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究竟开放到什么程度,敦煌一座遗址有何真相?
一直以来,谈及古代王朝,有一种负面评价,即“暴秦、烂汉、脏唐、弱宋、丑明、奴清”。所谓脏唐,一定程度说的是唐朝男女关系的过于开放,比如李治娶了李世民的妃子武则天,李隆基抢了儿子的媳妇杨玉环等,但这些是上层社会的乱搞,历朝历代都不干净,比如元清贵族的很多婚娶陋习,比唐朝要脏的多,因此关键要看民间风气如何。
那么,唐朝民间到底又开放到什么程度呢?敦煌发现一座遗址,解开了真面貌,这种开放的程度,让现代人可能都要瞠目结舌,以至学者感慨唐朝太开放了,令人感觉不可思议。
1900年,在甘肃敦煌市(如今酒泉下辖县级市)的莫高窟里,道士王园箓发现于莫高窟17窟藏经洞遗址,随后发现了大量唐代古籍文物。可以说,敦煌出土的古籍,每一本都令人动容,是无比珍贵的资料。让人遗憾的是,其中很多被王园箓贱价卖给了英法德日美等欧美文物贩子,导致中国敦煌文书大量遗失。
不过,幸运的是,莫高窟中还有大量文书没有被发现,从而逃过一劫:1944年在莫高窟土地祠塑像中,1965年在莫高窟122窟窟前又续有发现,发现了大量唐朝经典古籍。除了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唐朝官方文书、私人文书等(如契约、诉状、籍册、书仪等),给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其中,有一些资料极为有趣,反应了唐朝男女开放的程度,至今读来仍让人感慨万千。
众所周知,在近代恋爱自由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中国人的婚姻是由长辈意志、政治捆绑或门当户对的经济条件等决定,根本不可能存在“情感对婚姻”的重要性。真若离婚,也只是男人一纸休书,让女人从此声名狼藉,女人很难主动离婚。
然而,从敦煌文书中却可以看到,当夫妻感情不和时,无论哪一方都有权提出离婚,这就是所谓唐朝的“和离”。而且,这种“和离”之后,女人不会受到社会道德、官方法律等歧视。所以,“和离”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敦煌文书中,就有十余件唐朝离婚文书,比如离婚文书名称为“放妻书”“夫妻相别书”或“女人与丈夫手书”等。
在《留盈放妻书(年代不详)》中,先讲述了夫妻感情很好,所谓“生前相守抱白头,死后要同于黄土”,但很快就出现婚姻危机,“何期二情称怨,互角憎多”,于是在乡老见证之下,夫妻双方解除婚姻,“夫则任娶贤女”、“妻则再嫁良媒”,立契为证,从此互不干扰。
唐朝较为平等的婚姻关系,折射出的是社会风气和两性关系的开放。敦煌文书中的记载,也佐证了这一点,唐朝男女关系的确比较开放。
《敦煌乡百姓康汉君状》是一诉状,讲述的是敦煌乡康汉君,向官府申诉,自己弟弟被吐谷浑人掠走,希望官府主持公道,将弟弟找回来。从这一点来看,唐朝官府还是很有威望的,也为百姓做过实事,所以康汉君才会申诉。
康汉君的这个弟弟,到底是什么人呢?其实,只是一个不知父亲是谁的“孽子”!原来,康汉君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却“不守妇道”“寡居生子”,由此生下了弟弟。
让人无语的是,关键诉状中有这么一句话,揭示出康汉君母亲的荒唐生活:“阿娘不知共谁相逢”!如果康汉君母亲只与一两个男人共度云雨,自然能知道孩子父亲是谁,关键是太多了,所以“不知共谁相逢”。
敦煌乡的一介村妇,都能这么放得开,而且还被社会所接受(诉状中正大光明写了出来),可见唐朝开放程度,绝对令人惊叹。如果放眼整个大唐,又何等旖旎?
