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羌活的功效与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中草药:羌活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

羌活

(《本经》)

异名羌青、护羌使者(《本经》),胡王使者(《吴普本草》),羌滑(《本草蒙筌》),退风使者(《国药的药理学》),黑药(《青海药材》)。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或川羌活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①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根茎块状或长圆柱状。茎直立,表面淡紫色,有纵沟纹,中空,无毛。叶互生,茎下部的叶为2~3回单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0~20厘米,基部抱茎,两侧成鞘状;小叶3~4对,卵状披针形,小叶片2回羽状分裂,最后裂片具不等的钝锯齿,最下一对小叶具柄,最上一对个叶近无柄;茎上部叶近无柄。基部扩大呈长卵形的鞘而抱茎;叶片薄,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伞梗10~15枚,长短不等,表面粗糙;无总苞。小伞形花序约有花20~30朵;萼片5枚,裂片三角形;花瓣白色,5枚,倒卵形,先端尖,向内折卷;雄蕊5个;花丝细,弯曲,花药椭圆形,2室;花柱2枚,短而反折,花柱基扁压状圆锥形,子房卵圆形,下位,2室。双悬果卵圆形,平滑无毛,背棱及中棱有翅,侧棱无翅,棱槽间通常有油管3~4个,合生面有油管5~6个,果实成熟时裂开成2分果,悬挂在两果柱的顶端。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高山灌木林或草丛中。分布青海、四川、云南、甘肃。

②宽叶羌活,又名:鄂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有根茎。茎基部紫红色,表面有纵沟纹,无毛。中空,茎下部叶大,2回或近于3回的羽状复叶,叶柄长7~9厘米,基部成鞘状,抱茎;小叶的最后裂片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又作不规则的羽状深裂;茎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而成广阔膨大的紫色叶鞘;两面无毛,仅下面叶脉上稍有毛。复伞形花序上密生多数花,小伞梗长1厘米,小总苞片多数,线形,与小伞梗等长或稍短;花萼5片,狭三角形;花瓣5片,**,卵状披针形,长2毫米,宽06毫米,先喘渐尖,向内折卷;雄蕊5枚,与花瓣互生,花药椭圆形,花丝柔软向内弯曲;子房下位,2室,花柱2,甚短。双悬果具6翅,其分生果的背枝和中校有翅,而侧枝无翅。接合面向内凹。花果期7~8月。

野生在高山向阳山坡草丛及灌木丛中。分布四川、青海、陕西、河南等地。

③川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茎粗大,节间极短。茎基部常呈紫色,表面有纵沟纹。茎下部叶为3出2回羽状复叶,长约30厘米,有时可达60厘米;叶柄约为全长之半,有细棱,基部鞘状;小叶羽裂,下部第一对小叶有柄,其余常无柄,裂片披针形或卵形,边缘有尖或钝的粗齿,两面无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伞梗15~20枚,有枝,平滑,无总苞;小总苞线形;萼齿5;花瓣5,黄绿色,倒卵形,先端狭尖而内卷;雄蕊5;花柱基凸出,柱头2。双悬果阔卵形,背棱和中棱均发达,有翅,侧棱无翅,棱槽问有袖管3~4个。花期7~8月。

分布四川、湖北、陕西、甘肃等地。

采集舂、秋挖取根及根茎,去净茎叶细根、泥土,晒干或烘干。

药材羌活药材因药用部分和形态不同而有蚕羌、竹节羌、大头羌、条羌等数种。

①蚕羌:又名:螺丝羌。为干燥的根茎部,形态似蚕。呈圆柱状或略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顶端有茎叶残基。表面棕褐色,有多数紧密而隆起的环节。节上密生疣状突起的须根痕。质轻松易折断,断面不齐,有明显的菊花纹和多数裂隙,皮部棕红色;木质部淡**,中央有黄白色髓,均有朱砂点(油管)。具特殊香气,味微苦而麻。

②竹节羌:根茎的环节较稀,如竹节状,似蚕羌而略大。

③大头羌:根茎的环节特别膨大,呈不规则团块状,大小不等,顶端具多数残留茎基,余皆与蚕羌相同。

④条羌:为干燥的根及支根。呈圆柱形或分枝,长3~17厘米,直径约07~17厘米,顶端偶可见有根茎,表面棕褐色,有纵纹及疣状突起的须根痕,上端较粗大,有稀疏隆起的环节,质疏松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有菊花纹,朱砂点不明显,中央无髓。气味较淡薄。

以上均以条粗壮、有隆起曲折环纹、断面质紧密、朱砂点多、香气浓郁者为佳。一般认为蚕羌的品质最优,竹节羌次之,大头羌最次。

主产于四川(称川羌活)、甘肃、青海(称西羌活)。此外,陕西、云南、新疆、西藏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宽叶羌活含挥发油等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晾干。

性味辛苦,温。

①《药性论》:"味苦辛,无毒。"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

③《汤液本草》:"气微温,味苦甘,平。"

