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中医舌诊《六》,第1张

中医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瑰宝,它价值连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知,关键是要发挥它作用,中医以防病为主。

本系列文的目的:

就是要搭建中医治疗疾病的大体框架。

现在的关键是:

中医大师级的医家,太少了,日诊量在二三百人。

差异的原因是:

即所谓失去了的中医精神,通过天地思考探索,从而进一步思考人体之道,没有一种适应于所有人行之有效的方法 。

国医大师其实就是脉学大师。

为了你的健康,你必须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你自己的体质特征,改变和补充自己的体力。

在个人看来,领会中医实质,特别是生活方式,它是一门包括人得吃喝,全方位的行为科学,对人的身体,影响深远。

弄懂中医,研究中医所长,就会对自身健康管理,如虎添翼。

快速提高人的免疫力方法是补气。

中医理论把气的作用,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个方面。

气是人的健康卫士。

补气,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 ,山药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补肺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肾气丸。

补气包含有补元气,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

补脾气,白术,山药,白扁豆。

补肺心,甘草。

补心气,西洋参,红参。

补肾气,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为主。

因为吃什么吃在实际在进补。

喝什么

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有目的的,选择所喝的茶性。

把人的行为管理叫健康管理 。

中医是驱逐人体自身亚健康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诸如:排毒等)

首先要弄清身体,虚还是实?

在中医看来,有虚证和实证之分,弄不清虚实,最好别碰两大类药:即补药和泻药。

虚证是内病,体内阴阳失衡而引起

实证是外病,其气候变化,外部因素造成,宇宙间负能量引起。

实则泻之,久病必虚,虚则补之。

虚证进补实证不能补,越补越坏。实证只能排泄,疏解。

瘀,痰和湿,既不属于寒症,也不属于热症 。

中医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这八字是八纲辨证的精髓。

阴阳为总纲,虚实反映了疾病的正邪力量,寒热反映了疾病的性质,表里反映了疾病的位置。

实证又分为两大类,寒症和热症。

中医的水平就看基本功,重点是脉诊,开诊几件事,望,闻,问,切。

四诊(据搜狗百科)

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上,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基础理论之上。

四诊并用,四论并重,四诊合参。

医生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征象

如:人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指甲 ,舌像。

排出物(痰液,大小便)分泌物(脓 ,液)

医生通过听觉,声音,嗅觉,气味,了解病人的病情。

通过询问病人,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的状况,以及与其它疾病有关的情况,这是诊病的第一手资料。

从春秋时代起开始,望,闻,问,切就是中医诊病的原则。

以望诊为首 ,通过只看面部和舌头 ,就对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舌诊是望诊的重要一环,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病情 。

中医望诊

共分七诊

(手诊,舌诊,指诊,皮诊 ,火诊,腿诊)

