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为什么关于墨家的记载很少???
因为不可以有。墨家思想是真正为老百姓说话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极其接近,而且还外加了维持道德秩序的方法,并另涉及逻辑,物理,管理,数学,宇宙论,唯物论等一系列超越当时2000年的成就。墨子就算是活在现在也是个大师级人物。可这一切内容都是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记载的侠客就是从墨家后学发展来的。至于写墨子只用了20几个字,且含糊不清。一种可能是因为司马迁认为能说这些已经很大胆了,毕竟这可比为李陵说话严重的多,那只是忠不忠的问题,这却是反不反的问题。汉武帝正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虽只是辨证反儒也难免重遭批斗,如果写了被发现司马迁的确对死是不在乎的,可《史记》也会无法流传下来,因此这可是无奈之举。另一种可能是原来写了却被当时或后来人删了改成了这几句,理由是描写墨子过于含糊,不符合司马迁重考证的理念。而墨家是为历代所忌讳的,所以非常有可能。还有,司马迁虽有正义感,毕竟仍会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或阶级局限性,又受儒家影响过重(他是史官家庭)很难理解正确墨家思想的价值和墨子的行为,因此他不细致考证,毕竟《淮南子》中就有对墨家的记载,就是成书于汉景帝和汉武帝间。他父亲既然是史官就更应有墨家书籍,司马迁不会不看。
中国古代最早的实践者和科技组织是墨家吗,有哪些依据?
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很神秘的存有,它并不像儒家思想或道教那般仅是明确提出基础理论,还把实践活动开展究竟——就由于她们的实践能力太强了,以致于许多情况下君王们都是会忘掉它是个学术研究机构,而将其视作单独于列国以外的一支军事力量,或是匠人团队。
墨家文武双修,科科全是尖子生。文的这一面,创建了操作系统的观念基础理论;武的那一面,帮助君王攻城略地或是恪守城邦,好似外挂软件。秦灭六国对决,墨家活跃性于竞技场最前线,制做了很多美妙的战事器材,给六国导致厚重的的打压,加速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脚步。
但,尽管那麼能打,实际上墨家老祖先墨子最开始的念头,是以“武”来辅“文”,也就是根据展现战斗力或技术性,让君王们认可自身的理念而且执行。缺憾的是,君王们很遭糕,只需墨家的武,不必墨家的文。
墨家真是义愤填膺,怎能那样呢?你们这也是丢失西爪因小失大懂不懂?技术性仅仅小路,理念才算是大路,为什么你们不必大路?!君王们很绝情的表明,技术性的留有,理念的不必!
那麼,墨家的理念和技术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待遇呢?我们从墨家创办人墨子谈起。墨子的身上的标识太多了,他是生物学家、机械大师、科学家、数据家、战略家、教育学家、思想家……对形式逻辑、光学原理、结构力学基本原理、解析几何、几何图形、声音传播、时光的不足和无尽这些都是有科学研究。
明确提出了机械结构设计的三大定律,用当代的语句而言,便是一要参考古人的工作经验;二要调查销售市场接受程度;三需看此设计方案是不是为民造福。斜坡、滑轮、杠杆作用哪些的,他早已运用得驾轻就熟。
他还做了小孔成像的试验,界定了平行线、方形、圆的概念,那但是在春秋时期啊!最强的是,他了解到室内空间与时长有着紧密联系的关联,并对于此事进行了一些科学研究,纪录在《墨子》一书里,几千年后,爱因斯坦明确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和墨子的分析有同工异曲之妙。
