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古代名字叫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广西桂林古代名字叫什么?,第1张

桂林,别名

八桂、桂州、始安、静江。

初设于公元前214年,位置约在今广西一带,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桂林郡之所以取名桂林,与境中多桂树有关。

考诸典籍,“桂林”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其《海内南经》有“桂林八树,在番隅东”的记载。“桂林”之名,始于秦代,桂林郡因当地盛产玉桂而成名。

苍梧古国。先秦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分属西瓯、骆越。广西境内最早的古国,见诸文献记载的是苍梧古国与中原的尧舜同时存在,苍梧古国的分布范围主要在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广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广西的西北部和东部地区。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

苍梧古国。先秦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分属西瓯、骆越。广西境内最早的古国,见诸文献记载的是。苍梧古国与中原的尧舜同时存在,苍梧古国的分布范围主要在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广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广西的西北部和东部地区。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与西瓯、骆越方国同时存在的句町国,也是壮族先民建立的方国实体;句町国位于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交界处。岭南地区历史上在中原史籍记载中着墨极少,一直被后人以“化外之地,瘴疠之乡”一类词汇描述。不少人认为岭南文明的开始,是在被秦始皇五十万大军征服之后,当地土著“百越人”(岭南先民)才从蒙昧的原始氏族部落阶段一跃跨入封建社会。考古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出土的大量文物实证表明,岭南地区存在过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先秦时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70万年以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此劳作生息。距今10万―2万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区活动着的古人类"柳江人"已进入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社会初期。距今2万―1万年前,生活在广西的人类以"麒麟山人"为代表,已学会制造和使用钻孔砾石和磨尖石器刃口。距今1万―6000年前,古人甑皮岩人走出石灰岩洞与大山河谷,向平原和滨海地区发展,开始定居生活,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距今约6000―3000年前,广西跨入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氏族时期。距今3000年左右,广西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 越骆,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它们存在一千多年,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传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瓯、骆越人创造的。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骆越人和苍梧人、西瓯人一起,在我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今南宁市范围,发掘出了骆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处贝丘遗址,从中出土了一万年前原始石磨盘、石杵、石磨棒等稻谷的脱壳工具,其中南宁市亭子圩遗址出土的这类工具,经C14测定为11000年。年代仅次于湖南道县壮族苍梧部祖先留下的12000—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万年县的一万年稻谷遗址早1000年。到了骆田时代,骆越人对境内的田畴整治已经卓有成效,已经会根据潮水的涨缩选择田块。今天,整个华南无论哪个民族,都以大米为贵,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饭,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饭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汤圆系列、米糕系列、米饼系列、米花系列、饮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肠系列等12个系列,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副食的猪鸡鸭鹅,也是大米的转化物。从旱地农业地区移居岭南的汉族等民族,也都放弃了麦类的种植,和壮人一起在餐桌上享受壮族祖先创造的稻作文化。骆越人的这一大贡献,与日月齐光。

  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制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势,脊梁与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狮,身上饰以稻穗文,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正是骆越人对稻作文化贡献的特别标记。鼓面上的太阳纹告诉我们,骆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得,公元前他们就能够在鼓面上表现出分割圆法。分割圆法被认为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民族最高科学水平的标志,从记载上看当时世界上只有汉族和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能分割圆,人们没有想到壮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骆越人制造的镦、圆形器、牛首提梁卣、钟、靴形钺等青铜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设计精巧,卣纽和卣腹上四头圜眼圆睁的水牛头,堪称一绝。

  骆越人的生产工具别具一格,其早期的带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是典型的越人产品。所铸造的铜钺类包括靴形钺、扇面钺、风字形钺、铲形钺、圆头形钺等,形状多变、精巧实用,表现了骆越人的聪明才智。其所制造的大石铲为国内一绝,长舌形,束腰,边沿加工精细圆润,束把处有边牙,以便绑牢。最大的长60多厘米,宽20多厘米。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设计独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战国铜棺,合浦鸭首流铜魁、凤凰形铜灯、人足形铜盘等,都闪耀者骆越人智慧的光芒。

  花山文化是骆越人创造的世界闻名的艺术画廊,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绵延200多公里,另有5处分布于左江流域的凭祥市、天等县等处。共有84个地点,183处,287画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红色,平涂成投影式(鬼影),皆两臂弯肘上举,半下蹲成骑马式,犹如蛙泳之状,整个画面呈欢歌狂舞之态,震动人心。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除了蛙神形象,还有奔犬、鹿、鸟、铜鼓、铜锣、星星、太阳等形象。其产生年代上限在战国,下限在西汉,长达700多年。少量为后世仿制。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宁明县的花山崖画,壮话叫做岜莱(Byaraiz),岜意为山,莱意为花纹。因其规模最大,故以之代表整个左江崖画。花山崖画和世界各地岩画相比,有显著的特色。其蛙神形态不仅整齐划一,而且绵延700多年而不改,比较罕见。宁明花山画面高40多米,宽长达170多米,就一个“地点”(世界岩画规则,画面边沿外500米内无画为一个“地点”)的面积来说,堪为世界之最。此画面尚可辨认的人物形象达1300多个,所有的大小图象加起来达4万多个,世界少有。花山崖画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这样大规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艺术珍品,堪称一绝。

