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美食家苏轼曾经品尝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宋代美食家苏轼曾经品尝什么,第1张

宋代美食家苏轼曾品尝过豆腐这种美食。

豆腐介绍:

我国是豆腐的发源地。相传,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7-前122年)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而豆腐的制作很可能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实践中发明的。

方士们在炼丹中使用了许多矿物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宋朝著名诗人朱熹诗曰:“种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豆腐》:“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关于豆腐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有不少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豆腐的快速制法和凝固剂的使用作了详细阐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盐卤汁或山矾汁或酸醋淀,就釜收入。

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耳。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气味甘咸寒”。盐卤汁就是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钠等成分的浓缩溶液;山矾汁是含重水盐类的矿物,如钾矾等。

石膏是含水硫酸钙;酸醋是食用醋。现今这些凝固剂的大部分仍然沿用。明代吴氏的《墨娥山录》中有:“凡做豆腐,每黄豆一升,入绿豆一合,用卤水点就,煮时甚筋韧,秘之又秘”。意思是:在做豆腐时,在黄豆中加入十分之一的绿豆,做出来的豆腐特别有韧性。

这也是我们现在值得借鉴和研究的。明代诗人苏秉衡写的《豆腐诗》曰:“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诗中对豆腐的发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简明、灵活、形象的描绘,赞叹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

宋代美食家苏轼尝试过的美食有东坡肘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凉粉。

概括如下:

1、东坡肘子:东坡肘子是四川地区传统名菜,属于川菜系,北宋时已有此菜。

2、东坡玉糁:据《舆地纪胜》中记载,在隋朝开皇年间,隋炀帝杨广为使天下名士咸集京师而遍征天下佳肴,易州名士苏放把自己做的“玉糁”献给炀帝,一吃之下大为赞叹,龙颜大悦,立即钦定为宫廷御膳房头牌菜。苏轼任职凤翔府时,又做这道菜供凤翔人民享用。

3、东坡腿: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已年近半百,他除了朝夕研究学问外,下乡救灾,在田间和农人一起插秧种麦,更常到长江边去捕鱼、到江上去采摘薕菜,一齐烹制。

4、东坡芽脍:芽脍就是东坡芽菜,苏轼在《送王子立》诗中说:“要知吾人舍不得钱,为君试写几钱字”,苏轼自己舍不得钱也舍不得家,更舍不得自己一直以来的美食文化研究。他研究芽菜,把芽菜比成故乡的爱人、知己、伴侣,比成自己的肝肠寸断。

5、东坡墨鲤:苏轼把长江中的鱼不加分辨都叫“团鱼”,也称为“墨鱼”。苏轼被贬黄州时是59岁。他在长江边发现了一个江潭,“水清而深,恍非人世”。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时从渔者捕鱼深渊中归而饮之酒,写了一首诗《江潭小雪》记其事”。

6、东坡凉粉:据传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到凤翔东湖避暑。夏日炎炎,天气闷热,苏东坡想要吃一些清凉爽口之物。

于是他让仆人娶了一些小扁豆,然后将豆子研磨成粉状,然后细细熬煮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此后在凤翔各地广为流传,时人为了纪念苏东坡,于是将这道菜命名为“东坡凉粉”。

美食插画感悟分享

美食系列插画完成了4张,画的时候,都是一些自己特想吃的食物,很多细节处理的比较粗糙,造型也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我对自己的画是完全没有信心的,觉得自己没有进步,但是前几天这几张画意外被脉脉的官方运营推荐到了首页,很惊讶也很感谢,自己的画能被别人肯定,真的很开心,也有了要继续画下去的动力,所以决定每画完一个系列,做一个复盘,分享给爱画画的小伙伴,也思考自己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希望能和喜欢画画的小伙伴共同进步。

一、绘画过程

绘画工具:电脑PS、手绘板

笔刷:硬边缘压力不透明度(线稿)、软彩油蜡笔(上色)、细腻粉笔和粉笔(投影肌理)

