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学中医当从学针灸开始 针灸易学难精,一起从头开始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倪海厦:学中医当从学针灸开始 针灸易学难精,一起从头开始吧,第1张

学中医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习针灸开始。这个倪海厦教授在梁冬的节目中也提到过 。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经络穴位学习后实践太方便了,都无需购买药材。记得还在中医大学读书的时候,每次回老家,都有不少乡亲们过来找我针灸解决一些问题,我只需要带着针包即可,无需其它。当然,对于当时没有把握的疾病,我还是会请他们去医院找我认识的医生,我假期自己去找在当地中医院医生去学习,还认识了不少当地的中医,其中不乏理论实践都相当扎实的。

从本篇开始,我们一点点来认识经络,穴位, 并逐步介绍经络循行以及穴位主治疾病的相关知识,如能系统学完所有内容,即使不能当医生给人看病,自己一些小毛病也能有一些自我调养的手段了。首先,我们先了解下针灸经络的发展吧!

经络穴位目前追溯到的最早的记录就是黄帝内经 了,《黄帝内经》分为两本,一本叫《素问》,讲的是 养生 以及一些中医的基础理论;另一本叫《灵枢》,讲经络穴位以及针灸的一些基础知识,所以《灵枢》也被后人称为是《针经》。《灵枢》共有九卷,八十一篇。成书于战国时期,目前普遍认为其不是一个人写成的,而是众医智慧的合集。就在这短短的八十一篇里,讲了九针以及针刺方法,经络穴位系统,四时诸病的针刺方法,针灸补泻以及脏腑疾病的诊断治疗,如望诊,脉诊等,还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针灸经络的奠基书籍。但是《黄帝内经•灵枢》对于穴位的记载并未完全成形,所载穴位也不全面,直到后世的《针灸甲乙经》出现。

《针灸甲乙经》 是西晋皇普谧所著,从战国带西晋中间经历很多演变,篇幅问题,我们忽略不计,因为《针灸甲乙经》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将前人的认识充分总结,并有了质的飞跃。本书共有12卷,128篇。其中前六卷介绍针灸经络穴位的基础理论,相当于现代的《经络腧穴学》,后六卷则详细介绍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相当于现代的《针灸治疗学》。《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将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的针灸学专著,其内容详尽,甚至将针灸穴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艾灸的壮数都有了。

此后针灸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发展到唐代,一个叫孙思邈的人出现了,孙思邈虽被称为“药王”,但是他的成就可不止于药 。他在针灸方面的成就也不可忽视。他除了著名的《千金方》以外,还著有《明堂针灸图》,他主张“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他是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法取穴的医家,让简易取穴更方便。他提出的“阿是穴”,到现在都是很重要的取穴方法。他第一个提出针灸效验奇穴,在经络之外,找到了许多疾病的效穴。他第一个提出保健灸法,并提出医生要会针灸,针药兼用治疗疾病。孙思邈十三鬼穴相信了解中医的人也都知道,对于古代一些比较邪的疾病,尤其表现在神志,精神方面的,古代人不懂,责之于鬼神,所以有鬼穴之称,但是这不代表它到现代没用了,孙思邈十三鬼穴目前被诸多临床医家用于治疗神志,精神疾病。我宁肯相信他真的活了140岁,要不然如何做出如此多的成就来。

针灸发展史上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就是明代的杨继洲,他有一本书叫《针灸大成》 ,也是总结前人针灸经验集大成者,该书共有10卷,记载了明以前的针灸穴位以及前人的针灸论著,还收录有数十篇针灸歌诀,子午流注,五输穴,灵龟八法,十四经络,五脏六腑,奇经八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灸治疗以及禁忌症,各家针灸方法及言论,杨继洲本人的针灸医案。还有一本《小儿按摩经》,是最早的小儿推拿学专著,原书丢失,靠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得以流传下来。

以上几本书,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都是各个时代针灸发展的起承转折点,也是学习针灸最推荐的几本书籍。 这就完了吗?不!针灸可是两种治疗,针和灸,本篇我们主要介绍了经络穴位和针刺,灸法还没说呢!篇幅问题,就到这里,感兴趣的可以跟我一起,详细地学习针灸经络穴位的相关知识,用张仲景的话来说,“虽不能尽愈诸病”,也能“上疗君亲,下救贫困,中保长生”。

我是杏林,一个爱好钻研的小中医。系统学习针灸经络穴位知识,我们下期再会!