在中医的望诊中,面色是否红润而有光泽,肤色晦暗,提示气血运行不畅,有微循环障碍。

面色苍白,有可能是突然受惊,心,肾,胃 ,肠有问题。

萎黄是贫血的典型信号,脸色发青发黑,则标志着肝,胆,肾,出现功能障碍。

面部感觉,布满油脂,则脂质脂肪代谢紊乱 ,或者是胃肠积热,毒素较多。

嘴唇有红晕光泽,变淡说明可能是贫血,便暗提示有淤血,舌头应当是淡红而有光泽,变淡说明气虚,颜色越重,说明体内积累毒素越多 。

如果是舌苔腻,像有一层豆浆和牛奶敷在舌面上,很可能是心,脑,肺出现问题。

伸出舌头假如舌边上有齿痕,代表着脾湿气虚。

1,眼

观察眼睛症状和疾病的几个重要方面。

眼睛周围的症状,眼睛本身的毛病 ,眼睛功能上障碍,眼睛的分泌物。

2,口

观察口,口腔的症状

嘴部周围,口腔内的症状,分泌物,

3,舌

观察舌头的几个部位

舌头的形状,舌头的动作,舌头的颜色,舌头的大小,舌苔的厚度,舌苔的颜色。

4,鼻

观察鼻子的几个部位

鼻子的形态,鼻子的皮肤状态,鼻子的分泌物,

5,脸颊

观察脸部的几个部位

脸色,脸上的皮肤状况。

6,牙齿

观察牙齿的几个问题

牙齿的状态,牙龈的状态。

7,头发

观察头发的几个部位

头发的发质,头皮的状态,

8,指甲

观察指甲的几个部位

指甲的形状,指甲的颜色

一,听病人的语言,声音的高低,强弱,青浊及咳嗽,呼吸等。

说话的声音低微,为内伤虚症。

细语反复为神思不安,妄言诳语为热盛神昏 ,高声骂詈为癫狂之症。

呼吸微弱,为气正虚。

气粗为肺胃有热。

呼多吸少为痰阻。

喉间有拉锯声为痰喘症。

出气困难似乎断绝,长吐一口气为快的,为肾虚,不能纳气。

时时发出叹息的,多为情怀不畅。

在咳嗽中,暴咳声嗄的肺实。

久咳声瘖的为肺虚。

在咳时费力无痰的为肺热。

咳时有痰的为肺湿。

(肺热,用芦苇根熬制药汤来清热)

气味

口内出气秽臭的,胃有湿热。

暖气带酸味的有宿食。

痰有腥臭气味的为肺有热。

大便酸臭糖稀,为肠积热,食滞。

(胃肠湿热,用中成药人正合剂)

小便腥臭浑浊,为膀胱湿热。

矢气奇臭实为消化不良。

(胃肠湿热大便秘结,用小承气汤)

中医通过嘴唇的颜色来辨别健康的方法。

唇色的变化,中医通过望诊,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

正常人的唇色应呈现健康润泽的红色,若嘴唇的颜色异常 ,说明身体有疾病。

a,嘴唇麻木,胰脏衰落。

b,嘴唇脱皮,缺乏维生素B2。

C,嘴唇过红可能上火。

红色,中医里代表着热症,体内囤积了过多的热。

D,唇色苍白,可能是贫血。

E,唇色青紫,警惕先天性心脏病。

唇部的各种健康问题,同人的脾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当双唇不再滋润 ,娇艳,健脾,补气,养血就很重要了。