当今史学家杨向奎曾说:“墨子在当然学上的造就,决不会小于古希腊的专家和思想家,乃至高过她们。他自身的造就,就相当于全部希腊。”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则说:“秦代唯墨子颇治科学合理”。怪不得很多人感叹,假如西汉以后墨家可以持续下来,中国在古时候就能进到智能时代,统治世界。但历史时间没有如果。
墨子本名墨翟,听说祖辈是商朝王族,封于宋国,但到了墨翟这一代,已经成普通了。墨翟勤奋学习,曾深造于儒家思想。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他觉得儒家思想高谈阔论、徒有其表,和他的理念不相符合。因此环游天地,提高进识,搭建了自个的思想体系,产生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流派:墨家。
大伙儿想一想,这也是个哪些奇人?感觉一门课程不好,就自个建了个流派!自身牛不用说,流派也很牛,在之后异彩纷呈,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唯一能和儒家思想对抗的!家喻户晓,争的实际上是儒、道、墨三家,别的流派基本上全是跑龙套的。存有,但冷门。
墨家的发展潜力那么昌盛,和墨子的工作能力自然是离不开的。前边的这些叙述,或许会让大伙儿觉得墨子是个非常典型的理工男,实干、聪慧,但沉默寡言,敏于行而拙于言,只能埋头苦干。假如真那么想就那么就了。
墨家之后的这些领导者确实不太善于争辩,但墨子是个除外。他逻辑性严实、言辞如刀,彻底不输公孙衍、张仪这种靠三寸不烂之舌用餐的谋臣。家喻户晓的时期,有一个辩士跑到宋国,明确提出了有名的“白马非马”的哲学思想观点,宋国的专家学者都没法辩明,甘败下风。
随后墨子发生了,以工科学合理神的严实逻辑性、文科学合理神的口头表达能力,阐述得一清二楚,清清楚楚。因此后人有专家觉得,墨子的形式逻辑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性、古印度的因明学匹敌,并列入形式逻辑三大流源。
但是,墨家能快速稳步发展,最重要的并不是墨子有点能说,反而是他有点能做。尤其是国防层面。
墨家的国防实战演练工作能力
世界各国君王一边对墨家的理念恨得牙痒,一边对墨家的军事实力垂涎三尺。墨子设计方案、制做过各种各样国防器材,例如:
1、赣车,这也是一种攻城略地的战车,外边遮盖生牛皮革,里边可以运载十人,推着它抵进古城墙,既可轻轻松松躲避古城墙上射来的箭,还能碰撞或发掘、毁坏墙面,好似古时候重型坦克;
2、连弩车,冷兵器时代的远程控制重武器,构造繁琐,一发数十箭,反冲力非常大,需十人一同实际操作。生产制造连弩车的木料两边须一尺厚为,长度视古城墙薄厚而定。换句话说,这类武器装备不仅能歼敌,还能破城;
3、籍车,整车由纯铝打造出,一部分埋在地底,由多的人控制,可以投掷碳火、石头等。这也是古时候版的火炮,比投石机优秀许多;
除开以上几类,也有梯子、悬门、橐、轩车、轺车等器材。这几乎是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备最大造就了!和这种武器比下去,后人的弩弓看起来过于儿科。
但墨家并不仅仅光搞科学研究,运用这种制成品的也是他们自己。换句话说,她们作出了武器装备,随后背着武器装备亲自上竞技场,既当创造者又当战士,彻底完成了自力更生,不用消耗军内其他军力。这让君王们怎会不爱?
以前产生过一件事情,墨子救宋。公元440年上下,墨子大概是29岁,收了一票爱徒,已经故乡宋国授课。这时强劲的楚国忽然要想攻击柔弱的宋国,还用上非传统攻城略地神器:鲁班制做的梯子。墨子没慌,进行了2件事。第一,分配300多位徒弟协助宋国守城;第二,自身跋山涉水,以强行军的效率用十天时长赶来楚国(听说鞋都走坏掉),面见楚王,劝他更改想法。
前边说过,墨子口齿伶俐,楚王被她说得哑口无言,只能表明:道理我都懂,但鲁班高手已经帮我制做了很多攻城略地器材,不打多遗憾?或是打一场吧!
