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古城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了解古城墙,第1张

最近到南京城墙博物馆参观了一下,对南京城墙有了全面的了解。下面通过一组文字全面了解南京的古城墙。

南京城墙是中国明代都城城墙,修筑于公元14世纪中后期,由明太祖朱元璋设计并督工,长江中下游五省近百万公匠参与,历时28年建筑而成。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京城13门,城垣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外郭18门,长约60公里,遗迹约30公里,围合城市面积达到230平方公里。无论历史还是现状,南京城墙的长度和规模都可谓世界第一。

南京城墙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无论是规模宏大的内瓮城,还是构思精巧的水关涵闸,抑或数以亿计城墙上的责任制铭文,都不愧为露天的明初军事、科技、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明代著名学者顾起元赞誉其“高坚甲于海内”,同时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认为,南京城论秀丽和雄壮“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

南京城墙在南京古都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符合见证、典范及人地关系三项世界遗产价值评定标准,浓缩了中国6000年的建筑文明,达到了14世纪东亚城市城墙建筑营建技术的巅峰。

南京城墙与中国现存的明清时期城市城墙,共同构成了带有中国古代城市礼制差序格局与内在逻辑关系的遗产体系。

这是一座沉淀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墙,南京拥有着漫长的筑城史,从新石器时期保卫生命财产的实用之城,到周王朝开始依照营国制度修建的礼制之城,再到秦汉以来行制规整、规模宏大的盛世之城,随着历代的城墙修筑,一整套筑城规划思想也逐步形成。

元末明初南京城墙的营建,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的筑城传统,顺应山川地势,遵循礼制规范,融合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理念,城墙的修筑,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人地关系的杰出典范。

南京自古有着“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之称。这里冈峦起伏,河湖相连,气候宜人,具备城市选址的自然条件,同时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水陆要道,交通便利,拥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地位。

因此南京得到了历代政治领袖、军事统帅、堪舆学者的推崇,在漫长的建筑史中见证着城市与城墙的发展。

在南京流传有“正月十六登城头”的习俗,又称“走百病”他“踏太平”。清代,“走百病”习俗盛行于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通济门四座城门。

正月十六,城墙上锣鼓炮竹声不断,路边有小贩把染红的豆类等点缀在枝条上,形似梅花枝,供游人购买赏玩。

在中国传统岁时文化中,正月十六是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时,此时登高,是为了将疾病“走”掉,包含着祛除百病,一岁大吉的祈望。

原来雄伟的城墙有着这么重大的文化内涵,作为这个城市的市民,为城墙感到骄傲,热爱这座城市,热爱南京城墙。

1 关于襄阳古城墙的诗句

关于襄阳古城墙的诗句 1关于“城墙”的诗句有哪些

1春草

唐代:曹松

不独满池塘,梦中佳句香。春风有馀力,引上古城墙。

2古筑城曲五解

唐代:元稹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丁口传父言,莫问城坚不。平城被虏围,汉劚城墙走。

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筑城安敢烦,愿听丁一言。请筑鸿胪寺,兼愁虏出关。

3题青龙寺

唐代:朱庆馀

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

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

4春至

唐代:白居易

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白片落梅浮涧水,

黄梢新柳出城墙。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

乐事渐无身渐老,从今始拟负风光。

5宿李主簿(一作刘员外)

唐代:周贺

独树倚亭新月入,城墙四面锁山多。

去年今夜还来此,坐见西风袅鹊窠。

2襄阳古城墙的历代歌咏有哪些

《汉江临泛》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襄阳舟夜》唐·白居易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

秋风截江起,寒浪连天白。本是多愁人,复此风波夕。

《襄阳道》唐·元稹羊公名渐远,唯有岘山碑。近日称难继,曹王任马彝。

椒兰俱下世,城郭到今时。汉水清如玉,流来本为谁。

《游襄阳山寺》唐·张籍秋色江边路,烟霞若有期。寺贫无利施,僧老足慈悲。

薜荔侵禅窟,虾蟆占浴池。闲游殊未遍,即是下山时。

《岐下送友人归襄阳》唐·贾岛蹉跎随泛梗,羁旅到西州。举翮笼中鸟,知心海上鸥。

山光分首暮,草色向家秋。若更登高岘,看碑定泪流。

《登襄阳城》唐·杜审言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襄阳雪夜感怀》唐·杜牧往事起独念,飘然自不胜。前滩急夜响,密雪映寒灯。