归经入膀胱、肾经。

①《珍珠囊》:"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

②《汤液本草》:"足太阳、厥阴经。"

③《本草蒙筌》:"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本品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常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本品能祛风胜温,散寒止痛。常与防风、同用,如蠲痹汤。

①《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

③《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亦能温胆。"

④《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

⑤《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

⑥《会约医镜》:"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宜忌血虚痹痛忌服。

《本草经疏》:"血虚头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带寒热者,此属内证,误用反致作剧。"

选方①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羌活四至五钱,板蓝根、蒲公英各一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

②治太阳伤寒无汗: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广皮、甘草。煎服。(《医级》羌活汤)

③解牙临寒: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张元素九味羌活汤)

④治太阳经头痛:防风二分,羌活三分,红豆二个。为末,鼻内搐之。(《玉机微义》)

⑤治客寒犯脑,脑痛连齿,手足厥冷,口鼻气冷之证:羌活一钱,附子、干姜各五分,炙甘草八分。水煎服。(《医学心悟》羌活附子汤)

⑥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肿不仁:羌活(去芦),附子(炮,去皮脐),白术,甘草(炙)等分。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羌附汤)

⑦治肩背痛不可回顾,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内外伤辨》羌活胜湿汤)

名家论述①《唐本草》:"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②《医学启源》:"羌活,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本经风药也。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痛、透关利节,又治风湿。《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五:手足太阳引经,一也;风湿相兼,二也;去肢节痛,三也;除痈疽败血,四也;治风湿头痛,五也。"

③《本草汇言》:"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故疡证以之能排脓托毒,发溃生肌;目证以之治羞明隐涩,肿痛难开;风证以主治痿、痉、癫痫,麻痹厥逆。盖其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头,下行于足,遍达肢体,以清气分之邪也。"

④《本经逢原》:"羌活乃却乱反正之主帅,……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与芎藭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发汗散表,透关利节,非时感冒之仙药也。昔人治劳力感寒,于补中益气汤中用之,深得补中寓泻之意。"

⑤《本草正义》:"羌、独二活,古皆不分,《本经》且谓独活一名羌活,所以《本经》、《别录》,止有独活而无羌活。李氏《纲目》尚沿其旧。然二者形色既异,气味亦有浓淡之殊,虽皆以气胜,以疏导血气为用。通利机关,宣行脉络,其功若一。而羌活之气尤胜,则能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以尽其搜风通痹之职,而独活止能通行胸腹腰膝耳。颐之师门,恒以羌活专主上部之风寒湿邪,显与独活之专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疡之一切风湿寒邪,着于肌肉筋骨者亦分别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独各为主治。若在腰脊背膂之部,或肢节牵挛,手足上下交痛,则竟合而用之,宣通络脉,更能神应,固不仅内科着痹,应手辄效,而外科之风寒湿邪,亦莫不投剂立验。又按羌活本含辛温之质,其治疗宜于风寒风湿,而独不宜于湿热,以湿邪化热,即为温病,似无再用辛温之理,然此惟内科证治为然,若外疡之属于湿热者,苟肿势延蔓,引及骨节筋肉伸缩不利,非以羌、独之善走宣通为治,则效力必缓,故虽热病,亦不避用,但仅以为向导而任佐使之职,则分量甚轻,其主任之君药,固犹是理湿清热之正剂,此亦发表不远热之大旨,非抱薪救火者所得以为借口也。"

贮藏置干燥处。

提醒您:羌活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藁本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一般入药主要用的是藁本植物的根茎,所以我们一般在辨认的时候并不是很容易辨认,当然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不太常见到这些植物,但是藁本有重要的散风寒的作用。那么,一般藁本都有哪些主要的功效作用呢?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辽藁本或藁本的干燥根及根茎,辽藁本均为野生;藁本多为栽培。

别名:山园荽(《救荒本草》)。

植物形态:辽藁本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生,淡褐色多数细长根。茎中空,表面有纵沟,带紫色、茎生叶二至三回出羽状全裂。复伞形花序,花瓣白色,双悬果椭圆形。

产地:辽藁本(北藁本)主产河北龙关、蔚县、承德、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

性状鉴别:北藁本:呈不规则的柱状或团块状,常分歧,顶端有残留茎基。表面暗棕色,密生细长而弯曲的根,有突起的节及根痕。质轻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或浅棕色,有的外皮易剥落,气特异芳香,味辛麻舌。

以根茎粗壮,香味浓香为佳。

藁本:为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有支根和须根痕,有一至数个残茎基,外表土**或黄棕色,有不规则的纵直沟纹,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气香、味微苦而辛。

以结节块状,大小均匀,香味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3—J基_内酯、蛇床内酯、甲基丁香粉。

药理作用:镇痛。又实验证明其挥发油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膀胱经。

功能:散风寒、祛风湿、止头痛。

主治:感冒风寒、头痛、头顶痛、肢节疼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由外感风寒、寒湿而引起的头痛,即感冒头痛。尤其适用于巅顶头痛(即头顶痛),也可缓解偏头痛和身痛。因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头痛用之也有疗效。常配川芎、白芷、苍耳子等同用。

