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神话和始祖神话的异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创始神话和始祖神话的异同,第1张

始祖神话始祖神话是指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关于自己种族始祖的神话传说。大体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各民族的始祖神话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中,有的很有趣,有的和进化论有不谋而合之处。

神秘之地埃及,一个最自我封闭的古老国家,她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外在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埃及神话》中认为: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远在埃及与世界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努”就已存在,她创造了天地的一切,她呼唤“苏比”,就有了呼呼的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淅沥的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缓缓地流过埃及,她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她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了人。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和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是太阳流出来的眼泪。另一种说法说,人是从克佩拉神和奈布—厄—彻神的躯体中产生的,神将他们的器官拼在一起,从而创造了第一个人。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于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于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ODIN)有一天和其它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于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它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上帝造人 中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它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么样的神,在其它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也最为流传,如纽西兰神话说人是天神滴奇(TIKI)用红土和自己的血制成;美拉尼西亚人也这样说;希腊神话说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并赋予人类种种个性和智能。北美洲西部的迈都族印第安人认为当初大地开创者创造树木鸟兽之后,说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红色泥土搀水,做成一男一女。在所有神话里,最引人入胜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数中国的女娲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

  话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后,不知经过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间出现女娲。女娲在这荒凉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对着水,照见了自己,心里想要是天地间有几个像自己的,彼此说说话,该有多好,便不自觉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体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风一吹,便成为活跳跳的东西,于是给他起名为人。原先女娲一个接一个继续不停的造人,但进度缓慢,终于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补辽阔的大地时,他背靠山崖,顺手摘下藤条,懒懒地在和了水的泥浆里搅着,然后一甩藤条,洒落许多泥点,这些泥点落在地上,经风一吹,都变成了人,于是不停地挥动藤条,大地上的人也不断的增多了。

   女娲造人 《圣经》里的上帝造人故事记载在旧约的创世纪之中。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他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在女娲和上帝造人的神话里,可以发现共同之处是都按着他们的形像造人,由此可见女娲和上帝的长相和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圣经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泥土造的。 [编辑本段]汉族地区 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而中华民族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女娲的故事。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

  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以上神话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的产下稷姜嫄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的救助,成活下来,并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编辑本段]高山族区 在高山族可以听到“卵生”的神话。但每个神话又都带有本地区的特色。如排湾人关于祖先的传说就有两种以上的说法。在混沌初开之际,从浩渺无际的苍穹,徐徐飘落黄、绿两颗印体。它们相继落在烟云缭绕的玻洛峨兹山,**卵像一颗晶莹透彻的**玻璃球,发出耀眼的光芒,它一触地就变成魁梧俊美的男子;绿色卵,苍翠犹如一颗巧夺天工的绿宝石,那么柔和、诱人,它一落地就化成了婀娜多姿的女子。后来,他们结合在一起,哺育了聪明的排湾人。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又与“蛇生”、“竹生’始祖的母题相融合,逐渐衍生“蛇孵卵”和“竹育卵”等的神话。在遥远的古代,太阳生下了一颗**的卵和一颗绿色的卵,飘落在台湾的太武山上,两条蛇孵化了这两颗卵。黄卵中生出了男子洛莫兹,绿卵中生出了女子基宁,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排湾人。直到现在排湾人的“五年祭”中还有从太武山迎祭远祖的仪式。

  树生始祖神话,在高山族中也相当普遍。如同诞生人类祖先的石头天生一付峥嵘的状貌一样,滋生始祖的神木往往具有巍峨挺拔、凛然不凡的形象。台南恒春的阿美人传说:祖先原是阿拉巴奈的一棵参天古树,有一天,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一声霹雳把大树干劈开,从里面走出男女二位始祖。泰雅人的神话说他们的祖先是大地怀抱里盘曲交错的树根中生长出来的。

  竹生人类始祖的神话,在台湾南部卑南、排湾、雅美等族群中流传很广。卑南神话说:卑南和槟榔二村的始祖原是海外巴那巴那扬的竹子所生,后来下海遭遇台风,才漂到台湾定居,因此,他们逢年过节有面向大海祭祀祖先的习俗。

   《山海经》 神造人的神话是经过物变人逐渐转化的。当原始人类不能解释周围的事物和自身的由来时,他们开始感到宇宙的神奇,于是“神”开始出现了。一切也就变成了神点化的,而人类的诞生也有了神的指点。雅美人的传说很奇特,他们的祖先不是一男一女创造的,而是由两个男人创造的。传说南方来了一位神人,他似乎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神人先创造了小兰屿,然后再创造兰屿,之后,他回到了南方,而不久又回到了兰屿。在柏布特山顶,神人触动了一块巨大的岩石而引起了海啸,天摇地动,天地共鸣,巨岩轰然一声爆裂,裂缝中跳出一个男神,也就是石神。神人又到西南方竹林中摇撼一很大竹子,又引起海啸,全岛震动,竹子爆裂,跳出另一位男神,也就是竹神。神人在创造了两个男神以后,很高兴地回南方去了。