二、思路分享

这一系列画的都是美食,也是我喜欢吃的,所以在画什么的时候,没有费太多时间,也找了很多相关的素材,以其中的一幅为例。

因为画的是拉面,所以就找了拉面相关的配菜,还有一些水果,替换掉原中元素,然后再进行组合排列,这一系列的构图都是俯视视角,所以在找素材的时候,尽可能找相同视角的;配色,是在花瓣网上找到一个雪糕的色卡,觉得很小清新,一开始我是吸取了它的颜色,发现颜色太淡,然后我又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觉得这个东西好吃,首先看到的是颜色,食物的颜色越鲜艳,越会让人有想吃的欲望,所以我就选取高明度和高饱和度的颜色来进行搭配,最终呈现出的效果还不错。

完成一幅插画的几个要素不外乎:构图参考、人物或是物体参考、配色参考、再加上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和把控程度,也就是技法的参考,这几个在插画中,彼此都是相互的,每一步都要认真的对待。

三、个人感悟

画插画很多时候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的参考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观察你身边的事物,并把他记在你的脑子里,有一个印象就可以;也要随时带一个小本本,记录自己的灵感。自从开始做全职插画后,经过好看的店面店面或是花店,我都会下意识的去想他们的装修风格、颜色的搭配、物件的摆放等,让自己对身边的事物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观察生活,观察这个世界,你会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插画语言。

一开始学插画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绕进死胡同里,看到别人画的好的时候,总会去比较,为什么自己没有进步呢这种心情很容易让自己处于崩溃的边缘,也很容易就会放弃画画的,后来慢慢明白了,每个人的起步和节奏不一样,我们只需要跟自己比就可以,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有一点进步,也是很大的鼓励了。绘画本身的意义并不是拿来和他人比较的,这个过程是跟自己对话的过程,做好了自己,也是人生难得的幸福

最后,希望能和喜欢画画的小伙伴一起成长,喜欢的的话,就留个喜欢哈

我的微博:萱小一

关于美食的论文1200字

论潮汕美食中的潮人精神

作者: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资料来源:陈友义李昌欣

潮汕美食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清、淡、巧、雅”的突出特征而饮誉海内外。潮汕美食是潮汕人民创造的文化产物,是潮汕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因而必然熔铸着潮人精神。

一、饮食与人类文化精神

(一)饮食文化的产生。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造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饮食风俗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2、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饮食高度凝聚了人类文化精神。

总之,饮食熔铸着人类的文化精神。而美食作为饮食的最高境界,更是深刻地熔铸着人类的文化精神。

二、潮汕美食深刻地熔铸着潮人精神

潮汕美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潮汕地域特色,饮誉海内外。潮菜色香味俱全,不仅烹饪艺术精湛,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潮汕美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深刻地熔铸着浓郁的潮人精神。

(一)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的精神。

1、制作技术十分精细。

潮州菜的烹调方法多样,常用的有炖、焖、炸、炊(蒸)、炒、泡、煎、扣、清、淋、灼、烧等几十种。刀工、配料、配菜;火候都讲究一丝不苟;刀工有数十种运刀技法,配菜讲究性味、色彩、形状、荤素配合;调料种类数以百计,区别不同菜肴下锅,另有多种“味碟”为上蘸料,火候有猛、旺、中、慢、小之分,因料而异。食物经过精制而上了档次,味道完美,粗贱的也变成佳肴。

2、制作工序十分讲究。

技术精细、工序讲究是潮汕美食的突出特征,潮州食事因此赢得“工夫食”之美称。而这正是潮人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精神的充分体现。

潮汕美食之所以熔铸着潮人精益求精、刻苦耐劳的精神,主要原因是:

其一,鲜明精细特色的潮汕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二,追求清静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三)开拓创新的精神。

(四)爱国主义精神。

(五)“和合”的精神。

潮汕美食深刻地熔铸着精益求精、刻苦耐劳、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爱国爱乡、和合的潮人精神,这是潮汕人民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插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怎么写?

