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有字吗?他叫什么名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韩信有字吗?他叫什么名字?,第1张

韩信无字,《史记》、《汉书》中均未提及韩信的字。因为韩信出身低贱,父母早亡,根本未及为韩信取字,所以韩信无字。后人称韩信字重言,实际上是后人附会的,由其名信而取字重言,实为后人为其取的,韩信本来无字。

韩信(-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扩展资料

韩信胯下之辱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 施舍,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屠夫,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韩信

-韩信胯下之辱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那些地方可以证明他是“战神”

他怎么个厉害法?

为什么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

解析:

汉书卷十九 耿弇列传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其先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钜鹿徙焉。[一]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二]后为朔调连率。[三]弇少好学,习父业。[四]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五]

注[一]武帝时,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也。

注[二]嵇康圣贤高士传曰“安丘望之字仲都,京兆长陵人。少持老子经,恬净不求

进宦,号曰安丘丈人。成帝闻,欲见之,望之辞不肯见,为巫医于人闲”也。

注[三]王莽改上谷郡曰朔调,守曰连率。

注[四]袁山松书曰:“弇少学诗、礼,明锐有权谋。”

注[五]汉官仪曰:“岁终郡试之时,讲武勒兵,因以校猎,简其材力也。”

及王莽败,更始立,诸将略地者,前后多擅威权,辄改易守、令。况自以莽之所置,

怀不自安。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及至宋子,

会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起兵邯郸,弇从吏孙仓、韂包于道共谋曰:“刘子舆成帝正统,

舍此不归,远行安之?”弇按□曰:“子舆弊贼,卒为降虏耳。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

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反复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觽,[一]如摧

枯折腐耳。观公等不识去就,族灭不久也。”仓、包不从,遂亡降王郎。

注[一]辚,轹也,音力刃反。

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弇因说护军朱佑,求归发兵,

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子召见加恩慰。[一]弇因从光武北至

蓟。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弇曰:“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

阳太守彭垄,公之邑人;[二]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

也。”光武官属腹心皆不肯,曰:“死尚南首,柰何北行入囊中?”[三]光武指弇曰:

“是我北道主人也。”会蓟中乱,[四]光武遂南驰,官属各分散。弇走昌平就况,[五]

因说况使寇恂东约彭宠,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弇与景丹、寇恂及渔阳兵合军而

南,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四百余级,得印绶百二十五,节二,斩首三万

级,定涿郡、中山、钜鹿、清河、河闲凡二十二县,遂及光武于广阿。是时光武方攻王

郎,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觽皆恐。既而悉诣营上谒。光武见弇等,说,曰:“当与渔

阳、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乃皆以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加况大将军、兴义侯,得

自置偏皨。弇等遂从拔邯郸。

注[一]续汉书曰“弇还檄与况,陈上功德,自嫌年少,恐不见信,宜自来。况得檄

立发,至昌平见上”也。

注[二]宠,南阳宛人也。

注[三]渔阳、上谷北接塞垣,至彼路穷,如入囊也。

注[四]续汉书曰“弇归,主人食未已,蓟中扰乱,上驾出南城门,颇遮绝辎重,城

中相掠。弇既与上相失,以马与城门亭长,乃得出”也。

注[五]昌平,县名,属上谷郡,今幽州县,故城在县东也。 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强弩将军陈俊攻厌新贼于敖仓,皆破降之。建武二年,更封好畤侯。食好畤、美阳二县。三年,延岑自武关出攻南阳,下数城。穰人杜弘率其觽以从岑。弇与岑等战于穰,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生获其将士五千余人,得印绶三百。杜弘降,岑与数骑遁走东阳。

弇从幸舂陵,因见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垄于渔阳,取张丰于涿郡,还收富平、获索,东攻张步,以平齐地。帝壮其意,乃许之。四年,诏弇进攻渔阳,弇以父据上谷,本与彭宠同功,又兄弟无在京师者,自疑,不敢独进,上书求诣洛阳。诏报曰:“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暛尤着,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况闻弇求征,亦不自安,遣舒弟国入侍。帝善之,进封况为隃麋侯。[一]