  石神和竹神虽然是两个男人,但他们的感情非常好,相处得也很融洽。有一天,他们共枕而卧,膝盖磨擦膝盖,石神右膝生出一个男孩,左膝生出一个女孩,竹神也生出一男一女。孩子长大以后,石神的一男一女互相结合,竹神的一男一女也互相结合,各自又都生出若干男女,渐渐地形成了一个部族,这就是雅美人的祖先。台南卑南人传说:一女神从天飘然而下,右手捧石,左手持竹,降落在巴那巴那扬。女神右手投石,石头裂开,生下马兰阿美人始祖;左手插竹,上节裂开,生下了帕古埃瑟洛女神,下节裂开,生下了帕古玛里男神。他们是卑南人的始祖。

  泰雅人的神话称,太古时,人间还是一片荒漠,渺无人烟。神则命雷公,发雷击石,石头裂开生出男人和女人。他们长大后,女人“黥面”同男人互婚。于是就成了泰雅人的祖先。布农人的神话:远古时,人间只有七个女人,住在拉摩安,没有男人无法繁衍后代。天神特地从天上降生五个男人,与地上的女人婚配,传宗接代。台东阿美人的神话:遥远的荒古时代,混沌初开,没有人类天神派子女卡古摩朗·沙巴多洛克和芙莱赫芙两兄妹,下凡人间。他们落脚在达乌莱安山,狩猎、耕作。长大后,自成夫妻,生下西拉和纳高兄妹。后来,卡维勒神和阿嘎神挑唆海鳗发洪水淹没达乌莱安山。天神卡古摩朗·沙巴多洛克兄妹逃遁天庭,两个孩子乘臼子逃到兹拉纳桑,长大相婚,繁衍了阿美人。

  从这些神造人的神话中还可以看出石生、竹生的影子,所以可以说这些关于祖先的神话传说是交叉、互补的,也就是在传说过程中互相补充的结果。高山族人类始祖神话中还有虫生、鸟生、葫芦生等形态。例如,布衣人传说人类始祖的原形是形貌丑陋席动爬行的古古特拉虫,虽然有人的四肢与五官,但他背部着地,匍匐而行。后来,嘎兹冰蚊子叮他的腿,促使他站立起来;帕克拉乌虫争食他的目眵,迫使他迈腿走路,从此,变成了真正的人、自由的人。泰雅人的一则神话把人类始祖推原为基比基比鸟,据说,基比基比鸟涉水过河,上岸后变成两个俊俏的男女,结成夫妻,繁衍后代。 [编辑本段]藏族地区 关于人类的来源,在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则猕猴演化成人的神话。神话说:在很久远的年代里,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穷结地方,气候温和,山深林密。山上住着一只猕猴。后来,这只猕猴和岩罗刹女结为夫妻,生了六只小猕猴。老猴把它们送到果实丰茂的树林中去生活。过了三年,老猴再去看时,已经繁衍成五百多只猴子。由于吃食不够,有的在互相争夺斗殴,抓破了脸皮,揪掉了耳朵。猴子都饥肠辘辘,吱吱悲啼。看见老猴来了,便围上来呼号:“拿什么给我们吃啊!”举手相问,其状至惨。老猴看见这种情景,心里十分不忍。于是领它们到一处长满野生谷类的山坡,指给群猴道:“你们就吃这个吧!”从此,众猴便吃不种而收的野谷,身上的毛慢慢变短,尾巴也渐渐消失,以后又会说话,遂演变成人类。

  这则神话除口头流传外,在不少藏文历史著述如《玛尼全集》、《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书中都有详略不同的记载。它与古猿之一种演化进步成人类的科学论断,自然只是偶然的巧合。它只不过是古代原始社会时期氏族的图腾崇拜而己。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劳动”。但是,神话在叙述猕猴采食林中野果及收食野生谷类等情节时,却闪耀着一定程度的朴素唯物史观的思想火花。至于众多史书记载中所说的猕猴是观音菩萨化身,结婚生子也是观音点化,五种谷类也是观音赐给的等情节,无疑是后来的一些佛教徒对这则神话进行加工的结果。