除此之外,敦煌文书中还有一些开放记载令人叹为观止,就如同现在的男女关系秘籍。
敦煌文书《攘女子婚人述秘法》中,不仅有女子如何取悦丈夫,还有男子如何取悦妇人,或者如何泡妞,甚至还有更直白的秘诀——男女如何私通的各种土法,比如:
凡男欲求女妇私通,以庚子日,书女姓名封腹,不经旬日,必得;凡男欲求女私通,以庚子日书女姓名烧作灰,和酒服之,立即效验。
或许因为世道太乱,世人太开放,所以敦煌这个小地方,竟然也流传了“反外遇”的秘籍,就是如何判断妻子出轨的办法,与如今高明的情感文章几乎没什么区别,比如:
知妇人造事有外夫者,取牛足下土,着饮食中与妇人吃,时令夜间唤外夫名字;妇人别意,取白马蹄中土,安妇人枕下,勿使人知,睡中自道姓名。
对于大唐而言,敦煌尽管是沟通西域的要道,但总归只是一个小地方,但就是这样的小地方,甚至村民却都有如此精彩的生活,可想而知大唐的开放程度了,绿帽子可能满天飞吧。
或许正因如此,所以唐朝人才对李隆基夺儿子媳妇的行为见怪不怪,才对李治迎娶李世民妃子武则天的行为极为包容,玄奘徒弟辩机才敢私通高阳公主(房遗爱妻子),才会出现鱼玄机这样的情欲女皇这一切,都是因为唐朝社会太开放了!相信唐朝人穿越到了现代,会非常快的适应这里的情感世界吧。
所以,别总以为中国人情感含蓄,只是他们没有读懂大唐王朝而已。
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市和酒泉市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统称敦煌汉简。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1世纪),其中以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早期简居多。
敦煌汉简的形制大致与居延汉简同,主要有简、牍、觚、_、封检等。敦煌汉简中官、私文书居多。官文书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品约、符、传、例行公文及各式簿籍,私文书有买卖契约、书信等。
诏书以玉门花海出土的遗诏字数最多,全文凡133字,抄在一件木觚上(同一件木觚还有其他简文79字),内容完整,未见于史籍。律令有捕律、"击匈奴降者令"等。捕律涉及对放弃亭守、投降、杀降者的处分,"击匈奴降者令"涉及斩首捕虏论功拜爵赐金钱的具体规定。司法文书如"言律曰畜产相贼杀,参分赏,和。令少仲出钱三千及死马骨肉付循请平"。引用适用法律并明确论决结果。品约有守御器品和烽火品约。守御器品是关于配置防御器具品种、数量的规定,今见如"郡、都尉、候障、亭燧守御器品"。烽火品约是关于燔举烽火信号的具体规定,今见如"敦煌郡烽火品约"等。
例行公文包含下行、平行、上行公文,今见如"十二月癸丑大煎都候丞罢军别治富昌燧,谓部士吏写移书到,实籍吏出入关人畜车兵器物如官书,会正月三日,须集移官各三通,毋忽如律令"。为下行公文。例行公文有特定的体式。常见簿籍有吏卒名籍、出入关致籍、兵簿、守御器簿、廪食簿、日迹簿等。官文书中还有文书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封检题署、邮递记录等。这些文书有许多在当时无疑已转化为档案。
l00年的历史中,莫高窟的石窟在10多个朝代的众多统治者手中不断修缮、添 新,也不断倾塌、毁损。总体来说,经历了冰下几个阶段。(1) 初期。十六国时期是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诞生期。
公元366年,前凉的乐傅 和尚在鸣沙山崖面上揭开了莫高窟艺术的第一页。这一时期的石窟内容以弥勒菩萨、禅定佛、说法佛为主要遗像。 它们沉思俯视,奉悯下界,很具有时代特征。北魏时期是石 窟艺术的大发展时期。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河西地区,并设置敦煌镇。这一 时期的主要窟型是有人字坡顶和中心塔柱的“塔庙”(或叫“支提”)窟,壁画内容除本生故事外,多以千佛为主要题材。西魏灭<之后,北周统治敦煌20余年,其统治者宇 文氏尊经重儒,宇文邕还曾经念佛,这使得敦煌的石窟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现存北周时期的洞窟内容丰富,描写细腻,人物渲艺术手法多样,在技巧上充满探索精神, 为丰富石窟艺术的表达能力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探索。(2) 鼎盛期。隋朝的两个皇帝隋文帝、隋炀帝都十分信佛,把佛教尊为国教。
隋 文帝杨坚还诏令全国凡破坏佛像者均以“恶论”,从而增加了石窟造像的威严,也使 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唐贞观十六年(646),翟思远一家修造的今编第220窟建成,这是 莫高窟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武则天时期,由于她笃信佛教,再加上不断对西域用兵,从上到下为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t会基础,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从神 龙元年(705 )到建中二年(781)是盛唐时期,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为了维持西 北地区的安定,唐朝大大加强了河西的保卫力量,仅玉门、安西、敦煌三地就屯兵1。45 万人。当时的将军、都护、军使出兵西域,都带着许多文士、诗人、歌童、舞女、医人、星相术士、画匠、织工等各类随军服务人员。
于是,内地的新画风、新技法在莫高 窟有了直接的体现。 莫高窟的中唐时期称为吐蕃时代。吐蕃时代壁画塑像在精致细腻方 面是盛唐艺术的发展,笔墨精湛,线描造型的准确、生动都应是唐代艺术向深度发展所 取得的成就。
晚唐开凿的莫高窟石窟现存60个,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较吐蕃时代有一些差 异。首先,出现了大幅的《劳度叉斗圣变》,这是沙州民众推翻吐蕃统治的喜悦心情的直接反映。 其次,《维摩诘经变》中吐蕃赞普的形象从壁画中消失。
再次,经变中以汉 族世家豪族的夫人子女代替了蕃装人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3) 衰落期。五代时期莫高窟的艺术风格是晚唐的继续。五代的壁画比较粗旷, 特别重视笔、墨、色彩的结合效果,所谓“焦墨其中略施微染”的画法被广泛应用。
西 夏在莫高窟的早期做法是改修前代洞窟,其画风受甘州和西州回鹘画风影响较大,壁画 218上的人物造型和装饰纹样,与伯孜克里克石窟的壁画十分相像。
元朝统治者也笃信佛教,当时全国比较流行萨迦派的金刚乘。因此,莫高窟现存的元朝石窟几乎都属于风格迥异的金刚乘藏密画派。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后,封闭了甘肃酒泉西面的嘉峪关,繁荣 近1200年的敦煌莫高窟艺术宣告结束。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如下: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唐朝究竟开放到什么程度,敦煌一座遗址有何真相?
本文2023-10-19 13:54: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