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故事中,青蛇除了叫小青外,其实还有个很唯美的正式名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白蛇传故事中,青蛇除了叫小青外,其实还有个很唯美的正式名字,第1张

《白蛇传》是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故事历经千年,创作一直常盛不衰,起源于唐、定型于明,成熟于清,再到现代的影视剧创作,这几年又有了新的动漫**,故事还在继续。

我们现在最熟知的故事版本,有两个,一版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改编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一版是李碧华改写的小说《青蛇》以及随后徐克改编的**。

始终贯穿这个故事里主要人物有四个:白蛇、青蛇、男主、降妖人。故事里的人物形象与名称也几经转变。

白蛇名字的演化:

我们现在将白蛇称为白素贞。

白、素、贞三个字:分别代表洁白、纯粹、忠贞。

白蛇在早期的版本中,作为一个妖精形象,没有名字。

到了明末,冯梦龙整理了历代市井流传的白蛇故事,最终写成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将其编著在《警世通言》中。这个版本轮廓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基本相似。白娘子形象得到美化,成为一个美貌多情、忠于爱情的女人。但故事结局是白蛇被永镇雷峰塔,以悲剧收场。

清代乾隆年间,戏曲家方成培将故事创作成《雷峰塔传奇》戏本,在戏剧中白蛇褪去“妖性”蜕变成人,她拥有美好的爱情理想,遇到许仙后,成家作为贤妻良母,持家、相夫、教子,成了传统女性的象征。

这个版本里还增加了“断桥”、“**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结局也变成夫妻二人历经磨难后成仙,儿子高中状元,由悲剧变成圆满结局。

冯梦龙版本里白蛇也没有正式名字,只是以白娘子为称呼。清代戏剧版本《雷峰塔》中,白娘子刚刚出场时,她被人称呼为“白云仙姑”。

清代雍乾时,玉花堂主人的小说《雷峰塔奇传》中,白娘子有了名字,唤作白珍娘。

清晚期,苏州弹词作品《义妖传》中给白娘子起了另外一个名字叫“白秀英”。

1943年,田汉参考有关白蛇故事的文学作品,创作了26场的《金钵记》,给白娘子取名为“白素贞”。这个名字一出,就被大众接受,从此成了专有名字。

青蛇的演化:

作为青白CP,青蛇形象几经改变,从最初的青鱼变为青蛇,从男性变为女性,从老妪变成侍女。但无论如何变,始终未改的是她一直陪伴着白蛇。

在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小青是青鱼精化身,被白蛇降服后,变成丫环跟在身边,被白娘子唤作青青。

清代雍乾时期,玉花堂主人的小说《雷峰塔奇传》里,小青由青鱼变为了青蛇,只是依然以小青来代称。

在最经典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里小青有了正式的名字,剧中小青在后半段她与媚娘在绣庄谈话的时候曾经说过,她姓岑,叫碧青。

岑碧青,三字都代表绿色,与她青蛇的身份相符。这个名字也是有出处的,取“青岑可浪,碧海可尘”这一句,原意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这个版本的小青,敢爱敢恨,有情有义,深得众人喜爱,剧中后半段,她在经历一切后,都已看开,看透,她告诉胡媚娘这个名字,也暗含自己的人生领悟。

青蛇的形象逐渐被人们重新发掘,传统的白蛇传说中,白蛇、许仙与法海构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关系,青蛇一直是配角,自李碧华重新改编后,故事叙述视角就侧重于青蛇了。

无论是白蛇视角还是青蛇视角,她们都代表了反抗,敢于突破身份的禁锢追寻自由她们的行为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让今天的我们从中得到对命运的思考、对欲望和爱情的思索。

男主的演化:

