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箓的历史沿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1收藏

授箓的历史沿革,第1张

授箓制度起源于正一盟威道

后世形成的多派符箓,各有授受制度。正一盟威道创立于东汉,当时便定下许多规戒制度,使起于民间的道教向著制度化宗教的方向迈开大步。其中有一项便是授箓制度。张道陵创道时的授箓方式已不得其详,但在《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多处提到有「箓生」的称号,足见当时已经有完整的制度设置。据传说约当晋末,张道陵天师四世孙张盛迁居江西省贵溪龙虎山,于是该地成为正一派的宗坛所在地。张盛将授箓制度也带到龙虎山。据说当时便确定了三元日授箓的制度。与张天师创道同时或稍後,形成了许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过起初,它们都实行拜师学道的办法,师弟子间设下盟誓,表示道心不变,不得违逆师长。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单线的传承,对于教团的稳固和扩张,显然不相适应。所以後来各道派都看到了正一盟威道授箓方法的优越性,南北朝时形成的上清、灵宝等道派,也都拟定了自己的法箓,并且也采取授箓收弟子的办法。到了隋唐时代,诸派道教各有宗坛,但又在社会上以统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现,以与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区别。因此,诸派法箓也作出统一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层的正一箓起,以上清箓为最高,凡一百二十阶,形成严密规范的系统。宋以後,仍有新的符箓出现,比如神霄、清微、净明等都是新出的比较重要的符箓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箓授受方法。从北魏开始,历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箓,而以唐代为最盛。达官贵人、士大夫受箓的就更多了。这些都促进了授箓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箓的社会地位。

各派符箓,往往都分别有很多阶别。得受符箓是入道凭证,同时由低阶符 向高阶迁升,便意味著其道阶在上升。所以就一派而言,从入道到升迁,其间要有多次受箓。如果要在整个道教界中取得较高的地位,则要分别受诸派综合排列的道箓。

南宋历元

到明初,各符箓派多归于正一派,授箓便成为正一派传承的主要方式。自东汉至於宋代,先後出现过许多种符箓。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虎山(正一宗坛)、茅山(上清宗坛),以及阁皂山(灵宝宗坛)三家,合称三山符箓。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真人(道门中及民间习惯称张天师)提举三山符箓,所以诸派符箓皆属张天师掌管。明代,原来的诸符箓道派先後并入正一,正一派实际上成为全部符箓道派的总称。它沿袭原来的授箓方式,但对具体的法箓阶次等已经有所改变。到近代,龙虎山天师号称有三十六种箓,七十二种符。但因遭受近代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其符箓已经不全。

授箓的严格仪轨

但在发展中也有种种变化,当代的授箓,总的来说已经大大精简。授箓对於道派或者个人来说,都是大事。《正一修真略仪》说「箓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自凡入圣,自始至终,先受戒箓,然後登真。」因此受 是登仙的必备条件,具有十分神圣的意义。正因为此,授箓仪式就具有庄严性神圣性,在历史上形成了严格的仪轨。如唐代的《正一授度仪》,内容就涉及到许多方面。因为历代有达官贵族乃至於皇帝受箓,所以那坛场设置,向道门神仙和师父供奉的财物都十分丰富。而且一部大箓,往往包括许多部分在内,授予的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多次乃至于几年才克圆满。近代以来,社会动荡,授箓仪难以正常举办,即使举行,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烦琐礼仪。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

由于政治变革方面的原故,也由于中国国内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授箓实际上已旷佚。直到80年代,道教诸宫观得到恢复,授箓仪式也渐渐恢复起来。先是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对海外和台湾地区的道友授箓,举行过几次仪式。乙亥年下元节(公历1995年12月6日),中国道教协会正式在龙虎山举办首次国内授箓活动。这次授箓,恢复了传统的组织制度,但在具体形式上则作了若干改变。一是时间较短。古代的授箓仪一般至少要经历七天,而该次则只经历三天。时间缩短,当然其中的环节也相应减少。不过,其大节目仍旧保留。全部仪式经历了启师、拜斗、传度、斋供、上表、送圣等。同时,也依据传统,在授箓仪中设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并设立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和护道大师