墨子也了解仅凭语言表达难以解决这一事儿,便建议和鲁班开展仿真模拟实战演练。楚王允许了。两个人一番对决,鲁班惨败,认可自身比不上墨子。
为了更好地挽尊,鲁班说:“我明白怎么才能胜于你,但我不说。”墨子一笑,说:“我明白你的方法,但我就不用说。”楚王就问她们究竟在说些什么?墨子表述道:“鲁班的意思是,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了。但他不知道的是,我的三百多名徒弟,已经带上我制做的守城器材驻扎宋城,我即使去世了,你们也攻不进去。”楚王听了,立刻说决不攻宋。
这时的墨子,仅有三百多名徒弟。但两年以后,墨家徒弟遍及天地,并且纪律严明,真是并不像学术团体,而像一支有着着精英武器装备的勇武部队,变成不可忽视的单独能量。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人信墨家呢?和君王们不喜欢墨家理念是一个大道理。
墨家的理念
墨家的理念关键有十个一部分: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贵、节用、节葬、非乐、非命。下边简易的解释一下。1、墨子兼爱:公平的相亲相爰,墨家觉得,如今的战争是由于大家无法像爱家人一样爱路人,爱电视剧了,那麼天地就安宁了;
2、非攻:不必打仗,不必自相残杀。但墨家又把“战”分成公平正义对决和非正义之战,墨家以战止战,属于公平正义对决,是可以打的;3、尚贤:重视仁善的人,无论其出生,就算是个屠户,只需他有好的一面,也值得尊敬,更进一步,应当撤销士人的规章制度,代选仁善的人管理方法我国;
4、尚同:“同”这一观念很繁杂,分成两一部分,即各种各样标准规范的统一和思维的统一。前面一种没什么问题,后面一种问题就变大。墨家觉得,应当完成天下大同,以君王的思维为规范,统一天下每个人的观念。这不过是不太可能的,天地如果只有一个观念,那么就太可怕了。
秦始皇受此危害非常大,因此“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也是好的一面;但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而焚书,这就有点儿过火了。5、天志:墨家觉得老天爷有自身的信念,即自然法则,人们应当遵照这类规律性;6、明鬼:墨家
嗯,应该说墨家在历史上是很不受待见的,如同小说《九州》系列中的组织天驱一般,一心向往和平的大同社会,却因为触犯统治阶级利益,而被定性为危险的组织。墨家祖师墨翟曾经是儒生,后来组建了自己的学派,也就是墨家。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墨翟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看上去除了明鬼,其他的都很符合现代价值观吧?然而在当时,这一点虽然深入人心,却是某种程度上的逆天而行,因此虽然墨家声势浩大,甚至于一段时间内与儒家并称显学,但终究无法被统治阶级承认。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简而言之,墨家反对战争,且代表着下层劳动人民利益,深得民心却为统治阶级排斥。
一、墨子简介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一说前479年—前381年),名翟(dí),又称墨翟,鲁国人(滕州)。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编辑本段]二、墨子姓名考 历史学界至今无法确定墨子的真实姓名,有以下各种说法:
1墨子姓墨名翟
最传统,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元和姓纂》明确说墨子乃孤竹君之后,本墨胎民,改为墨氏。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另外,在《孟子》中也提到墨子名墨翟(与杨朱并提)尊称为墨子。
2墨子姓翟名乌
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环记》[2]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琼所著的《读子卮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
3墨翟为“貊狄”或“蛮狄”之音转,非姓名
近代学者胡怀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4墨为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学者钱穆的《墨子传略》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而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遭黥刑后称为黥布,也是一证。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
虽说墨子的姓名不可考,但他长得黑却是真的。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编辑本段]三、墨子故里 墨子生于何处,现有书籍并无明确记载,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此外,山东大学教授,墨学研究专家张知寒教授考证为墨子是山东滕州人。
宋人说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据此有学者称其为宋人。此说一直流行到清代。
楚人说
清代毕沅注《墨子》时,据《吕氏春秋》高诱之注, 并参照墨子诸多与鲁阳文君的对话,推定其为鲁阳人,即楚人。
楚国人说