您的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

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开题报告任务书都搞定了不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帮到你,祝顺利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希望可以帮你。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关于宋代美食家苏轼品尝过什么如下:

苏轼曾品尝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1、东坡肉

东坡肉几个省份都在争,因为四川人在黄州制作的东坡肉在扬州发扬光大。因苏轼是眉山人,东坡肉也被称为四川美食。东坡肉色泽红亮,皮薄肉嫩,香味醇浓,汁水浓稠,香甜软糯却久吃不腻。东坡肉是用五花肉为食材,肥而不腻,瘦却不柴,在口中能一抿就化,是四川难得的一道不辣的美食。

2、东坡豆腐

相传苏轼在黄州时,经济紧张,作为美食家的东坡对素食有了研究,于是用黄州豆腐做了这道东坡豆腐。将豆腐裹上鸡蛋和面粉,加盐,调制成能够挂浆的程度,再放到油锅中炸制金黄,控油捞出,锅中倒油加入香菇、笋片和调味料翻炒,加入豆腐,入味后出锅。

东坡豆腐色泽鲜艳、味道香醇,质嫩爽口,口感清香,老少皆宜。

3、东坡鱼

苏轼爱吃鱼,自然会少不了对鱼下手,东坡鱼的做法颇为现代,将鲤鱼去鳞片掏内脏洗干净后,在鱼的背上划上几道口子,保证入味。

在鱼的全身抹上盐和料酒,腌制一会,在鱼肚中塞上大白菜。热锅烧油,将鱼煎至半熟后,加入姜、蒜、酱油、豆瓣、葱花,煮至鱼熟即可。东坡鱼咸香可口,味道独特,在各地广受好评。

4、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软烂入味,味浓香醇,色泽红亮,虽看着油腻但百吃不厌,咬一口进去,香甜软糯,入口即化,咸甜的味道征服食客的味蕾。东坡肘子虽耙但并不散烂,咸鲜的味道都浓缩在了肘子里。

5、东坡凉粉

对于这道菜很多人比较陌生,因为知名度没有前几道菜高。东坡凉粉是苏轼在凤翔东湖避暑时制作而成的,吃货苏想要吃一点清凉爽口的食物,就让仆人将扁豆磨成粉末,再熬制成糊状,等待冷却后,切成条状,用盐、醋、生抽、辣椒,拌匀后使用,口感清凉舒爽。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一)新石器时代的烹饪

  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它的大致轮廓是:

  1、 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3、此时先民进行烹调,仅仅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但是,从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筑房、伏羲氏教民驯兽、神农氏教民务农、轩辕氏教民文化等神话传说来看,先民烹饪活动具有文明启迪的性质。

  4、 在食礼方面,祭祀频繁,常常以饮食取悦于鬼神,求其荫庇。开始有了原始的饮食审美意识,如食器的美化,欢宴时的歌呼跳跃等。这是后世筵宴的前驱,也是他们社交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新石器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饪

  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1、 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 "五菜"(葵、藿、 头、葱、韭), "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之类。"五谷"有时又写成"六谷"、"百谷"、总之,原料能够以"五"命名,说明了当时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体,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选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2、 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青铜食器的问世, 不仅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3、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于原料充实和炊具改进,这时的烹调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一方面,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初风雏型,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渍糟等10多种方法,烹出熊掌、乳猪、大龟、天鹅之类高档菜式,产生影响深远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专为周天子准备的宴饮美食。它由2饭6菜组成,具体名称是:"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母羊羔)、"捣珍"(合烧牛、羊、鹿的里脊肉)、"渍 "(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 "(烧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后,历代争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厨八珍",明清的"参翅八珍"和"烧烤八珍",还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贵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琼林八珍"(科举考试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来。

  4、 在饮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树。如从夏朝起,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食医结合的第一步,重视帝后的饮食保健,这一制度一直沿续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箅分级划类。 此外,在民间,屠宰、酿造、炊制相结合的早期饮食业也应运而生,大粱、燕城、邯鄣、咸阳、临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兴盛。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国烹饪史上开了一个好头,后人有"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的评语。

  (三)春秋战国的烹饪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动荡时期。连年征战,群雄并立。战争造成人口频繁迁徒,刺激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此时烹饪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为后世所瞩目。