用量:24~9g。

处方举例:羌活芎藁汤加减:羌活、川芎、藁本、白芷、防风各3g,水煎服,治感冒头痛较剧者。

注:藁本由于植物来源复杂,产地众多,有栽培亦有野生,又因气候土壤和加工方法以及使用习惯不同,因而在商品形态色泽、规格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除上述两大类藁本外,如江苏部分地区以伞形科植物骨缘当归的地上全株作藁本用,习称山藁本或土藁本。四川有香藁本、水藁本、和涪陵水藁本的区分,又有光藁本、毛藁本的不同规格。此外还有伞形科植物水芹的根充水藁本使用的地区。应注意区分。

藁本苍术汤:

取藁本,苍术,研成粉末,用水煎至成250ml左右,食用时用黄酒加热送服即可。藁本善于祛风散寒,除湿止痛;苍术善于燥湿健脾,此汤对于大实心痛(心口突发的疼痛,按之愈痛、不能饮食),大便已利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此汤最好在医生辩证后指导下食用,切不可盲目用药。

经过大量实验,已证明解表类药物对某些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有抑制或杀伤作用。

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白芷、生姜、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等。

对某些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菊花、桑叶、菊花等。

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者: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白芷、藁本、细辛、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等。

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者:柴苏、荆芥、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牛蒡子、升麻等。

对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者;桂枝、羌活、防风、白芷、辛夷、葱白等。

此外,菊花对白喉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防风、白芷、细辛对枯草杆菌;桂枝对炭疽杆菌;柴胡对疟疾均有抑制作用。 组成

羌活45克,柴胡45克,前胡45克,独活45克,枳壳45克,茯苓45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甘草15克。

主治

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正文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用法: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

禁忌:斟酌。

方解: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 组成

葱白(连根切)9克,干葛(切)9克,新豉(绵裹)6克,生姜(切)6克,生麦门冬(去心)9克,干地黄六9克。

主治

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感冒风寒致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正文

功用:养血解表。

用法:劳水八升,以勺扬之一千过。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渣,分三次温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

禁忌:斟酌。

方解:葱白七味饮系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故为治血虚外受风寒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失血病史为主要依据。 组成

生葳蕤9克,生葱白6克,桔梗45克,东白薇3克,淡豆豉12克,薄荷45克,炙甘草15克,红枣二枚。

主治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本方常用于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正文

功用:滋阴解表。

用法:水煎,分温再服。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主治阴虚之体外感风热者。外感风热,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口渴等症;阴虚之体,感受外邪,易于化热,且阴虚者亦多生内热,故除上述邪袭肺卫的见症外,尚有咽干、心烦、舌赤、脉数之症。治当辛凉解表,滋阴清热。方中葳蕤(即玉竹)味甘性寒,人肺胃经,为滋阴润燥主药,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因其滋而不腻,对阴虚而有表热证者颇宜;薄荷辛凉,归肝、肺经,“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药。葱白、淡豆豉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为臣药。白薇味苦性寒,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配伍,汗不伤阴,滋不碍邪,为滋阴解表之良剂。 组成

麻黄9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24克。

主治

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正文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郁热致喘之主方。若表证仍在,乃用麻黄宣肺,以发散在表之寒。汗出而喘,为里热所迫,故用石膏清肺,清在里之热。杏仁辅麻黄以平喘。甘草助石膏以生津。至此里热清,表邪解,则汗自止,喘自平。

点评:无汗而喘、身恶寒,主要用麻黄汤,以辛温散之;有汗而喘、身大热,主要用白虎汤,辛寒来清之;若有汗、或无汗、身无大热而喘,则宜用麻杏甘石汤两解。 组成

升麻30克,芍药30克,炙甘草30克,葛根45克。

主治

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疮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正文

功用:解肌透疹。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 ,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方解: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肺胃蕴热,又感麻毒时疫之邪所致。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争,清肃失调,故初起可见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等肺卫症状;风邪疹毒上攻头面,故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苔干。治当辛凉解肌,透疹解毒。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经,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为君药。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方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络热毒,为佐药。使以炙甘草调和药性。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组成

西河柳15克,荆芥穗3克,干葛45克,蝉蜕3克,薄荷叶3克,鼠粘子(炒,研)45克,知母(蜜炙)3克,玄参6克,甘草3克,麦门冬(去心)9克,竹叶(三十片)3克。

主治

痧疹初起,透发不出。喘嗽,鼻塞流涕,恶寒轻,发热重,烦闷躁乱,咽喉肿痛,唇干口渴,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正文

功用:透疹解表,清热生津。

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升麻葛根汤、竹叶柳蒡汤都有透疹清热之功而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出。但前方专于解肌透疹,其透散清热之力较弱,是治麻疹初起未发的基础方;后方不仅透疹清热之力大,且兼生津止渴之功,是治麻疹透发不出,热毒内蕴兼有津伤的常用方。 组成: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药6克,桔梗3克。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功用:解肌清热。