历史上较早提出墨子是鲁阳人的,应该是清代的毕沅,他在写《墨子》注释的时候,引用了《吕氏春秋》高诱之的注, 并参照墨子诸多与鲁阳文君的对话,推定其为鲁阳人,即楚人。但是这种说法,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判,后来梁启超也曾经驳斥了所谓的楚人说。 “当时我记得梁启超是引用了《墨子·贵义》中的说法来驳斥‘楚人说’的,在《墨子·贵义》中曾有记载说:‘墨子南游于楚。’我们可以来假设一下,如果墨子是生于楚国的鲁阳,那么他就不是去游老家,而应该是‘南归于楚’。”周立升告诉记者说,按照墨子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会把游与归的含义弄混的。此外对于宋人说,梁启超也在《墨子学案》中加以驳斥,他引用《墨子·公输》中关于墨子“归而过宋”的说法,力证墨子也非宋人。
。
《史学月刊》1993年01期刊登的《再论墨子是河南鲁山人——答张振衡、徐治邦先生》里,我们看到这样的解释:墨子原本是鲁阳人,不是鲁国人,在清毕沅、武亿以前,没有一个人真正考证过墨子里籍,没有一个人指出墨子是何方人氏,墨子为鲁阳人,是毕沅和武亿实地考察以後的结论。
鲁国人说
当代著名墨学研究学者张知寒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论文中进一步考证,墨子出生地应为滕州。其主要依据:
学术界关于墨子故里的说法很多,比如说宋人说、鲁人说或齐人说等等,虽然说法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就是说墨子是出生于小邾国。鉴于这一现象的发现,就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小邾国身上。” 小邾国,古又称为郳国,据史料记载,该国国力弱小,因此一度沦为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的附属国,春秋早期和中期,小邾国是宋国的附属国,因此,有人认为墨子应该是宋国人,。而到了春秋末年,小邾国又被鲁国所取,于是后来有学者称,墨子应该为鲁国人;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强大又迫使小邾国的国君向齐国低头献表,所谓的“齐人说”也因此流传于学界。“虽然历经了多个诸侯大国的统治,但是小邾国的位置却始终不变,就在滕州附近。而我国历朝历代的史料中,也皆认可小邾国在滕州附近。经过张知寒多年来的考证,最终证明了墨子为滕州人,是生于小邾国一个名叫“滥”的地方。而这一说法随后被他提交到了墨学国际研讨会上,大部分学者也认可了这种说法。
在《墨子·贵义》中曾有记载说:‘墨子南游于楚。’我们可以来假设一下,如果墨子是生于楚国的鲁阳,那么他就不是去游老家,而应该是‘南归于楚’。”周立升告诉记者说,按照墨子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会把游与归的含义弄混的。此外对于宋人说,梁启超也在《墨子学案》中加以驳斥,他引用《墨子·公输》中关于墨子“归而过宋”的说法,力证墨子也非宋人。
“其实现在的说法很多,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滕州说的。” [编辑本段]四、墨子思想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墨子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命”与“天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强烈的思维张力,在墨子宗教哲学里,天志兼爱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欢自强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 治者发动 战争带 来的祸 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 ,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孟子广为人知的主张“非攻,兼爱”。
逻辑思想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编辑本段]五、墨子著作 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1.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2. 墨家的主要思想
墨家在政治上的主张主要是墨子的“兼爱 非攻”,这直接决定了墨家在军事上的“只守不攻”原则,也正因为墨家不把自己那些用先进的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优秀机械用来进攻打仗,才使统治者们不重视墨家(也无法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墨家后来的衰落。
庶民思想和时代背景