早期的民间传说当中,男主名为“奚宣赞”后来又有“奚宣”、“许宣”之名。

宋代小说话本《西湖三塔记》的男主角叫作奚宣赞。

在明朝冯梦龙故事版本里男主变为了许宣。

这个版本里,他的身份是临安府一官库房的官员李仁妻子的弟弟,家中曾开生药店,但自幼父母双亡,在表叔家生药铺做主管,年方二十二岁。

清代小说《雷峰塔奇传》里,男主就成了钱塘县里一书生,姓许名仙,表字汉文。胞姊名唤娇容,嫁与捕快李公甫为妻,与我们熟知的版本基本一致了。

后来的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的《雷峰塔传奇》戏本里男主依然叫许仙,到了民国时期,故事记载的版本里,男主名称都被完全统一成了”许仙“。

降妖人法海的演化:

宋代小说话本《西湖三塔记》,降服白蛇的是个道士。

到了明末,冯梦龙版本里降妖的道士变成了得道高僧法海。

法海的原型人物,现在普遍认为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裴头陀。

裴头陀俗家姓名裴文德,裴家家族显赫,父亲是唐朝的宰相裴休。裴文德为了给生病的皇子祈福,由裴休出面申请,让他代为出家,去密印寺修行,主持灵佑禅师赐法号为“法海”。

得道之后,奉师命游历,来到了镇江,看到始建于东晋时期的泽心寺被毁,于是发下宏愿,重修寺庙。

在重建过程中发掘出了一批黄金,觉悟很高的他,将黄金交了上去。主政镇江的是唐高祖李渊的八世孙李锜,就将此事上奏给了唐宣宗。

唐宣宗深受感动,不仅将上交的黄金全部返还,还将泽心寺赐名为金山寺,法海也就成为了开山祖师。

法海与白蛇传故事的交际就发生在重修寺庙时,有条巨大的白蛇趴在工地里赖着不走,法海召集众僧,大家一起念《金刚经》,驱走了白蛇,白蛇似乎有怨气,离去的时候,天降暴雨,大水差点淹了金山,数日方退。

但在《金山志》上记载有另一个版本:金山有个蟒洞,“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裴头陀到此后,驱除了白蛇,重建金山寺,这个故事里不是念经感化了,而是勇驱白蛇了。

于是他就被写入了故事里,经过加工后,最初的法海降白蛇救许仙,是个好人。但后世经过话本的演绎传唱,渐渐人们开始同情白蛇,法海也渐渐成了那个不讨喜的人物了。

  清代历史上有名“两淮盐引案”主角乾隆、纪晓岚、卢见曾,还有配角刘统勋、尤拔世,最重要的角色卢见曾。

  卢见曾(1690-1768)因历任官职都有建树,受到当朝好评,尤其治水受到雍正、乾隆的赏识。乾隆二年(1737)官至两淮盐运使。盐运使是官场一大肥缺,他刚上任七个月,有人上折朝廷,两淮盐运历年所积亏空白银一万零六十万两。乾隆派人追查,实有其事,将卢见曾遣回老家扬州。无事可做的卢见曾便游山玩水,到了金山寺,问其历史,方丈说:“金山寺历史虽长,但没有系统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修过史,仅一碑,千字左右。至今没有人修。”卢见曾说:“如此实是一大损失,如不嫌弃,我愿为金山寺修志。”于是卢见曾在金山寺修《金山志》,同时修《焦山志》。

  乾隆五年(1740),乾隆问起卢见曾,有人说:“卢见曾整天无事,在江南游山玩水。”乾隆勃然大怒:“不思悔过,发配新疆。”卢见曾便发配到新疆。此时《金山志》已基本脱稿,《焦山志》还没有完稿,便带着腹稿去了新疆。

  乾隆九年(1744),近京城一带发大水,百官束手无策,乾隆下旨:“召卢见曾上任治水。”卢见曾上任,很快治好了水患,被重新任命为两淮盐运使。

  乾隆为什么重新任命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这与金山寺有关。乾隆南巡到金山寺,方丈对乾隆说:“金山寺感谢卢见曾帮金山寺修志,又帮焦山修志,断断续续长达九年。”乾隆一听心头一惊:“不是说他整天游山玩水吗?原来在做善事呀!那些不实之词分明在诬陷。”所以重新任命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