乃命弇与建义大将军朱佑、汉忠将军王常等击望都、故安西山贼十余营,皆破之。[二]时征虏将军祭遵屯良乡,[三]骁骑将车刘喜屯阳乡,[四]以拒彭宠。宠遣弟纯将匈奴二千余骑,宠自引兵数万,分为两道以击遵、喜。胡骑经军都,[五]舒袭破其觽,斩匈奴两王,宠乃退走。况复与舒攻宠,取军都。五年,宠死,天子嘉况功,使光禄大夫持节迎况,[六]赐甲第,奉朝请。封[舒为]牟平侯。遣弇与吴汉击富平、获索贼于平原,

大破之,降者四万余人。

注[一]隃麋,县名,属右扶风,故城在今陇州□阳县东南。隃音逾。

注[二]望都,县名,属中山国。尧母庆都山在南,故以名焉。故城在今定州唐县东

北。故安,县名,故城在今易州易县东南。

注[三]良乡,县名,属涿郡。

注[四]阳乡,县名,属涿郡,故城在今幽州故安县西北。

注[五]军都,县,属广阳郡,有军都山,在西北,今幽州昌平县。

注[六]袁山松书曰:“使光禄大夫樊宏诏况曰:‘惟况功大,不宜监察从事。边郡

寒苦,不足久居。其诣行在所。’” 因诏弇进讨张步。弇悉收集降卒,结部曲,置将吏,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而东,从朝阳桥济河以度。[一]张步闻之,乃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二]又分兵屯祝阿,[三] 别于太山钟城列营数十以侍弇。弇度河先击祝阿,自旦攻城,[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觽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费邑分遣弟敢守巨里。[四]弇进兵先胁巨里,使多伐树木,扬言以填塞坑爎。数日,有降者言邑闻弇欲攻巨里,谋来救之。弇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归者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行精兵上冈阪,[五]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既而收首级以示巨里城中,城中凶惧,[六]费敢悉觽亡归张步。弇复收其积聚,纵兵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

注[一]朝阳,县名,属济南郡,在朝水之阳。今朝城在济水北,有漯河,在今齐州

临济县东。

注[二]历下城在今齐州历城县也。

注[三]祝阿,今齐州县也,故城在今山茌县东北。

注[四]巨里,聚名也,一名巨合城,在今齐州全节县东南也。

注[五]尔雅曰:“山脊曰冈,坡者曰阪。”

注[六]凶,恐惧声,音呼勇反。 时张步都剧,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一]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淄,相去四十里。盒进军画中,[二]居二城之闲。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名虽大而实易攻,乃□诸校会,[三]后五日攻西安。蓝闻之,晨夜儆守。至期夜半,弇□诸将皆蓐食,[四]会明至临淄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

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为备;临淄出不意而至,必惊扰,吾攻之一日必拔。拔临淄即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 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纵能拔之,蓝引军还奔临淄,并兵合埶,观人虚实,吾深入敌地,后无转输,旬(月)[日]之闲,不战而困。 诸君之言,未见其宜。”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大]惧,遂将其觽亡归剧。

注[一]西安,县名,属齐郡,故城今青州临淄县西北。

注[二]画中,邑名也。画音胡麦反。故城在今西安城东南。有澅水,因名焉。

注[三]会犹集也。

注[四]前书音义曰:“未起而黙蓐中食也。”

弇乃令军中无得妄掠剧下,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步闻大笑曰:“以尤来、大彤十余万觽,吾皆即其营而破之。今大耿兵少于彼,[一]又皆疲劳,何足惧乎!”乃与三弟蓝、弘、寿及故大彤渠帅重异等兵[二]号二十万,至临淄大城东,将攻弇。[三]弇先出淄水上,与重异遇,突骑欲纵,弇恐挫其锋,令步不敢进,故示弱以盛其气,乃引归小城,陈兵于内。[四]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五]

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飞矢中弇股,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

至暮罢。弇明旦复勒兵出。是时帝在鲁,闻弇为步所攻,自往救之,未至。陈俊谓弇曰:“剧虏兵盛,可且闭营休士,以须上来。”弇曰:“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酾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贼虏遗君父邪?”乃出兵大战,自旦及昏,复大破之,杀伤无数,城中沟爎皆满。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六] 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钜昧水上,[七]八九十里僵尸相属,收得辎重二千余两。步还剧,兄弟各分兵散去。

