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浅解 第五回 人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神农本草经》浅解 第五回 人参,第1张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最早的本草典籍,换句话说它就是最早的《中药学》,不过与现代教材《中药学》相比,内容略有差异。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与《伤寒杂病论》时代相近,笔者因发现研读《伤寒论》时以现代中药学的知识很难解释一些伤寒论中的方药疑问,反而从《神农本草经》中能找到更为合理的解释。所以利用闲暇时间将《神农本草经》稍作整理以求提高中医业务水平,同时也希望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中医本草著作的原貌。

 因《神农本草经》原书已佚,现存的版本是由《本草经集注》、《政类本草》等后世本草书籍中辑出,版本繁多,药品的顺序及对上、中、下品的分类各异,本人以日·森立之辑本的《神农本草经》为底本进行阐述。如有错漏请帮忙指正。

人参

 人参,一名人衔,一名鬼盖,味甘,微寒,生山谷,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译文:人参,又名人衔、鬼盖,味道略甜,药性偏寒,产于山谷中(有其他版本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产于上党地区的山谷),人参的疗效能补养五脏,安定精神,清除惊悸,祛除邪气,增强视力,开达心窍,增长智慧。长期服用能使身体轻健,寿命长久。

  按:人参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与大家普遍认知不同,著名的东北人参其实并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人参,东北人参走上历史舞台那是明代之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人参产于上党地区。在明代中叶之前中医使用的是上党人参,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上党地区的人参逐渐消失,此后辽参和朝鲜人参才取代了上党人参的主导地位。明代之前历代医家都认为上党人参要优于辽参和朝鲜人参。

 《说文解字》一书中人参既“蓡”,参与蓡是通假字,同时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明确了汉代的人参产地在上党(是秦代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古地名,汉代,上党郡范围缩小,分置出 乐平郡 ,后演变出 辽州 (今晋中东南)),曰:“人蓡药艸,出上党,从艸浸声。”

  艸,同草,中医约定俗成的写法,在我幼年跟随祖父抄方时,甘草都是写成“甘艸”,药房也都能看懂。估计现在的年轻一代知道的不多了。

人参时代的演变

  晋代的《名医别录》记载人参产地的范围是从上党到辽东。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人参的优劣顺序依次是:上党>百济(地名)>高丽(辽东)

  宋代寇宗奭的《本草衍义》记载当时医家所用多为高丽人参,但效果不如上党人参,不过在宋代上党地区的人参已经很稀少,价高而且难得。

  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记载了多种人参,有紫团参、白条参、黄参、高丽参、新罗参,并且认为黄参(辽参)功效最好。可见当时上党人参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在当时人参已经全部使用辽参了,上党地区的因人发现人参对土地的耕种有害所以不再种植人参。上党地区的人参彻底退出中药界。

从性味里的微寒来看,我觉得这里记载的人参应该不是我们现在的东北人参。至于是哪种人参,我进一步考证中。

关于人参的一些硬核知识

  由于人参价高,名气又大,用参来做文章的人又多,造成老百姓可能对于人参的一些基本知识都经常混淆不清,我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中药中带有参字的药味实在太多了,比如西洋参、玄参、苦参、太子参、南沙参、北沙参、党参等等。但叫“人参”的一定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其余的参与人参虽有名称相近,但药效完全不同,不要“爱屋及乌”哦!

  其次关于人参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我也总结了一下:

 (1)高丽红参:五加科植物人参,产至朝鲜半岛的6年生栽培品经蒸制、成型后的干燥根及根茎。

  (2)园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质量较优的名为“扒货”。

  (3)生晒参:把鲜参清洗干净后,用烘干设备,烘干的人参。可以包括园参、山参、野山参、林下参等人参种类。

  (4)林下山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人参,习称“籽海”。

  (5)白参: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生晒参。另一种又可以称为“糖参”,是将鲜园参置沸水中浸烫后取出,用针将参体扎刺小孔,再浸于浓糖液中2至3次,每次10至12小时,取出干燥。

  (6)红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习称园参)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及根茎。

  (7)野山参:自然生长于野山丛林,每枝形态均各不同,部分类似人形。

  (8)移山参:是山参的一种。移山参分“山移”和“家移”两种,且具有野山参部分特征的人参。

  (9)高丽参:又叫朝鲜人参。其原植物与国产人参相同,原货中有皱皮走浆的则作“白高参”。

  最后对于人参的功效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人参“大补元气”的功效在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之前并未有提及,包括在明代早期也没有,但清代之后,几乎所有写到人参都会提到补元气之说。

  我用来总结了!