的的三年梦,迢迢一线縆。明朝楚山上,莫上最高层。

《襄阳曲》唐·施肩吾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清晨对镜理容色,意欲取郎千万金。

《送刘知新往襄阳》唐·贾岛此别诚堪恨,荆襄是旧游。眼光悬欲落,心绪乱难收。

花木三层寺,烟波五相楼。因君两地去,长使梦悠悠。

《游襄阳怀孟浩然》唐·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3与城墙有关的诗句

1 时间摧残出它的沧桑:但他仍雄立一方,如同一位怒目金刚。他经历过多少凄凉有风花雪月的繁华也有人走茶凉的悲伤。青苔是时间逝去的痕迹,古墙阻拦着敌人让城市固若金汤。

2 四时的古城墙景色常新,极能勾引人们的想往和挂念,对西安人,对异乡人,对中国人,对外国人,没有差别心,同样给予微笑。

3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

4 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

5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

6 在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

7 伫立在宽阔的城垣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

8 千百年屹立于此的长城呵,它是生命的记录,历史的见证。我猜想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最浑厚的灰墙里,一定包蕴着什么。它?莫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

9 这城墙修得这样高。修建城墙的国主认为,高耸的城墙给人以坚不可摧的印象,高大即是力量。但如此具象的力量,敌不过一句话,敌不过这一代的卫国国主说:“我们投降罢。”

10 一面城墙,几块砖。要是没有那些历史、那些传说,它的价值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无需深究。

11 走过寂寞青春的城,轻抚斑驳的古城墙,试问流年里多少镜花水月,不觉间,悄然落伤心的雨。

12 中国的礼法书籍规定城墙必须是方形的,坐落必须有致:城墙要开12座门以与12个月份相合,必须要有内城以供皇室居住。

13 过去的时光,停留在某一个角落,我一路追寻,透过古老的城墙,我看见了黑白色的我们,于是,我又一次微笑着感伤……

14 在雨中,走过厚重的元城墙,登上亘古伫立的大雁塔,走在朦胧的曲江池边、都寻不到、那梦中的长安、那梦中的你。

15 那古朴城墙,像是亘古就屹立在这里一样,百米高的墙面上早已布满了点点青苔,而这些青苔,正是时间逝去的痕迹,是历经沧桑的最好佐证。

16 看真一点,起落有致的城墙,受不了历史的重压而微微佝偻着,无数的裂缝,丛生着杂草,雄伟只是躯壳,它荒芜已久,一身炮弹的残迹。任何敌人都可一攻而下。

17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18 城墙四隅各筑一角台,西南角台为圆形,其余3个为方形。角台突出墙外,建有比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其在战争防守中的重要地位。

19 城墙每距120米设有凸出的敌台,共有98座。现有93座。敌台上建敌楼,是守城将士休息、瞭望和作战的场所。

20 西安城墙的成长和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后续的修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西安城墙的历史叠加,追溯源头,完全可以延伸到14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不应该因明时的修建包砖,便断定仅有600余年的历史。

4描写古城墙的句子

春节前,我和爸爸妈妈回姥姥家过年的时候路过西安,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西安的古城墙。

我们买的门票背面介绍说,这座城墙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城墙高12米,基宽16-18米,顶宽12-14米,城周有观敌台98座,四周均有登城马道,有垛口5984个。城外有护城河,四门跨河外设有吊桥。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比较完整的唯一的一座封建古城墙。

前面最好先写对古城墙的观感,先写一些整体的印象,如城墙的高大雄伟,有关城墙介绍的数字可以在后面的参观中说出来,也可以通过与妈妈的对话写出来。

我们是从南门上城墙参观的。南门也叫“永宁门”,算是南边的一个主城门。没有见到城墙之前,妈妈给我讲了一些有关城墙的事,(讲了一些什么城墙的事,可以写写)我还以为城墙就是一堵普通的围墙,心想围墙有什么好参观的呢?再说,人又怎么能上到墙上,而且还能打仗呢?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串串的问号。可是等我来到城墙下抬头一看,才知道这城墙好高啊!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而且非常厚,这哪是普通的围墙呀。

我们顺着城门边的楼梯,也就是登城马道上到了城墙的顶上。一上去,我就更惊奇了,城墙的顶上真宽呀,足可以并排开四五辆汽车!上面还长的有树呢?靠着城外的那一面墙很高,大概有两米高,顶部有一个个长方形的垛口,那些垛口都是以前守城的士兵观察敌人用的。如果敌人进攻了,还可以开弓放箭。靠城里的那面墙稍低一些,只起了防护的作用,以免人掉下去。城墙顶上的地面是斜的,外高里低,这样雨水很容易流走。我爬上台阶从垛口往下看,看到了城墙外的护城河和河上正对着南门的吊桥,还有远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和汽车。

站在城墙上,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古代的人能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城墙,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们一定很聪明,也一定很勤劳。这次我参观西安古城墙收获真大呀!