注[一]弇,况之长子,故呼为大耿。

注[二]重,姓;异,名。

注[三]袁山松书曰“弇上书曰:‘臣据临淄,深堑高垒,张步从剧县来攻,疲劳饥

渴。欲进,诱而攻之;欲去,随而击之。臣依营而战,精锐百倍,以逸待劳,以实击虚,

旬日之闲,步首可获。’上是其计”也。

注[四]伏琛齐地记曰:“小城内有汉景王祠。”

注[五]临淄本齐国所都,即齐王宫,中有坏台也。东观记作“环台”。

注[六]两旁伏兵,如鸟之翼。

注[七]钜昧,水名,一名巨洋水,在今青州寿光县西。

后数日,车驾至临淄自劳军,髃臣大会。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一] 今将军攻祝阿以发夡,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二]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亨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韂尉不听为仇。[三] 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四]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五]常以为落落难合,[六]有志者事竟成也!”弇因复追步,步奔平寿,[七]乃肉袒负斧锧于军门。[八]弇传步诣行在所,而勒兵入据其城。树十二郡旗鼓,[九]令步兵各以郡人诣旗下,觽尚十余万,辎重七千余两,皆罢遣归乡里。弇复引兵至城阳,降五校余党,[一0]齐地悉平。振旅还京师。

注[一]前书曰,齐屯兵于历下以备汉,信击破之。

注[二]前书曰,郦食其说齐王田广,广降之,乃与食其纵酒,罢守备。韩信闻齐已

降,欲止,蒯通说信令击之。食其音异基也。

注[三]前书曰,齐既破,横走居海岛,高帝召之。横曰:“臣亨陛下之使郦食其,

今闻其弟商为韂尉,臣恐惧,不敢奉诏。”高帝诏郦商曰:“横即至,敢动者族之。”

注[四]大司徒伏湛,即隆之父。

注[五]谓弇从帝幸舂陵时,请收上谷兵定彭宠,取张丰,平张步等。

注[六]落落犹疏阔也。

注[七]平寿,县名,属北海郡,故城在今青州北海县。

注[八]锧,鍖也。示必死。鍖音竹林反。

注[九]东观记曰:“弇凡平城阳、琅邪、高密、胶东、东莱、北海、齐、千乘、济

南、平原、泰山、临淄等[郡]。”

注[一0]祝阿余党也。

六年,西拒隗嚣,屯兵于漆。[一]八年,从上陇。明年,与中郎将来歙分部徇安定、北地诸营保,皆下之。

注[一]漆,县名,属右扶风,故城在今(幽)[豳]州新平县也,漆水在西

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常)[尝]挫折。

十二年,况疾病,乘舆数自临幸。复以国弟广、举并为中郎将。弇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医药,当代以为荣。及况卒,谥烈侯,少子霸袭况爵。

十三年,增弇户邑,上大将军印绶,[一]罢,以列侯奉朝请。每有四方异议,辄召

入问筹策。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谥曰愍侯。

注[一]上音时掌反。

一饭千金源于韩信::以千金来报答他人的恩惠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勤劳的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随从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地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资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千金”的。

韩信是淮阴区码头人,之所以淮安(楚州)说韩信是他们的,就是因为他们那边有漂母祠和韩信祠,但是那些都是明朝后建的,最开始的漂母祠也在码头,后来因为荒废了才建到淮安区的,而且漂母墓也在淮阴,说明漂母就是码头人。古籍记载韩信吃了漂母十天饭,韩信如果如果是楚州人,两地相隔起码16km,韩信走路就算走54km一小时,也要走3个小时,在饥饿的情况下走三个小时韩信早饿死了吧 史书记载韩信是钓鱼的时候碰到漂母的,韩信图啥非要跑那么远到码头钓鱼,难道楚州钓不到鱼吗

 1、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

  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

  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故汉尼巴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同吕布共类。

  身高:身高189米。出生地:下相(今江苏宿迁市)

  故都:徐州(古称彭城)年少生长以及起兵地:会稽郡吴中(今苏州)