族土地所有制终于代替了宗子世袭、不得买卖宗族、土地所有制的时代;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铁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大工商业暴兴,孔子的弟子子贡亦官亦商,富甲天下,此外,还有不少“在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遭受着压迫,过着艰苦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墨子反对“周制”和宣传“兴利除害”等等,都是庶民思想的要和反映一时期,处于“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然”的春秋战国之交,历史剧变的时代。周朝政治制度完全崩溃:政治上,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田氏代齐,各国家(此处“国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行政、官僚制度代替了世卿掌权制度,由此产生了“士”这一阶层;经济上,封建领主经济转变成为封建地主经济,个人私有可以买卖的家族土地所有制终于代替了宗子世袭、不得买卖宗族、土地所有制的时代;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铁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大工商业暴兴,孔子的弟子子贡亦官亦商,富甲天下,此外,还有不少“在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遭受着压迫,过着艰苦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墨子反对“周制”和宣传“兴利除害”等等,都是庶民思想的要和反映
二 墨家的科学研究成果
1.光学
A.小孔成像 -----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经上》: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经说下》:景:光之入(煦)照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
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古代人民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战国时期的墨翟和他的弟子,通过实验证明了光这一性质,并在中国和世界上第一次对光的直线传播作了科学解释。
实验的情况是: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照射下,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对此,《墨经》解释道:“光之煦(照)人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意思是说光穿过小孔如同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来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来的光,成影在上边,于是便形成了倒立的影。这段话科学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阐述了小孔成象的现象。墨家所做的这个实验,是中国和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象的实验。和墨翟差不多同时代的希腊帕拉图学派,虽然也认识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但他们提出的光学理论比《墨经》晚,水平也没有超过《墨经》。
B物和影的关系
墨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第一次解释了物和影的关系。《墨经》中说:“景(影)不徙,说在改为”,“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其意是在某一特定的瞬间,运动物体的影子是不动的,运动物体的影子看起来在移动,是旧影不断消失,新影不断产生的结果。比如:飞翔的鸟儿,它的影子仿佛也在飞动着,实际上并不然。墨家指出飞鸟遮住了直线前进的光线,形成了影子。一瞬间后,飞鸟移动了位置,原来光线照不到的地方,现在照到了,旧影就消失了,而在新的地方,出现了新的影子。这就是说,鸟在飞翔中,它的影子并不跟着移动,而是新旧投影不断更新。
墨家在研究了两个光源同时照射一个物体和成影现象以后指出:一个物体有两种投影,是由于它受到两个光源照射的缘故;如果只有一个光源照射一个物体,则只会产生一个投影。这些论述与现代光学中的“本影”,“半影”描述非常吻合。
在二千多年前,能这样深入细致的研究光的性质,解释影的动和不动的关系,是非常不容易的。
C 镜成像的理论
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青铜镜,到了战国时期,无论在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墨子和他的弟子对镜子成像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的理论。
在分析镜面成像的时候,墨家把物体看做无数物点组成的,所成的像由无数“糗”(音:qiu)组成。“糗”字本义是炒米粉,在这里取它极细小的含意,描述物体成像的像点。
墨家知道光在透镜或凹面镜之前会聚焦。《墨经》上说:“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瘴内也。”景就 是影,指物体的影像;内就是纳,也就是聚集在一点的意思。《墨经》里常称焦点为“正”或“内”,所 以我们知道墨家已研究出光线聚集原理。
墨子家对凸面镜生虚像的原理也很了解。《墨经》记载:“景之臭无数,而必过正,故同处其体俱然。”意思是说:物体影子由物体距离镜子距离的远近来确定,任何一处都可成影,所以说影无数,但这些影子都必然通过焦点,即过“正”。在我们知道的所有能成像的物体中,太阳是最远的,所以它成像在焦点上。而物体离镜面愈近,成像的位置愈远;如果物体和太阳一样远,则影像也在焦点上,所以说,“同处,其体俱然”。