用法: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3克),煎之热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石膏12克,水煎温服)。

禁忌: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使用本方,恐其引邪入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使用。

方解:本方证乃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外感风寒,本应恶寒较甚,而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为寒郁肌腠化热所致。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热扰心神,则见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邪之佐证。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治宜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方以葛根、柴胡为君。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既为“解肌要药”(《明医指掌》卷1),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羌活、白芷助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主。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相配,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本方的配伍特点: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凉解表以治风热表证之方,当有区别。 组成:鲜葱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9克,薄荷叶5克,连翘6克,甘草3克,鲜淡竹叶12克。

主治:风温初期。证见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白,脉浮数的患者。

功用: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运用:1本方证是以发热恶寒,咳嗽,心烦,口渴,脉浮为辩证要点。2用本方可治疗急性气管炎。 组成: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用法:水煎温服。

禁忌: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方解: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临床应用本方,尚须根据病情轻重,辅以羹粥。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组成:紫苏叶5克,陈皮4克,香附4克,甘草炙25克,荆芥3克,秦艽3克,防风3克,蔓荆子3克,川芎15克,生姜三片。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功用: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用法: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禁忌:斟酌。 组成: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9克、连翘9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9克、甘草6克、芦根30克。

主治:风温初起。症见咳嗽、发热不重、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解:本方为辛凉解表之轻剂。由于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故以身热咳嗽为主证。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

临床应用:1.本方长于宣肺止咳、疏风清热,故常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初起之证。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等均可加减运用。若痰稠难喀出者,以瓜萎皮、浙贝母以清肺化痰;若痰中带血,可加白茅根、生藕节以凉血止血;若伤津口渴者,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若热邪较盛气粗而喘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肺胃之热。2.本方加白蒺藜、决明子、夏枯草治疗流行性结膜炎;加牛蒡子、土牛膝可治急性扁桃体腺炎。 组成:银花9克、连翘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芦根30克。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解: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淡豆豉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竹叶清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协助银、翘清热透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合用,以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2.用于咽喉病患。

3.用于一切热性疾病及传染病初起。如肺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4.本方不宜用于湿热证,或与祛湿药配伍使用。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脉浮缓。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服后片刻,饮一小碗开水,使其微微汗出。

方解: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表虚是因营卫不和所致。卫阳不固。则肌表空疏而恶风,营阴不能守则汗自出,风邪乘虚入于肌表。方中桂枝辛温,解肌通阳、发汗解表为主药;辅以白芍敛阴和营,且可阻止桂枝以防发汗太过而伤阴。桂芍相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生姜助桂枝以辛散卫分表邪。大枣助芍药养营,姜枣合用,又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药合用共凑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应用广泛,除用于风寒表虚证外,亦常用于一切杂病之表虚自汗。如妇女任娠恶阻、病后、产后营卫不和,或气血不调之时而微热、时而微寒、脉缓有汗者。

2.本方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用于桂枝汤证兼有项背强者。

3.本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伤寒论》)用于桂枝汤证兼有咳喘者。

4.本方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用于阴阳失调之遗精、眩晕、盗汗、自汗者,取其调和阴阳、镇潜固涩之效。

5.本方芍药量加倍,再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胃脘挛痛。

注意事项:

1.外感风寒表实证忌用。

2.温病初起,但发热不恶寒,有汗而渴,舌红苔黄,脉数者禁用之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微汗为度。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解: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主要方剂。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所以是方中之君(主)药,并用之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之桂枝之臣(辅)药,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以降肺气、散风寒之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桂,又能缓和麻、桂枝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诸药合用,共凑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证之辩证要点是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多用于冬春季无汗的重感冒及流感而有上述症状者。

2.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即麻黄汤加白术。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湿家身烦痛。

3.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组成:麻黄、杏仁、苡仁、甘草。功用: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

4.大青龙汤(《伤寒论》)即麻黄汤原方剂加石膏、生姜、大枣。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外感风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5.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麻黄汤去桂枝。功用;宣肺解表。主治:鼻塞身重,语言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注意事项:麻黄汤发汗力强,不宜用于表虚自汗、体虚外感、产后及出血病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药面膜的功效与作用,以及中药面膜的成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中药面膜的好处2、中草药美容护肤的功效3、都说做中药面膜很有效果,是真的吗?4、中药面膜真的可以美白祛斑吗?5、中药面膜敷多长时间最好中药面膜可以天天敷吗中药面膜的好处中药在近些年开始流行,因此不少人都迷恋用中药面膜,开始自己制作。

中药面膜因为有药用的中药在,所以比一般的面膜来说,效果可能明显一些,副作用少,再一个没有添加剂,因此过敏等情况较少。

有些中药面膜处理粗糙,容易留下药材残渣,导致毛孔堵死,皮肤过敏,所以中药做面膜一定要粉末磨到够细腻。

另外要考虑过敏,只要对药材不过敏,中药做面膜其实挺好的。

能帮助皮肤去斑的中药药材有白术,茯苓,淮山,白芷等都可以制成面膜,像有名的三白面膜,用白芷粉、白茯苓粉、白芨粉混合,再加入适量的蜂蜜调成糊状敷在脸上15分钟左右,洗后用正常的护肤步骤就好的。