  妻子:宋凝父亲:项超母亲:龙氏

  爱姬:虞姬儿子:项隆(此人物存有争议,在《项氏族谱》老版本里,项隆是项庄之孙、项明的次子,而不是项羽之子,更没有项还、项迪这两个人)。

  坐骑:踢云乌骓(青白色带黑毛的骏马)兵器:楚戟(演义为虎头盘龙戟,一或天龙破城戟)铠甲:乌金甲(在锻造中加入乌金强化坚固性,乌金甲为黑色)、虎皮红战袍特征:中国史书上记载项羽目有重瞳。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2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

  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查看更多

   

2、霍去病——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

  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少年将军。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查看更多

   

3、卫青——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

  排行榜中出身最苗红根正者

  但考虑到其战绩有不尽完美之处,列于外甥之后

  卫青,西汉着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 。用兵敢于深入 ,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卫青不愧是西汉杰出将领,司马光评他“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是很恰当的。他的战略战术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善于在沙漠草原组织骑兵集团的进攻战役;善于发挥骑兵的特长,实行远程奔袭,捕捉战机和包围歼敌。在此之前,汉族名将中没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带指挥过规模如此巨大而又获得成功的战役。卫青的战略战术运用,是极其有创造性的。查看更多

   

4、班超——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

  以战养战的行家里手

  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但比他的后世追随者强多了)

  恐怕是新疆分离主义者最痛恨的历史人物

  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扶风安陵(属今陕西咸阳)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一带)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从章和元年(87)到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姑墨、焉耆等国,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还,十四年回到洛阳,拜射声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护了西域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班氏三父子

  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们建功立业,青史载殊勋,炎黄子孙铭记于心。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后传》六十余篇,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也颇有成就,功名传千秋。查看更多

   

5、孙膑——最杰出的残疾统帅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庞涓(见桂陵之战)。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今开封南)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再度以田肦(一说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今范县西南),大败魏军,杀庞涓(一说自杀),掳魏太子申(见马陵之战)。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查看更多

   

6、韦睿——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

  韦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毛泽东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查看更多

   

7、周瑜——风流倜傥美男子

  年轻、能干、人又帅,风流倜傥,万人迷一个

  其战绩与韦睿相近,但命太短,事太少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0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查看更多

   

8、徐达——明初第一名将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

  岳飞的异世知己,可惜直捣黄龙还是没成功,败阵而回,还落了个岳武穆的下场,悲矣

  徐达(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查看更多

   

9、郭子仪——再造唐朝者

  中国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实践者

  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7月9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生前死后,哀荣始终。查看更多

   

10、李牧——战国四大将之首

  又一位只败在自己人手里的名将;

  其对后世戍边制度有重大影响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事实上,韩信开始没有字(身份问题)

后来拜为将军后取的字所有正史史书都没有记载

但是有一本叫<韩信风云>的书里说他终身没有取字

如果说他是字重言的话应该是后人的推测

不过现在有的史学家却认为应该是"重信"

字 在中国古代,名字包括“名”和“字”两部分,“名”与“字”各有各的功能和作用,既可各自独立,又可相互依存。古人的“字”除具有时代特征外,还带有阶层性。取“字”通常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平民百姓则有名无字,所以在古代,人的“字”反映出个人、家庭社会地位。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如萧何、韩信、樊哙等都是有名无字,因为他们以前出身低微,是无取字资格的人。刘邦手下唯有张良有字叫子房,这是因为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

王孙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明)杨美益《过韩信岭》:“蹙项方成皇帝尊,功劳一半属王孙。”(清)汪枚《钓台怀古》:“王孙城下独垂钓,淮水依稀似渭滨。”(清)张如兰《淮阴祠》:“咳唾山河归赤帝,解推衣食误王孙。” 韩信塑像(16张)  韩王孙参见前注。(清)何彤云《韩侯岭》:“漂母哀其生,吕后快真死。咄咄韩王孙,命系两女子。”(明)沙张白《胯下桥》:“韩王孙,昔何懦,恶少年,能死我。勇拔山,新裂土,归来报功次漂母。” 韩生生:本指有生命力的东西,多指青年男子、小伙子。韩生即姓韩的小伙子,在特殊语境下专指韩信。(宋)黄庭坚《淮阴侯》:“韩生沈鸷非悍勇,笑出胯下良自重。”又《韩信》:“韩生高才跨一世,刘项存亡翻手耳。”(明)王世贞《淮阴侯庙歌》:“是时韩生业钓者,其志固已无山东。”

