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山王母宫的5名人诗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回山王母宫的5名人诗词,第1张

清·谢闫祚的诗《宫山晓钟》赞曰:

推帘月色尚溶溶, 万籁萧然听早钟。

隔水一声传激越, 傍山万木响玲珑。

惊残枕上华胥梦, 冷尽人间名利胸。

王母祠前花正放, 定应添得晓妆浓 《乐府诗集》载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上之回》诗:“前旆(pèi)拂回中,后车临桂宫”。

《乐府诗集》载南朝张正见的《上之回》诗:“林光称避暑,回中乃吉行”。

《古诗源》载隋代萧悫(què)的《上之回》诗:“发轫城西畤,回舆事北游”。 :“宫在泾原西五里回中山巅,祠所谓王母宫,盖古迹也。世传周穆王、汉武帝皆尝与王母会,故有是宫,又谓之王母宫”。“第兹宫为吾郡千余年之胜迹”。

说起甘肃的著名景点,谁都绕不开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国内最著名的佛教艺术殿堂,这里的壁画,塑像,规模庞大造型精美,早在1987年就被评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然而你知道吗,莫高窟的建造还有一段渊源,牵扯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三危山。

三危山位于敦煌东南方向,主峰正对着莫高窟。三危山被誉为莫高窟的根源,古人因在三危山见到佛光而兴建了莫高窟,现如今,这里依然是“敦煌八景”之首,名为“危峰东峙”。三危山的三座山峰耸立,看上去如危欲坠,就好像马上要掉下来一样,因而三危山也被誉为敦煌第一山。现如今,莫高窟闻名世界,而三危山却变得默默无闻起来,现如今这里已经是国家3A级景区,三危山的旅游开发才刚刚开始。

NO1,王母宫

三危山主峰上,耸立着一座古老的庙宇,它就是王母宫。现存的王母宫据说是一位名叫王永金的道士在1928年主持重建,在他重建之前,三危山上就有王母宫。据说当年张大千曾到王母宫里拜谒,并在门顶的墙壁上留下了自己的墨宝,但因为年代久远难以辨认。真的了解莫高窟文化的人,肯定会到王母宫先参观一番。

NO2,观音井

作为道教和佛教文化融合的代表,三危山腹地还有一座观音井。观音井存在了上千年历史,在干旱的西北地区,观音井的井水甘甜,是周围居民的主要水源。观音井曾消失了一段时间,后来信徒们重新找到了它并加以重修,还在附近修建了新的观音殿。

现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会有不少当地的香客和游客到这里参观朝拜。现在观音井里的水依然像千年前那么甘甜。

NO3,老君堂

在道教文化中,太上老君的地位无与伦比。而在观音井向东5公里的地方,半山腰上就修建了一座老君堂,据说是当年如来佛祖和太上老君会见论道的地方。从汉代时期开始这里就有庙宇痕迹,现在这里还留存了一座唐代建筑,以及混元古洞、玄塔等。这里位于半山腰上,地势险峻,环境十分适合修道之人。

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和其祖庙所在地,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西一华里的“回山”之上。始建于西汉元丰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1992年,当地政府与民间联合重修,陆续建成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纪殿等主体建筑。回山之下,泾氵内二河汇流处建有“回屋”,相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也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相会之处。

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平面呈“回”字形,外有三层楼窟檐。窟高11米,宽大126米,深10米,中心柱四周中及窟壁三面雕有佛像200余尊,有大小佛龛22个。中心柱正面塑有佛像一尊,高约4米,泥塑石胎,体态丰满,为唐代作品。窟内每壁造像三层,百余尊,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名窟之一。王母宫碑碣众多,其中以“王母宫颂碑”最为著名,有“瑰宝”之称。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王母宫“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的称号,同时授予泾川县城为“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2001年2月,国家旅游局批准王母宫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呈略长方形,形若“凹”,高达12米。窟内造像分三层,中有方体塔柱,直连窟顶,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多为北魏作品。

现存造像一百余尊,王母像居中,其他则依次排列两旁。窟外建楼阁三层。山上有古钟,为金大安三年(1211年)铜铸,宋天圣三年(1025年)立石碑一通。山阳有瑶池,泉出石隙,滴沥如雨,上有亭。山上原有三清楼,文昌阁,周穆王祠,历经兵火,仅存断垣残瓦.