二,用嗅觉来辨别病人的口气,病气和大小便的气味。

舌诊的诊断方法核心,就是通过舌 ,健康的舌,亚健康和病人的舌,想像成一种放大的图,仔细区别出各个部位的差别。

1,舌是舌质,苔是舌质上的一层薄垢。

看舌质是辨别脏器的虚实,看苔是辨别胃气的清浊和受外感时的邪的性质。

舌尖是心和肺区,舌中是脾和胃区 ,两边是肝胆,舌根是肾区。舌尖是上焦,舌中是中焦,舌根是下焦。

正常人的舌苔,一般舌地红润,上面一层薄薄的白苔,以不干不湿为标准。

多痰多湿的人,舌苔往往较厚。

阴虚内热体质的人,舌苔多对微黄 。

嗜好烟酒的人,舌苔较黄而腻或带灰黑色。

有属于先天性人的舌光无苔,以蛇多裂纹 ,只是平常如此,一般属于正常范围。

舌苔分为白,黄,灰黑色。

白苔,白薄而滑,为感冒初期象征。

白滑而粘腻,为内有痰湿之症。

白而厚腻,为湿浊较重。

白如积粉,为湿腻浊气较重。

白腻较重如碱,为滞腻湿浊之病。

黄苔,舌面呈淡**而不干者,为邪气入里

黄而腻,为湿热脏里。

黄且垢腻,为湿盛于热。

黄焦裂,为热盛于湿。

黑灰苔:舌面呈灰而不腻滑润,为停食阴寒

灰甚为黑,而舌苔干燥为热,重伤津,若滑润者为阴虚寒盛。

舌质分淡,红,绛,紫,蓝五色。

同时还要辨别舌头,老,嫩,干,润 ,软,硬。

舌上无苔为光舌,多为阴虚。

舌光有裂纹或舌苔燥裂,为津液伤损 。

舌生红刺或红点为内热极重。

苔生白衣如霉腐,有蔓延称做糜,多为阴阳之证。

质地淡白为虚寒证,或为大量失血后的贫血现象。

鲜红为湿热证,或为阴虚火旺,舌尖红为上焦热盛,或心火上攻,舌边红为肝热。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同饮食,六问胸椎,七聋八渴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回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文章正在修改未完)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舌,是人体脏腑气血及其功能状况的晴雨表,它不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机体内在情况与疾病状况。《中医舌诊完全图解》一书详细讲述了舌诊的具体方法(包括查看舌的神、色、形、态,舌苔的厚薄多少、颜色、润燥干枯等)及不同体质的舌象辨识方法、治疗处方、补养方法,非常适合家庭、个人使用,以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舌诊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只要知识之一,你知道什么是舌诊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舌诊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舌诊的方法

 1诊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伸舌姿势: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2诊舌的方法:观察的一般顺序是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二、正常舌象

 1特征:淡红舌、薄白苔。具体地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

 2意义: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望舌体:

 一、舌色

 1淡红舌:

 特征--舌体淡红而润泽。

 意义--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外感病初起,病情较轻浅,尚未伤及气血、脏腑。

 2淡、白舌:

 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多红少,称为淡舌; 舌色白,全无血色,称为枯白舌。

 意义--主气血两虚,主阳虚。

 3红、绛舌:

 特征——舌色较正常红,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 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者,称为绛舌。

 意义——主热证。舌色愈红,热势愈甚。绛舌比红舌热深。

 成因--邪热亢盛;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主病规律——( 1)红绛有苔--实热证。 (2)红绛无苔或少苔--虚热证。

 4青、紫舌:

 特征——

 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在舌色中泛现青紫色,称为青紫舌。

 舌淡而泛现青紫色,称为淡青紫舌;

 红绛舌泛现青紫色,称为紫红或绛紫舌;

 舌面局部见青紫色斑点,不高于舌面,称为“瘀斑舌”或“瘀点舌”。

 意义——主气血运行不畅。

 成因——阴寒阳虚;热入营血;气滞或气虚;暴力外伤。

 主病规律:

 ( 1)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阳虚阴盛或气虚气滞。

 ( 2)舌紫绛苔少而干——营血热甚。

 ( 3)青紫肿大——中毒。

 (4)舌色青 —— 寒凝血瘀

 二、舌体的形质

 1荣、枯: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

 荣舌——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有神,主病吉。

 枯舌——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属无神,主病凶。

 2老、嫩:是判断虚实的标志之一。

 老舌——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主实证。

 嫩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主虚证。

 3胖、瘦:

 胖舌

 特征——舌体比正常人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

 意义——多属水湿停滞。

 主病规律:

 (1)舌胖色淡白——气虚、阳虚。

 (2)舌胖色红—— 里热。

 (3)舌胖色紫暗 ——中毒。

 瘦舌

 特征——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意义——舌失濡养。

 主病规律:

 (1)舌瘦色淡白——气血两虚。

 (2)舌瘦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 ——阴虚火旺。

 齿痕舌

 胖大舌常伴有齿痕。若舌质嫩而不胖,有齿痕者,多属气血亏虚。

 4点、刺

 特征——点是指蕈状乳头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内充血水肿; 刺是指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

 意义——脏腑阳热亢盛,血分热甚。 结合点刺的部位还可推测热在何脏。

 5裂纹

 特征——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统称为裂纹舌。 病理性裂纹舌沟裂中无舌苔覆盖;先天性裂纹舌沟裂中有舌苔覆盖。

 意义——由舌体失养所致,是全身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

 主病规律:舌色浅淡而裂——血虚; 舌色红绛而裂 ——阴津耗损

 三、舌的动态

 1痿软

 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意义——伤阴;气血俱虚。

 主病规律

 (l)舌痿软而红绛少——外感热病后期,邪热伤阴; 内伤久病,阴虚火旺。

 ( 2)舌痿软而枯白无华——久病气血虚衰。

 2强硬

 特征——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

 意义——主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3歪斜

 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

 意义——肝风夹痰,或痰瘀阻滞经络。

 4颤动

 特征——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宁。

 意义——动风的表现之一。

 主病规律

 (1)舌色淡白而颤动 --气血两虚。

 (2)舌红少苔而颤动 --阴虚。

 (3)舌绛紫而颤动 --热盛动风;

