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何人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根据已有文献的记载,最早做二十四节气的,应该是伏羲,据今已经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据今6000年的轩辕时代,开始有《夏小正》这样的古历书,而《黄帝内经》也多候、气、时、岁的记载。至春秋晚期,《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有二分、二至、四立、雨水、惊蛰、小暑、白露、霜降等节气名称。到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二十四节气全名。
实际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天象、气象、物象以及农事活动现象等进行长期反复地观察、探索总结的劳动成果。
二十四节气源于黄河流域,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有人曾诗意地形容一个节气就如同天地的一次呼吸。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确立在中国众多的古籍中都有伏羲作历度、定节气、造甲历的记载。如《古微书》中说:“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通历》记载:“太昊始有甲历。”《春秋内事》有“伏羲氏建分八节以应天气”之说。由此可见,以伏羲为代表的上古前圣是公认的节气文化的创立者。
最初先民们从观察“物候”入手,就是根据观察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现象,从而掌握节气气候特征。大约在距今6000年的黄帝(轩辕)时代,已初制“物候历”。其内容大概是:“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伯劳鸟是夏至来冬至去,青鸟是立春来立夏去,丹鸟是立秋来立冬去……”
较早的古历书《夏小正》,全书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详细内容。
不久以后,人们发现以物候来掌握节气气候还是显得粗放和不稳定。于是便求助于对天象的观测,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找出了星象和节气变化的规律,如《吕氏春秋》中记载有关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描述:“斗柄东向,天下皆春,南向天下皆夏,西向天下皆秋,北向天下皆冬……”
《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到了距今2700多年的周朝、春秋时期,人们意识到日照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古人利用圭表实测日影,将每年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这两天便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开始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后来到了西汉《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如立春称为正月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亦是分界点,春分之后昼开始变长,秋分之后夜开始变长;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物候(1)立春
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候,鱼陟负冰。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2)雨水
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先祭而后食。
二候,雁候北;自南而北也。
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3)惊蛰
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4)春分
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5)清明
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花;鴽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6)谷雨
初候,萍始生。
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7)立夏
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8)小满
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9)芒种
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10)夏至
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调,蝉也。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11)小暑
初候,温风至。
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候,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12)大暑
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
三候,大雨时行。
(13)立秋
初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14)处暑
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
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寒也。
三候,禾乃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15)白露
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一日:大曰鸿,小曰雁。
二候,玄鸟归;燕去也。
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16)秋分
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坯,音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三候,水始涸。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17)寒露
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
三候,菊有黄花。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18)霜降
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
二候,草木黄落;阳气去也。
三候,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19)立冬
初候,水始冻。
二候,地始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蜃,蚌属。
(20)小雪
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而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将。
三候,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21)大雪
初候,鹖鴠不鸣,鹖鴠,音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一阳而交也。
三候,荔挺出。荔,一名马蔺叶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22)冬至
初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
二候,麇角解;阴兽也。得阳气而解。
三候,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23)小寒
初候,雁北乡;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候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
二候,鹊始巢;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
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鸣也。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24)大寒
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
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四、二十四番花信风小寒时节: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时节: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时节: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时节: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时节: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时节: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时节: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时节: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为什么有“三伏天”的说法?2014三伏天的起止时间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以下是我整理的为什么有“三伏天”的说法?2014三伏天的起止时间,欢迎阅读。
一、为什么有“三伏天”的说法?
1、伏天是什么意思?
古籍记载:“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夏至是极阳之点,阳极生阴,所以有“夏至一阴生”之说。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夏至阴生,但毕竟此时阳气太盛,所以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伏”由此得名。
也有说法认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应五行中的木、火、金、水。五行关系中火克金,夏季火旺,对金克制严重,所以金对应的秋天就要潜伏一段,积蓄力量,直到金的力量足够与火抗衡了,才进入秋季。而之前潜伏的这段时间就称为“伏天”。
2、伏天为什么又叫三伏天?
伏天,因为分为初伏、中伏、末伏,所以也被称为“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需要了解的是,每年三伏天的入伏时间、三伏天的时间不尽相同。而这个不同,是由三伏天的确立规则有很大关系。
3、三伏天的起止时间
三伏天的确定,有这样一句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
意思是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这段时间,为初伏。
而末伏,则是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之间的这一段时间。
又因为,两个庚日之间相差十天,所以头伏、末伏的天数都是十天。
至于中伏,指的则是头伏和末伏之间的这段时间。具体来说,就是从夏至日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直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中伏,有时候是十天,有时候则可能是二十天。
也就是说,三伏天的天数,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则是40天。
二、2014年的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2014年6月21日,节气夏至。
2014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8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8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8日,所以,2014年的伏天,是从2014年7月18日开始的,这天开始,进入伏天。头伏,也就是2014年7月18日———7月27日这十天
2014年8月7日,节气立秋。
而2014年8月7日立秋节气这天,正是庚戌日,也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则到了8月17日。也就是说,2014年的末伏,为2014年8月7日———8月16日这十天。
也就意味着,中伏天,是2014年7月28日———8月6日这十天。
而2014年的整个三伏天,为2014年7月18日———8月16日这三十天。
三、三伏天和大小暑节气有啥关系?
