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又名什么城武汉的别称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武汉又名什么城武汉的别称有哪些,第1张

武汉又名江城。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大武汉、九省通衢、东方芝加哥,是湖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除此之外,武汉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武汉又名什么城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吴黄武二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_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

关于武汉“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为“江城”。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武汉,也被称为江城,座落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根据考古发现和记载,人类五千年前就居住在这里。这个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

这个古镇的旧址位于黄陂县,这是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商代的第一个城市。东周时期(公元前770-221)武汉被楚国统治很长一段时间。因而,楚国文化成为了今天武汉文化的基础。

由河流划分,武汉分为武昌、汉阳、汉口镇,它们的历史、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各有不同。

武昌

武昌是在三国初期建立的。吴国准备和蜀国争夺荆州,并且将吴国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到了鄂县,改名武昌。旧时武昌拥有先进的手工业,例如造船、冶金、铸造硬币、青瓷和白瓷制造业。值得一提的是自三国开始黄鹤楼的兴与衰。这座塔的每次修缮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特点,说明了武昌的历史文化转变。

汉阳

汉阳的名字是和汉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阳(相对于阴)表示山的南面,河的北面。汉阳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位于龟山的南面汉江的北面。这个名字是在隋朝606年改名自汉津。汉阳在唐朝年间(618-917)迅速发展。汉阳,尤其是鹦鹉岛(鹦鹉洲)地区一直是长江中游商人的贸易中心,有着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

汉口

历史上,原与汉阳相连,是汉阳县属地,直到明朝1474年。在当时,汉江改道,在龟山的北面山脚下汇入长江,分离了两个城市。之后汉口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贸易口岸,在名声上和发展速度上大大超越了武昌和汉阳。

当代武汉

武汉在中国现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约在17世纪,汉口就像“东方芝加哥”,位列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在它1861年开放为通商口岸之后,汉口成为了最大的内陆贸易港。很多国家,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和日本都在这里设立了租界,其中大部分设立了领事馆。

后来,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曲,这标志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1926年,武昌、汉口和汉阳合并成了现代的武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被批准为命脉工程和冶金工业城市。八年后,第一个横跨长江承载公路和铁路的双层大桥通车了。

江城。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中华人民共和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

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武”与“汉”。

明朝时,明宪宗将汉水改道入江。汉口一跃为长江沿岸商镇中心。明崇祯八年,于硚口至下乞建长堤,得名“袁公堤”。

此后汉口居民日增,到清朝嘉庆年时,汉口人丁增至3万户,但在行政区划上仍隶属于汉阳县。故此,早期的“武汉”概念实乃“武”与“汉”的合称。“武”指武昌、江夏,“汉”指汉口。两者虽在地理上毗邻,但却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行政单位,需与后来的“武汉市”概念加以区别。

武汉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所谓“文明”,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同于文化。

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达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

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楚人认为自己是日神远裔,火神嫡嗣,日火皆为赤色,故而尚赤。但楚王族是祝融(中国神话中的火神)后裔于史有载,尚赤之俗源远流长。

主要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 “黄鹤楼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有关。

726年冬天,26岁的李白来到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认识了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在孟浩然的介绍中,李白与唐前宰相徐圉师的孙女徐结婚,定居安陆。 “徐翔功家看到邀请,妻子成为孙女”(《上安州裴长史书》 )。 之后,徐先生为李白生了一子一女,李白也在安陆断断续续住了十几年。

长江畔的黄鹤楼,是千年名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许多诗人骚客吟诗作画的地方。 李白来黄鹤楼之前,另一位诗人崔颢问:“日暮乡关在哪里? 让烟波江为难人”的千古名文。 李白不服,还作了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诗篇。 

那是送孟浩然时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面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只看长江空之流”这句话,至今还在流传,很了解人口。除黄鹤楼外,李白游历武汉其他地方,交友,留下了《江夏行》《江上寄巴东故人》《江夏送张丞》《江夏别宋之悌》《江夏送友人》《送二季之江东》《赠张公洲革处士》等多首诗。 李白的诗篇江夏,今天在武汉市南部的江夏区。

再次访问了故乡,李白心里没有喜悦的心情,特别沉重。 听到黄鹤楼传来的悠悠笛声时,写了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为了移民去长沙,往西看长安就看不见房子了。 黄鹤楼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 」在这里,李白用的“江城”指武汉,是武汉被称为“江城”的第一个由来。 随着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我习惯了把武汉称为“江城”。

幸运的是,李白到达白帝城(现在重庆奉节)时,朝廷在关中发生了干旱,赦免了天下。 李白的处罚也赦免了。 李白大吃一惊,马上登上船的东下江陵,说:“朝辞白帝彩云之间,千里江陵一天就还。 两岸猿人声不响,轻舟已过万重山。 ”。

当然,武汉可以称为“江城”。 当然,大小河流湖泊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最长的长江,浩浩荡荡地流过武汉。 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也在陕西省和湖北省流动后,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引进了长江。 另外武汉有很多湖,共计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 武汉最大的城中湖汤约翰逊湖,面积约为杭州西湖的8倍(西湖湖面面积为638平方)。

数据显示,武汉总水域面积达2217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1%,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武汉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倍。由此,武汉被称为“江城”,名副其实。

武汉又名什么城武汉的别称有哪些

武汉又名江城。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大武汉、九省通衢、东方芝加哥,是湖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国务院批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