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的古代书籍的几种代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5收藏

古籍善本的古代书籍的几种代称,第1张

青简、韦编、青编

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芸帙、芸编、芸签

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缥缃、缃帙、缃缥、缥帙

“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坟典、坟籍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二酉

代指丰富的藏书。“二酉“原系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学术观点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

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学术观点: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中国印刷术的演变:

雕版印刷发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传统中国图书制作生产重要方式。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若将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重复迭印,就可产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称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书,就称为“套印本”,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用铜铸或木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字体,再拼成版面印刷(图4《御制数理精蕴》),乾隆皇帝将宫中以木活字印刷的书称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因有快速、价廉的优点,很快地通行起来。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28)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修复技术规范229)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9)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18)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19)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20)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2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2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21)又称为书首。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2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27)

 古玩泛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而被发现可为文人珍玩的物品。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 收藏 古玩。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古玩收藏知识入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古玩的收藏知识

 一、何谓古玩

 古玩,是古人遗留之物,泛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而被发现、可为文人珍玩的物品。旧称“骨董” 。有人认为骨董是古代遗产的精华所在,如同肉腐之后留下的骨头,董者,明白、知晓,既明白古人所遗器物的精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骨董是“古铜”的转音,而古铜器往往是文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明代书中称骨董或古董,是因为“古”和“骨”是同音字,其实是失误,但近现代以来,这两种叫法都被广泛认可,并把古代遗留下来的古物统称为文物; “古玩”则是清乾隆年间出现的称谓,沿用至今。

 二、何种物品属古玩范畴

 按现今古玩收藏的种类来看,属于古玩范畴的有陶器、紫砂、画像砖、瓷器、玉器、珠宝、古典家具、竹木牙角匏器、文房用具、玺印、青铜器、铜镜、古钱币、鎏金佛像、法器、石造像、擦擦佛、唐卡、缂丝、剌乡、漆器、金银器、珐琅器、玻璃器、钟表、照相机、鼻烟壶、奇石、古籍善木、邮口、书法、绘画、“”物品等数十类之多。

 三、如何区分“文物”和“古玩”

 文物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大类,具体来说,可移动的可分为石器、骨器、牙器、玉器、陶瓷、青铜、铁器、木器、书画、图书、织乡以及其他杂项,不可移动的可分为古建筑、古 文化 遗址、古墓葬、古窑址、古作坊、古战场、摩崖石刻、岩画、雕塑等。除此之外,人们把一些尽管历史时期距今不远,但具有特殊价值的物品也列入文物的保护范围,如 “解放军文物” 、 “红军长征文物” 、 “革命烈士文物”以及““”文物”等等。总之,凡具备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纪念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均属文物,而古玩只指文物中可移动部分,是文物的一部分。

 四、古玩行是什么样的行业

 古玩行业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极强的文化行业。涉足此行业的人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必须经过多年的收藏实践,特别是要经历买与卖的流通过程,经手大量的古董实物,才能逐步掌握和认识古玩。历史上只有皇族、权贵和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上流社会” 中儒雅之士有资格置身此道。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古玩行业中来,古玩行业逐渐平民化。

 五、古玩行业是如何兴起的

 古玩行业的兴盛与古玩市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古玩市场的商号,开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根据可考的札记可知,明代中叶就已经兴起;到了清代,其发展更加兴隆,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北京的古玩商,有小摊、挂货摊与古玩铺三种。小摊、挂货滩,并非是古玩专营店。这里指的古玩商号一般是指专门的古玩铺或古玩店。

 六、何谓古玩商会其源起何时

 民国期间,古玩行业有了专门的古玩商会,商会每年选举一次,会长及副会长均具备相当高的眼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群众基础。它的主要工作是对外维护本行业的信誉,处理行外、行内经营方面的纠纷,保护会员的权益,召集行内进行交流活动,对愿意公开的古玩在行内封货竞拍交易。如果商会发生有里外勾结挖掘祖坟行为的可将其除名,有违背行规、欺行霸市行为的可停止其会员资格,并公开告示其他会员不与其进行交往和交易。由于商会能够保护经营者的利益,有能力制止行内的歪风邪气,因而得到了会员的拥护和支持。现在古玩界依然存在古玩商会。