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太多了,大多数名将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最杰出的将领,能够被称为名将的人,总有各种各样的战绩、谋略、能力而证明,这里所说的被严重高估的名将,并不是说他不是名将,而是说他被高估了,或者直接被神话了,这样就脱离了实际,显得不那么真实。

中国历史上有四个被严重高估的名将,下面分别来说一说为什么他们是被严重高估的。

一、兵仙韩信

说韩信是被严重高估,估计很多人会强烈反对,首先得申明一点,韩信确实是名将,并且是秦末汉初军事能力排名前二的将领,仅次于项羽,但是,韩信在历史上却一直被神话了,神话到他变成了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的兵仙。

要知道韩信这个兵仙的称号是明朝一个不太著名的文人给韩信取的,这个人叫茅坤,他在《史记钞》这本书中称呼韩信是兵仙,然后后人才把韩信称为兵仙的,到了元朝的时候,戏曲流行,戏曲家或者唱戏人把秦末汉初的很多事迹扣在韩信头上,把韩信给神话了。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亲自参与的战争就只有6战,分别是:京索之战、破魏之战、破代之战、破赵之战(背水一战)、破齐之战(包括潍水之战杀龙且)和垓下之战

京索之战韩信只是参与,也并非领导者,甚至连主力都不是,主力是刘邦刚刚组建的郎中骑兵,因为楚军在彭城之战打败刘邦用的都是精锐骑兵,所以刘邦也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组建了郎中骑兵来对抗项羽的骑兵。

破魏之战、破代之战、破赵之战(背水一战)、破齐之战(包括潍水之战杀龙且)这四战是韩信独自领导的经典之战,破魏之战韩信是用声东击西、木瓮渡河打败魏豹的,破代之战情况不详,史书只是一笔代过,破赵之战则是经典的背水一战,破齐之战是韩信牺牲了郦食其的性命,趁齐国毫无准备偷袭成功的。

潍水之战杀龙且则是利用沙袋在上游堵水,在下游佯装战败诱敌出战,然后让上游安排放水,利用水流淹没并杀死了龙且。垓下之战韩信作为前锋,在刘邦已经联合天下诸侯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利用绝对优势打败项羽的。

有人说韩信的敌人是项羽,所以他是历史军事能力最强的人,但是,整个楚汉战争,除了垓下之战外,韩信没有跟项羽交手过一次,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都是刘邦在前线与项羽缠斗,韩信与项羽两人谈不上对手,垓下之战,韩信首战还是败给了项羽。

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根本就不存在,被元朝人安在韩信头上,还定三秦之战史书上没有任何韩信的记载,彭城之战韩信在场,但是刘邦没有重用韩信,失败的责任在刘邦,垓下之战的四面楚歌也不是韩信的计策,而十面埋伏在历史上更是不存在。

韩信的一生太过完美,让人觉得不太真实,比如曾国藩就质疑过潍水之战杀龙且,曾国藩是这么说的:

沙囊壅水,下可渗漏,旁可横溢,自非兴工严塞,断不能筑成大堰。壅之使下流竟绝,如其河宽盛涨,则塞之固难决之亦复不易;若其小港微流,易壅易决,则决后未必遂不可涉渡也。二者揆之事理,皆不可信。

大概意思是说:用沙袋堵水,下面仍然会漏水,旁边还会有水溢过,只有雇用大量的民夫堵漏才有可能成功,否则根本筑不成大堤,再者,堵塞水道会使下游断流,如果碰到洪水暴涨的宽阔水面,就很难做到了,要想再开坝放水也不容易,如果是细小的支流,容易堵塞也社容易决口,而且决口后,想要趟水过去就不容易了,从道理上讲,这让人怀疑。

曾国藩还怀疑过韩信的木瓮渡河的真实性,一个木瓮能装多少人?曾国藩以面积来算只能渡过二三百人,要知道韩信渡过河的军队至少有一万人,这得多少木瓮,以当时的条件来说,从哪里来的?这可是渡黄河呢?