目前

授箓已经列入制度,除江西龙虎山外,茅山等原来的宗坛所在地均可举办授箓仪。

今天的授箓制度

今天,随着道教事业的兴盛,授箓也日渐规范化、制度化。下面,仅就正一派授箓的情况加以简单介绍。

授箓的条件

按照中国道教协会《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正一派道士,受箓具备的条件为:

(1)皈依“道、经、师”三宝,有传统的师承法派,

(2)经过省级道教团体认定并备案的正一派道士。

(3)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仪整洁,持守规戒;

(4)懂得道教基本知识,能依科习诵各阶经诰;

(5)熟悉道教主要的科仪规范,能从事斋醮仪典活动;

(6)经所在省级道教协会审核推荐。未成立道教协会的地区,可由宫观推荐,报上级道教协会审核。

授箓的“三大师”

正一派道士授受经箓的法坛,称为“箓坛”。又称为“万法宗坛”。 授箓仪式上,必须有三位大师出席,即:箓坛监度师、传度师、保举师。这三位大师由举行授箓仪式的道教宫观礼聘。三位大师除了负责对箓生的基本情况、经典熟悉程度、道教修养等进行考察外,还负责在颁发的《职牒》上签名,授箓方才生效。他们的具体分工为:◎传度师:举行授箓科仪的主持者。◎监度师:一般由正一派世袭的张天师担任,监督整个授箓活动按照道教仪轨进行。

◎保举师:负责保送正一道士参加受箓。

授箓的等级

而按照授箓仪轨的标准参考资料《天坛玉格》的规定,授箓有5个等级:

初次授箓:授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 》,简称“都功箓”,要求:通晓《早晚功课经》,诵读《老子道德经》、《度人经》,属六、七品职衔;

第二次加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简称“盟威箓”,要求:通晓正一诸经,属四、五品职衔;

第三次加箓: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简称“五雷箓”,要求:通晓《上清经》,属三品职衔;

第四次加箓:加升《上清三洞经箓》,简称“三洞五雷箓”,要求:通晓《三洞经》,属正二品职衔;

第五次加箓:晋升《上清大洞经箓》,简称“上清箓”,要求通览藏经,属正一品职衔,通常只授给天师真人,不外授。

按照相关规定,“初授三年后可申请升授;升授八年后可申请加授;加授十二年后可申请加升”。不过,上清三洞经箓、上清大洞经箓属于道教中的高级法职,并非年限够就能申请,还必须通晓相关经典并经过“三大师”考核,并依据功德才能选择性的晋升。

具体而言来,授箓、加升的要求更为复杂一些:

“要求晋级升授者,须凭道功德行依阶加升。都功升盟威须满三年;盟威升五雷经箓须八年;五雷升三洞五雷须十二年;若无功德不得升迁,若功德超群或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指济世度人、度己利人、行善积德等方面)可破格升授。无功无德者,妄欲升迁,反遭天遣。”

授箓后的相应“职衔”

在上面的介绍中,也许百科读者会注意到,每一级授箓后面都跟着一句“属某品职衔”。而上述“职衔”,在历代都仅仅是道教内部承认,并不等同于世间官员的职务、品级,应留意区别。按照道教理论,上述“职衔”是道士在神仙界内的职务品级。