 七、古玩行业的交易中需遵循哪些规矩

 古玩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行业,它根据本行业的经营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行规。一是没有退货的规矩。古玩行业是凭借知识和眼力交易的行业,买真买假一般没有退货的规矩。二为交易忌围观。当商店有顾客并与店主交易时,其他人应该暂时回避。三是不能急买争卖。既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买家与卖家讨价还价时,第三者不能介入。四为索赔要实事求是。如果买家损坏商品必须赔偿。金额须按基本行情价格协商。五为同行业忌妄评。买方购买商品以后,基他商店不应对其进行任何评价。六为严格的保密性。同行之间在商品、价位、真伪方面及商家之间的各种信息是相互保密的。七为对外行的界定。凡不与内行打交道、不懂行内基本行话的都视为外行。八为委托交易较灵活。对委托中间人销售商品不予干涉。九为合作互惠共担风险。商定与收藏者之间关系较好。十是看重良好的口碑。如果某商家讲信用,有知识、有眼力,行内均愿与其打交道。

 八、古玩拥有何种魅力,吸引了众多收藏 爱好 者

 第一,古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瓷器为例,它的制作,无论是选料、造型、绘画、烧制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第二,真真假假的古玩世界极具诱惑力。在古玩市场上,古玩的真赝问题,始终在挑战着买家的眼力。

 第三,保值增值。古玩除了供人玩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保值增值。第四,体现身价。人们认为,在平时生活中收藏古玩会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和情趣。

 九、何谓收藏

 收,即收获、聚集的意思。藏,意为隐藏、储藏。 “收藏”一词本身可有两个含义,一为收聚贮存,指一种活动;而另一个含义指收藏之物,即收藏品。古代的人收藏古玩往往具有多种意义:或以此消遣娱乐;或以此积攒钱财;或以此行贿受贿;或以此为救急 方法 。明清两代不仅官吏,文人也如此,大多有狂热的古玩收藏爱好者。

 十、收藏意识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

 在中国,收藏意识的萌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但真正称得上古玩收藏的是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衍于当代。唐代明古器之藏、古器之好己见端倪。宋代是中国收藏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收藏种类之多,己臻大观。上至徽宗对于书画的痴迷,下至赵明诚对《金石录》的用心,都显示了文人对于古玩品鉴的一种精致。明清两朝,复唐宋之风,官廷对前代金石、瓷玉、书画的搜集,带动了民间收藏之风大起,收藏繁华景象,可谓空前绝后。 20 世纪初,古玩业又一度繁荣,至现在成了房地产、股票之后的一大投资 热点 ,其收藏范围和收藏规模比起前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十一、涉足古玩收藏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古玩收藏爱好者必须具备“五有” 。有识,刚入门的收藏者要多听行家的评价,多研究相关资讯、对古玩的年代、材质、工艺、流派、真假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鉴赏和识别。有闲,收藏古玩是靠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最终形成个人的藏品风格,因此收藏者必须要充足的时间,并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有但、俗话说, “古玩无价” ,保值增值的古玩大多都是珍品,价位偏高。这就要求购藏者有超前意识,有足够的胆量;若遇珍宝,一定要有魄力。有缘,一件让人爱不释手的古玩珍品,往往可遇不可求;这就要求购藏者必须善于把握时机,多与古玩市场的摊主交朋友,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有钱,工薪阶层的收藏爱好者大多资金有限,不妨每月固定拨出一笔经费,日积月累,不断提高收藏的档次和成功率,并采取“以藏养藏” 的方式,随时纳精汰次,变没钱为“有钱” 。

 十二、如何选择收藏对象

 首先是收藏动物,如果收藏动机主要是商业投资,那么,收藏者可选择那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或有潜在经济利益的物品作为收藏对象,通过对这类物品的收藏和待价而洁,以达到自己的收藏目的。其次是财力。收藏活动是一项耗费金钱的活动。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些收藏是很难持久下去的。第三是精力、时间和身体状况。收藏需要充沛的精力,须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冒险的精神。第四是收藏兴趣。收藏兴趣是收藏的内动力,选择自己的收藏对象,也要从本人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第一,地下文物和出土文物属于国家所有。第二,不可移动文物中,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一律属于国家所有。第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分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筹收藏、保管的文化。第四,国家征集、购买的文化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征集是指国家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出资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征购、收集传世文物或近现代文物的行为。购买是指国家作为一般民事主体以向卖主支付一定的价款而获得文物所有权的一种形式。征集与购买的区别在于,购买是按值议价、照价付款;征集则是由国家给予征集者一定的金钱奖励或其他形式的补偿。