5描写城墙的诗句

1 时间摧残出它的沧桑:但他仍雄立一方,如同一位怒目金刚。

他经历过多少凄凉有风花雪月的繁华也有人走茶凉的悲伤。青苔是时间逝去的痕迹,古墙阻拦着敌人让城市固若金汤。

2 四时的古城墙景色常新,极能勾引人们的想往和挂念,对西安人,对异乡人,对中国人,对外国人,没有差别心,同样给予微笑。3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

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4 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

5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

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

6关于赞美襄阳的诗句

唐代诗人描写襄阳景物的诗

襄樊市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宣传襄樊,要像山西宣传祁县晋商一样,突出自己的独特之处,从旅游的角度来说,突出襄樊的历史文化内涵,宣传文化名人笔下的山水景物、城市风光,最能体现它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的“襄樊”,是古代“襄阳”、“樊城”之合称,而古时建制以“襄阳”为行政区域名。“襄阳”不仅是军事重镇,更以古典的城廓、美丽的山水而成为文人墨客描述赞美的对象。仅在唐代诗歌中,就有几位诗歌大家吟咏过襄阳的城、城外的山、襄江的水,留下了精妙的佳句。

如初唐诗人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诗中表现了秋天登襄阳城所见的整体观感,写出了楚山、汉水的磅礴气势和习池奇异的风光。、

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写了《汉江临眺》,描写了襄江惊天动地的波涛映影的郡邑、似有似无的襄阳的山色,那“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名诗流芳百世。

与王维并驾齐驱、同为唐代山水诗泰斗人物的襄阳本土诗人孟浩然的诗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襄阳的鹿门山、鱼梁州、岘山、万山等风物景点。如《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与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已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中可见鱼梁州与襄阳一带的景物,点缀着归村人影的平沙远渡、象一弯新月的江畔小舟、鹿门山的烟树、庞德公松径下的月光。表达的是诗人的怀慕隐逸之幽情。

再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襄阳城南的岘山是两晋名将祜镇守荆襄时常登的地方,将军登岘山饮酒吟诗。襄阳百姓为纪念羊公,在山上建碑,见者堕泪,杜预因名堕泪碑。孟浩然在诗中表达了天留胜迹,我辈复登,碑志留思的情感。

《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秋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兰山就是万山,诗人描写了秋天登万山所见的清秋情景,渡头沙、归村人、天边树、如月洲等尽收眼中,在美景中表现怀友之情,希望朋友重阳节同来登高饮酒,日暮归雁,唤起愁绪,清秋发兴,引出共醉之望。

徐州古称彭城,又名涿鹿,已有六千年文明史。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彭城系少典时代的古城,彭城之称,源出有蟜氏。昔者少典之君大丛娶有蟜氏之女安登,生炎帝。安登氏以“壴”为族徽,因称居地为“彭城”。

炎黄时代的彭城,在今徐州一带,这里是南玉北渐时期良渚文化晚期(约2800BC至2300BC)的考古遗址分布密集区和中心区。据先秦古籍《世本》记载:“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五帝时期,篯铿因擅长烹饪野鸡汤,受帝尧的赏识,被封于彭城,建立大彭氏国,又称彭铿,因而彭祖之名,源于彭城。

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伯之一。

西周时期,徐偃王北走彭城武原,改东山为徐山。

春秋战国时期,彭城为宋邑,据考证宋悼公后宋国迁都彭城。

秦汉之际,后楚怀王熊心徙都彭城,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

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

东汉末年,曹魏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1与城墙有关的诗句

1 时间摧残出它的沧桑:但他仍雄立一方,如同一位怒目金刚。他经历过多少凄凉有风花雪月的繁华也有人走茶凉的悲伤。青苔是时间逝去的痕迹,古墙阻拦着敌人让城市固若金汤。

2 四时的古城墙景色常新,极能勾引人们的想往和挂念,对西安人,对异乡人,对中国人,对外国人,没有差别心,同样给予微笑。

3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

4 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

5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

6 在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

7 伫立在宽阔的城垣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

8 千百年屹立于此的长城呵,它是生命的记录,历史的见证。我猜想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最浑厚的灰墙里,一定包蕴着什么。它?莫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

9 这城墙修得这样高。修建城墙的国主认为,高耸的城墙给人以坚不可摧的印象,高大即是力量。但如此具象的力量,敌不过一句话,敌不过这一代的卫国国主说:“我们投降罢。”

10 一面城墙,几块砖。要是没有那些历史、那些传说,它的价值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无需深究。