有不少同学用后都说皮肤变白变好了,可见中药的功效确实很厉害。

绿豆面膜,将绿豆粉加一些调和物抹脸上,还可以加一些精油,总之,油性皮肤很适合使用。

珍珠粉面膜,用珍珠粉加调和物,如香蕉,牛奶,蜂蜜或芦荟膏都可以,有美白淡斑,细嫩皮肤的功效。

七子白面膜是用七种药材制成,白术、白芷、白芨、白蔹、白茯苓、白芍、珍珠粉混合在一起加入调和物做成。

我用过的有绿豆面膜和珍珠粉面膜,自制面膜还是比较麻烦的,所以用过几次之后我就没有坚持了,这两款面膜我并没有太大的一个感觉,使用时间短,效果没出来,制作麻烦,我后面都是买现成的面膜使用。

中草药美容护肤的功效中草药美容护肤的功效

中草药美容护肤的功效,美容护肤一直是人们很重视的问题,在生活中,护肤的方法是有很多的,有些人会通过中草药来帮助人们护肤,下面我分享中草药美容护肤的功效,一起来看下吧。

中草药美容护肤的功效1

1、人参的护肤功效

人参在人们的认知当中具有滋补身体的作用,其实它还有防止皮肤干燥的功效,并且人参中具有的活性物质还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生成,从而起到美白的作用。

2、白芷的护肤功效

作用于痤疮、黑头、粉刺的治疗,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延缓皮肤衰老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临床上将适量的白芷、茯苓和薏仁研细末调糊状敷面,可美白祛斑。

3、甘草的护肤功效

甘草提取物用于化妆品,可减轻护肤品对皮肤的过敏反应,有解除和降低有毒物质(如果酸等)对皮肤的侵害。

4、罗汉果的护肤功效

罗汉果一般做成水煎剂,供内服,可令其呈淡茶水色略甜即可;做外用,可取其浓缩液。

也可用于洗浴以净化血液中的过氧化脂质,改善全身皮肤新陈代谢。

有报道说,罗汉果还可用于粉刺、肥胖及皮疹脱发的治疗,可见罗汉果也是一味美容健身品。

5、当归的护肤功效

说到美容,当归肯定是要说一说的。

当归具有使面部红润的`功效,它的营养素可以防止皮肤粗糙,对于有粉刺、黄褐斑、雀斑的朋友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具有美白功效的中药材有哪些呢?

白芷

白芷外用为美容要药,古代的不少美女们就是用它来进行护肤的。

据说古代是将它当做面膜一般来使用的。

美容功效

柔嫩的肌肤润泽光滑,滋润的容颜呈现出水一样的灵气。

市场上以其为原料的化妆品和美容品层出不穷,而“原滋原味”的白芷,其美容效果更为显著:白芷水煎剂对体外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延缓皮肤衰老。

人参

自古以来,人参一直是种昂贵的中药材,其味甘、微苦,性微温。

入肺、脾经。

食用可增强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

人参分为很多种,有高丽参、红参、野参、党参,主要的功能都是补中益气、润肺生津以及促进血液循环。

近年来,人参被应用于美容护肤中,因其极强的抗氧化能力而备受收藏。

不仅如此,人参提取物还具有平抚皱纹,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等多重功效,可有效调理肌肤,恢复其健康年轻状态。

美容功效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安神增智的功效,对于因气虚而面色不华、须发不生者有较好的疗效。

人参有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强细胞活力,增进毛囊的营养供给,增加头发的抗脱强度和延伸率等作用。

因此,有着较好的美容、生发效果。

龙胆草

龙胆草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胆经,具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之功效。