墨家已经知道凹面镜成倒实像的现象,《墨经》说:“临镜而立,景到。”意指物体经过凹面镜的反射,所成的影像是倒的,“到”就是倒的意思。书中对这种现象给出了解释:“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
从《墨经》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墨家对光的性质以及凹凸面镜成像现象相当了解。不难推测在墨家所处的时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凹面镜及凸面镜。而且墨子及其弟子一定做了很多次实验,并针对这些实验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得出这些结论。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史著作中,《墨经》是唯一一本对我国古代几何光学发展进行系统性论述的典籍。
2.力学
力的定义
《经上》说:“力,形之所以奋也。”
《经说上》解释:“力:重之谓也。下举重,奋也。”
论物与力
何为形?墨子认为天地万物始于有,有就是有行。这个概念的外延大至天地,小至质点,而有形者皆为之物。可见,“形”是总摄一切的客观存在的物质。
何为奋?其含义是“动”,是“震动之状”。认为物上午本质属性是广延,广延的本性有三种,一是可分性,二是能动性,三是形成性。由《经上》可知,物质的分合集散而成为各种各样的物体。由此看来,宇宙间没有无运动的物质。
物何由而动?墨子认为物质之所以运动,无不由力而生,力是原因,形动是结果。“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使得物质运动不已的是力。如果给这一范畴赋予新意义,相当于“能量”,而形则相当于“质量”。
——《墨经》中关于力的定义是从人的体力概念引伸出来的。书中定义,“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就是“形”,指人的身体。“奋”的原意是鸟张开翅膀从田野飞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力是使人的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原因。
机械运动
力学是现代物理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机械运动的科学。《墨经》中记述了丰富的力学知识。《墨经》中提出了关于机械运动的正确定义:“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在墨经中进一步阐述了平动、转动和滚动等几种不同的机械运动形式。《墨经》中对这些运动形式的定义是非常科学的,例如在书中将平动定义为“俱止、动”,意思是说一个物体的所有部分要静止就全部静止,要动就全部都动。
浮力原理
《墨经》中写道:“刑(形)之大,其沉浅也,说在衡。”就是说,形体大的物体,在水中沉下的部分浅,是因为物体重量被水的浮力平衡的缘故。这些认识说明墨家不仅定性的认识到浮力同重力的平衡关系,而且有定量的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了浮力原理,并开始在生产中加以应用。
杠杆平衡原理
《墨经》中讨论了杠杆平衡问题。在《墨经》中将砝码叫做“权”,将悬挂的重物叫做“重”。支点的一边叫做“标”(力臂),另一边叫做“本”(重臂)。如果两边平衡,杠杆必然是水平的。在平衡状态下,加重其中一边,必将使这边下垂。这时要想使两边恢复平衡,应当移动支点,使“本”缩短,“标”加长。而在“本”短“标”长的情况下,假若再在两边增加相等的重量,那么“标”这一端必定下垂。
《墨经》不仅清楚的叙述了种种杠杆实验的结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对这些实验做了正确的解释。例如,它解释上面讲的“标”一端下垂的实验现象,认为是由于力臂和砝码的联合作用大于重臂和重物的联合作用的缘故。这个解释不仅考虑到力或重的多少,而且还考虑了距离和平衡的关系,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的定量关系,但是实际上提出了力学中“力矩”的概念。所以可以说,墨家已经发现了杠杆平衡原理。
3.几何学
《墨经》在数学方面,提出了一些几何学的定义,这表示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理论几何学的萌芽。例如:
“平,同高也。”说的是平的定义,指出高低相同就是平。
“直,相参也。这里参就是三。三点共一线就是直,这是直线的定义。
“同长,以正相尽也。”是说两个形体相比较,恰好相尽就是长度相同。
“中,同长也。”说的是形体的对承重心的定义。
“圆,一中同长也。”这是《墨经》中对圆的定义。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墨经》中还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书中写道:“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是无间也。”“端”字原意是植物初出土的芽尖,整个植株由它长成。这里借用来描写几何学上的没有厚度也没有间隙、无法间断的“点”,这种思想虽然在现在看来还不是完全准确,但在当时的文明程度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墨经》它包含的墨家的一些数学思想,主要是若干形式逻辑原则和给数学概念下定义的思想.墨家讲究“正名”,重视概念,对一些数学概念给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如右表所示:
