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赵子龙的常山是在哪里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常山赵子龙的常山是在哪里呢?,第1张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救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从长坂坡救主、到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从无名小辈到曹操口中的“吾若得这员大将,何愁天下不得乎?”

🔺 剧照 聂远饰

在各种版本的演绎下,赵云也成了妇孺皆知、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人物。

乘载历史的轮船,在时间的长河里把历史抛下。回头望,历史不见,航线亦有迹可寻。循着这痕迹,我们探索古人的任务从未消停。

在2009年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临城赵云故里传说”名列其中,对凭空出世的“赵云故里传说”,隔壁正定就不乐意了。

🔺正定县赵云广场上的赵云雕像 by 贾敏杰

临城、正定与东汉时同属于常山郡,如今也属同一省,原本相安无事的两县却因“赵云故里”一词起了干戈,同时也引得河北专家、媒体的广泛关注。

那,一代名将——赵云该名属归谁?

源起之物被否定,专家说:立足于《三国志》

何为故里?故里指故乡、老家;而故乡则是指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而长期居住地不一定是故里,则我们以出生地作为谈论对象。

2005年4月,在临城的古鲁营村的一口枯井内发现了一座“赵云故里碑”,刻于清朝1889年。且碑上左右分别刻:“光绪戊戌孟冬正定镇总兵蓝斯明立石”、“盐运使衔四川重庆府知府吴震敬镌”。凭此出土的文物,临城成功申请了“赵云故里传说”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凭空出世的“赵云故里传说”,在同一个地方一直被大众定位为“赵云故里”的正定对此大为不满。对此正定也拿出了自己的文物:赵云家的饮马槽和清同治元年(1862年)刻的“赵云故里石碑”。

在双方亮出的石碑里,临城出土的石碑虽然比正定的晚立36年,可立碑人是上级,所以很多人认为更具有可信性。可是,既然正定立碑在先而临城立碑在后,则可以说明两碑所处一个年代。而身为上级的临城立碑人与重庆知府又是为何不就正定的碑做出解释呢?

石碑作为清代时期的物件,此时已经距赵云离世上千年了,它也可能仅仅是后人作为纪念古人的标记,临城仅以这个判定历史人物故里既不客观,也不严谨。

🔺临城出土的石碑(拓本)

在“赵云故里”的争议上,正定的有关负责人武威振去临城传言的赵云出生地澄底村询问过,当时的询问结果是当地人对赵云的传说一无所知的,直到《关于赵云故里》一书出了之后,有关赵云的传说在澄底村才普遍开,说赵云是下凡的星宿等各种被添加神话色彩的传说。据说,该故事的主人公本是刘秀,后来改成了赵云。

传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作为历史考证的参考,并且传说也是历史民间传承的一种,但是经过了历代的口口相传,传说也被赋予了一些个人主见以及神话色彩。可传说与神话应该是有区别的,添加神话色彩的传说确实未免太过牵强了。

兵拿常山意思如下:

出兵拿下恒山。

常山(古北岳恒山别称)一般指恒山(古代北岳恒山)。

五岳之中古北岳恒山,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内,即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大茂山。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玄武山)。古籍记载一般为曲阳恒山(后行政区域变更,位于阜平县、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曲阳恒山改称大茂山,又称神尖山,阜平人、涞源人称之为神仙山。

自中华文明有信史以来,春秋战国至明代,北岳恒山一直在曲阳(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更),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岳。我国名山五岳之中的北岳是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的,而古北岳恒山则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内,也就是河北省保定市的阜平县大茂山。 

从秦代到清初1700多年的历史中,历朝皇帝祭祀的恒山都在河北省的大茂山,这些都有史书记载。自秦代至明代,北岳恒山一直在曲阳(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更),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岳。直到明朝后期才把北岳恒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浑源,清代才开始在山西的恒山祭祀北岳。

1 古代常山是现在的哪里?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常山是一个著名的地名,被誉为山西的“天然屏障”和华北平原的南大门。古代常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及其周边地区,而今天的常山则指的是河北省邢台市的一座县级市。

2 古代常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古代常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文化中心,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夏禹时代。在周朝时期,常山是一个分封给诸侯的领地,后来又成为赵国的一个州。汉朝时期,常山成为山西郡的一个州,而在唐朝时期,它则划归为邢州。在明清时期,常山仍然是河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是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和文化繁荣的中心。