11 走过寂寞青春的城,轻抚斑驳的古城墙,试问流年里多少镜花水月,不觉间,悄然落伤心的雨。

12 中国的礼法书籍规定城墙必须是方形的,坐落必须有致:城墙要开12座门以与12个月份相合,必须要有内城以供皇室居住。

13 过去的时光,停留在某一个角落,我一路追寻,透过古老的城墙,我看见了黑白色的我们,于是,我又一次微笑着感伤……

14 在雨中,走过厚重的元城墙,登上亘古伫立的大雁塔,走在朦胧的曲江池边、都寻不到、那梦中的长安、那梦中的你。

15 那古朴城墙,像是亘古就屹立在这里一样,百米高的墙面上早已布满了点点青苔,而这些青苔,正是时间逝去的痕迹,是历经沧桑的最好佐证。

16 看真一点,起落有致的城墙,受不了历史的重压而微微佝偻着,无数的裂缝,丛生着杂草,雄伟只是躯壳,它荒芜已久,一身炮弹的残迹。任何敌人都可一攻而下。

17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18 城墙四隅各筑一角台,西南角台为圆形,其余3个为方形。角台突出墙外,建有比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其在战争防守中的重要地位。

19 城墙每距120米设有凸出的敌台,共有98座。现有93座。敌台上建敌楼,是守城将士休息、瞭望和作战的场所。

20 西安城墙的成长和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后续的修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西安城墙的历史叠加,追溯源头,完全可以延伸到14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不应该因明时的修建包砖,便断定仅有600余年的历史。

2与城墙有关的诗句

1 时间摧残出它的沧桑:但他仍雄立一方,如同一位怒目金刚。

他经历过多少凄凉有风花雪月的繁华也有人走茶凉的悲伤。青苔是时间逝去的痕迹,古墙阻拦着敌人让城市固若金汤。

2 四时的古城墙景色常新,极能勾引人们的想往和挂念,对西安人,对异乡人,对中国人,对外国人,没有差别心,同样给予微笑。3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

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4 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

5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

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6 在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

7 伫立在宽阔的城垣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

8 千百年屹立于此的长城呵,它是生命的记录,历史的见证。我猜想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最浑厚的灰墙里,一定包蕴着什么。

它?莫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9 这城墙修得这样高。修建城墙的国主认为,高耸的城墙给人以坚不可摧的印象,高大即是力量。

但如此具象的力量,敌不过一句话,敌不过这一代的卫国国主说:“我们投降罢。”10 一面城墙,几块砖。

要是没有那些历史、那些传说,它的价值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无需深究。11 走过寂寞青春的城,轻抚斑驳的古城墙,试问流年里多少镜花水月,不觉间,悄然落伤心的雨。

12 中国的礼法书籍规定城墙必须是方形的,坐落必须有致:城墙要开12座门以与12个月份相合,必须要有内城以供皇室居住。13 过去的时光,停留在某一个角落,我一路追寻,透过古老的城墙,我看见了黑白色的我们,于是,我又一次微笑着感伤……14 在雨中,走过厚重的元城墙,登上亘古伫立的大雁塔,走在朦胧的曲江池边、都寻不到、那梦中的长安、那梦中的你。

15 那古朴城墙,像是亘古就屹立在这里一样,百米高的墙面上早已布满了点点青苔,而这些青苔,正是时间逝去的痕迹,是历经沧桑的最好佐证。16 看真一点,起落有致的城墙,受不了历史的重压而微微佝偻着,无数的裂缝,丛生着杂草,雄伟只是躯壳,它荒芜已久,一身炮弹的残迹。

任何敌人都可一攻而下。17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18 城墙四隅各筑一角台,西南角台为圆形,其余3个为方形。角台突出墙外,建有比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其在战争防守中的重要地位。

19 城墙每距120米设有凸出的敌台,共有98座。现有93座。

敌台上建敌楼,是守城将士休息、瞭望和作战的场所。20 西安城墙的成长和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后续的修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西安城墙的历史叠加,追溯源头,完全可以延伸到14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不应该因明时的修建包砖,便断定仅有600余年的历史。

3描写城墙的诗句

1 时间摧残出它的沧桑:但他仍雄立一方,如同一位怒目金刚。

他经历过多少凄凉有风花雪月的繁华也有人走茶凉的悲伤。青苔是时间逝去的痕迹,古墙阻拦着敌人让城市固若金汤。

2 四时的古城墙景色常新,极能勾引人们的想往和挂念,对西安人,对异乡人,对中国人,对外国人,没有差别心,同样给予微笑。3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

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4 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

5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

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

4描写西安的诗词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长安渭桥路,行客别时心(綮毋潜《送章彝下第》)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长安》)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之一)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白居易《长安道》)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卢照邻《结客少年场》)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李山甫《寒食二首》)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崔颢《七夕》)