主要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症的治疗。

美容功效

在很早的药材书籍上就有记载,龙胆草是极品中药美容药材,具有舒缓、镇静及滋润肌肤的功效,无论是内服或外用,都是珍贵的美容极品。

据说,这种有着奇特名字的珍贵植物要经过5~10年才能成熟。

因其具有高耐受性,可抵抗各种恶劣环境,其提取物可使肌肤抵抗力自然增强,同时兼具美白与保湿的功效。

自制中药面膜配方及注意事项

一、自制中药面膜

滋养美白面膜

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芷130克、益母草30克、乌梅15克。

将研成的极细粉末,装瓶备用。

每晚取适量用牛奶调成糊状敷面,至八分干时洗净,连用15-20天。

美白紧致面膜

白芷18克,白芨18克,藁本18克,白附子18克,蛋清1个,蒸馏水20毫升。

将药材分别磨为细末,混合均匀,加蛋清,如浓稠,加适量蒸馏水调匀,敷于脸部20-30分钟,待敷料八分干时洗净。

油性皮肤者每周2次,干性皮肤者每周1次。

当归醒肤保湿面膜

当归9克、甘草3克、白芷9克、蛋清1个、姜黄3克、蒸馏水10毫升。

将药材分别磨为细末,混合均匀,加蛋清,如浓稠加适量蒸馏水调匀,敷于脸部20-30分钟,敷料八分干洗净,油性每周2次,干性1次。

苦瓜浮萍淡斑面膜

浮萍10g,苏木9g,苦瓜30g。

将药材分别研磨为细末,搅拌均匀。

苦瓜榨汁盛于碗中。

将苦瓜汁慢慢加入药粉中搅拌均匀成膏状后,均匀敷于脸颈部,避开发际、眉毛。

睡前敷于脸部20-30分钟,或等敷料八分干即可去除,用温水将脸洗干净。

中性肌肤每周1次。

保湿白茯苓面膜

白茯苓18g,蜂蜜20-30ml。

将白茯苓研磨为极细粉末。

再慢慢将蜂蜜调入搅拌成膏状后,睡前均匀敷于洗净的脸颈部,并避开发际、眉毛。

敷于脸部20-30分钟,或等敷料八分干即可将敷料去除,用温水将脸洗干净。

能淡化色斑,中性肌肤每周1次。

清新美白淡化面膜

天门冬15g,白茯苓15g,芦荟20g,蒸馏水20ml。

芦荟洗净,撕掉叶子表面后取肉,再与蒸馏水混合打汁后待用。

天门冬、白茯苓分别研磨为细末,加入适量芦荟汁,使成膏状后,趁新鲜使用,均匀敷于脸部,避开发际、眉毛。

睡前敷于脸部20-30分钟,或等敷料八分干即可去除,用温水把脸洗干净。

二、使用中药面膜的注意事项

1、注意什么药材能真正美白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草药都有美白功效,在自制中药美白面膜时,一定要找对药材。

2、注意分量

很多时候,不建议大家自制中药美白面膜,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掌握不了分量。

以白芷美白面膜为例,其中白芷、白蚕这两种成分的最佳比例是3:2,这样才能发挥比较好的美白功效,但是很多人却经常1:1来调和。

3、注意自制面膜器皿的清洁度

我们在自制过程中,使用了不干净的器皿,混杂着脏东西的面膜敷在脸上,想想效果也不会多大。

所以在自制中药美白面膜之前要好好的清洗一下需要的器皿,保持其清洁度。

4、注意敷用时间

我们在使用自制中药面膜时,最好是将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夏天则在15分钟之内,在面膜没有完全干透之前就清洗干净,这样可以把有效成分牢牢锁在面部,肌肤自然白嫩有型。

5、敏感肌肤谨慎为上皮肤试验不可少

很多人都认为中药是天然的、安全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有一些药物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过敏症状。

还有些药物会发生光敏作用,应避免白天使用,比如白芷。

你可以在脸部小范围尝试,就是将中药面膜敷在脸部硬币小大的位置上,十分钟之内,观察是否有异样的感觉,若没有出现红痒等不适,可以在第二天继续小范围尝试。

连续三天都没有出现过敏症状,就可以大胆放心地使用了。

6、中药面膜粉越细越好

中药面膜粉是把中药打磨成极细的粉粒,并经过过筛,要达到一定的细度皮肤才能更好地吸收,自己在家打磨的话,颗粒会比较粗大,不利于皮肤吸收。

7、专业指导,对症选材

如果我们想改善皮肤状况,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来选择中药面膜,专业的皮肤科医生会有秘密的配方。

不同中药具有不同功效,有的清热解毒消肿,有的滋润美白,有的活血祛淤。

在调制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基质,比如想要祛斑,就用牛奶调制;想要保湿,就用蜂蜜调制;油性皮肤,可用黄瓜汁或丝瓜汁来调制;消炎祛痘,可用绿茶或苦丁茶调制。

8、面膜+内服双管齐下由内而外

中药面膜贴敷是中医外治方法之一,是把专门配制的中药粉碎过筛、灭菌后分装,治疗时取适量药粉和牛奶、绿茶水、黄瓜汁、蜂蜜等调成糊状并贴敷于患处,具有滋润肌肤、解毒散结、活血消斑等作用。

可是仅仅通过皮肤能吸收多少药效呢?中药面膜是具有一定疗效的,但是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应在配合中药内服、外治等方法的同时进行。

中草药美容护肤的功效2

中草药的美容

白果仁,让肌肤更娇美

白果仁性味甘、苦、涩、干,白果酸在体外可抑制一些皮肤真菌,故外用可治头面手足多种碍容性皮肤病,并可延缓皮肤衰老,防止皮肤粗糙。

美容功效将白果仁捣成液浆涂于脸上,可令肌肤柔嫩光滑,白皙娇美。

白苏美容,不一样的感觉

白苏美容在爱美人士中引起的反响,足以表明白苏的魅力所在。

将鲜白苏叶擦于腋下可去肿瘤,更奇妙的是:它能将令人尴尬的狐臭一扫而空。

美容功效干燥、起皱、灰黄的皮肤尤其适合用白苏美容,富有弹性而洁白的肌肤是白苏给渴望美白的人士带来的福音。

白芷,给肌肤水一样的滋润

白芷味香色白,为古老的美容中药之一,市场上以其为原料的化妆品和美容品层出不穷,而“原滋原味”的白芷,其美容效果更为显著:白芷水煎剂对体外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延缓皮肤衰老。