  1、 以人工培育的农产品为主要食源。这时由于大量垦荒, 兴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农产品的数量增多,质量也提高了。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蔬果五谷俱列食谱,而且注意水产资源的开发,在南方的许多地区鱼虾龟蚌与猪狗牛羊同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是前所未有的。

  2、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铁质锅釜(古炊具,敛口圜底带二耳,置于灶上,上放蒸笼,用于蒸或煮)崭露头角。它较之青铜炊具更为先进,为油烹法的问世准备了条件。与此同 时,动物性油脂(猪油、牛油、羊油、狗油、鸡油、鱼油等)和调味品,(主要是肉酱和米醋)也日风增多,花椒、生姜、桂皮、小蒜运用普遍,菜肴制法和味型也有新的变化,并且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和蜜渍、油炸点心。

  3、继周天子食单之后,又推出新颖的楚宫筵席, 形成南北争辉的局面。据《楚辞》中的记载,楚宫宴包括主食(4-7种),肴(8-18种)、点心(2-4种)、饮料(3-4种)四大类别。其中的煨牛筋、烧羊羔、焖大龟、烩天鹅、烹野鸭、油卤鸡、炖甲鱼和蒸青鱼,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原料组配、上菜程序、接待礼仪上均有创新,为后世酒筵提供了蓝本。

  4、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地方菜种初露苗头。其中的北菜,以现今的豫、秦、晋、鲁一带为中心,活跃在黄河流域,它以猪犬牛羊为主料,注重烧烤煮烩,崇尚鲜咸,汤汁醇浓。其中的南菜,以现今的鄂、湘、吴、越一带为中心,遍及长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鱼鲜辅以野味,鲜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酿煨炖,酸辣中调以滑甘,还喜爱冷食。这一分野到汉魏六朝时继续演进,由二变四,逐步显示出四大菜系的雏型。

  5、烹饪理论初有建树,推出《吕览本味》和《黄帝内经》。《吕览本味》被后世尊厨艺界的圣经",战国未年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其贡献主要是:正确指出动物原料的性味与其生活环境和食源相关;强调火候和调味在制菜中的作用,并介绍人了一些方法,归纳出菜占质量检测的8条标准,并主张"适口者珍",开列出当时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厨师择用,《黄帝内经》是这时期的医家总结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托名黄帝与歧伯臣之间的对话而 陆续写成的。它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共18卷,162篇。该书除了系统阐述中医学术理论,从阴阳五行、脏腑(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经络(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病因、病机(疾病发生和变化的机理)、预防、治则(治病的基本法则)等方面论述人体生理活动以及病理变化规律外,地食养食治方面还依据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提出了"六*"(中医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太过,使人致病)、"七情"(中医指 喜、怒、忧、悲、恐、惊等七种情志)、饮食不当、劳倦内伤等病因说,告诫人们注意饮膳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适。这两部著述的起点均高、在2200年前可以列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它们为先秦时期的烹饪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秦汉魏六朝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上止于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共810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的发展。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烹饪文化不断出现新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战争频繁,诸候割据,改朝换代快,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奢侈腐化,在饮食中寻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饪就在这种社会大变革中演化,博采各地区各民族饮馔的精华,蓄势待变,焕发出新的生机。

  1) 烹调原料的扩充

  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础上,汉魏六朝的食料进一步扩充。张赛通四域后,相继从阿拉伯等到地引进了茄子、大蒜、西瓜、黄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种,《盐铁论》说,西汉时的冬季,市场上仍有葵菜、韭黄、簟菜、紫苏(又称苏子,种子可榨汕,嫩叶可吃,还可入药,能镇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应,而且货源充足。《齐民要术》记载了黄河流域的31种蔬菜,以及小盆温室育功苗,韭菜捉子发芽和韭菜挑根复土等生产技术。杨雄的《蜀都赋》中还介绍了天府之国出产的菱根、茱萸、竹笋、莲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樱梅、甜柿与榛仁。有"植物肉"之誉的豆腐,相传也出自汉代,是淮南王刘安的方士发明的,不久,豆腐干、腐竹、千张、豆腐乳等也相继问世。