忆长安,九月时(范灯《忆长安・九月》)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手环堵(杜甫《秋雨叹三首》)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李商隐《滞雨》)

红尘白日长安路,马走车轮不暂闲。唯有茂陵多病客,每来高处望南山(张元宗《望终南山》)

碧池新涨浴桥鸦,分锁长安富贵家(杜牧《街西长句》)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李贺《沙路曲》)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李白《长相思》)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5形容城墙的句子有哪些

1 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反映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2 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城墙平均高7米,从东门至西门长36公里,垛墙、炮城、马面、城门都保存完好。

3 中国有四大古城墙:西安古城墙,洪武三年始建。平遥古城墙,洪武三年;荆州古城墙,顺治三年;兴城古城墙,乾隆四十六年。它们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 从赣州古城墙西津门出发登上古城墙,沿古城墙,你可以看到郁孤台、蒋经国旧居、八镜台、八镜公园、龟角尾(章水与贡水交汇处)、古浮桥、寿量寺、文庙、皂儿巷、董府(可在此处用餐)。

5 城墙上的武器展览更是让我打开眼见,有抛石器、攻城塔等,成列在巍峨的城墙上,其中有我最喜欢的火铜,它不但威力大、不浪费火药,还方便携带,我国古代的军队装备说明了,当时国家是多么的强大。

6 古城墙是原来战争时期防止敌人进攻的建筑,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了。古城墙外面是护城河,里面是城墙围着的原来的古襄阳城。

7 荆州古城墙于三国时始建土城,历史上屡建屡毁,现有砖墙为清顺治年间依明墙基础重建,周长105公里,高98米,厚约10米。

8 荆州古城墙不仅历史悠久,景色也很美。春天,我到古城墙上去玩,看见墙缝里长满了嫩绿的野草和爬山虎,像碧玉妆扮了似的。

9 荆州古城墙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府城墙。它古色古香,虽然时过境迁,但雄风犹在!

10 走进城墙,用手轻轻触摸着一块块古老的青砖,真不敢相信它有五百多岁了。听说这些青砖用糯米浆制成,显得坚硬无比。没想到在坚硬的砖缝里还会长出一些小芽,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

11 西安的古城墙是西安最有名的建筑,它环绕着西安的市中心。我们每次开车出去玩,都会从城墙下面钻过,可是我从来都没有上去看过。今年去西安,我终于有机会和西安的姐姐一起去看了。

12 西安古城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盼望着早日再去西安,再一次触摸那沾满历史痕迹的古城墙。

13 夜晚,上灯了。整个古城墙就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各种各样的霓虹灯倒映在护城河里,流光溢彩。简直分不清是城中有水,还是水中有城。

14 荆州古城墙于三国时始建土城,历史上屡建屡毁,现有砖墙为清顺治年间依明墙基础重建,周长105公里,高98米,厚约10米。墙内依土围,外临护城河。

15 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16 西安古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

6描写古城墙的句子

春节前,我和爸爸妈妈回姥姥家过年的时候路过西安,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西安的古城墙。

我们买的门票背面介绍说,这座城墙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城墙高12米,基宽16-18米,顶宽12-14米,城周有观敌台98座,四周均有登城马道,有垛口5984个。城外有护城河,四门跨河外设有吊桥。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比较完整的唯一的一座封建古城墙。

前面最好先写对古城墙的观感,先写一些整体的印象,如城墙的高大雄伟,有关城墙介绍的数字可以在后面的参观中说出来,也可以通过与妈妈的对话写出来。

我们是从南门上城墙参观的。南门也叫“永宁门”,算是南边的一个主城门。没有见到城墙之前,妈妈给我讲了一些有关城墙的事,(讲了一些什么城墙的事,可以写写)我还以为城墙就是一堵普通的围墙,心想围墙有什么好参观的呢?再说,人又怎么能上到墙上,而且还能打仗呢?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串串的问号。可是等我来到城墙下抬头一看,才知道这城墙好高啊!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而且非常厚,这哪是普通的围墙呀。

我们顺着城门边的楼梯,也就是登城马道上到了城墙的顶上。一上去,我就更惊奇了,城墙的顶上真宽呀,足可以并排开四五辆汽车!上面还长的有树呢?靠着城外的那一面墙很高,大概有两米高,顶部有一个个长方形的垛口,那些垛口都是以前守城的士兵观察敌人用的。如果敌人进攻了,还可以开弓放箭。靠城里的那面墙稍低一些,只起了防护的作用,以免人掉下去。城墙顶上的地面是斜的,外高里低,这样雨水很容易流走。我爬上台阶从垛口往下看,看到了城墙外的护城河和河上正对着南门的吊桥,还有远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和汽车。

站在城墙上,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古代的人能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城墙,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们一定很聪明,也一定很勤劳。这次我参观西安古城墙收获真大呀!