折针(breakingofinsertedneedle)即断针。是指针刺时针体发生折断的现象。见《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聚英》:“折针,本草云,医工针人而针折在肉中不出。”折针的原因折针多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使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 ,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原因所造成。避免折针《针灸聚英》卷三:“按《黄帝内经素问》云:‘针耀而匀’,示人临床当检视其针,令光耀滑泽,匀直而无曲损也。能守此训,自不致折矣。”提出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避免断针的。现代针具已大为改进,如能事先予以检查,并注意操作,折针是可以避免的。折针的处理一旦发生折针,医生应保持镇静,嘱患者勿移动 。若断针残端显露体外,可用镊子镊去。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陷于内者,可用食、中二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残端外露,然后用手或镊子除去。若断端埋入较深,简易方法不能取出时,如在重要脏器附近或妨碍肢体活动而有明显不适者,当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否则可暂缓取出,但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再据情处理。

详见百科词条:折针 [ 最后修订于2016/4/13 23:54:15 共49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 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 

公元前7世纪成书的《管子·地数》中就记载:“上有磁石者,下有铜金”。意思说,如果山上有磁石时,山里就藏有铁矿。地理名著《山海经》中,也曾记载“题灌山中多磁石”。《水经注》里记载了秦国阿房宫前面,用磁石制成大门,防避有人进宫谋刺暗杀,如坏人暗披盔甲、暗藏兵器入宫,就会被门吸住而被发现,这说明人民很早就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并加以利用了。 

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我国汉族劳动人民进一步利用磁体的指极性,制成指示方向的机械,这就是指南针。这在《韩非子·有度篇》中和《鬼谷子》一书中都有记载。在《鬼谷子》中记载说,郑国人到深山密林中去采集玉石时,为了不迷失方向,带着“司南”。这“司南”就是指南针这种机械。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描述过“司南”,它象只水勺, 用天然磁石磨制面成,勺底为球面体,勺呈椭圆状,勺柄通体渐渐缩成柱状。为了确定方向,还配有一个“地盘”,它是铜质或涂漆木制盘,中央是平滑圆槽,形状可能是内圆外方,框上刻划出定向的刻度,用“干”、“支”(即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以及八卦等表明二十四方位。将会投于地盘中央时,它的柄部就会大体停止在指南的方位上。以上可知司南是现代指南针(磁罗盘)的体型。“指南”是张衡在《东京赋》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代经过一千多年才逐渐发展起来了。

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指南针发展的当时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当时在生产和科学实验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航海事业和外贸的兴起扩大下,指南针逐步发展起来。沈括总结了劳动人民在实践在创造的四种指南针的装置方法。第一种是水浮法,将磁针浮于水面进行指南,虽然比较平稳,但容易动荡不定;第二种是指甲旋定法,将磁针置于指甲上,转动灵活,也容易滑落;第三种是碗唇旋定法,将磁针置于碗口边上,转动较灵活,但易滑落;第四种是缕旋法,用蚕丝将磁针悬挂起来,可达到转动灵活而又稳定。他还记载了人工授磁方法即“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这种用人工制成磁体,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此外,还曾制出过“指南鱼”、“旱针”、“水针”。旱针、水针这两种指南针,成为近代指南针(罗盘针)的基本结构原理奠定了基础。沈括在研究指南针的过程中,还总结和发现了地磁有偏角存在。也就是说,指南针指示的方向,“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我国对地磁学做出的伟大贡献。

倪海厦:学中医当从学针灸开始 针灸易学难精,一起从头开始吧

学中医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习针灸开始。这个倪海厦教授在梁冬的节目中也提到过 。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经络穴位学习后实践太方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