3 古代常山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古代常山位于华北平原的南缘,地势南高北低,是一个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地区。夏季常山气温适宜,多雨,绿树成阴,风景宜人;而冬季则较为寒冷,但由于处于山东和内蒙古的过渡地带,常山的气候比周边地区略为温暖。

4 古代常山的交通和经济发展

古代的常山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它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北方通向南方的重要通道。古代的常山还是一座繁荣的商业城市,盛产粮食、麻织品、铁器等物,以铁器制造业著名于世。在商业方面,常山的固安镇是古代华北地区著名的集市,因市集始于隋代而被称为“大隋固安”。

5 古代常山的文化和艺术

古代常山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区,曾经涌现出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唐朝著名的文学家韩愈曾在常山任职过,他在此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此外,常山还是制陶业、织锦业和木匠业著名的发源地之一,这些手工艺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6 如今的常山

如今的常山位于邢台市南部,与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和保定市相邻。这个小城镇依然保留着一些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例如孟村关和阜平县的雕塑群。此外,常山的自然景观也非常优美,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例如博野县的斛兴庙和沙城镇的山千松林。

7 综述

古代常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区,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优美的文化景观和发达的商业经济而闻名于世,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的常山则是一个风景优美、文化底蕴丰富的小城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炒常山的炮制方法 4 炒常山的性状 5 常山的性味归经 6 常山的功效与主治 7 炒常山的炮制作用 8 常山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 炒常山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炒常山 1 拼音

chǎo cháng shān

2 概述

炒常山为常山的炮制品,方法为炒黄。常山的炮制晋代已有,见《肘后备急方》。常山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干燥根[1]。常山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肝、心经,具有涌吐痰涎,截疟的功效,用于痰饮停聚,胸膈痞塞,疟疾。常山生用上行,有较强的涌吐痰饮作用,多用于胸膈痰饮积聚[1]。炒常山可减轻恶心呕吐的副作用,毒性降低,既可单用浸酒或酒煎服以治疟疾,也可配伍以祛痰截疟[1]。

3 炒常山的炮制方法

晋代有酒渍、酒煮(《肘后备急方》)法[1]。

刘宋时代有酒熬(《雷公炮炙论》)[1]。

唐代有酒渍法(《外台秘要》)[1]。

宋代有酒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法[1]。

明、清又增加了酒浸炒透(《本草通玄》)、醋制炒、醋焙、水煮制(《普济方》)、醋煮(《医学入门》)、清炒(《奇效良方》),并加用甘草、瓜蒌汁等作炮制辅料(《得配本草》)[1]。并有“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本草纲目》)的记载[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炒黄等[1]。

常山片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分开大小浸泡至三四成透时,取出润透,切薄片,干燥,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炒常山的炮制方法为:取常山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翻炒至常山色变深,取出晾凉[1]。

4 炒常山的性状

常山为不规则的薄片,片面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周边棕**,有细纵纹[1]。质坚脆[1]。无臭,味苦[1]。

炒常山颜色变深。

5 常山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常山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肝、心经。

《中药大辞典》:常山味苦辛,性寒,有毒。入肝、脾经。

《中华本草》:常山味苦、辛,性寒、有毒。入肝、脾、肺、胃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名医别录》:"辛,微寒,有毒。"

《药性论》:"味苦,有小毒。"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药品化义》:"入脾经。"

《要药分剂》:"入肺、心、肝三经。"

6 常山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常山具有涌吐痰涎,截疟的功效。用于痰饮停聚,胸膈痞塞,疟疾。

《中药大辞典》:常山具有除痰,截疟的功效,治疟疾,瘰疬。

《中华本草》:常山具有劫痰、截疟的功效。主疟疾,胸中痰饮积聚。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温疟,胸中痰结吐逆。"

《名医别录》:"疗水胀,洒洒恶寒,鼠瘘。"

《药性论》:"治诸疟,吐痰涎,去寒热,项下瘤瘿。"

《医学入门》:"治疟母及腹中积聚,邪气痞结坚症。’

《本草正》:"治狂、痫、癫厥。"

7 炒常山的炮制作用

常山生用上行,有较强的涌吐痰饮作用,多用于胸膈痰饮积聚[1]。如治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以本品配甘草煎汤和蜜服,以吐去痰饮而起效(《肘后方》);治痰厥头痛,往来寒热以本品配云母粉为散盐汤送下得吐为效(《太平圣惠方》)[1]。治食中失惊,发搐涎塞,可单用本品冷水如茶,调灌吐涎即苏(《宝庆本草折衷》)[1]。

