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没有专门写鱼或者钓鱼的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中国古代有没有专门写鱼或者钓鱼的书?,第1张

转的别人的

一、《养鱼经》,又名《范蠡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 二、《种鱼经》,亦称《养鱼经》、《鱼经》。三、《闽中海错疏》。四、《海味索引》。五、《鱼品》。六、《渔书》。七、《官井洋讨鱼秘诀》。我国养殖鱼类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间有不少关于鱼类的著述。现存的古代鱼书主要有如下数种: 一、《养鱼经》,又名《范蠡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养鱼业已相当发达,越国大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辞去官辞,便带着西施隐居在现在的无锡太湖之滨。范蠡提出“种竹养鱼千倍利”的主张,大力发展养鱼事业。齐威王曾召见他问道:“公富足千万,家累亿金,何术乎?”范蠡答道:“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鱼也。公元前475年,范蠡把自己的养鱼经验写成《养鱼经》。全书仅三百四十三字,却开创了我国的科学养鱼纪录,比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所著《动物史》(该书把鱼列入分类系统)还早一百多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范蠡的养鱼理论中,已提及雌雄鲤鱼配比以及鲤鳖混养等内容,颇有参考 二、《种鱼经》,亦称《养鱼经》、《鱼经》。共一卷,分三篇,分别讲述鱼苗、养鱼方法及鱼的种类,也是较早的一部鱼书。作者为明代学者黄省曾。省曾,字勉之,别号“五岳山人”,南京吴县人,系嘉靖年间举人。 三、《闽中海错疏》,三卷,明代屠本畯著。本畯字田叔,浙江鄞县人,是个学者,写过多种鱼、农书。本书是他在福建任官时期所作,前面有“自序”,题“万历丙申”,即公元1956年。书中专记闽海的水族,计“鳞部”二卷,共一百六十七种;“介部”一卷,共九十种。后面还附记并非产于当地,但时常看到的水产两种。该书在介绍每种水产时都注明形态和习性,有的还附作者的按语,或援引典籍。后来又有徐{火勃}(也是明人)替该书写过“补志”,故书中凡有“补疏”二字的皆出于徐氏之手。《闽中海错疏》在描述海产动物生态时,很注重科学性,有的释文还很生动,是一部规模较大的古代鱼书。 四、《海味索引》,一卷,亦为屠本畯所著。自序上说,张九峻食海味,随笔作赞、颂、铭、角,凡十六品,颇多不实之处,因此著成本书,加以订正。本书的规模不及《闽中海错疏》,但可视为该书的姐妹篇。五、《鱼品》,一卷,明代万历进士顾起元撰,作者自号“遁园居”,南京江宁人,书中记载了数十种鱼,皆为江东地区所产,文字极为简单 六、《渔书》,这是一部残存的鱼类专著,但内容丰富,颇具参考价值。据已故著名农学家王毓瑚推测,“看来全书可能是十四或十六卷”。(《中国农学书录》)残存的为二至十三卷,从卷二到卷十列记水产,每卷为一类,均有卷目,分别标为“神品”、“巨品”、“珍品”、“杂品”、“介品”、“柔品”、“畜品”、“蔬品”、“海兽”,内容杂引古代文献,近似谱录。卷十一为“渔具”,又分“网类”、“{纟连}类”、“杂具”、“渔舟渔筏”等子目。卷十二题“附记载”,征引典籍经文。卷十三题“附记异”,摘录各种杂记小说中的记载。此书留存下来的为明刻残本,作者及年代均无考。但从书中文字可推知作者大约就是该书按语中时时出现的“蠡史”,“蠡”自然取于“范蠡”之意了。又据卷三“海大鱼”条的按语:“余家海上,与大海通,故大鱼往往见面知之。”卷四“江瑶柱”条有“余在越三年”,可知作者的家乡一定在沿海地区,但又不是浙江(越)人。《渔书》中所记渔具的内容,为他书所罕见,可称该书特色。书中还记有以声探鱼的古法,如卷四“石首鱼”条写道:“每岁四月,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用下网截流取之。”十分可取。七、《官井洋讨鱼秘诀》,此书的作者及写作年代亦无考,但书的扉页上注明系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抄录。官井洋为海名,书中专讲官井洋内的暗礁位置以及鱼群早晚随着潮汐进退的动向,极为详细,并述及寻找鱼群的秘诀,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鱼书。八、《记海错》,一卷,系清代训诂大家郝懿行所撰。作者的家乡在山东滨海地区,对大海很熟悉,见过的海产也很多。书中所记海产共四十九种,并征引古籍试加贯通,对某些海产的得名还作了简明的解释。据书前小引所题为“嘉床丁卯”,即1807年成书。九、《海错一百录》,这是一部相当全面的福建海产记录,共五卷,清代郭柏苍著。郭氏,字帘秋,福建侯官人,对当地海产相当熟悉。该书内容包括“记渔、记鱼、记介、记壳石、记虫、记盐、记菜”等部分,并附录“海鸟、海兽、海草”。此书作于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从以上几部鱼书,足见我国古代人民对鱼类已有精深的研究,录之于文人笔下,给今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鲛人,中国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生物。鲛人神秘而美丽 ,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西方传说里的美人鱼与鲛人相似,都是生活在大海里神秘而美丽的生物,是人类对神秘海洋生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经:海内南经》当中如此记载着:“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的鱼,后来传到了日本,成为人鱼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经里还有些描述看起来像是形容山椒鱼、大鲵(娃娃鱼)、鳗鱼、鲶鱼之类的水中生物,长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鳞片,感觉上比较接近人和动物的混合体。 在西汉司马迁所著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有关于“人鱼”的记载,其中提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刘宋时裴骃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对于“人鱼”的解释为: “徐广曰:‘人鱼似□,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 (按:□为古籍漏字。) “ 鳢”是一种鱼类的名称,在现今台湾阳明山国家公园内,仍然有“七星鳢”、“月鳢”等品种,表面滑溜,喜欢栖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泽中。

最早的记录应是成书于战国(前475~221)的《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龙鱼陵居其北,状如狸,一曰,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A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这是鲤科鱼化石的最早记载。

出自山海经第三 北山经: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上多蒲夷之鱼,有可能是冉遗鱼,山海经第二 西山经: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中国古代有没有专门写鱼或者钓鱼的书?

转的别人的、一、《养鱼经》,又名《范蠡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 二、《种鱼经》,亦称《养鱼经》、《鱼经》。三、《闽中海错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