那么,究竟这些授箓对应天界什么样的职务呢?由于《天坛玉格》实际上在流传中有多个不同版本,下面仅以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撰序,朱鹤卿于1902 年( 光绪二十八年)撰写的《天坛玉格》版本作为参考资料来加以介绍: 品级 在天界的“职务” 从九品 太极宫选进士五雷院右判官并同干雷霆都司事 正九品 太极宫选进士五雷院左判官并同干雷霆都司事 从八品 太极典者右领兵执法真宰主同干雷霆都司事 正八品 太极典者左领兵执法真宰主雷霆都司事 从七品 太极右宫掌仙官上清司箓签书雷霆都司事 正七品 太极左宫掌仙官上清司命签书雷霆都司事 从六品 太极右宫领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正六品 太极左宫领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从五品 太极右宫洞阳上宰拷较使知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五品 太极左宫洞明上宰伏魔使知雷霆诸司府院事 从四品 太极宫右侍仙卿五雷副使同领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四品 太极宫左侍仙卿五雷大使并领雷霆诸司府院事 从三品 太极真一仙卿神霄玉枢副奕使判南北诸司府院事 正三品 太极真一仙卿神霄玉枢游奕使判南北诸司府院事 从二品 太极神霄玉枢通真使同判南北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二品 太极神霄玉枢通访使同判南北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从一品 太极右仙翁九天金阙侍中神霄玉枢采访使并判神霄玉府雷霆诸司事 其中,“官职”部分似乎延续了唐朝以来官名的风格,“知某某事”的意思即“具体负责某某事务、工作”,“判某某事”的意思则为“主管某某事务、工作”。此处“官阶”等级分为9品并有正从之差,与现行的授箓制度中7个品级有所不同,大概是源于近代授箓制度的简化所致。

授箓的程序仪轨

今天的授箓仪轨,与历史相比已经大为简化。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箓生(被授箓者)报到,并核查相关证件、当地宗教部门的介绍信、道教名师的推荐信等;

箓生接受箓坛考核组的集体考核,审查其对相关经典的熟悉程度;

箓生参加上表科仪,迎銮接驾;

箓生在“三大师”引领下,向祖天师行礼,三皈九拜;

箓生跪诵《度人经》;

箓生在天师殿领经箓与《职牒》(也称《箓牒》),并依授箓等级颁发相应法器(如:令牌,令旗,经书、道服等等),仪轨完成。

1、已传过度的道士

传度活动结束后,承办传度活动的宫观应对受传度者登记造册,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备案。完成传度仪式后,承办传度活动的宫观向受传度者颁发由“三师”和该宫观共同签章的传度证。

师父给自己的徒弟传度,按传统仪轨办理。传度完成后,由所在宫观或道教协会逐级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提请备案,申领传度证。传度证只做道教徒信仰道教证明或办理道教教职人员证(道士证)使用,不作其他用途。

一般地,如果有传度证便可以申请办理道士证了,由所在宫观或道教协会逐级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提请备案,向中国道教协会申领道士证。

2、散居的正一派道士

据《关于道教散居正一派道士管理暂行办法》,道教正一派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三山符箓派系的总称。散居正一派道士是指不常住宫观而散居于城、镇或乡村的道教教职人员。

散居正一派道士由当地县以上(含县)道教组织严格按第三条规定考核、审查、认可,报县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由当地道教组织予以发证。

道士证统一由中国道教协会制作。

散居正一派道士应在经政府依法登记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包括全真派道教宫观和活动点)参加宗教活动。未经批准,不得私自建立宗教活动场所或活动地点。

另外,获得道士证是不需要考试的。

正一派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正一派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天师道,由天师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自宋元“三山合一”以来,历代朝廷对授箓管理都十分重视和严格,尤其是明代,从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共出了六道敕命,严禁私出符箓,凡授箓传度唯龙虎山“万法宗坛”方可举行,传承字辈亦以“三山嫡血字辈”为正宗。

证明道教身份的三种证件:皈依证、传度证、冠巾状。

皈依证:皈依是迈入玄门的第一步,道教的皈依又称“三皈依”即皈依道经师三宝,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第二皈依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皈依之后,你就是一位道教居士,只能证明你有道教的信仰,但是不能算道士。