 5吐弄

 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 伸舌即回缩如蛇舐,或反复舐口唇四周者,称为弄舌。

 意义——心脾有热。

 主病规律:

 (1)病危而吐舌,多为心气已绝。

 (2)弄舌多为热甚动风先兆或先天愚型患儿。

 6短缩

 特征——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严重者舌不抵齿。

 意义——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主病规律:

 (1)舌短缩,色淡或青紫而湿润 --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

 (2)舌短缩,色红绛而干 -一热病伤津。

 (3)舌短缩而舌体胖大 --风痰阻络。

 (4)绊舌 -- 指先天性舌系带过短,无辩证意义。

 四、舌下络脉

 1分布、形色: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管径小于27mm,长度不超过舌下肉阜至舌尖的五分之三,颜色为淡紫色。

 2意义:

 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 ——气血不足。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瘀血结节——血瘀。

 望舌苔:

 一、苔质

 1薄、厚苔: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

 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又称见底苔。见于正常人或表证。

 厚苔——透过舌苔见不到舌体的苔,又称不见底苔。见于里证。

 2润、燥苔:主要反映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见于正常舌苔;或疾病过程中津液未伤。

 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主寒、主湿。

 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津液耗损;湿浊内阻,津液不能上承。 糙苔:苔质粗糙。 热盛伤津之重症(干结粗糙)。秽浊之邪盘踞中焦(粗糙而不干)。

 3腻、腐苔

 特征

 1)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

 (1)垢腻苔--苔腻而垢浊。

 (2)滑腻苔--苔腻而湿润滑利。

 (3) 燥腻苔--苔腻而干燥少津。

 (4)粘腻苔--腻苔上罩一层白色或透明的稠厚粘液。

 2)腐苔:苔质颗粒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铺于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脱,舌底光滑

 (l)松苔--苔质疏松,颗粒明显。常见于腻苔、厚苔的欲化阶段。

 (2)脓腐苔--腐苔上粘厚一层,有如疮脓。

 (3)霉苔(霉腐苔)--舌上有糜点如凝乳或饭粒,揩之即去,旋即复生,揩去处舌面光剥无苔。

 意义

 (1)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

 (2)腐苔--主胃气衰败,湿浊上泛。

 (3)松苔--湿浊之邪欲解。

 (4)霉苔--气阴两虚,湿热秽浊之邪泛滥。

 4剥苔、类剥苔

 特征

 剥苔:指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根据剥落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剥苔又分为前剥苔、中剥苦、根剥苔、花剥苔和镜面舌。

 类剥苔:是指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可见。

 地图舌:指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移动者。

 意义

 主胃气匾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 (剥脱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剥脱部位有时与舌面脏腑分部有关。先天性剥苔常见于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

 主病规律:

 ( 1)舌红苔剥——阴虚。

 ( 2)舌淡苔剥或类剥苔——血虚,或气血两虚。

 ( 3)镜面舌,舌色红——胃阴干涸。

 ( 4)舌色白光白如镜——营血大亏,阳气将绝。

 ( 5 )花剥苔,苔腻滑 ——正气已虚,湿浊未化

 二、苔色

 1白苔

 特征——苔色白,透过舌苔可以见到舌体者为薄白苔;苔色白,透过舌苔不能见到舌体者为厚白苔。

 意义——主表证、寒证。须结合苔质、舌质等情况综合分析。

 主病规律:

 ( 1)舌苔薄白而润——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轻证;阳虚内寒。

 ( 2)舌苔薄白而干——风热表证。

 ( 3)舌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水湿内停。

 (4)舌苔白厚腻 ——湿浊、痰饮、食积内停。

 (5)舌苔白厚腻而干 ——湿浊中阻,津不上承。

 (6)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温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