炒黄或酒炙后可减轻恶心呕吐的副作用,毒性降低,既可单用浸酒或酒煎服以治疟疾,也可配伍以祛痰截疟[1]。如治一切疟病,寒热往来,发作有时的胜金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

8 常山的炮制研究

常山主含常山堿甲、乙、丙,4喹酮及伞形花内酯等[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常山经过浸泡、炒制、酒炒等处理,常山生物堿含量发生变化:生常山>润常山>浸常山>酒常山>炒常山,生品与炮制品之间相差14~19倍[1]。测定全国部分省市常山饮片的常山堿含量,结果最高含量与最低含量相差55倍[1]。各炮制品的常山堿含量:生常山>黄酒炒常山>醋炒常山>炒常山>白酒炒常山[1]。贮存四年,常山堿含量有较大幅度降低[1]。依次为生常山粉末>生常山饮片>炮制品粉末>原药材[1]。提示应注意存放时间和制定饮片质量标准[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常山含常山堿甲、乙、丙,其抗疟疗效与奎宁相似[1]。常山堿乙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但毒性高,易复发[1]。三者对麻醉犬均有降压、抑制心脏、扩张血管作用[1]。总堿对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1]。常山堿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及胃肠黏膜充血出血[1]。煎剂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但能 胃黏膜而致反射性呕吐[1]。

对不同炮制品进行抗疟试验研究,抗疟效价是:生常山>浸常山>酒常山>炒常山[1]。毒性试验结果是:生常山>酒常山>浸常山>炒常山[1]。常山炮制后虽然毒性降低了,但疗效和含量亦降低了,以LD50的1/2用量,对鼠疟的抑制率来看,以生常山为好[1]。因此,认为常山用于治疗疟疾时,以常山药材直接切片或打成粗末生用为宜,而不需经其他炮制处理[1]。从实验结果来看,常山生品的毒性较炮制品大5~7倍,但当使用生品为炮制品的1/7~1/5剂量时,疗效却显著高于炮制品,故减少生常山用量减毒的方法似乎比炮制减毒的方法更可取,况且现行的各种炮制方法也并不能解决呕吐问题[1]。

常山在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等疾病时,用炒常山配伍它药,取得较好效果[1]。因此,常山的炮制原理及工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进行[1]。

9 炒常山的贮存方法

常山是现在的河北省石家庄市。

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时期称恒山郡、常山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历代有变化,但一般以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为中心。具体大致在石家庄市北郊东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战乱后为真定,即今石家庄元氏县境。 常山之名最早在《战国策》中有提及,属赵国。

《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颁诏,确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此恒山为古恒山,即大茂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把恒山改名常山,曲阳、唐县南部区域即为汉代的常山郡(其实,包括现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及周边正定、元氏等地都是常山郡故地,元氏即是常山郡治所,后曾多次迁址,最后迁之现正定县。

历史典故

据有关史料记载,常山郡初筑于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15年)。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置恒山郡,管辖着现在石家庄一带的25座城池,是这一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为了避讳“恒”字,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此城仍治元氏县。隋末,义军刘黑闼攻破此城,城告废。

常山郡在当时有着显赫的地位,乃至现在仍有着足以让人可以夸耀的历史。东汉建武四年,刘秀带兵来到常山郡平定渔阳太守彭宠和涿郡太守张丰的叛乱,驻扎在古城郊外的万年村。皇后阴丽华(当时尚为贵人)从行,生汉明帝刘庄于此,故该村当时名为万岁村,后人还建立了汉明帝的始生堂和阴皇后的梳妆楼以表纪念。

以上内容参考  常山郡

赵云故里常山在正定。

史载,赵国孝成王十一年(前255年),为公子元筑一城,叫元氏城,这座城就在今元氏县常山郡故城遗址上。西汉初刘邦三年(前204年)下令在元氏城内设置恒山郡,并设立元氏县,下辖周边十八县。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皇位,为避帝名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从此,常山郡诞生于元氏城内。这段历史一直沿续到东汉和三国时期,时间长达400多年以上,直至西晋初年(公元281年),将常山郡治所从元氏城移至真定城(今石家庄东古城村的东垣故城遗址)。从此元氏县改属赵郡,而常山郡治真定,下辖八个县。

综合上述史料断定,赵云生活的年代,正是常山郡与元氏城融为一体的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常山赵子龙”的常山就是元氏城,毫无异议。赵子龙死后52年,常山郡才遗址正定。

常山赵子龙的常山是在哪里呢?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救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从长坂坡救主、到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从无名小辈到曹操口中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