至明嘉靖元年(公元522年),山上就有一山门、二山门、三山门、王母宫、文昌宫、三清楼、望河楼、玉皇大帝殿宇。清同治年间,殿宇均毁于战火,只有王母宫石窟、宋元以来的古钟、碣碑仍保存至今。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呈方形,中心有柱,平面呈“回”字形,高达12米,深11米。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窟内造像分三层,共200多尊,多为北魏作品,后经改造,窟外为清代重修的依山楼阁。王母宫山经国内外信徒捐资,现已重修了王母宫大殿,及通往大殿的台阶和盘山公路,成为道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场所。

1999年亚细亚民俗研究学会、中国民俗学会在泾川举办了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对泾川西王母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科学定位,命名泾川为“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使西王母文化遗存成为泾川联系国内外的一个安全纽带。2005年在泾川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又一次将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和西王母故里定位到泾川,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确定“台湾泾川西王母之旅·泾川回山西王母祖祠”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考察基地,会长到会授了证书。这足以说明泾川是西王母故里,已成为联系海峡两岸儿女同根文化的重要纽带,成为华夏儿女不争的事实。2006年,论坛即将在台湾召开,并逐年在台、泾两地轮流举办。[2]

西王母是我国三皇五帝时代之先的一个原始部落的名称,也是中国西部的地域概念,《尔雅·释地》中有“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的记载,后来又成为西戎母系氏族部落女酋长的专用名,因此西王母确有其人。吴晗说:“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从《史记》、《汉书》等古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在秦汉以前,中国西部的泾、渭、洛三河的上游一带,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等一系列与“回”字有关的地名和建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鸡头山即今平凉崆峒山,泾川古称回中,王母宫之山因名回中山,简称回山。秦始皇所经过的“回中”,应是指今天的泾川一带。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诺记上》中写道:“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这句话,是地望在地名中的反映,可以说明为什么泾川称为回中,山也被称为回山。《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穆王使造文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的地方,应该也是泾川回山。据《汉武帝年谱》统计,汉武帝刘彻从45岁到67岁的22年间,曾11次到泾川,其目的就是为了会见西王母。唐代诗人胡曾的《回中》诗中写道:“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向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这首诗不但指明了回中与泾州是一个地方,而且道出了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拜访王母的历史事实。可见,至迟在唐代,泾川回中山已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圣地。唐代诗人沈亻全 期、卢照邻、陈子良、李白、李贺及宋代诗人陆游、元代剧作家汤显祖等以《乐府诗集》铙歌十八曲之四《上之回》的名称为题,写了不少诗作,都提到了回中。当然,最为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于开成三年落榜后游历泾川回山瑶池时所作的《瑶池》一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些足以说明唐代的人们认定泾川回山就是西王母的发祥地。除此之外,阮籍、陶渊明、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有咏西王母的诗句。

至于清代,谭嗣同过泾川,留下了“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的诗句。194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到泾川,为王母宫题写了一副对联:“千年气接文孙驾,万里云开王母宫。”[2] 农历三月二十日,是泾川回山西王母祖庙庙会,来自台、陕、豫、陇东的游客和沪、鄂、川、浙、苏、宁的客商6万多人朝圣谒祖、贸易经商。庙会使回山和县城数次出现人流蜂拥、水泄不通的空前盛况。泾川现存宋开国元老陶谷碑记载,农历三月是宋开宝年间重修王母宫竣工之月,其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相沿成习,已传承一千多年。

西王母游牧(羌、戎)民族图腾为虎,中原农耕民族图腾为龙,两大民族共融为龙的传人之后,西王母被尊为中华人文先祖之一,西王母文化古老原始,五千年间积淀于三千里昆仑之间,形成了神话区和信仰区,即以传说为形式,给周秦之先的新疆、青海留下了丰富的神话遗存;以祖先崇拜为形式,给周秦之后的泾川地区留下了祖庙、庙会陇山之东的泾川遗存,因陇山是上古中原与西部势力的分界,长期处于两大民族交融之地,故从汉代起,西王母祖庙矗立于泾川回山,内地或中原民族的西王母信仰从这里起源。中国民俗学会专家乌 丙安、陶立璠等评价说: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泾川西王母庙会是最早最大的。