 十三、集体或私人所有的文物是指什么

 在可移动文物中,只有祖传文物和依法取得的文物可以由集体或私人拥有。出土文物和国有馆藏文物不得由集体或者私人拥有。祖传文物过去一直称为传世文物,是指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继续归该个人所有或者传承给其继承人的文物。 “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 是指通过《文物法》规定的方式取得的文物。例如依法接受赠与或者遗赠的文物,依法从文物商店或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的文物,以个人合法拥有的文物与他人交换获得的文物等。

古董鉴定的目的

 古董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古董的内 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 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

古董鉴定的内容

 1 辨伪:即鉴定这件古董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古董粉彩人物瓶

 ,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古董的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古董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 其它 窑口制作的。

应天府,别名“河南郡”,为宋朝四个京城之一的南京,治所宋城县南京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兵变。赵匡胤登基即位后,因发迹于“宋州”,遂改国号为“宋”。因宋州古为商丘,火正阏伯居商丘,商丘为大火星分野之地,宋朝自称为“火宋”、“炎宋”。

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以帝业肇基之地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自驾临应天府,主持隆重的授命仪式,建应天府为南京,改圣祖殿为鸿庆宫,并赐宴三日,又下旨修建归德殿,接着规划京城和宫城。应天府成为宋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南京应天府有全国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应天府书院)。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赵构于应天府南京城南门外幸山筑“中兴坛”。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即皇帝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应天府 外文名称 :Should the day Fu 别名 :河南郡、南京、南都  行政区类别 :京城  所属地区 :京东路、京东西路 下辖地区 :五府十二州八十一县 驻地 :宋城县南京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 地理位置 :黄淮平原 面积 :约1万平方千米 人口 :157440口(注:宋朝户口仅算男丁) 方言 :中原官话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商丘古城、应天书院、幸山、鹰鹭池等 国家学府 :南京国子监(应天书院)  沿革,后周,北宋,南宋,行政区划,城市发展,人口,教育,文物, 沿革 后周 后周时,设宣武军于宋州(今河南商丘),后改为归德军。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柴荣驾崩,继位的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登基即位,因其藩镇在“宋州”,遂以“宋”为国号,建立宋朝。又因五德终始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宋州为大火星房心分野之地,故宋朝又自称“火宋”、“炎宋”。 北宋 北宋初,复置宋州(今河南商丘)。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以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淮阳军、广济军为京东路,路治宋州(今河南商丘)。 宋朝南京应天府地图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因赵匡胤曾于乾德元年(963年)受群臣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宋州为艺祖龙兴之地,遂将宋州升格为应天府,仍为京东路路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决定将应天府再次升格,建为南京,并下旨建行宫正殿,以归德为名,称“归德殿”,以圣祖殿为鸿庆宫 。奉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像,侍于圣祖殿之侧,名神御殿,又名三圣殿,成为赵宋的原庙。接着规划京城和宫城。 熙宁七年(1074年),京东路被拆分为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两路。京东西路治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元祐元年(1086年),诸提点刑狱不分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并为京东路,路治南京(今河南商丘)。 商丘应天书院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八,谢克家持“大宋受命之宝”到济州,康王赵构痛哭跪下接受。初九,济州百姓父老到军前,说济州的四方能看见城中火光冲天,请求高宗在济州即皇帝位。适逢宗泽来信说,南京(今河南商丘)是宋太祖龙兴之地,距离四方位置适中,漕运发达。康王赵构于是决定前往南京应天府。二十一日,赵构从济州出发,延副总管刘光世从陕州来会合,任命刘光世为五军都提举。二十二日,到达单州。二十三日,到达虞城县。西道都总管王襄率军从襄阳来会合。二十四日,到达南京应天府(今商丘)。二十五日,康王赵构到鸿庆宫朝拜三圣殿御容。皇后下诏有关部门准备仪卫兵仗和车驾。二十六日,张邦昌到南京应天府,跪在地上痛哭请求处以死罪,赵构慰问抚恤他。秉承诏旨任命汪伯彦为显漠阁直学士,黄潜善为徽酞阁直学士。代理吏部尚书王时雍等人供奉车驾和礼服到达南京,大臣们请求高宗称帝的越来越多,赵构下令在南京应天府南门外左侧幸山筑坛,称之为“中兴坛”。 