  清代高官70岁退休,而卢见曾73岁还在任上,便打报告给乾隆要求退休,乾隆同意。就在卸任前一年,完成了《金山志》《焦山志》。卢氏《金山志》记载:《金山志》于乾隆壬午(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完稿。此时卢见曾73岁。

  卢见曾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卸任。卸任后由尤拔世接替。尤拔世上任发现历年盐政严重亏空。乾隆三十三年(1768),江苏巡抚彰宝上奏朝廷查两淮盐运亏空。经查,乾隆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共预提过淮南、淮北纲盐、食盐等引四百九十六万余道,各商共提引余银一千零九十二万两,历任盐政对此项巨款如何派引办公及缴价备用,并不奏定章程,其“居心实不可问”。乾隆大怒下旨按律治罪,野史记载:由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审案,刘将此案告诉刑部右侍郎王昶,目的与其同审,王昶将此事告诉了纪晓岚。纪晓岚得知万分着急,因为卢见曾与纪晓岚有亲戚关系,纪晓岚心想:“一旦卢见曾被查出必殃及儿女,弄不好自己也受连累,怎样让卢见曾早知这消息呢?”于是想出一点子,寄去一封信,信封里有一包盐、一包茶,信封上没有一字。东西到了卢见曾手,卢见曾不解:我曾是盐运使,难道还缺盐、茶不成?嘴里便说着:盐、茶,盐、茶。突然醒悟。于是卢见曾立即将家产全部转移,等到朝廷来查家产,查不出财宝。结果上奏朝廷,乾隆心想:“定有人走漏风声。”便查。纪晓岚讲出了实情,被降罪革职发配新疆长达三年。

  相传,卢见曾“先被拟斩,后被保留(尸)”。乾隆念及卢见曾修《金山志》《焦山志》数年,就保留其全尸。卢见曾于行刑前九月以古稀之年死在狱中,终年七十八岁。

  这就是清代历史上著名“两淮盐引案”。后人将其编成故事与和珅瓜葛一起,什么和珅借“盐引案”整纪晓岚……泄露之谜就有几种版本。试想,纪晓岚发配乌鲁木齐时和珅才完婚,怎么与纪晓岚、卢见曾有瓜葛呢?后人将其编成故事,不以史为据,以趣引人,成了戏说。

  卢见曾在任期间出手大方,来人去客馈赠颇丰。虽为一官,非常重文,他以文会友,与很多文人有往来。相传任两淮盐运使,好排场应酬,有次在虹桥与文友吟诗唱和,他作四首七言诗,要文友们依韵和诗,和诗者竟有七千多,他将其编成一部三百多卷的诗集。卢见曾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一掷千金,极一时之盛。后来渐渐财力不济,加之理财不善,致使盐税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大了亏空。

  有史书记载:卢见曾非常热心教育,他曾为天津没有书院而感叹,于是捐款赞助。对家境贫寒的文人解囊相助,在清代有口皆碑。作为学者,卢见曾著《国朝山左诗抄》等十一种一百二十八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卢见曾死后三年,大学士刘统勋上书乾隆,详陈卢见曾整修西湖水利的业绩,指出扬州一些贪官和盐商奏折中的某些不实之词,可以说是对卢见曾的平反。当时盐政虽有亏空,这是历任盐运使“积弊所至”,卢见曾有责任,不至于死罪。

1

金山位于镇江市的西北,山高44米,绕山一周约520米。它原是大海之中的一座悬礁孤岛,随着沧桑变迁,由于长江在流向变动中多次冲击金山北岸的瓜洲,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整个瓜洲全部塌入长江,就这样泥沙把金山与陆地联成一片,形成了金山的雏形。

金山的闻名还与金山寺的建造密切相关。早在东晋末年,金山上就建起了一座泽心寺。到了唐朝,有个名叫法海的禅师在此开山得金,重建了古刹,更名为金山寺,规模十分宏大,香火一直绵延至今。

2,

江天寺,又称金山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东晋。《金山志》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即323-325年间,初名泽心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宝志、僧佑在金山举行盛大水陆法会。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载:“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保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去公之劝,搜寻贝叶,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类意,用制仪文,遂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度,命僧佑禅师宣文”。这就是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驰名天下。