 (7)苔白而燥裂,扪之粗糙——燥热伤津。

 2黄苔

 特征

 淡黄苔(微黄苔):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

 深黄苔(正黄苔):苔色黄而略深厚;

 焦黄苔(老黄苔):正**中夹有灰褐色苔,如烧焦的锅巴。

 糙苔:苔黄干燥糙硬。

 黄瓣苔:苔黄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形。

 黄滑苔:苔黄润滑。

 意义

 主热证、里征。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

 主病规律:

 (1)薄黄苔 ——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2)黄白相兼苔 ——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

 (3)黄腻苔 ——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

 (4)黄糙苔、黄瓣苔、焦黄苔——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5)黄滑苔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阳虚之体感受湿热之邪。

 3灰黑苔

 特征——灰苔与黑苔同类,灰苔即浅黑苔。

 意义——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 (苔质的润燥是判断灰黑苔寒热属性的关键。)

 主病规律:

 (1)灰黑苔,舌面湿润,舌质淡白胖嫩, ——阳虚寒湿、痰饮内停。

 (2)黄腻灰黑苔 ——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3)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

 (4)霉酱苔(苔黄赤兼黑)——宿食湿浊久积化热上熏;血瘀气滞;湿热夹痰。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1察舌的神气:主要反映在舌色和舌体运动方面。

 有神气——舌色红活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

 无神气 ——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便。

 2胃气盛衰在舌象上主要表现为舌苔的生长情况。

 有根苔 ——有胃气的`征象

 ①舌苔中厚边薄,紧贴于舌面,苔底牢着;

 ②舌苔松厚,刮之舌面仍有苔迹;

 ③厚苔脱落,有苔能逐生之象。

 无根苔 --无胃气的征象

 ①舌苔似有似无,甚则光剥如镜;

 ②苔苔松腐,刮之即去,舌面光滑,舌苔不易复生。

 3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疾病是邪正斗争的综合反映,舌体与舌苔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病理变化。 舌体与舌苔必须进行综合分析。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邪正盛衰。

 2区别病邪性质。

 3分析病位与病势。

 4估计病情预后。

 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的影响。

 2 饮食或药物的影响。

 染苔: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

 特征——短暂出现;不均匀分布;可经揩舌除去;与病情不相符。

 3口腔情况的影响。

 4伸舌姿势、伸舌时间的影响。

 二、舌象的生理变异:

 1年龄因素:儿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老年人舌色较暗红或紫暗。

 2体质、禀赋因素:正常生理变异的舌象可以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多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较弱者。

 3性别因素:女性月经期可见舌质偏红,或舌尖边有红刺。

 4气候、环境因素:如夏季暑湿盛,舌苔多厚,或有淡**;秋季燥气当令,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属于生理变异的舌象,往往长期不变,且无其他临床症状,与病变前期的病态舌象不同。

 三、舌体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

 1舌苔与舌体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之综合。如:

 (1)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

 (2)舌体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

 (3)舌体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热极津伤。

 (4)青紫舌,白腻苔--气血瘀阻,痰湿内阻。

 2舌苔与舌体变化不一致,则应综合分析二者的病因病机及其相互关系。如:

 (1)淡白舌黄腻苔--虚寒之体感受湿热之邪。

 (2)红绛舌白滑腻苔--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气分有湿;或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或饮食积滞。

 四、舌苔厚薄变化的临床意义:

 反映邪正相争的过程,以逐渐转变为佳。

 1舌苔由薄变厚 --邪气渐盛,为病进。

 2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 --正气胜邪,为病退。

 3薄苔突然增厚 --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4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 -- 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五、舌苔润燥转化的临床意义:

 1舌苦由润变燥 --热重津伤;律失输市。

 2舌首由燥转润 -- 热退津复;饮邪始化;热入营血。

 六、舌苔有无、消长及剥落情况的临床意义:

 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 反映邪正盛衰的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 如:舌苔从全到剥——正气渐衰。舌苔剥落后,复生薄白之苔 - 邪去正胜,胃气渐复。

;

中医舌诊《六》

中医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瑰宝,它价值连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知,关键是要发挥它作用,中医以防病为主。 本系列文的目的: 就是要搭建中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