7七绝古城墙诗中描写的城墙是

一城开四门,五险守皇安。

都言不可破,时过境已迁。

古为御敌筑,今成民乐园。

凭栏望星晨,沧桑岁月转。

(安虎)九宫四方城,横竖权圈人。

城墙千万砖,块块有深情。

修城因权贵,守城凭兵民。

墙高五六丈,墙上起高楼。

城南出君王,城北迎宾朋。

东门通商贾,西门兵车行。

角楼观八方,敌台设敌楼。

御敌固金汤,生息可自由。

历经千年风,荷城慰明月。

云移风影动,风动城河清。

(王琼韬)厚重伟岸古城墙,精美大气四方方。

做人爱憎自分明,生离死别吼秦腔。

楞冷蹭倔豪义杠,直来直去热心肠。

华夏源脉此独存,全球人民都神往。

(《西安信息大厦》曾经古城第一高,五十六层一地标。

巍巍矗立南二环,现代文明此骄傲。

8关于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The Xi'an Circumvallation)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

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

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

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

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

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

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

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

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

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

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四周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城河,正对城门处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吊桥一升起,进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断。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961年西安城墙被列入国家重建文物保护单位后,迎来了重整旗鼓的东风。1983年,市政府结合市政建设整体规划,投资1000万元,开始营建环城公园。

如今,城墙上的排水系统得以完善,敌台和垛口逐步恢复。黑河水经曲江池和兴东湖,引入护城河,像一条银链围绕着城墙。

护城河两岸植树后形成环城林带。花坛、草坪遍布 城墙之下。

从西门到东门,先后建成松园、牡丹园、石榴园、樱花园、吉备真园、含光阁、迷宫、元梯、吊桥、南门月城等游览点。 雄伟壮观的西安城墙已成为市区最吸引人的观光胜地之一。

沿城墙外侧已建成"环城公园",成为城市居民晨练的最佳活动场所。 西安环城公园是全国唯一的环城公园,它的雄伟壮观和多姿多彩,为古城增添了无限风光。

西安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也发生着种种变化。

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 下面,从南门开始顺时针方向介绍 南 门:这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582年)。

当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

明代改名永宁门。它也是现在西安城墙各门中复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只是原设计没有箭 楼。

现在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均从甫门东西两则另辟券洞内穿过,它本身已成为文物了。 朱雀门:朱雀门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

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公元589年, 隋王朝统一中国,隋文帝曾在朱雀门城楼检阅凯旋大军。

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这座城门被封闭。1985年修复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包裹在明城墙内的朱雀门遗址。

它果然如隋唐文人描写的那样宏伟华丽,城门柱础用大理石制成,青石制作的门坎上刻有线条优美神采飞扬的蔓草花纹,磨砖对缝的门洞隔墙厚实端正,残垣断壁处处流露出当年的华贵风采。现在的朱雀门位于遗址西侧,是1986年开通的。

勿幕门:勿幕门俗称小南门,开通于1939年,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先生是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最早一批会员之一,陕西民主革命时期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壮烈牺牲。

含光门:含光门是唐长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封闭了它的中门洞和西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闭。

1984年整修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含光门遗址,发现花岗石制作的柱础、刻花的门槛门道。现已决定把新建券洞城门置于遗址东侧,对遗址作框架结构保护,外包城砖,使外观与城墙一致,内部设置人工采光和空调系统,日后供游客参观。

西 门:西安的西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

玉祥门:1926年,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城达8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冻饿战死4万多人,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联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