  这时的调味品生产规模扩大,《史记》记述了汉代大商人第年酿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况。《齐民要术》还汇集了白饧糖、黑饴糖稀、琥珀饧、煮脯、作饴等糖制品的生产方法。特别重要的是,从西域引进芝麻后,人们学会了用它榨油。从此,植物油(包括稍后出现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国烹饪的大舞台,促使油烹法的诞生。当时植物油的产量很大,不仅供食用,还作为军需口。有文章介绍说,在赤壁之战中,芝麻油曾发挥出神威。

  在动物原料方面,这时猪的饲料量已占世界首们,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为肉食品中的主角。其他肉食品利用率也在提高,如牛奶,就可提炼出酪、生酥、熟酥和醍醐(从酥酪中提制的奶油)。汉武帝在长安挖昆明池养鱼,周长达20公里,水产品上市量很多。再如岭南的蛇虫、江浙的虾蟹、西南的山鸡、东北的熊鹿,都摇篮上餐桌。《齐民要术》记载的肉酱品,就分别是用牛、羊、獐、兔、鱼、虾、蚌、蟹等10多种原料制成的。

  此外,在主食中,由于水稻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米制品开始于面制品。菌耳、花卉、药材、香料、蜜饯等,也都引起厨师的重视。

  新世纪的中国烹饪

  --------------------------------------------------------------------------------

  发表日期:2005年9月21日

  烹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把可食原料加工成食品的活动。最初,人类的这一活动在世界各地大致相同,均是用火直接烤熟动物肉,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随着历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因地域、气候、物产的差异,更因各种交流(人口交流、文化交融、经济流通)的频繁程度和对饮食的不同态度,使得人类大致相同的原始烹饪发生分化,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难以胜数的饮食风俗、烹饪方式及馔肴品种。虽然如此,世界各地烹饪仍有一些大致相同的共性,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烹饪按风味可划分为三大流派、两大类型。三大流派是以中国烹饪为中心的东方烹饪,以法国烹饪为中心的西方烹饪,以土耳其为中心的清真烹饪;两大类型为: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烹饪,如东方烹饪,以及建立在畜牧业基础上的牧业烹饪,如后两种流派的烹饪。它们都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经大浪淘沙后形成的饮食烹饪文明,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台湾《肯香》杂志指出,在世界餐饮业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烹饪将逐渐成为主流。许多专家则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烹饪的世纪。我们认为,这些预言并非妄想,而是建立在对中国烹饪的本质特征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而言的。中国烹饪的本质特征是注重性味养生和美味享受,即注重充分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讲究科学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但是,如要我们仅停留在对中国烹饪的美好展望中,对目前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中国人民的新需求,对已有自己传统烹饪或现代烹饪的世界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熟视无睹,唯我独尊,固步自封,那么中国烹饪将难以在新世纪实现腾飞。当然,客观事物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烹饪也不例外。它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兴盛,并非偶然,而是由一些历史的必然因素促成。因此,在人类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和明天,包容性极强, 生命力极强的中国烹饪也绝不会原地踏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烹饪的高速发展即是证明。只是为了加快中国烹饪的发展,为了事半功倍,需要人们认清现实,统一观念,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国烹饪由自发地发展变为自觉地发展。

  我们认为,新世纪的中国烹饪要快速腾飞,绝非简单地继承传统或照搬西方或中西结合就能实现,而是要在发扬自身优势、克服不足的同时,利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与科技成果,将科学化与艺术化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一.中国烹饪的优势

  中国烹饪历经数千年,不断兴盛,并且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以其为中心的东方烹饪,与其自身的优势密切相关。这种优势集中体现为既重科学,又重艺术。中国烹饪所注重的科学,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传统思维模式基础上的,这种思维模式就是从整体上看待任何一个事物,被钱学森先生称为整体论。因此,千百年来,中国烹饪始终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综合作用。