墨家的数学基本概念定义和逻辑思想在先秦曾一度大放异彩.可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思想没有与中国古代数学真正结合起来.直到清代,才又有人重新研究.尽管如此,《墨经》中的数学思想的产生,表明我国在2 500年前就已较严密地研究几何,比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问世还早100多年.
4.宇宙论与时空论
(1)宇宙间万物的起因
《经上》说:“故,所得而后成也。”
《经说上》解释:“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
《经》中,“故”有一种力量,足以使得别一现象出现。可见,“故”就是一事一物之所以生,所以成,就是客观事物生成的原因。表明原因引起结果,结果显出原因。所以“故”这一范畴,反映事物见因果的必然联系。
《经说上》中,指出世界上一事一物的出现,必有一事或数事为其先决条件。“小故”是形成事物的必要条件,是“大故”的一部分。大故是形成事物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 论宇宙为整体
《经上》说:“体,分于兼也。”
《经说上》解释:“体:若二分之一,尺之端也。“
《经上》中“兼”即整体,总体,全体。体即个别,个体,部分的意思。因此,“个体是从全体中分出来的”这说明宇宙是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都从整体分出。
《经说上》中“尺”是线的意思,端是点的意思。用举例来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表现为“兼”和“体”两个范畴关系的存在。
《经上》说:“久,弥异时也。”
《经说上》解释:“久:合古、今、旦、暮。”
《经上》说:“宇,弥异所也”
《经说上》解释:“宇:蒙东、西、南 、北。”
《经上》中“久”是永恒,是长远。“弥”是 合,是周遍,兼全体而无遗。“宇”是寓。“所”是方所、处所。
宇宙二字的含义就是时间和空间。不过墨家对其有特用的哲学术语—久宇。
墨子用矛盾的统一论来阐述其时空观,对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做了辨证的看待,而且阐明了物体的运动必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内。墨子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物是外延最大的概念,包含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其内涵指实际存在的东西宇宙有的地方被物质充盈,有的地方不被物质充盈,宇宙是有与无的统一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根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墨子通过(物体)运动研究时间、空间,并给出了准确的定义,从而阐明了时空"有穷无穷"等思想。墨子的宇宙图象是空间、时间、物质、运动有穷又无穷,在无穷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限的物质,物质运动不止。
三.后记———墨家的衰落
墨家在历史上之短暂存在过一段时间(墨子在世时)
墨家的消散并非墨家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墨家在战国已经分裂,除所说的墨离为三的相广氏,相夫氏,邓陵氏三家外,还有以黄老道补统墨学思想的宋研,尹文一家,以墨家逻辑学自立一家的名家惠施,还有许行的农家,都出于墨学,战国末期墨家中心转入秦国,但并非主张秦国去灭六国,而是让秦皇用墨家思想治国,为秦国守城,在秦国当时的兵法中与<<墨子>>中所记载的守城兵法是一样的,墨子怕兵法被侵略者利用,所以墨子只写守的兵法,不写攻的兵法,墨家的消散是因为<<韩非子>>所说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秦国利用墨家的学说让国家纯朴,节省资源用于军事,又利用墨家弟子守城,统一后因当时大多游侠出于墨家,而且墨家是为受侵略国守城的军事团体,统治者根本不容墨家的存在,所以秦统一后墨家便压逼墨家,因为墨家的反战思想使墨家在秦迅速衰落,秦统一是根扰<<韩非子>>的中思想富国强兵,韩非被李斯陷害,在狱中写出<<韩非子>>,最终李斯逼韩非服毒自杀,秦皇最终很后悔,但便用了<<韩非子>>中的霸道思想加速兼并战争,统一后便实行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到汉初,汉统治者不让墨家墨兴,在<<史记>>中没为与墨子和墨家有关的人立传,如墨家的弟子,"止楚攻宋"一事被墨子感染的墨子好友鲁班,初学黄老道后转墨学的宋研,尹文,学于墨学的农家许行,受墨学影响出身贵族却反对贵族剥削的隐士陈仲,都不立转,只有晏婴有立转,墨子也只是"宋大夫,或与孔子同时,或之后"这二十多字概括司马迁可能想为墨家学者立传,但因为资料大多来自于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汉朝压逼墨家所以司立迁无法找到墨家的资料
