贡典录校注 东西洋考 [明]黄省曾著谢方校注 [明]张燮著 谢方点校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
往五天竺国传笺释 经行记笺注 [唐]慧超原著 张毅笺释 [唐]杜环原著 张一纯笺注
安南志略 海外记事 [越]黎崱著 武尚清点校 [清]大汕著 余思黎点校
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 咸宾录 [明]陈诚著 周连宽校注 [明]罗日褧著 余思徐点校
诸蕃志校释 职方外纪校释 [宋]赵汝适著 杨博文校释 [意]艾儒略著 谢方校释
殊域周咨录 [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
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考 [日]真人元开著 汪向荣校注 [明]李言恭 郝杰著 汪向荣 严大中校注
清朝柔远记 [清]王之春著 赵春晨点校
岭外代答校注 [宋]周去非著 杨武泉校注
回回药方考释(全二册) 宋岘考释
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 金尼阁著 何高济 王遵仲 李申译 何兆武校
东印度航海记 [荷]威伊邦特库著 姚楠译
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 [法]戈岱司编 耿升译
蒙古与教廷 [法]伯希和撰 冯承钧译
道里邦国志 [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 宋岘译注
中国印度见闻录 穆根来等译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 [法]费琅(C·Ferand)编,耿升、穆根来译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童蒙止观校释 〔隋〕智顗著 李安校释
宋高僧传上下册 〔宋〕赞 宁撰 范祥雍点校
古尊宿语录(全2册) 〔宋〕赜藏主编 萧父 吕有祥点校
大乘起信论校释 〔梁〕真 谛译高振农校释
高僧传 〔梁〕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
五灯会元(全3册) 〔宋〕普 济编 苏渊雷点校
坛经校释 〔唐〕慧 能著 郭朋校释
成唯识论校释 〔唐〕玄 奘译 韩廷杰校释
道教典籍选刊(8种):
无能子校注 王 明校注
老子指归 〔汉〕严 遵著王德有点校
悟真篇浅解(外三种) 〔宋〕张伯端撰 王沐浅解
南华真经注疏 郭象注成玄英疏
天仙金丹心法(附气功秘文破译) 旧题八仙合著 松飞破译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王 卡点校
太平经合校(全2册) 王 明编
论 语--第一部语录体典籍
昭明文选--第一部诗文选集
玉台新咏--第一部专录妇女题材作的诗集
徐霞客洲记--古代游记第一书
古 诗 源--唐前诗歌最佳选本
古文观止--华夏文章第一选本
颜氏家训--古代家训第一书
诗 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挂 枝 儿--明代民歌第一书
夹 竹 桃--明代作家创作民歌第一书
品 鉴 部
文心雕龙--古代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诗 品--现存在第一部诗歌评论专著
六一诗话--古代第一部诗话体著作
随园诗话--清代影响最大的诗话
小 说 部
三国演义--古代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儒林外史--古代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水 浒 传--古代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京本通俗小说--现存最早的宋人话本集
西 游 记--古代神话小说第一书
晏子孙春秋--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红 楼 梦--古代长篇小说第一书
锦 香 亭--第一美女传
聊斋志异--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第一书
希 夷 梦--中国第一部演述梦幻故事的长篇小说
三遂平妖传--古代第一部长篇神怪小说
再 生 缘--古代弹词第一书
瑶 华 传--古代第一部以狐妖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镜 花 缘--古代长篇杂家小说第一书
岐 路 灯--古代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
野叟曝言--古代第一部绝妙小说
杂 俎部
水 经 注--集魏晋南北朝地理学大成之巨著
天工开物--古代科技第一书
洛阳伽蓝记--第一部详细记载佛教寺院的文史名著
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现存惟一一部古代家庭经济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名著
折狱龟鉴--现存惟一一部古代决狱名著;孤本法学经典
黄帝内经--最早全面阐述中医学的名著
金 刚 经--南禅宗主要经典;传世最早有年代可考的印刷品
六祖坛经--祥宗南宗第一经典
山 海 经--古今语怪之祖;小说之最古者
太上感应篇--一部在旧中国影响巨大的宣示因果报应的迷信书籍
孝 经--古代第一部专言孝道的著作
帝 范--古代帝王诫子第一书
考 工 记--先秦科技第一书
永乐大典卦书集萃--古代最为深入人心的卦书总汇
笔 记 部
搜 神 记--古代志怪笔记第一书
世说新语--古代志人笔记第一书
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坐标:笔记杂史的第一书
智 囊--第一部辑录古人智慧言行的书籍
容斋随笔--宋人笔记第一书
浮生六记--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以抒情散文笔法写作的自叙传
笑林广记--华厦笑话第一书
史 传 部
史 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战 国 策--第一部国别体史料汇编
汉 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国 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资治通鉴--现存现模和影响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左 传--第一部记事详细的史书
中国最早的典籍是《尚书》。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扩展资料: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
—尚书
1、《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4、《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5、《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文史典籍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除了二十四史以外,还有什么可以引用的史书?
本文2023-10-19 11:55: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