   高山族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一些藏族地区,流传着一则神话说:古时洪水泛滥,淹没了田地、山川和人类。只有姐弟两人钻进牛皮简中,漂了七天七夜,水才退了,他们活了下来。姐弟二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结为夫妻,繁衍了现在的人类。中国西南的某几个兄弟民族都有大体相同的洪水神话。这类神话记述了远古时期的洪水灾害;同时反映了“血缘内婚制”的情况。神话中还提到天不下雨,庄稼受旱的情景以及磨盘、簸箕、筛子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器物,说明这则神话产生在农业发展的时期。有的异文中说,洪水泛滥是因为发生了大地震,大山坍塌,堵塞了大河所致。这是当地自然灾害的反映。 [编辑本段]古籍记载 伏羲:1、《帝王世纪》:“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花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2、《补三皇本纪》:“大曍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花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3、《路史·后纪》:“大曍伏羲氏,母花胥,居住于花胥之渚,尝暨叔嫟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花胥决履以跧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以十月四日降神。”

   古埃及神庙 少昊:《河图握矩记》:“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朱宣。”颛顼:1、王嘉《拾遗记》:“帝颛顼髙阳氏,黄帝孙,昌意之子,昌意出河濵,遇黑龙负玄玉图,时有一老叟,谓昌意云:‘生子必叶水德而王。’至十年,颛顼生,手有文如龙,亦有玉图之象。其夜,昌意仰视天,北辰下化为老叟。”2、《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山海经》:“昌意降居若水,生韩流。”

  尧:《春秋合诚图》:“尧母庆都,……年二十寄伊长孺家,无夫,出观三河之首,奄然阴雨,赤龙雨庆都合,有娠,而生尧。”鲧:《左传·昭公七年》:“鲧殛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大禹:《遁甲开山图》:“女狄暮汲水于石纽山下,大祠前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食之,不觉而吞,遂有身,十四月而生夏禹。”

  契:《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嫦娥奔月 中国 嫦娥号飞船探月升空

首页 | 新闻 | 主题活动 | 文明备忘录 | 中华简史 | 中华思想库 | 民族大家庭 | 大好河山 | 民族魂 | 血铸中华 |科技成就 | 文学院 | 文化馆 | 艺术馆 | 中华人物

首页 我们的文明 > 中华文明 > 文学院 > 文学理论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作者:聂石樵 李炳海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007-06-12 11:57:00 收藏该文章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 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神话在后世仍然具有文学魅力,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 《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 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 由此产生。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中国在远古时代曾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在已出土的远古资料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神形刻绘,如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中的彩绘女神头像; 阴山岩画中“有巫师祈祷娱神的形象,也有拜日的形象”;在连云港市将军崖岩 画中,“天神表现为各式各样的人面画,……包括太阳神、月神、星神等”。又 如随县擂鼓墩1号墓内棺上“有一些手执双戈戟守卫的神像,有的长须有角,有的背生羽翼,富于神话色彩”,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上的十二月神形象,“ 或三首,或珥蛇,或鸟身,不一而足,有的骤视不可名状。”此外,出土的大部 分动物形的刻绘也与神话有关。由此可知,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 已经产生众多的神灵和相应的传说故事。由于时代的久远,再加上儒家对神话采 取排斥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被完整而有系统地保留下来。中国古代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 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之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这些材料往往只是片段,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不多。

《诗经》、《楚辞》是两部诗歌总集,其中多有取材于神话的诗篇,如《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就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神奇经历。《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尤其是《天问》这一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作为素材,其中有些材料较他书所载更接近于神话的原始面貌,因此很有价值。但由于作者采用了问句的形式,提及某个神话时往往只是 只言片语,过于零碎,有些难以理解。还有一些神话保留在一些史书之中,比如 《左传》、《国语》、《逸周书》等,这些史书中的神话大多数经过史家的改造,借以说明古代的史实,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出原始神话的蛛丝马迹来。如《左传》中一段文字谈到高辛氏的两个儿子因为不能和睦相处,被高辛氏迁往两处,分别掌管商星和参星。这则神话实际上是初民对商星和参星永不见面的自然现象所作 的神话解释。《穆天子传》中关于穆天子见西王母的故事,神话色彩最为浓厚。由于神话本身具有深刻而简明的寓意,它也受到先秦诸子的重视。诸子中以《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庄子》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另一些则往往是古神话的改造,如鲲鹏之变、黄帝失玄珠、倏忽凿浑沌等。《孟子》、 《墨子》、《韩非子》等书中也保留了一些神话材料。《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分别成书于秦汉两代,由众人编纂而成,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神话。尤其是《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如《地形训》就有关于海外三十六国、昆 仑山、禹、以及九州八极等神话。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西汉及此后的其他文献中仍不断有新的神话出现,或是对旧有神话进行补充。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 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山海经》中有大量的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 的,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 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传广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断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 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 始祖神话 洪水神话 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忧患意识 厚生爱民意识 反抗精神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