  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素问篇就明确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一科学理论是对当时饮食初衷的经验总结,同时也对后世中国烹饪的发展兴盛起了极大作用。它的科学性在于充分认识人体的各种需要,综合安排膳食结构。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以植物原料为主,以动物原料为辅的食物结构,对人体健康长寿具有显著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在中国作了一次饮食与健康调查,并与西方进行比较,最后指出:"现代营养学强调单一营养成分的作用,忽视了诸种营养成分在人体中的整体作用。因此,在被"文明病"害苦了的西方人中,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向中国学习,改革其膳食结构。

  中国烹饪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饮食结构上,而且表现在食物原料的多样化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上。对此,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有详细评述,并且说:"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莫及也。"为了实现饮食养生目的,中国烹饪还非常注重艺术化,使饮食烹饪没有仅仅停留在生理满足上,进而上升到心理满足。

  中国烹饪的艺术化,主要表现在追求创造性和个性化,忌讳千篇一律,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具体而言,就是以味为核心,追求味的无穷变化,进一步追求味外之味。由此,中国烹饪出现了众多的烹饪方法、味型、菜肴品种和复杂多变的菜点配搭与组合方式,同时产生了相应的饮食思想与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指出色恶、臭恶、失饪,不得其酱皆不可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对饮食烹饪提出了要求。而《吕氏春秋》本味篇则重点阐述了调味的艺术性quot;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到了宋代,苏轼又明确提出了"味外之美"的观点,认为中国烹饪不仅能让人欣赏其形式美,享受其味觉美,还能让人体会到与饮食相联的多种美,如环境美、意蕴美等。正是由于中国烹饪将科学与艺术相统一,才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不少人通俗地说,吃中国菜,吃的是科学、文化与艺术,吃的是一种境界或感觉。

  烹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把可食原料加工成食品的活动。最初,人类的这一活动在世界各地大致相同,均是用火直接烤熟动物肉,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随着历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因地域、气候、物产的差异,更因各种交流(人口交流、文化交融、经济流通)的频繁程度和对饮食的不同态度,使得人类大致相同的原始烹饪发生分化,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难以胜数的饮食风俗、烹饪方式及馔肴品种。虽然如此,世界各地烹饪仍有一些大致相同的共性,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烹饪按风味可划分为三大流派、两大类型。三大流派是以中国烹饪为中心的东方烹饪,以法国烹饪为中心的西方烹饪,以土耳其为中心的清真烹饪;两大类型为: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烹饪,如东方烹饪,以及建立在畜牧业基础上的牧业烹饪,如后两种流派的烹饪。它们都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经大浪淘沙后形成的饮食烹饪文明,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台湾《肯香》杂志指出,在世界餐饮业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烹饪将逐渐成为主流。许多专家则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烹饪的世纪。我们认为,这些预言并非妄想,而是建立在对中国烹饪的本质特征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而言的。中国烹饪的本质特征是注重性味养生和美味享受,即注重充分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讲究科学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但是,如要我们仅停留在对中国烹饪的美好展望中,对目前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中国人民的新需求,对已有自己传统烹饪或现代烹饪的世界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熟视无睹,唯我独尊,固步自封,那么中国烹饪将难以在新世纪实现腾飞。当然,客观事物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烹饪也不例外。它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兴盛,并非偶然,而是由一些历史的必然因素促成。因此,在人类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和明天,包容性极强, 生命力极强的中国烹饪也绝不会原地踏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烹饪的高速发展即是证明。只是为了加快中国烹饪的发展,为了事半功倍,需要人们认清现实,统一观念,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国烹饪由自发地发展变为自觉地发展。

  我们认为,新世纪的中国烹饪要快速腾飞,绝非简单地继承传统或照搬西方或中西结合就能实现,而是要在发扬自身优势、克服不足的同时,利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与科技成果,将科学化与艺术化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一.中国烹饪的优势

  中国烹饪历经数千年,不断兴盛,并且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以其为中心的东方烹饪,与其自身的优势密切相关。这种优势集中体现为既重科学,又重艺术。中国烹饪所注重的科学,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传统思维模式基础上的,这种思维模式就是从整体上看待任何一个事物,被钱学森先生称为整体论。因此,千百年来,中国烹饪始终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综合作用。