美容功效柔嫩的肌肤润泽光滑,滋润的容颜呈现出水一样的灵气。

白蒺藜,给你婴儿般的肌肤

白蒺藜又名刺蒺藜,含有多种生物碱和甙类,有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其中所含的过氧化物分解酶,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美容功效久服可祛脸上瘢痕,并让肌肤柔嫩润滑。

白芨,让肌肤更光滑

白芨富含淀粉、葡萄糖、挥发油、粘液质等,外用涂擦,可消除脸上痤疮般下的痕迹,让肌肤光滑无痕。

美容功效滋润肌肤,令肌肤光滑如玉。

都说做中药面膜很有效果,是真的吗?观点:中药面膜粉是有效果的。

中药面膜很火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中草药的祛斑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白芨、白术、茯苓、珍珠等中草药药材,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都是有效的美白祛斑药材。

由于中药面膜粉门槛比较低,操作简便,现在市面上很多中药面膜五花八门,很多人看的云里雾里。

一、中药面膜的原理

目前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中药面膜的作用机制解释,面膜对皮肤的护理作用主要通过3种方式:

(1)封包作用:面膜覆盖于面部时,使面部皮肤与外界空气隔绝,阻止汗液蒸发,保持面部皮肤充分的营养和水分,增强皮肤的弹性和活力,使面膜中的中草药等营养物质可以有效地渗进皮肤,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宣导气血的作用,促进上皮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

(2)吸水作用:增加皮肤角质层内外浓度差,使角质层吸收能力增强。

(3)黏附作用:面膜在揭去时,皮肤污物随面膜一起粘除,使皮肤毛囊通畅,皮脂顺利排出,减少甚至避免丘疹、脓疱、囊肿的形成,使面部皮肤整洁、滋润。

二、中药粉面膜有什么作用?

大量古籍文献记载的面膜类方药众多,功效涉及润泽、祛黑、增白、除皱等。

同时还有部分处方并非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而是以清洁、保湿、去皱、紧肤为目的,古籍中在论述其效果中多用“令人白润”、“耐老”“光泽洁白”“令人悦泽,好颜色”等来形容。

当然,现代大量文献研究也显示其效果显著,尤其是对于皮肤亚健康人群。

通俗来讲,就是中药面膜在淡斑、美白、去黄、滋润皮肤、除皱等方面是有效果的。

三、中药面膜到底有没有副作用?

只要选对中药并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的话,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需要提醒小伙伴们的是,凡是宣称可以快速美白的产品,那么就要注意了,不是夸大其词,就是美白成分里有见不得光的东西:如铅、汞等重金属。

古代很多宫廷秘方也含有这些有毒物质。

汞有抑制黑色素细胞生成的能力,能使皮肤变白,不过汞的毒性很强,一旦进入体内就很难排除,久而久之会使皮肤出现汞中毒的现象。

目前市面上很多含有铅、汞超标的美容护肤产品,不仅没有起到原有的效果,有的甚至因此造成许多皮肤问题。

有很多人在网上搜一些中药面膜的配方,然后回来自己调制,这是很不安全的。

举个栗子:

1)有毒性的:

比如:朱砂、密陀僧、雄黄、白附子、细辛,尤其是密陀僧,长期用会经过皮肤吸收也是会有不良反应的。

细辛在临床上要求是不过钱,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超过3g,超过这个量,很容易导致嘴唇发麻等。

2)感光性:如白芷,所以一般不建议白天使用。

3)容易过敏的:如白僵蚕、辛夷花等。

4)还有就是现在流行的醋疗面膜,就是平时大家在抖音或者朋友圈看到的用醋和蜂蜜联通中药粉调成一大罐一大罐的,一罐大概可以连续用一个月左右吧,这就是醋疗中药面膜。

虽然醋本身有杀菌美白的功效,但是不要忘了,醋也有腐蚀剥脱的作用,即便这个醋和平常食用醋的浓度不一样,没那么刺激,但是毕竟还是醋。

角质层比较薄或者皮肤敏感的是不适合使用的,如果你皮肤比较耐受,那么一个月可以适当用1-2次,但是也不能长期使用,否则皮肤会越来越薄甚至敏感。

所以,如果想在家自制中药面膜做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看粉质细腻程度

一般来说,如果是用于面部外敷,粉质是有要求的,至少是100目以上,如果中药粉研磨出来过于粗糙,颗粒较粗,放在手背上有就会有很明显的颗粒感和摩擦感,皮肤很容易受损。

所以面膜粉的研磨目数是有要求的。

第二、不同中药具有不同功效,其配伍和剂量也是非常讲究的。

要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自制面膜。

例如,油性肌肤如果添加一些富含油脂的植物仁类药物,可能会泛油。

但是对于干性肌肤,这些成分却恰好使皮肤滋润有光泽,缓解皮肤干燥引起的皮肤瘙痒或皮肤老化。

白僵蚕、辛夷花等相对比较刺激,对于敏感性肌肤最好避开;皮肤有痘印或者长斑斑点点的,则要相应的增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等等。

因此,不同的肤质需要根据面部情况做适当的增减,效果会好很多!