良渚古城(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良渚古城 所处年代 :公元前3300年——2300年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  古城结构,考古进展,历史价值,古城争议,古国猜测, 古城结构 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城市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 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良渚古城中部位置发现了世界同期最大的土台——莫角山巨型台址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在城外北偏东五公里处发现了著名的瑶山墓地,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玉琮、玉壁等礼器。有人从田野考古学角度判断,良渚古国的“首都”应该就在这里。 考古进展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施昕更在家乡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这属于当时中国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 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又先后发现了反山王陵、瑶山和汇观山祭坛、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后来证明,这些大型建筑设施和珍贵玉器等的使用者和拥有者,很可能是良渚古国的国王或贵族。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这是个人工堆筑的土丘,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 瑶山遗址在反山东北约5公里,1987年发掘出12座墓葬,还有一座祭坛。汇观山东距反山约3公里,发现一座完整的祭坛和四座大墓。大墓中发现大量玉器。 1990年代中期,良渚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约近35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2000年后,浙江省和杭州市先后批准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和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以加强良渚遗址的保护力度。 2007年起,在良渚遗址发现了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之后还在古城之外,发现了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外城郭迹象。2007年9月,在莫角山北侧的河池头村发现了东西分布的底部铺垫石头的类似遗迹,东段与雉山相接。10月下旬,在莫角山东侧找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关遗迹;11月找到了莫角山南侧的相关遗迹。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种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应是良渚文化时期围绕莫角山四周的古城墙。12月,为保护良渚遗址,当地的农民需外迁安置,当地 打算在瓶窑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建农民房。在建房前,因为良渚遗址的特殊重要性,考古队先进场试掘。谁料一挖下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考古队员先发现了良渚时期的古河道,又发现了几块人工堆筑的石块。由于这一遗迹位于良渚的最重要地带———莫角山遗址西侧平行约200米,考古人员推测这可能是莫角山遗址的西城墙。于是,省考古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在莫角山周边的考古调查,并得到了批准。 在古城墙边的护城河里,还发现了很多碎陶片,都是良渚文化晚期的。正是这些出土的陶片让专家在2007年作出判断:良渚古城的年代下限是公元前2300年。 2009年9——10月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新中国考古事业60周年献礼展上,良渚古城的存在年代被介绍为“公元前2400年”,反山12号大墓出土的“琮王”的年代被介绍为“公元前2600年”。但因为反山墓地的形成年代应该与良渚古城的建造年代是大体一致的,所以反山墓地出土的“琮王”的年代实际上就是良渚古城的建造年代。 2011年3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还与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合作,对从良渚古城叠压城墙中发掘出的一系列样本进行碳14测年。十几组数据显示,良渚古城城墙的年代大致在距今4300年至4500年之间。 2016年3月15日,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证:杭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并不是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5月16日,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历史价值 良渚古城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 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国家文物局曾明确提出,在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同时,良渚古城的发现将莫角山大型土台遗址、反山贵族墓地和莫角山周边众多遗址点组合为一个整体,为研究良渚遗址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曾经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可以看出,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古城争议 考古专家和田野考古专家 从2007年底宣布发现良渚古城墙以来,就存在着争议。