传度证:这是道教正一派道士的入门证明,“传”是传承,“度”是度化,先经过拜师以后,师父将道法传承给你,再经过传度仪式,这样你就成为一名道士了。

冠巾状:这是道教全真派道士的入门证明,全真派遵守“道士蓄发”的戒律,从古至今全真的道士都需要留长发的,所以也是保留了类似古代男子“冠礼”的冠巾。

相关说明

正式成为一名道士,并不是仅仅一张证件就能代表的。道教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继承了黄老道家思想,“玄学五术”即“山、医、命、相、卜”让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全部研究清楚。

道教目前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派,正一派以斋醮符箓为主,我们见到的道士作法及画符念咒就是他们修行的主要形式;全真派主张性命双修,以化炼内丹为主。不管是斋醮符箓还是丹道修行,都需要多年的苦心修行。那些学得一点皮毛的人四处卖弄道法,就不是真正的道士。

-道士

道教的传承在学道与修道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靠“传授”,在传度仪式中由大师带领弟子通过仪式来领悟道教的义理及其精神。另一方面就是要自己去“修”和“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入道后就要自己去修行体悟。传度仪式中三师将弟子领入道门,同时也意味着弟子成为道教徒,正式踏上了修行的道路。

对于每一个正一派道士来讲,这是在我们学道、修道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通过这样一个仪式,使我们先于其他人有了升仙登仙、修道得真的法梯与航船。

正一派传度的内涵与发展。

传度是道教正一派接引度化弟子的一种制度,信奉正一派的道教弟子传度后才具备修道、学道的资格。正一道的传度源远流长,按《太真科》及《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老君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度化弟子”。这就是传度的开始。后来传度逐渐成为道教正一派培养弟子,为弟子传法的一种规范。

有句话讲艺术来源与生活,也有句话讲真实生活比**更狗血,可见**中创作的东西总是以生活经历为蓝本的,就像每个人想象外星人和怪物的样子,总是离不开脑海中已有的形象来杂糅创作。

那么,站在这个角度思考一下,或许符箓并不是想象的如此“迷信”,也似乎可以走出“传说”的影子了。

稍微普及一下符箓的历史

现在很多人一说起符箓,大部分会想起林正英,也会有人想起茅山道士。其实符箓的历史比你认为的要久远的多。简单的说,道教中的符箓也是吸收了很多民间法术发展而成的,符箓在道教创教之前就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以现在有限的历史可考,符箓应是起源于上古的大巫,这个上古应该是更早于三皇五帝的时期,在考据大巫的起源就更接近神话体系了。商周之前已出现有成熟的寻仙访道的思想和实际行动了。

等到商周之后,经过那个孔子说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后,很多上古的道家流派和法术已经在民间失传,及至老子在周朝的图书馆中遍历古籍后,继续发展了一部分的道家思想,逐渐重新将散落的方士和炼气士形成思想上的合力,等到汉代,出现了撒豆成兵的张角和创立正一教的张道陵,才形成道教的组织形式。然后分出茅山、灵宝、净明、清微等支派,目前大家所最熟悉的就是茅山的符箓了。

符箓如何才能发挥作用

有人可能听说过,现在在印刷厂工业化印刷的门神贴上去根本不管用,必须是有传承的人手工画出来的才可以,至于为什么,大致原因是画像的人要默念一些咒语或者形象,在画像的过程中把念力融入进去方可产生效力。

道教的符箓也是一样,从网上down下来一些自己照葫芦画瓢画出来或者干脆直接打印出来,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必须要有传承的人,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画出来的才有一定的效力。

多想一想。为什么上古时代方士也叫炼气士?为什么东方崇气西方崇火,为什么有的符箓必须默想祖师爷的形象或者默念祖师的名讳才能发挥效力?咒语的力量来自哪里?解答这些问题,估计要涉及人类的长远历史颠覆最基本的三观了。思考的最中心的理念就是意念、声音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以及传承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