先不论这些事的真实性,《史记》毕竟是信史,我有两个疑问,一是韩信的对手是不是太弱了?二是韩信一生打仗的时间是不是太短了?

韩信的对手是:魏豹、夏说、陈馀、齐王田广、龙且,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谋略不足,甚至没有谋略,打魏豹就是一个简单的声东击西加木瓮渡河就搞定了,打陈馀更是用背水一战这样表面看起来非常低级的战术,只要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会知道韩信是有后手的,但陈馀看不清,如果此战对手是李左车,韩信估计就赢不了,而且也不会用这种计谋。

至于韩信打齐王田广没有用过计谋,直接就是偷袭,韩信打败龙且也是用计谋,韩信所有的对手中就没一个擅长计谋的,唯一一个李左车还不被陈馀所用,所以韩信的对手比较弱也是一个原因,并非说韩信不行,而是说对手弱造就了韩信的神话,如果韩信遇到项羽、张良、陈平、李左车这样的对手,结果会如何呢?没人说得清。

第二个韩信一生打仗的时间太短了,韩信独自率军作战是从彭城之战后开始的,韩信一生率军作战的时间也就是三年时间,时间太短了,你看白起打仗至少打了37年,时间长了,什么样的对手都能遇到,水平如何就能看得出来了,就算是对手弱韩信一时占了便宜,如果韩信打仗时间长了,就能看出真实水平了,但很可惜,韩信打仗时间太短了,然后战争就结束了,让人难以对韩信有一个准确地评定。

要说韩信是历史上的一流名将,谋略高手,秦末汉初超一流将领,这些都没啥问题,但是你要说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将领,我觉得是被严重高估了

二、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西汉时期非常有名的将领,三朝元老,历经文、景、武三朝,被人称为飞将军,李广的作战勇猛是当时公认的,后世很多失意的文人也喜欢把李广写到诗句当中,比如以李广名字命名就有一首诗:

李广才非卫霍俦,孝文能鉴不能收。君王未是忘征战,何待高皇万户侯。

有人说下面这首诗中的飞将说的是李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实际上并不是,这首诗中的飞将指的所有为国抵御外敌、守卫边境的将领,是一个泛称,而不是特指,这里的飞将包括:卫青、李广、霍去病这样的将领,还包括其他所有守卫边境的将领。

李广在《史记》中的传记《李将军列传》是独为一传的,连当时的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两人都是合为一传的,李广作战非常勇猛,曾经以一百名骑兵用计谋与勇气阻挡匈奴数千骑兵,李广曾经被匈奴人俘虏,孤身一人逃出并回到汉朝,有李广镇守的边境,基本上不会被匈奴攻破,根据史书上的这些记载,让人感觉李广是个很厉害的将领。

实际上李广是被严重高估的将领,主要原因是:李广一生没有打过一次像样的胜仗。这也是他一生没有被封侯的原因,李广一生几乎都是败仗,汉文帝时期,李广还是个郎中,经常冲锋陷阵打仗,在战场上能斩敌人的首级,异常勇猛,但是没有记载特别的功绩。

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夺了叛军的军旗,这本来是大功一件,但是李广私下接受梁王的封赏,犯了原则性错误,汉景帝没有封赏李广,汉武帝时期,李广第一次率领一万骑兵进入草原与匈奴作战,结果李刘广全军覆没,本人也被俘虏 ,后来逃了回来。

李广与张骞约定一起出战匈奴,结果李广遇到匈奴主力,双方作战时,李广把自己手下兵力拼光了,匈奴也死伤惨重,打了个平手。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战,因为迷路,没有战功,无功而返,最后自杀而死,这就是李广的一生 ,没有一次大规模作战取胜,所以他是被严重高估的名将。

三、吕布

吕布是被三国演义神话的一个人物,三国演义和以三国为背景的游戏把吕布捧成了三国第一名将,什么三英战吕布,曹营六将战吕布,这全是小说虚构的,历史上真实的吕布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将领。