  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素问篇就明确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一科学理论是对当时饮食初衷的经验总结,同时也对后世中国烹饪的发展兴盛起了极大作用。它的科学性在于充分认识人体的各种需要,综合安排膳食结构。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以植物原料为主,以动物原料为辅的食物结构,对人体健康长寿具有显著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在中国作了一次饮食与健康调查,并与西方进行比较,最后指出:"现代营养学强调单一营养成分的作用,忽视了诸种营养成分在人体中的整体作用。因此,在被"文明病"害苦了的西方人中,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向中国学习,改革其膳食结构。

  中国烹饪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饮食结构上,而且表现在食物原料的多样化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上。对此,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有详细评述,并且说:"中国人之饮食习尚暗合乎科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莫及也。"为了实现饮食养生目的,中国烹饪还非常注重艺术化,使饮食烹饪没有仅仅停留在生理满足上,进而上升到心理满足。

  中国烹饪的艺术化,主要表现在追求创造性和个性化,忌讳千篇一律,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具体而言,就是以味为核心,追求味的无穷变化,进一步追求味外之味。由此,中国烹饪出现了众多的烹饪方法、味型、菜肴品种和复杂多变的菜点配搭与组合方式,同时产生了相应的饮食思想与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指出色恶、臭恶、失饪,不得其酱皆不可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对饮食烹饪提出了要求。而《吕氏春秋》本味篇则重点阐述了调味的艺术性quot;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到了宋代,苏轼又明确提出了"味外之美"的观点,认为中国烹饪不仅能让人欣赏其形式美,享受其味觉美,还能让人体会到与饮食相联的多种美,如环境美、意蕴美等。正是由于中国烹饪将科学与艺术相统一,才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不少人通俗地说,吃中国菜,吃的是科学、文化与艺术,吃的是一种境界或感觉。

  所谓现代化手工烹饪,就是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对传统手工烹饪进行改革式继承与发扬,生产出个性化的特色食品,其特点是突出个性化、创造性,弘扬民族特色,现代手工烹饪重在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但也不能忽视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应在注重艺术性的基础上辅之以标准化,力求在特色突出的前提下让人们吃得更科学。因此,中国现代手工烹饪不必追求工业烹饪那样的稳定快捷,而必须精雕细刻,在"变"中求"不变"。所谓变,是指继承传统烹饪技艺做到原料搭配、烹饪方法的变化,成品风味特色的变化,菜点组合形式的变化等等,充分体现中国烹饪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展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风采。所谓不变,就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成果,做到原料选择与切配的质量稳定,成品的营养搭配合理,经营服务的标准统一。这样,人们在获得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获得了科学化的生理享受。

  现代工业烹饪必须形成一个产业,并像其他现代产业一样进行操作与管理,方能满足现代人对它的需要。而现代手工烹饪则可如艺术创造一般进行,二者不可能相互取代。因为人的机体和思想是复杂的,单个复杂的人组成的群体、社会就更加复杂,所以不可能仅以工业烹饪或手工烹饪去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钱学森先生曾精辟地论述道:"烹饪产业的兴起并不会取消今天的餐馆业,这就像现代工业生产并没有取消传统工艺品生产。今日的餐馆、餐厅和酒家饭店,今日的烹饪大师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并会进一步发展、提高,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艺术活动"。我们还可进一步说,即使许多餐馆饭店实现工业烹饪,手工烹饪也不会消亡。

  综上所述,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在新世纪,中国烹饪一定会在保持自身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出现现代烹饪工业与现代手工烹饪有机并存的全新格局,从而达到科学化与艺术化更加完善的统一。我们烹饪工作者的任务就是通过不懈努力,使这一全新格局的形成由自发到自觉,尽量缩短其形成时间,为中国烹饪在新世纪的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宋代美食家苏轼曾经品尝什么

宋代美食家苏轼曾品尝过豆腐这种美食。豆腐介绍:我国是豆腐的发源地。相传,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7-前122年)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