墨家其实也并非完全消散,只是失去了官方学说的地位,但隐于民间,墨者大既有三种分枝,一类是传统墨学学者,在<<盐铁论>>中就是民间的墨家学者与儒家学者联合起来在一次辩论大会中批判西汉中叶的黑暗统治当中儒者居多数一类是游侠,游侠其实大多都出于墨家,因为统治者压逼墨家以组织形式分离成游离形式,就是游侠,在<<史记>>中司马迁为游侠立传,实质暗示了墨侠的去向,还有一支就是后来与黄道道融合的墨家弟子,淮南王刘安曾广招贤士,当中有许多就是出自墨家,当中在<<盐铁论>>有所记载,后来刘安以黄老道思想为主,结合各家思想写成<<淮南子>>,还有<<淮方万毕术>>,但<<万毕>>今只存残卷,但当中许多就是与<<墨经>>中所记载的科学技术淮南王谋反失败,许多门客都遭到牵连受到诛杀但那时起其中一支墨家弟子已经与黄老道,方仙道,民间儒者融合,形成后来黄巾起义的太平道经典<<太平经>>延续了以天为最高主宰,当中许多思想就是出于<<墨子>>,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殓,黄天当立",实质是以墨家的天志挑战官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思想到晋翰葛洪先生在<<抱朴子>>中所说道教变化术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记>>,道教神仙故事中有墨子成仙的记载,可见早期道教有一支来源于墨家,墨家思想也融入了道教,到后来的<<赤松子中诫经>>,<<太上感应篇>>这类劝善书其实都是<<墨子>>的天志,明鬼,兼爱,非攻的思想,<<墨子>>一书也收录在<<道藏>>中,道教中强调人要行善积累功德这一思想其实来源于墨家,章太炎先生说"道教教义,本诸墨氏,源于流长",墨家思想虽在官方学说沉积两诘年,其实融入了道教中,另外就是成为了游侠的主导思想,宋朝野史中记载南侠展照自小爱读<<墨子>>,可见<<墨子>>在民间一直流传着
结语
墨家的科学技术和它的思想的及其博大精深,现在看来都不禁为其伟大而惊叹,在那么遥远的时代的如此非凡的思想和成就,但其科技和思想的突然断流也不禁让我感到无比的遗憾和疑惑。我们有必要去学习古人的思想,不是为了获得问题的答案,而是为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墨经》
《墨经中的物理》
《经上》《经说上》《经说下》
《墨言物忌》
《墨家与科技教育》
《史记》
墨子 生平 [和讯博客]
主张不可无限分割的一派,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墨经》里面专门有两条谈论这个问题,说得很透彻。一条《经》文说:“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译成现代话就是说:“端”是组成物体(“体”)的无可分割(“无序”)的最原始的东西(“最前者”)。这“端”就很近似于原子的概念了。“端”为什么不可分割呢?解释这条《经》文的《经说》指出:“端是无间也。”意思是说,一个“端”里,没有间隙,所以不可分割。《墨经》另有一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论证物质的不可无限分割。《经》文说:“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就是砍的意思,译成现代话就是:不能分为两半的东西是不能砍开的,也就对它不能有所动作,它便是“端”了。这条《经说》解释说:“非:半。进前取也: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后取:则端中也。必半,毋与非半,不可也。”墨家认为,砍一个物体,一定分为两半(“必半”),如没有或不能分为两半的就是不可砍开的(“毋与非半,不可也”),如将一物体不断地分半,最后便能得到一个最原始的“端”。这有两种取法,一为“进前取”,即从后至前,一半一半地取来,到了最前处必有一个不能再分半的“端”留着。另一种是“前后取”,即在前后两头同时向中央取去,则那个不可分半的“端”,必留在当中。这里不但作出比较缜密的论证,而且他们可能认为组成任何物体的微粒数目,总不外于单数或双数两种情况,所以用“进前取”与“前后取”两种办法总可以得到最小的“端”。这种研究可以说是深入细致的,是我国古代原子论的杰出代表,和古希腊的原子论者德谟克勒特正可以相互辉映。
《史记》没有为墨子立传,在《史记•孟荀列传》中,寥寥数语,也留下一道选择题: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从“善守御,为节用”看,墨子的是防御专家,基本主张是“节用”。如果司马迁肯定没有读过《墨子》的话,那么这就是当时他和大多数西汉人对墨子的主要印象。
太史公是否对墨家有偏见?孙诒让《墨子间估•墨子传略》是有些这样的抱怨:
墨氏之学亡于秦季,故墨子遗事在西汉时已莫得其详。太史公述其父谈论六家之恉,尊儒而宗道,墨盖非其所憙。故史记捃采极博,于先秦诸子,自儒家外,老、庄、韩、吕、苏、张、孙、吴之伦,皆论列言行为传,唯于墨子,则仅于孟荀传末附缀姓名,尚不能质定其时代,遑论行事。然则非徒世代绵邈,旧闻散佚,而墨子七十一篇,其时具存,史公实未尝详事校核,亦其疏也。
《汉书•艺文志》墨家类著录“《墨子》七十一篇”,司马迁没有见到?诸子之中,独墨子一派让太史公遗忘?不感兴趣?或曰是,或曰非。可以研究。
根据《史记》及相关情况,我们可以推论如下:
一、西汉时期,墨学浸微,研习墨学已经成为少有人问津的偏僻学问。资料确实很少,很难找到。在学术界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
现存史料中,西汉墨学状况者,仅见《汉书•艺文志》儒家《董子》一卷。主墨者将此书名之为《缠子》(见附1《墨子间估•缠子轶文》),记录了儒者董无心与墨学专家缠子,就尚同、兼爱、尚贤、明鬼等问题的辩论。
二、呼风唤雨盛极一时的墨家社团,在当时已经销声匿迹。即便是还存在,也是规模不大、十分秘密的,在社会上的影响极其有限。
三、太史公写作《史记》,确实“捃采极博”,治史的学养不应该怀疑。《墨子》可以不看,各国史书还是看过的。墨子行迹全无记录,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各国史料中并没有关于墨子行迹的记录。
史记中为什么关于墨家的记载很少???
本文2023-10-19 15:10: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