异议学者绝大部分是非田野考古工作者。他们可以被称为“良渚古城怀疑论者”。良渚古城怀疑论者主要的攻击点,放在城墙的构造上。他们认为部分“古城墙”夹河而建,无此先例或后例;“古城墙”系垒土而起,有夯筑技术而不用,令人生疑;“古城墙”两边系缓坡,无阻敌作用;“古城墙”过于宽大(个别地段宽至百米),显然不像正常的城墙;“古城墙”不是整体一次性建成,而可能是由各个时期的不同堤坝碰巧凑合成圈,等等。他们的意图是:只要否定了“良渚古城墙”的最基本功能——“御敌”,“良渚古城”自然就因为站不住脚而倒下去了。 “良渚古城墙”的发现者和捍卫者们则强调。从他们的田野考古专业眼光来看,古城墙系整体一次建筑而成,合围成一个闭合墙圈,这是不容讨论的。至于为何其墙基如此宽大(最少有四、五十米,个别地段有宽到上百米的),其坡度之小十分便于自己或敌人自由上下,那是另外的问题。也许,当年城墙顶部建筑有栅栏,可以御敌。其实,从现存的江南城市遗迹来看,多有“髙墩台”这样的垒土堆,这样的“髙墩台”是适合在水网地段人群居住和起防御作用的。 天文考古角度 从天文考古与文献结合的角度观察良渚古城墙,那么,这个田野考古专家们所谓的“古城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所谓的“古城墙”,其实是古代天文学所谓的“四陆”。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为“四陆”,即东陆、南陆、西陆、北陆。“陆”就是“陆地”、“陆道”,即高于河流湖泊水面的平地,是与“水”相对的事物。《说文》:“陆,高平地”,“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古人把日月五星行走的道路想像为陆路。《易纬通统图》:“日行东方青道曰东陆,日行南方赤道曰南陆,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陆,日行北方黑道曰北陆。”《河图录运法》:“日有四陆,月有九行。”《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行以成阴阳寒暑之节。”对比古人的说法,我们看到“良渚古城墙”确实与它两边的水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已证明,“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共发现了六座水门(两座在“北城墙”,两座在“东城墙”,两座在“南城墙”)。从2007年11月到2011年六月,尚未发现陆门。由此可见,良渚古城内外皆为水面。那么,“良渚古城墙”其实是用水衬托出来的“陆”。古人可能认为,“陆”就是由上层的土壤和下层的基岩叠加而成的事物。所以我们看到“良渚古城墙”在生土层上平铺了一层石头(这可能代表基岩),而后堆土(这可能代表土壤)。它的堆土完全是自然形状的堆土,没有在两边竖立木杆和木板,没有在两排木板之间填土并夯实。而御敌性质的城墙,显然是“版筑”的,内外立面(或至少是外立面)都和地面形成接近90度的夹角,以增加敌人攀爬翻越的困难程度。因此,“良渚古城墙”很可能不是御敌性质的“城墙”,而是“四陆”。 那么,为什么“良渚古城墙”要建成“四陆”的形状呢?那因为它是一个礼仪设施,其用途是模仿日月五星的巡天之旅。因为,从天文考古学结合文献学的角度看,良渚古城的主人是天皇。天皇与中国版图内的众多强力部族首领是结盟兄弟的关系。天皇、皇后与众多结盟兄弟的关系就如同日月五星之间的关系,即天皇对应太阳,皇后对应月亮,各地诸侯对应五大行星。《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引文中天皇兄弟“夹日月以行”,实际上是指天皇与其结盟兄弟和日月五星一起从牵牛星出发,开始了中国文明历史(牵牛星是良渚古城的分野星)。因此,“良渚古城墙”应该是远古的“中国”成立的盛大仪式上专用的特殊礼仪设施,是特意提供给天皇、皇后和各地结盟兄弟一起模仿日月五星巡天之旅所走的“四陆”。天皇和各地结盟兄弟通过一起行走四陆而表示出部族的和谐一致对于“中国”以农立国的重大意义。 也许有人可以怀疑在天皇时代,即在2600 BC时代,中国是否真的有了二十八宿(其中包括牵牛星)。二十八宿的汉字版颁行于少昊时代(见《路史》)。少昊时代也就是黄帝时代。黄帝时代在2300 BC,距离天皇时代只有300年,相当于我们和清朝初年的差距。既然少昊时代已经有了以汉语汉字表达的二十八宿,那么,距离少昊只有300年时间的天皇时代有一个古越语版的二十八宿应该也是正常的。 古国猜测 良渚古城的发现,是否意味着5000年前良渚文化时期有可能出现了一个良渚古国? 从良渚文化墓地看当时贫富分化已非常明显,等级差别已经出现,大墓中的琮、璧、钺等成组玉器的出现,则是礼仪制度出现的重要标志,表明当时统治者内部已有了严格的礼仪等级制度。在良渚文化的一些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了早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北大教授严文明说,到底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这个度不是很好把握。但良渚古城的城址那么大,应该与国家组织联系得很紧了。良渚古城应该是即将进入文明或初步进入文明的阶段,应该有初步的国家组织、政权组织,因为古代国家组织应该都有都城,古城中间有个莫角山,很像是宫殿性质的建筑。 有一种意见认为,良渚古城对应的良渚古国,很可能就是先秦古籍《鹖冠子》讲的“成鸠氏之国”。按照宋代著名学者陆佃的注释,“成鸠氏”就是天皇氏。《鹖冠子》讲的“成鸠氏之国”,位于楚国的领土上,而吴越之地,在战国晚期已经是楚国领土的一部分。《鹖冠子》讲到“成鸠氏”手握“王鈇”。“王鈇”就是斧钺。而良渚古城内的反山墓地12号大墓主人左手边确实有一件举世无双的玉钺。《鹖冠子》还提到成鸠氏之族“兵强,世不可夺”。而田野考古学结果显示,从公元前3000年到2500年这500年里,良渚文化集团进行了“北征”,即大规模对黄河下游地区用兵。另据《说文解字》介绍,吴越之地的古代民族以蛇为族属标志。《路史》记载天皇氏“鳞身”。“鳞身”就是蛇身。可见,古文献里的天皇氏从族属标志来看,应该是吴越之地的人氏。从天文考古学角度看,吴越之地是木星十二次之首“星纪”对应的土地,而星纪之次乃木星12年一周天巡天之旅的起程之地。文献记述说“天皇氏以木德王天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乘风雨,夹日月以行。”从引文我们看到,前面讲到日月五星,包括木星,都启程于牵牛星宿,后面讲到木德之人天皇和他的诸多兄弟“夹日月以行”,那么这段引文实际上告诉我们天皇氏是从牵牛星(也就是“星纪之次”)对应的吴越之地启程,开始治理国家的。所以说,良渚古城很可能就是成鸠氏之国,天皇氏之都。

了解古城墙

最近到南京城墙博物馆参观了一下,对南京城墙有了全面的了解。下面通过一组文字全面了解南京的古城墙。 南京城墙是中国明代都城城墙,修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