2008年庙会前夕,恰逢冯骥才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由山东电视台承担的工程项目 360集电视系列片《中华民俗》摄制组把西王母庙会作为经典民俗,赶赴泾川拍摄了精彩内容,如西王母法会、西王母瑶圣水采水仪式、饮圣水、品王母宴酒、小吃、唢呐、小曲、社鼓表演。台湾数个朝圣团顶礼膜拜。至5月2日夜,庙会活动高潮迭起,外地客商生意兴隆,使今年庙会成为规模最大、人气最盛的一届,活动凸现出中华民族崇拜女性人文祖先西王母,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谒祖朝圣、民众亲和、爱国爱家的时代氛围。 西王母(太真王母)庙会始于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农历三月二十,至今已传承了1043届。它是宋代重修王母宫竣工庆典而形成的上层、民众参与的公祭、民祭王母和娱人活动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和工艺、技能、商贸、饮食、文艺展销展演等诸多元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每逢庙会,泾川城区居民倾家出动,乡下农民成群结队涌向县城;豫、晋、陕、甘、宁各地客商和王母信众慕名参会。当日,回山上下人山人海,蔚为壮观,最多时达到十多万人。近20年来,每届王母庙会都有各国家的民俗研究者考察、采风,海内外华人,尤其是台湾同胞组成的声势浩大的王母朝圣团前来朝圣。庙会庆典活动主要有取水、法会、放河灯、演秦腔、唱小曲、舞神鞭以及剪纸、刺绣、小吃等展销。2009年,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王母庙会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乡的王母宫山一年四季景色宜人,你若看了,保证会特别喜欢。

春天,王母宫山上百花盛开,那景色别停多美了。尤其是在山顶,不但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还能听到橡胶坝的流水声,又可以在树下散步,真是两全其美。

夏天,天气热得让人难以忍受,但是只要登上王母宫山顶上,坐在大树底下,树叶密密麻麻,像一把大伞,可凉快了。

秋天,在王母宫山的小道上散步,感觉没有夏天那么热,也没有冬天那么冷,树叶从树上落下,就像是在花丛中飞舞的一只小蝴蝶,别提多美了。

冬天,白色的雪花从空中落下。看!孩子们在那里打雪仗、堆雪人。有的大人仿佛想回到童年也加入到了这场游戏中。虽然冬天非常冷,但它带给了我们快乐。

这里的空气很清新,天空如水洗过一样碧蓝碧蓝的。风儿轻,云儿淡,让人们的心在这里开阔起来。

刚进王母宫山,有一个很陡峭的天梯。在我看来,都有70度的倾角了。天梯直入云端,两边有很粗的铁链。到底有多少级台阶,在山脚下也看不出来。人们都手脚并用,拉着铁链子爬天梯,这里的爬,是名副其实的爬了,看起来有点狼狈。

山顶,看到的是庄严雄伟的大殿,主要有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配殿和回屋。这里的主神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她是道教的女仙之尊,传说她掌管着长生不死药,还有长寿蟠桃。站在山上极目远眺,山下的村庄很小很小了,田地一块一块的,很整齐的,绿油油的。感觉天和地要融为一体了。这么美丽的地方,怪不得神仙都青睐呢。

下山走环山路。山路其实修的很好,可以开车的。步行可以欣赏沿途风光。路旁有很多的槐树,山体显得更加青翠了。半路上还可以参观瑶池,瑶池是西王母举办蟠桃盛会,大宴群仙的地方。明代建筑“夜月亭”为古代泾州八景之一,诗人李商隐游览了瑶池胜景后,挥毫咏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衰;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里的穆王,指的是周穆王。拜谒过西王母的名人,还有汉武帝呢。

这就是美丽的王母宫山,王母宫山是我们泾川人的骄傲。

参观王母宫

西郊小学五二班冯子舟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泾川游玩,我们参观了位于泾川西北部的大王母宫。

王母宫真是雄伟壮丽!

我们来到山脚下的正门前,一抬头就看见“王母宫”三个醒目的大字,正门两侧各蹲着一只威武的石狮子,守卫着神圣的王母宫。

进了正门就看见一层层笔陡的石级竖立在我面前,我奋力向上攀去,不出十分钟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妈妈鼓励我说:“再坚持一会就到了。”听了妈妈的话,我就像充了电的电池一样,使出全身的力气向上攀登,终于,我登上了台阶,到了山顶上。放眼望去,泾川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

我们进入王母宫寺院,院子两侧有两棵挺拔的百年古松,至少有五、六层那么高。寺院中央摆放着一个大香炉,香炉里冒着缕缕青烟。爸爸告诉我:“这座大香炉是用来祭奠王母娘娘的。

绕过香炉,我们又来到王母大殿。你看那彩塑的王母娘娘慈眉善目地端坐在莲花台上,好象在对游人点头祝福!

王母宫不但是我们甘肃省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我们平凉的神话传说添上了彩色的一笔!

回山王母宫的5名人诗词

清·谢闫祚的诗《宫山晓钟》赞曰:推帘月色尚溶溶, 万籁萧然听早钟。隔水一声传激越, 傍山万木响玲珑。惊残枕上华胥梦, 冷尽人间名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