第三、中药面膜的材质问题。

现市面上的中药材质量质量参差不齐掺假普遍存在,普通人很难辨别真伪。

有人问,为什么我买了中药面膜回来,但是效果不好,很大原因可能是买到了劣质药材,药效会大打折扣。

例如枸杞染色,有药材可能漂白或者熏磺之类的甚至有的药材还残留农药或重金属超标,这个对皮肤的危害就更大了。

这个问题太复杂,我们就不讨论了。

大家可以在一些比较有质量保证的药店或者药企购买就可以了。

第四、根据中药不同的用途会配伍不同基质或者调和剂,以便成膜更好,也不会太刺激皮肤。

淡斑的中药面膜可适当添加一些醋来调制(上面讲过,不能长期使用);干燥肌肤可根据需要添加脂类调敷面膜,这些脂类可在皮肤表面形成油脂膜,减少水分丢失;还有蜂蜜、鸡子白以及中药熬制的中药液等等。

总之不是直接将中药粉单纯的敷在脸上,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中药面膜真的可以美白祛斑吗?中药面膜可以美白祛斑。

在敷这款中药面膜的时候,一定要先洁面,保证面部皮肤干净后再涂上调好的面膜,这样美白祛斑效果会更好。

以下五种面膜均可以美白祛斑。

一、银耳面膜

成分:银耳、黄芪、白芷、茯苓、玉竹各5克。

制作:将以上中药材共研成细末,并配面粉5克,用水调和。

用法:将其涂面,每次30分钟。

功效:滋养肌肤,茯苓能祛除面斑,并引导诸药直入肌肤,但皮肤有炎症的女性慎用。

二、绿豆面膜

成分:绿豆粉、白芷、珍珠粉、甘草、蜂蜜、牛奶、蛋白。

制作:将中药材磨成粉,混合绿豆粉、蜂蜜、牛奶和蛋白。

用法:30分钟然后洗去,一周1—2次。

功效:消炎止痘,美白肌肤。

三、杏仁面膜

成分:杏仁、适量蛋白。

制作:将杏仁以热水烫泡后去皮,再捣成泥,最后加入蛋白。

用法:将其敷面,20分钟后洗净。

功效:去除黑斑,柔嫩肌肤。

四、黄连黄岑面膜

成分:取黄连6克,黄岑、栀子、生地、丹参各15克,淀粉适量。

制作:将所有中药材水煎取药汁150毫升,加入适量淀粉。

用法:将其调匀敷面30分钟后洗去。

功效:消炎消肿。

五、白芷面膜

成分:白芷10克,白附子10克。

制作:将两味中药共研细末,加水和蜂蜜适量调和。

用法:将其敷面,20分钟后洗净。

功效:有祛斑、消斑、美白作用,适用于面部色素沉着或有黄褐斑的女性。

人民网—自制5款中药面膜美白抗皱祛斑全搞定

中药面膜敷多长时间最好中药面膜可以天天敷吗中药面膜可以天天敷吗?

不可以天天做!

就算心急想要尽快恢复好皮肤,面膜也不能天天敷。

面膜一周2-3次就可以了,天天敷面膜浪费不说,还达不到更好的效果。

因为天天敷面膜反而皮肤不会完全吸收,做面膜也要给皮肤休息的时间。

大多数面膜用的次数过于频繁会导致肌肤出现过敏。

中药面膜敷多长时间最好?

中药面膜的功效和作用也有很多,它主要是以修复护理肌肤为主哦,一般面膜都不宜敷太久

中药面膜一般敷脸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即可。

中药面膜敷太久的坏处:中药面膜敷太久一般超过半小时对于肌肤是有不利影响的。

一方面是面膜会变干,干面膜反过来吸收皮肤中的水分和影响,使肌肤变得干燥。

另一方面面膜中的成分如果不能被肌肤完全吸收,多余的营养会覆盖在肌肤表面影响肌肤的自由呼吸。

中药面膜多久敷一次好

中药面膜以修复护理肌肤为主,对于这种功效型面膜我们应该控制在一周1~2次为宜。

这样肌肤既能得到有效的修护,还能够避免过度频繁敷面膜造成肌肤敏感脆弱

关于中药面膜的功效与作用和中药面膜的成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中草药:羌活的功效与作用

羌活 (《本经》) 异名羌青、护羌使者(《本经》),胡王使者(《吴普本草》),羌滑(《本草蒙筌》),退风使者(《国药的药理学》),黑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