历史上的吕布骑马射箭的本领确实有,个人武力也有,但是没有战绩,吕布能出头,靠的是投机取巧,吕布跟随丁原时,把丁原出场并杀死,投靠了董卓,然后又背地里联合王允杀了董卓,摇身一变成为大汉朝的奋武将军,封温侯,有假节的权力,依仗与三公等同,还与王允一起执政,位高权重,靠的是不停地出卖旧主。

论单挑,三国正史上记载的唯一一次单挑,吕布打败了郭汜,论打仗,吕布很差,在董卓手下时,吕布两次被孙坚打败,一次是阳人之战,另一次是吕布在洛阳断后,完全不是孙坚的对手,吕布守长安时,被李傕与郭汜打败,狼狈逃走。

陈宫迎立吕布占了整个兖州七十多座城池,结果在两三年的时间中,被只有三座城池的曹操打败,吕布占了先机却完全不敌曹操,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吕布一生唯一一场胜仗,就是在投靠袁绍的时候,吕布打败了黑山军的张燕,这是一帮农民起义军。

这就是吕布一生所有的战争,很多人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把吕布当成三国正史上的第一名将,这就是严重高估了,真要比起军事能力来,吕布在整个三国正史上前十都排不到

四、周瑜

说周瑜是三国名将这没有问题,但要说周瑜的军事能力比曹操、诸葛亮强,这就是高估了。别看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但并不代表周瑜的军事能力强于曹操。

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基本上是跟随孙策一起作战,没有独自率军作战的记载,孙策要打败刘繇后,就让周瑜镇守丹阳,然后直到孙策去世,周瑜基本上没打过仗了,孙权即位后,周瑜将兵赴丧,然后就留在孙权身边主管军事。

六年后,周瑜联合孙权的堂兄孙瑜一起率军讨伐东吴境内的麻、保二屯,俘虏万余人,之后与黄祖作战,俘虏了黄祖手下的将领邓龙,208年,孙权三征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相当于前线指挥,在一线拼杀的将领是吕蒙、凌统、董袭等人,最终东吴军队打败并斩杀了黄祖。

赤壁之战时,周瑜与鲁肃主战,与孙权不谋而合,孙权命令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率领3万军队迎敌,再加上刘备、刘琦的2万人,孙刘联军一共5万人,赤壁之战是黄盖提出的诈降计+火攻计,周瑜采纳了,并成功打败了曹操。

接下来是南郡之战,甘宁提出先攻取夷陵,然后合围江陵城,周瑜采纳了,当曹仁派兵围攻夷陵时,甘宁遇险,这个时候诸将犹豫,吕蒙建议让凌统留守,由吕蒙、周瑜、程普亲自救援甘宁,然后建议派人用木柴把山路截断,阻击敌人的骑兵,周瑜都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周瑜与曹仁约定决战,周瑜亲自出现在阵前,结果被流箭射中右肋,作为全军主帅,被敌军射中是不可思议的事,经常打仗的将军明显知道敌人的弓箭射程有多远,就算是敌人偷袭,难道主将毫无查觉吗?这是周瑜的一次严重失误,要知道如果主将有个三长两短的,孙刘联军的士气肯定就会丧失,就会影响整个战争的胜负。

当你看完整个赤壁之战与南郡之战的细节,你会发现,周瑜所有的胜利都是采纳手下将领的建议,这就难免让人怀疑,周瑜本人的水平如何?为什么全靠手下提供建议,难道自己没有谋略吗?当然了,作为主将只做决策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当时的程普与周瑜分为左右督,从地位来看是同等的,只是周瑜威望高一些。

再说了,给周瑜提供谋略的人,都不是谋士,而是军队中的将领,如果像曹操一样由谋士提供谋略,主将做决策,也算是正常的,但是看不到周瑜在这方面的表现,而且第一次作为主将还被敌人射成重伤,这是严重失误。

再一个,周瑜的寿命非常短,在南郡之战后,周瑜提出攻取益州的建议,这是非常大胆地激进军事行动,也是不现实的,周瑜在没有处理好刘备的问题,是无法夺取益州的,况且益州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好打的,如果周瑜多活几年,就会知道他的军事水平到底如何,但很可惜,周瑜36岁就去世了,没能攻打益州。

