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佚失的原因
古籍文献在保存过程中可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常见的有8大原因:酸化、老化、鼠啮、虫蛀、火烬、水渍、霉变和絮化。
酸化的古籍,纸张PH值明显降低。酸化的主要特征为纸张变硬、变脆;严重的无法翻动,甚至碎成纸屑。
老化表现为纸张颜色变暗、变硬;纸张出现**斑点等。由于老化,纸张纤维逐渐降解,丧失机械强度,直至变成粉末。造成老化的原因较为复杂,光照、污染、潮湿等因素均会对纸张产生不良影响。
鼠啮主要表现为在书叶四周造成缺损,面积大小不一。此外,书中大多伴有鼠溺侵蚀造成的生霉、粘连现象,往往形成书砖,对书籍造成较大伤害。库房简陋、缺少装具、管理水平低是造成鼠啮的主要原因。
虫蛀的特征是古籍上出现圆形或曲线形蛀洞;多数呈贯穿状,即蛀洞从书的封面贯穿到封底。被虫蛀蚀严重的古籍蛀洞几乎连成一片,文献资料损失惨重。书籍产生虫蛀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库房环境没有温湿度控制,适宜书籍害虫活动和繁衍。
火烬的古籍上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火烬痕迹,由于多数火烬古籍曾在灭火时被水浇过,大多伴有霉变、粘连、变形等损坏特征。
水浸的古籍表面会出现成片的水印,部分伴有字迹洇化现象。
霉变是指古籍受潮或遭水浸以后,附在古籍上的霉菌孢迅速发育,生长出菌丝,致使书叶病变区域的纸张强度逐渐降低直至完全丧失的过程。霉菌分泌物在书叶上形成霉斑并可使书叶相互粘连,严重的会变成书砖。
絮化是指古籍四周纸张纤维蓬松呈棉絮状。其产生原因是书籍在流通过程中受到过度摩擦所致。絮化可使书叶病变区域的纸张强度降低直至全部丧失。
首先,这属于典型的印刷错误。不是盗版书。
其次,此类书没有盗版。
题主这套书是后来印刷的,上海古籍《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后期重印的品种或多或少都存在印刷问题,像这种印刷方向错误都属于小问题,好几种都印刷模糊,像盗版一样。问上海古籍的编辑为什么这样,他们说印刷的不好也有人买。真是无奈。
所以这套古典文学丛书,我都是买一版一印,是第一次印刷的,题主可以比较一下。
“文盲”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早在几千年前由于等级制度森严,所以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资格读书。即使是到了民国时期,依然有很多目不识丁的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展了扫盲活动,并且将繁琐的汉字进行简化,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简化字。但由于古籍、史册、古诗词、赋文等,都是古代社会的文化结晶,所以即使是到了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人无法参透其中的内涵。
甚至有很多白字先生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依然错字连篇,可见这些“文盲”确实很无知。
但是近年来由于汉字改革频繁,所以很多之前被读错的字,反而成为了教科书上的正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今天就从教科书上的三句古诗说起,以后再照原来的读法就错了,由此不得不感叹:“文盲终于赢了”。
第一、《回乡偶书》中的“衰”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曾创作《咏柳》的贺知章名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写于诗人辞官归乡之时,既写出了客居他乡的伤感,同时也表达了“近乡情更怯”的亲切。
此诗歌的第二句“音无改鬓毛衰”,其中“衰”字的读音一直都有争议。很多70、80后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大家背诵的时候,一直都将“衰”读作[cuī]。
但是当他们有孩子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却将“衰”读作[shuāi]。一时间很多人的头脑中都会出现问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当初上学时多错了?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中的字义来讲,这个“衰”字确实有两个读音。读[cuī]时有等级或转向微弱、向下的意思,贺知章用“衰”表示头发稀少。而[shuāi]的意思则是衰败,引申为拖沓、守不住。
第二、杜牧《山行》中的“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依稀小时候在教室中高声朗读这首诗时,一直都将“石径斜”中的“斜”字,正儿八经的读作[xiá] 。
从整首诗的韵律上来讲,读[xiá]才更押韵。但是现在很多小孩子在背诵这首诗的时候,却将其读作“石径斜”[xié]。
难道当初上的是假学吗?为什么“斜”字的读音也变了呢?难不成自己才是那个文盲,而曾经将“石径斜”,读成”[xié]的文盲才是正确的?
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开始翻阅资料,后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斜”字只有一个读音那就是[xié]。这样一来仿佛整首诗的意境都变了,但木已成舟,也没有追究的必要了。
第三、《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的“骑”
“骑”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字,发的[qí]音时可以组成骑马、骑行、骑士等,但是这个字在这首诗歌中却发[jì]的音,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这么念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如果将“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念成一骑[qí],总感觉缺少了诗歌的韵味。
除此之外还有说[shuì]客改为了说(shuō)客;粳[jīng米]改成了粳(gěng)米,这些原来的错别字却被扶正,变成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正确读法。
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主要是因为普通话的依据来源于北京方言,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改变,就是因为语音的系统性。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为了达到词义一致性,再一个就是语音会根据时代、语境发生变化,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简而言之现代汉语所做出的改变,主要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更多人,真正掌握汉语及其读音。
因为很多地方的人由于平翘舌不分,所以汉语拼音中的一部分音节,他们根本无法正确发音,为了能够有利于汉语推广,所以才会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
但是很多网友却并不买账,难道自己曾经努力学习的文化知识,就这样不经同意说改就改?
是不是说有文化的人被“文盲”打败了?或者说那些有能力区分不同读音的人,难道就应该去向“文盲”妥协?很显然,绝大多数文化人都不赞同这种做法。
结 语
如果要谈起汉语读音或发音,实际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只不过随着朝代不断更替、时代不断变化,才出现了同字不同音的现象。
说白了就是每一个朝代,都希望汉语发音具有实用性,很显然现代汉语中很多字音的改变,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古籍佚失的原因
本文2023-10-19 14:15: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8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