一、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 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 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

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等。《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始祖神话

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而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女娲的故事。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淮南子·览冥训》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太平御览》卷七十八 引《风俗通》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以上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 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 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的产下稷姜嫄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的救助,成活下来,并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

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

《山海经·海内经》载: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鲧为了止住人间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为他鸣不平:“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死不暝目,终于 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

禹继承了鲧的遗志,开始也是采取“堙”(堵)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 的洪水,于是改用疏导的方法。为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控察河道、地形,据《吕氏春秋》载,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 国,向北走到犬戎国。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 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 传》),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 诛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 (《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 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 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总之,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 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 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载: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 其志。

这一则神话中所言“诸侯”、“修德”等,很明显是出于后世儒者的附会。 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确实发生过一次残酷的战争,《新书·益壤》称当时的 战场是“流血漂杵”。而黄帝居然能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战斗,为这次战争增 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部落跟 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这则神话实际 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炎黄汇合后,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 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蚩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81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是暗示他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蚩尤冶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冶 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 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 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子。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五、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 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 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 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 等等。

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弓箭的发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人们把无上的勇力和荣誉都赋予了这个弓箭的发明者。而后羿正 是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为民除害,造福人类。死于羿的弓箭之下的害人 妖孽有凿齿、九婴、大风、猰貐、修蛇、封豨等。不过,羿最为辉煌的业绩,还要数射落九个太阳。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载:“羲和者, 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树上,轮流出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羿弯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人间的秩序又得到了恢复。十个太阳都是天帝俊的儿子,羿要射落九日,不仅需要神技,还要有超人的胆略。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神话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为何要与日逐走,已不得而知了,但他那强烈的自信心,那奋力拼搏的勇气,以及他那溶入太阳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反映了古代先民壮丽的理想。而他渴死道中的结局,又为整个故事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

另一则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发生在一个纤弱的女子身上: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叫)。是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女娃被东海淹死,化而为鸟,坚持以弱小的生命、菲薄的力量,向浩瀚的大海复仇,这是何等的悲壮!正是这种明知徒劳仍要抗争的精神,支持初民走过那险恶而艰难的年代。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之外,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 现过。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 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 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触犯 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如司马迁所说:“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 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相当一部分神话因此得不到史家的认可,因 而没有进入载籍。这些,我们已无从考察了。有些有幸被文人笔录,但在此后的 流传过程中,又被无情地删削。如《列女传》古本所录舜的神话中,有二女教舜 服鸟工龙裳而从井廪之难中逃脱的情节,今本《列女传》中就荡然无存了。再如 《淮南子》古本载嫦娥奔月神话时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今本《淮南子》亦不存。其原因可能都是“不雅驯”。

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 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这种例子,在儒家传统典籍中 比比皆是,从《尚书》、《左传》、《国语》,一直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是如此,宋代罗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结果是 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比如《左传·昭公十 七年》载: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 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 者也。祝鸠氏,司徒也;睢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 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量度,夷民者也。

我国东方部族中很多是以鸟作为图腾的,其中也必然流行着不少有关鸟的神话。而在这里,这些有关图腾鸟的神话则被改造为一系列的官名,并按照后世的 社会官僚系统组织起来。

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 《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则有关夔的神话,在孔子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 仙话中,我们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帝和西王母。《史记 ·封禅书》所记黄帝在荆山脚下铸鼎,鼎成,有龙垂胡髯在鼎上,迎他骑龙升天 一事。这则故事有着明显的仙话的痕迹。而黄帝战胜蚩尤,在仙话中则被归功于 “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官五意阴阳之略,……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广博物志》卷九引《玄女法》)。同样,窃药奔月的嫦娥、操 不死之药的西王母,也是仙话中的重要人物。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 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

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 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在文学中,我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中国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在先秦散文中,《 庄子》一书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艺概·文概》)著称,《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 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 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 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 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 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以及他们的腾云驾雾、七十二般变化成了中国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故事之一。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 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 《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 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 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 现出来。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 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 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当屈原在现实世界 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同时,由《离骚》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于它深 沉的神话背景和屈原创造性的提炼,而成为一种稳固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笔下传递。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 材,而是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 话世界的皈依。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 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 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 过漫漫的长夜。”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根据伏羲功迹,现在的科学家普遍认为,伏羲所处的年代,正处于新时期时代的中晚期,而这个时期人们的主要进食方式就是以打渔捕猎为主,而伏羲正好是传授人们打渔捕猎的人。由此考古学家推测,伏羲极有可能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个非常贤明的部落首领,当时及后世的崇拜者神化了他。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据传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区有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风俗。