  老百姓别被一大串的“参”类称呼给弄得晕头转向哦,简单来说体质

  人参的产地自古至今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的,东北人参是在明代之后才成为主流的。如果你的医藉是明代之前,那方药中用的人参就不一定是当今的人参,《伤寒论》中的人参几乎可以肯定不是辽参,同行可参详。

1、《神农本草经》:“龟甲。味咸平。主漏下赤白、破症瘕核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一名神屋,生池泽。”

2、梁·《名医别录》:“龟甲生南海池泽及湖水中。采无时。”

3、陶弘景日:“此用水中神龟,长一尺二寸者为善。厣可供卜,壳可入药,亦人仙方。当以生龟炙取。”

4、五代·韩保升曰:“潮、江州、交州者,骨白而厚,其色分明,供卜。入药最良。”

5、《大明本草》曰:“卜龟小而腹下曾钻十遍者,名败龟板,入药良。”

6、宋·苏颂曰:“今江湖间皆有之。入药须用神龟。神龟板当心前一处,四方透明,如琥珀色者最佳。其头方脚短,壳圆腹白者,阳龟也;头尖脚长,壳长版黄者,阴龟也。阴人用阳,阳人用阴。今医家亦不知如此分别。”

7、明·《本草蒙筌》:“龟甲味咸。深泽阴山,处处俱有。得神龟甲版为上,分阴阳取用才灵。杀死煮脱者力微,自死肉败者力猛,祗取底版,悉去傍弦。”又曰:“秦龟产秦地山中,大小无定,甲板主湿痹体重、四肢挛踡。鸯龟,一名呷蛇龟,腥臭食蛇,陆地常有,身狭尾长色黑,大木能登。(音夷)乃山龟,极大,人立背上,可负而行,其甲系**通明,俗谓龟筒,堪为器皿。虐龟一名鄂龟,高山石下生,嘴如鄂鸟;能治老虐无时发。绿毛龟蕲州出产,浮水面绿毛鲜明。”

8、李时珍日:“……陶言厣可供卜,壳可入药。则古者上下甲皆用之。至月华始用龟板,而后人遂主之矣。”

9、《本草从新》:“龟板大者力胜,自死败龟良。”

《图解神农本草经》是为了使《神农本草经》这部医学圣典以最全面、完美的方式呈现,以适合现代人的阅读品位和具有最大的实用价值,对原著《神农本草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编辑创新。文字方面:首先,以清代顾观光的《神农本草经》辑本为底本,结合目前流传的多种版本做出译文,并根据史学考证和现代医学研究,本着实用的原则对其做出现代释名,并对其药效进行具体阐述。其次,从《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多部医书中摘取药方对每一味药进行补充,具体表现在“治疗方剂”板块,还特选其中63味药,立足于它们与古代文明的衍生关系,以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专题形式对原书进行补充、丰富,为《神农本草经》增添了意蕴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图版方面:对每味药用四幅图进行阐释,一幅古本线描图对应原经文,增添了该书的古典韵味;一幅切片摄影图表现药材的现代释名,摄影方便读者生活中对药材的辨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幅彩绘图与药材的正文解说文字相映生辉,不仅方便自然爱好者按图索骥,在野外探寻药趣,还具有非常美好的观赏价值;还有一幅优美逼真的人物牵线图形象表现每味药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具体疗效,清晰直观、别出心裁。希望此书能对《神农本草经》的进一步研究和传播起到一定作用。

书中有:

1360幅,精美准确,完美呈现药材性状。

365幅人体牵线图,形象直观,全面图解药效特点。

63个专题,图文并茂,加强《本经》古典特色。

1500余剂处方,简单易行,增添《本经》实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浅解 第五回 人参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最早的本草典籍,换句话说它就是最早的《中药学》,不过与现代教材《中药学》相比,内容略有差异。  《神农本草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