不少朋友因为不太明白三伏天是咋确定的,经常把小暑、大暑节气当做是三伏天的起点,其实这是不对的。
24节气中的小暑、大暑,虽然是表示夏季炎热的节气,但从上面的解说来看,三伏天和大小暑节气并没多大关系。
但是,每年三伏天的这段时间,又和小暑、大暑时节有相当长的重合期。
比方说今年2014年,阳历7月18日开始入伏,标志着三伏天正式开始;而小暑节气是7月7日,大暑节气是7月23日,伏天和大小暑时节,重合了二十来天。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是什么意思1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中文名:处暑
外文名:Stopping of Heat
代表寓意:表示炎热暑期即将过去
气候特点: 气温下降,秋老虎,雷暴
季节: 秋季
时间: 每年8月23日前后
太阳位置: 太阳到达黄经150度
前一节气: 立秋
后一节气:白露
风俗活动:放河灯、开渔节、泼水习俗
风俗食物:吃鸭子
农事活动: 抢收抢晒
养生:滋阴润燥
三候: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属性: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是什么意思2处暑时节如何养生
处暑,是24节气中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字意为躲藏、终止的意思,“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的意思,就是炎热的暑天终于结束了。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说,处暑时节,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农作物即将成熟。
处暑过后,天气发生变化,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昼热夜凉的气候,使得人体阳气收敛。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秋天对应五行金,五脏对应肺,所以处暑时节的养生保健应该与此相关。
一、处暑保健可多借助梨、百合等食材
处暑时节,很容易出现口干、鼻干、干咳、痰少、便秘,皮肤皱纹增多,甚至乏力、消瘦等肺燥津亏之象。必须“燥则润之”。
从饮食方面来讲,梨和百合是最好的食材。
据《本草纲目》记载,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中医认为梨味甘、微酸,性凉,可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并有利尿、通便、解热等作用。
所以,在处暑时节吃梨,对于养肺生津,缓解秋燥有很好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梨性寒凉,一次不要吃得过多。
另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百合有“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之效。中医认为,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可以润肺止咳,润燥清热。
二、保持情绪稳定,切勿急躁
今年立秋时节是在下午,好像是为了验证“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狗”这句话,秋后热席卷各地,部分地区的高温甚至赛过了夏天。
在这种情况下,更要维持情绪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才能保生机元气。
三、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
处暑时节,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秋乏”随之出现。这时候,更需要充足的睡眠来消除疲劳,使大脑、身体得到充分休息。
四、适时增减衣物,护住要害部位
处暑时节,天气变化比较明显,一定要注意根绝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不要着凉,也不要热伤风。
这个时节,肚脐部位因为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所以一定要防护得当,以免寒气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疾病。睡觉时更盖好腹部。
五、避免邪气入侵
处暑时节,秋分渐凉,早晚时分已是凉意习习,更不要说深夜黎明了,那时候的凉风如果侵体,很容易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还可能导致腹泻、胃炎和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所以,这时候睡觉时,最好不要再开空调、风扇,也不要在窗户底下睡觉,以免邪气入侵。
处暑有什么特征
处暑有什么特征,处暑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流传着很多关于处暑的传说与禁忌,处暑也有很多的民间习俗我们可以去了解,以下看看处暑有什么特征。
处暑有什么特征11、秋老虎
处暑虽然在立秋之后,但在处暑尾声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样的天气被称为“秋老虎”。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
2、气温下降
每年8月底到9月初,气温走低是处暑节气其中一个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同时也受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的影响。
3、秋高气爽
处暑之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因此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由于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是很适应,很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4、雷暴活动
处暑节气里,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我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且以绵绵细雨为主。
处暑节气有什么特点
不同的节气有着不同的节气特点。处暑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热到此为止了。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大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说,大暑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到了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
处暑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出现,使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率先开始进入秋季。而在我国华南,尤其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最高气温还时常高于30°C,人们还会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
处暑有什么特征2处暑属于哪个季节呢
处暑其实是一年24个节气里面的一个,算是第14个节气,一般处暑节气时间大概在每年8月23日前后,处暑节气到来意味着正是进入秋天了,证明是炎热暑天结束了。
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
处暑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着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
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度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度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度、华南东部高于35度的天气出现。
处暑有什么习俗
1、出游迎秋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2、放河灯
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3、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4、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处暑如何养生
1、益肾养肝多吃咸
处暑节气,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
2、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
3、早晚添衣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4、护肠养胃
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治疗、尽量不喝酒、避免冷饮冷食、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的药物之外,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种不良习惯。
处暑吃什么食物好
1、莲子
有补肾、健脾、养心、安神、抗衰老的作用。用莲子配白茯苓、怀山药、糯米、白砂糖等蒸煮成糕,每日服用,有益寿之效。
2、银耳
可以润肺止咳、生津养阴,还具有消除肌肉疲劳、健脑防衰的作用。
3、苹果
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适合在贴秋膘的季节食用。
4、山药
能清心安神、补中益气、助五脏、强筋骨,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
5、西洋参
可抗疲劳、抗缺氧,秋天人们会出现阴虚少气、口干口渴、萎靡乏力的情况,在煮粥或炖肉时放入一些西洋参,不仅能镇静防秋燥,还能温和滋补。
处暑有什么特征3处暑的来历
晚来有月升起,初觉夜风微凉。
一湖秋水寂寂,无边蒹葭苍苍。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秋季第2个节气。
二零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即丁酉年七月初二,六点二十分零九秒,为处暑的准确时间,太阳到达黄经15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秋意冉冉,从而开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的时节。
“立秋处暑天气凉”,“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一场秋雨一场凉”,这是处暑节气的特征,更是千百年来民间总结出的谚语,饱含智慧。
处暑气候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这是白居易在《早秋曲江感怀》中所感。
处暑前后,冷空气南下次数开始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秋色在天地万物间渐渐弥漫开来,这时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一幅“牛吃河边草,我观天上云”的闲适美景。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
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古人称之“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之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
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民俗
吃鸭:处暑送鸭 无病各家
处暑应该吃什么
处暑节气,民间有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
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等,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秋游:秋高气爽 迎秋赏景
处暑去哪游玩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而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悼念逝者 祈保平安
处暑风俗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按时间先后排序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霜降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进入此节气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前后。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二十四节气是何人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本文2023-10-19 13:44: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