南宋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于南京应天府登中兴坛受宝,载于祀典,登基即皇帝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遥上尊号曰孝慈渊圣皇帝,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宋朝南京应天府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 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南京应天府沦陷于金国人之手。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南京应天府降为归德府。 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金朝领三省事宗磐、宗隽在朝廷专权,外结左副元帅挞懒,将河南、陕西地归还给宋朝,南京(今商丘)也在其中,南宋恢复南京应天府之名,以路允迪任南京留守。 绍兴十年(1140年)三月,宋高宗封南京应天府火正阏伯为“商丘宣明王”。 承安五年(1200年),金朝攻占南京应天府,又改称为归德府。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南宋将领全子才收复了宋太祖的发迹之地——南京应天府(商丘)。八月,宋理宗发布榜文,恢复南京之名。 行政区划 应天府治宋城县,共辖七县。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城县为次赤,其余六县升为次畿。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升宋城县为正赤,其余六县升为正畿。 正赤 宋城县(治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六乡。城东、河南、葛驿三镇。有汴水、睢水、涣水。 (正畿) 宁陵县(治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京西五十里。五乡。新城、新舆、长亭三镇。 (正畿) 柘城县(治今河南商丘市柘城县)。京西南八十里。七乡。八桥一镇。 (正畿) 谷熟县(治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京东南四十里。六乡。高辛、济阳、营城三镇。 (正畿) 下邑县(治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京东一百二十里。六乡。会亭镇、济阳镇二镇。 (正畿) 虞城县(治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京东北五十五里。治平镇一镇。有孟渚泽。 (正畿) 楚丘县。京东北七十里。五乡。 应天府作为京东西路路治,管辖应天府、袭庆府、兴仁府、东平府四个府和徐州、济州、单州、濮州、拱州五个州,广济军一个军,四十三个县。 应天府作为京东路路治,管辖应天府、袭庆府、兴仁府、东平府、济南府五个府和徐州、济州、单州、濮州、拱州、青州、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十二个州,广济军、淮阳军两个军,八十一个县。 宋朝京东路行政区划,治所应天府 城市发展 商丘南关码头的发掘表明,运河河岸高出宋代地面3米左右,河岸夯土的坚固,的确铁锥难入。这些夯土中,有大量砖瓦碎片,显示如今这片庄稼地,曾人口密集、遍布民居。 运河与南大湖相连,是非常适宜的码头停靠区域,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睢阳城南运河沿岸,形成人烟稠密、商铺林立的繁华区域。 北宋熙宁五年,日本僧人成寻自台州启程北行,经扬州沿运河前往五台山参佛,这年十月初五晚,他所乘坐的船只到达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成寻在日记中写道:“……终日曳船,酉一点,过七十四里,至南京大桥下,停船宿。宋州城内有南京官,名杨侍读……大桥上并店家灯火,大千万也。伎乐之声,遥闻之……六日天晴,辰时,曳船,从桥下过。店家买卖,不可记之。经二里,至次大桥下外,停船。艄公宿积干姜上市头了,五十石许上了。于宿州卅石许上市了。艄公屑福最可云富人。” 这段记述,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商丘运河两岸的繁荣,以及夜生活的丰富多彩。南京城外,至少有两座大桥,大桥是水陆交会之地,因此是船只停泊的好地方。大桥上下,店铺林立,夜晚灯火辉煌,伎乐声闻数里。艄公停船的第二座大桥,是运河沿岸一个大市场,货物交易量极大,船工们携带的货物,很容易出手。 人口 北宋初年,南京应天府人口主户有21250户,客户有24200户,总户数有45450户,可户占总户数的百分比为53%。元丰初年,应天府主户有65490户,客户有25844户。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南京应天府(商丘)主户有79741户,口数157404口(注:宋朝户口仅算男丁)。 教育 五代时后晋时期(936年—947年),宋州虞城县通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创办睢阳学舍,聚众讲学。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 商丘应天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宋城县邑人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建立了书院,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府奏其事,宋真宗诏赐额曰“应天府书院”,命奉礼郎戚舜宾主之,仍令本府幕职官提举,以曹诚为府助教。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成为宋朝最高学府。 北宋范仲淹为应天府书院作《南京书院题名记》:“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南宋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记载应天府书院:“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元代赵孟瞓更是在《义学记》中道:“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商丘应天书院 文物 2009年1月8日,通济渠商丘南关段发掘出城市河市区河岸,这是中国大运河考古首次发现城市河岸,也是通济渠考古发现的最大的码头遗址。通过清理河岸遗存可以发现当时建筑密集,贸易繁荣,堪比北宋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为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大运河历史研究增添重要考古材料。 宋朝南京应天府(商丘)城市河岸遗址

古籍善本的古代书籍的几种代称

青简、韦编、青编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