从种种迹象来看,周瑜的军事水平与曹操相比,差得远,也不如诸葛亮和陆逊,要说周瑜是三国顶级水平,个人表示不赞同,这样看起来,周瑜更像是一个被高估的名将。

一个是淮阴侯韩信,一个是韩王信,两个人的名字都叫韩信,为了区分这两个人,把淮阴侯韩信仍然称为韩信,但是把另一个韩信称为韩王信。一、两人的出生不同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出身平民,家境贫寒,早年韩信母亲去世都没钱安葬,得找人借钱安葬,韩信年轻时,自已的生活都没有着落,由于家境不好,又没有一技之长,还不愿意种地和帮工,为了生存,只能到处憎饭吃。

由于没家世没出身没钱,韩信这个人是到底不招人待见,后来天下大乱后,为了填饱肚子,只好去参军,加入了项梁领导的起义军。另一个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国王室后裔,一直生活在韩国原来的地盘上,韩王信是韩襄王的庶出孙子,由于出身王室,韩王信算是韩国贵族。一个是平民之后,一个是贵族之后,两个韩信出身不一样。

二、平生经历不一样淮阴侯韩信参军后在项梁军中,一直得不到重用,项梁战死后,在项羽手下也得不到重用,项羽只让韩信作了个执戟卫士,在项羽分封天下之后,韩信逃到刘邦那里了,经萧何的大力举荐,韩信成为刘邦手下的大将军。在彭城之战后,韩信终于开始了独自领军,创造出一系列经典、伟大、以弱胜强的战役,韩信一个人率军就平定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地盘,刘邦的天下,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在建立不朽战功后,被刘邦封为齐王,刘邦统一天下后,韩信被改封为楚王。

后来,由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因此被刘邦免去了王爵,改封为淮阴侯韩信,在刘邦外出平定陈豨造反时,吕后与萧何联合,把韩信骗进长乐宫杀害。韩国原来的王本来不是韩王信,而是韩王成,反秦起义中,张良因为韩王成是韩国宗室后人中最贤能的,因此劝说项梁立为韩王,项梁同意了,后来因为韩王成没有战功,而且张良协助刘邦,所以项羽杀了韩王成,立了自已的亲信郑昌为韩王。

刘邦在西进咸阳时,张良相助刘邦,在平定韩地时,遇到了韩王信,于是任命韩王信为将军,之后韩王信跟随刘邦进入关中、汉中,之后被刘邦任命为韩国太尉,韩王信协助刘邦冲出汉中,还定三秦,在刘邦发动彭城之战时,韩王信率军平定了韩国十几座城池,并收降了项羽任命的韩王郑昌,之后韩王信就被刘邦任命为韩王。在荥阳守卫战中,韩王信曾短暂投降楚军,不久又逃出,再次归降刘邦,再次被任命为韩王。

刘邦统一天下后,韩王信从韩地被迁到边境晋阳抵御匈奴,结果韩信被匈奴人打败,还投降了匈奴,并与匈奴人一起南下攻击汉朝,刘邦亲自带兵平定韩王信与匈奴人的骚乱,因为轻敌,刘邦还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侥幸逃脱。韩王信投靠匈奴后,曾经派出王黄等人劝说陈豨也跟着一起造反,最后陈豨也反了,陈豨在反之前,曾在京城见过淮阴侯韩信,并且淮阴侯韩信主动与陈豨密谋造反,可以两个韩信之死,都与这个陈豨有关。

韩王信在一次战争中,被汉朝将领柴武所杀。两个韩信都是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尤其是淮阴侯韩信,更是被称为兵仙,但是韩王信也是有才能的,韩地十几座城池,都是韩王信拿下来的,并且在边境地区,也曾多次与匈奴交战,因为寡不敌众才投降匈奴的。

三、结局也不相同淮阴侯韩信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刘邦免去王爵,而改封为淮阴侯,最终被萧何与吕后联合诱杀,一代开国名将,就这样被杀。而韩王信则是因为自已的叛变,与汉军的战争中被杀,死在了战场上。

韩信有字吗?他叫什么名字?

韩信无字,《史记》、《汉书》中均未提及韩信的字。因为韩信出身低贱,父母早亡,根本未及为韩信取字,所以韩信无字。后人称韩信字重言,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