相传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闻一多先生在1942年前后撰写的《伏羲考》中,认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是葫芦化身,其依据是早期史籍称盘古氏为 “盘瓠”,即葫芦。除了“瓠”与“葫”同音通用外,按古老传说在远古大洪水时期,伏羲、女娲同乘葫芦躲过洪水灾难,于是葫芦遂成为“盘瓠”族人崇拜对象。

(注:伏羲女娲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华胥氏是后世文献才出现的,因此伏羲女娲是否是华胥氏儿女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一般认为华胥氏儿女的“伏羲女娲”人属性高于神属性,而楚帛书中的伏羲为创世神,是最早诞生的生灵,与华胥氏和雷神毫无关系。女娲最早记载在先秦的《楚辞》,也和华胥没有关系。)

伏羲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创世神,记录于楚帛书中。

长沙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出土地点是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先秦创世神话记载,在现有的中国先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还没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确的创世神话,其珍贵是不言而喻的。

楚帛书甲篇释文说: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

认为历史上确有伏羲其人的观点自古即有。

伏羲这个词最早出现是记载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庄子·人间世》:“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在这里将伏羲列在禹、舜之后。《庄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窃,伏戏、黄帝不得友。”《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庄子》一书中,伏羲名号就有三种,分别为“伏羲”、“伏犠”、“伏戏”,前后不统一,身份混乱自相矛盾;且在上古著名人物排序中顺序也各不相同,或在禹、舜、黄帝之后,或在其前,地位没有固定一致。这说明在庄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伏羲尚在传说时期、创造过程中,是一个不确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又有如《管子》、《荀子》、《商君书》等记载了伏羲的典籍,其中《系辞下》记载伏羲功业最重:“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在这之后的典籍如《太史公自序》、《汉书》、《帝王世纪》、《修晋书诏》等,关于伏羲的记载越详细,伏羲功业越卓勋,在古帝王世系中的地位越高。这说明,在传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神到帝,对伏羲的记载从凌乱到系统的衍化过程。

《帝王世纪》是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业:“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

《帝王世纪》把伏羲当作一个古帝,甚至将伏羲的出生地、所都之地、在位多少年都一一指出,谓其生于"成纪","都陈","在位一百一十年崩"。后人考证成纪在今甘肃天水,陈在今河南淮阳。今天水市还有伏羲庙等建筑群,淮阳则有伏羲陵等古迹名胜。历史学家根据史料和民俗、考古来判断伏羲是远古时期著名的氏族首领,也是个大发明家,他教会人们渔猎、制定婚姻嫁娶制度、画八卦、兴庖厨、结绳记事并画出龙图腾。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伏羲只是一个虚构人物。如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认为"伏羲"在时间上是鱼畋经济社会的反映;徐旭生所著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则认为伏羲是上古时代苗蛮部落集团的一个名号;闻一多著《伏羲考》,以为伏羲乃古代南方苗民的蛇图腾;作者刘尧汉的《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认为伏羲乃远古时西北、西南山区羌戎虎氏族部落的图腾名号或其首领名称;朱炳祥的《伏羲与中国文化》认为"伏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符号"。

相关文献记载:

《古三坟》: 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时,龙马负图,盖分五色,文开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画八卦,皆连山,名《易》。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始明于世。图出后二成三十二易草木,木枯月,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后草木一易,木王月,命臣潜龙氏作甲历。伏制牺牛,治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因尊事为礼仪,因龙出而纪官,因风来而作乐。命降龙氏何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

[2] 《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歌谣神话

1)文字产生之前的歌谣和神话传说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2《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分类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

《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

《老子》基本上是道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1、文字产生之前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诗经》)。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4、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5、楚辞。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6、口耳相传。

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

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

7、六艺。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

8、周代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

9、史传和诸子。

先秦时代的散文主要有史传和诸子两大类别。史传散文也就是历史散文,先秦两汉时代史书的概念还不够明确,《汉书·艺文志》中尚未设立“史部”,史书只是作为儒家经典或经典的附庸而存在。

10、左传。

《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文学名著,一般认为是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

扩展资料

一、先秦文学形态:

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2、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

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由巫到史。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2、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

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三、先秦文化组成:

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

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

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4、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

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

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

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参考资料:

创始神话和始祖神话的异同

始祖神话始祖神话是指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关于自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