  花山崖画不是静态古老文化,而是活态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间。至今在古骆越北界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凤山一带,还保留有“蛙婆节”,祭祀民族图腾蛙神。节日里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头套,跳跃之状酷似花山崖画上的动作,其他地方民间流传的一种师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家们把花山人物形态称为蛙形舞姿。

“八桂”最早的出处是先秦古籍《山海经》的“番禺之西,八桂成林。”番禺,乃指今天之广州,时为南海郡郡治之地,“八”并非实数而是虚数,指多而茂盛的意思。这个“桂”是指全身都是宝的肉桂,而不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桂花树。唐代以后,“八桂”逐渐成为广西的专称。如宋代杨万里为送友人移调桂林主持军政而赋诗《送赣守张子智左史进直敷文阁移帅八桂》,另《赠刘景明来访》载“来从八桂三湘外,忆折双松十载前”。《大明一统志》载 “八桂,广西桂林府郡名”。这是首次在官书中以“八桂”来诠释行政区划名。明代以后,“八桂”成为指代广西的别称。

广西地区古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叫法,历史上有岭南、广南、桂林、桂州、百越、苍梧。广西壮族自治区距今5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就有柳江人、白莲洞人活动。广西自古属于汉地十八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据历史记载,“仓吾”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逸周书·王会解》 :“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蛮扬之翟。仓吾翡翠。所以取羽也。其余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众。皆北向。”

《逸周书》注“仓吾,亦蛮也”

历史古籍记载最早出现“仓吾”,便始源于此。《逸周书·王会解》周成王的成周之会,有南方朝贡的贡品“仓吾翡翠”,这是古籍始见的苍梧两字。由此可知,周王朝时的“仓吾”,或为一部族,或为一诸侯国。仅凭史书记载的只言片语,后世的今天难以深究其历史根源,不得而知。

而仓吾族来源古远。苍梧,古作仓吾、仓黑、吾。古书《集韵》:牾音吾、古兽名,亦牛之属也。苍梧即一种苍黑的独角牛与封猪为混合图腾的族群。

“仓吾古国”存在历史时间:据历史学界研究,苍梧古国距今约4900—4700年,由于缺乏当时的史料,“仓吾古国”的研究只能根据世代相传、以及从后人整理的文献来进行。

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已出现的最早苍梧古国。

分布范围:苍梧古国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广东的北部和西北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势力到达今湖南洞庭湖区与三苗人接垠交错而居。

舜帝时期与“仓吾古国”:北方中原华夏集团与三苗的战争进行得很激烈、残酷。舜帝与苍梧的接触间有战争也有和平,舜帝多采取南抚交趾的政策,多次南巡,结果客死苍梧之野,葬九嶷山。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舜“代尧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国语》也说“舜勤民事而野死。”

《淮南子》认为“舜征三苗,遂死苍梧。”

据零陵地方志记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

舜帝葬地“仓吾古国九嶷山”:

历史最早记载舜帝葬地的最早典籍:《礼记•檀弓》说“舜葬苍梧之野。”

汉代蔡邕《九疑山铭》说舜“遂葬九疑,解体而升。”

《永州府志》(康熙续修)载:“九疑山在县南六十里,亦曰苍梧山。仙真羽客往往蜕形于此。虞帝南巡不返,至今有舜陵在焉。”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图》,在今潇水之南绘有九疑山,注有“帝舜”二字。

因而今九嶷山,又名“仓吾山”、“苍梧山”。

舜帝对“仓吾古国”的影响:舜帝南巡,南边到达“仓吾古国”,加强和密切了珠江流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交流。同时也把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仓吾古国”,对珠江流域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影响深远。而在西江流域至今还能感受到帝舜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历史痕迹。

“仓吾古国”文化遗址:桂东和桂东北都曾发现两处出土制铜石范的历史遗址:一为今平南县石脚山,一为今灵川县新岩。其中今灵川县出土了五件铸铜石范,有单面和双面的钺范、斧范等。而商周前后,在青铜器铭文中已有“仓吾”二字,“苍梧翡翠”更是闻名中原,为特供周成王的贡品。

“仓吾古国”东周时期政治重心:今贺州市沙田龙中村一处东周岩洞葬遗址,曾出土青铜器一批,包括牺尊、兽首盉、罍、钺、鼎、鼓等18件。龙中岩洞葬遗址的文化因素具有多样性,这反映出了墓主人在当时的的权力和地位。

而洞葬遗址周边沙田河流域及其附近,发现了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15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城址、墓葬区、窑址等东周青铜文化遗存。出土物除了青铜器外,还有陶瓷器、贝币等。该遗址附近并且发现一座当地称土城窖的城址,为圆形周长800多米,有城壕围绕,城址西部有一条小道穿过护城壕向城外延伸。

该遗址群表明,“仓吾古国”东周时期的政治重心曾一度在今贺州,春秋之后,才转移往古封阳(今贺州铺门河东村一带)。

“仓吾古国”灭亡: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南平百越,占领了苍梧古国北部领地,部份苍梧族向南转移,加盟并入西瓯。苍梧古国实际上已不存在了。

“仓吾”文化发展:“仓吾古国”灭亡的同时,但古老的苍梧文化并未就此衰落。部分苍梧族南迁的到达西江流域,即今天的广东封开、德庆、四会、广宁一带,并建立起百越苍梧,与当地的南越族融化。

下一章,与大家解说历史上再次出现的苍梧国(南越苍梧)。

不属于春秋五霸,也不属于战国七雄。属于“百越之地”。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又称古越族或越族等,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故谓之为“百越”。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

《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越”或写作“粤”,因古代“越”与“粤”相通,到近代才较为区别。汉朝之后其地改为郡县,此后"百越"这名称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

广西,也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华南地区,东边相邻是广东省,西边是云南省,西北边是贵州省,东北边是湖南省,西南边与越南相接壤,广西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是2376万平方千米,其管辖的北部湾海域面积约为4万平方千米。

2018年末为止,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有14个地级市,51个县,12个自治县,8个县级市,40个市辖区;户籍人口5659万人,常住人口492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35251亿元。主要方言有粤语、壮语、桂柳话、客家语、平话、苗语、瑶语、湘语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

广西地区历史悠久,早在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在此生活,据考古发现,在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的生活足迹。

广西位处岭南地区,在秦朝之前,南方沿海一带是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也就百越之地,广西也是百越的一部分,分属西瓯、骆越这两大方国,在广西地区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古国是苍梧古国,这个古国大概存在于尧舜时期,在西瓯、骆越方国时期,还存在着句町国,这是是壮族先民建立的方国,位于今天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交界处。

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始皇派屠睢率领50万大军攻打岭南,秦军占领岭南地区,在此设立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古广西地区分属于桂林郡、象郡。

交趾刺史部

在汉朝初期,原秦朝大将、南海郡尉赵佗兼并了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派遣十万大军平定南越国,将南越国纳入版图,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的交趾刺史部,负责监管岭南9郡。

东汉末期,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包括了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东和广西地区,三国时期,广西地区属于东吴政权管辖,吴国将交州分为广州和交州,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州治迁到番禺。晋朝时期,广西地区属于广州,南北朝时期,广西地区属于南朝宋、齐、梁、陈管辖。

隋朝时期,广西地区属于扬州部,隋朝末年,广西地区被南方割据群雄之一的萧铣占据,唐朝贞观元年(627年),设立岭南道,治所位于广州,包含今福建全部、广东全部、广西大部、云南东南部、越南北部地区。

唐朝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被划分为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岭南东道治广州,岭南西道治邕州,这也是两广地区分为东西的开始。五代十国时期,楚和南汉这两个政权长期争夺广西地区。

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宋朝时期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简称为广西,这也是广西之名的由来,广南东路治所在广州,有14州;广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

元朝时期,广西属湖广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设置广西行中书省。

明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布政使司,洪武二年六月(1369年),将原属广西所辖的廉州、钦州划拨广东统辖,洪武九年(1376),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到明朝末年,今广西地区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和5个长官司。在明朝时期,今天广西地区的地域大体形成。

清朝时,设立广西省

清朝时期,将全国行政区域划分为省、道、府(直隶厅)或州(直隶州)、县四级。设立广西省,省会驻桂林府(今桂林市)。到清朝末年,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10土司和3长官司。

中华民国时期,广西地区沿袭清朝称省,地域和清朝时期大致相同,民国时期,广西地区为新、旧桂系军阀统治。

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全广西,设广西省,省会是南宁。

截至2019年,广西辖14个地级市,县级行政区111个,乡级行政区1247个。有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崇左市、来宾市、贺州市、玉林市、百色市、河池市、钦州市、防城港市、贵港市。

广西桂林古代名字叫什么?

桂林,别名八桂、桂州、始安、静江。初设于公元前214年,位置约在今广西一带,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桂林郡之所以取名桂林,与境中多桂树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