  文宗阁 在金山曾经有一座著名的藏书楼,名叫文宗阁。它座北朝南,隔庭院有门楼三间与阁相对,两侧有廊楼连接,将阁联成四合院的形式。阁前面对江水,银涛雪浪,气势不凡。阁后山崖陡峭,峰峦苍翠。阁中典籍瑶版,墨香阵阵,是读书赏景的好去处。著名学者汪中曾担任文宗阁的典书官,在阁中校勘过许多书,写过《文宗阁校书记》。文宗阁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毁于咸丰三年(1853),历时74年。文宗阁以收藏《四库全书》出名。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有种类一万余种,数量达18余万卷,几乎汇集了清代乾隆以前的所有古籍。该书问世后,乾隆皇帝非常重视,传旨分抄七部,先后藏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四库全书》藏七阁与建七阁联系起来,认为是为了贮藏《四库全书》而兴建了七阁。所以在解释“京都内外七阁,惟文宗阁题名不用水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即使在文宗阁所在地的镇江,人们也存有误解。一种误解是文宗阁的“宗”字原本有水旁,当为“淙”,所以省略水旁,是乾隆皇帝别出心裁,为了喻示文宗阁地貌独特,四面环水的缘故。另一种误解与清人张肶《文澜阁四库全书浅说》中所持观点相同,即“案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旁,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意,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 其实,文宗阁题名“宗”字既非省略水旁,也不是江河朝宗于海之意。因为文宗阁的兴建与贮《四库全书》并没有关系,尽管文宗阁兴建时,乾隆皇帝已经传旨开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但当时乾隆并没有打算将此书藏于镇江金山寺。清代丹徒教谕周伯义在他撰写成的《金山志》中记过此事。他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曾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于金山行宫。为了保存好这部巨书,两淮盐政专门拨款在金山行宫的左侧建起了藏书阁。阁建成后,督造该工程的盐运使呈请乾隆皇帝赐名,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题匾额名为“文宗”。由此可见文宗阁历史上是因贮藏《古今图书集成》而定名,它最初赐藏的不是《四库全书》,而是《古今图书集成》。 至于“文宗”的真实喻意,乾隆皇帝写过《题文宗阁》诗说明,诗云:“皇祖图书集大成,区分五百廿函盛。空前绝后菁华焕,内圣外王模楷呈。秀耀江山称此地,文宗今古贮层甍。略观大意那知要,知要仍惟在力行。”诗中的文宗显然是对祖宗传书的“尊崇”之意。后来当乾隆打算将《四库全书》藏于金山文宗阁时,仍在另一首《再题文宗阁》诗中强调,“集成拔萃石渠首,颁贮思公天下云。”重申了他对祖宗传书的尊崇。

你好!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江心的岛屿,曾被称为"江中一朵芙蓉"。由于长江江水流变迁,清道光年间开始与南岸相接,遂成为内陆山。金山雄峙于长江南岸,镇江市区西北,山势巍峨,景色壮丽,登临俯视,长江浩瀚。众多的历史故事发生于此,《白蛇传》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苏东坡妙高台赏月起舞等等,更使金山成为江南名山。金山高60米,绕山一周520余米,金山寺便坐落其上。其背面岗峦起伏,古木参天;左右土丘林立,联肩比翼,如护卫罗列;前方宝塔坝田畴似海,村落历历。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金山志》记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即公元323-325年间。初建时又称"泽心寺"。南北朝梁武帝特重佛教,曾于天监四年(505年),亲自到金山寺参加水陆大会盛典,这是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开始,也是当时佛教中最大盛典。宋代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年),明僧佛印住持期间,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规模宏大;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四明仁仰慕金山水陆法会,而施田百亩,与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元朝延佑三年(1316年),朝廷在金山寺举行盛大水陆到场,命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参加僧众达1500人。可见,金山寺的水陆法会在历史上便享有盛名。金山寺也因此而名声日盛。金山寺

南朝、唐朝时,寺名均叫金山寺。北宋真宗年间,因真宗梦游金山,便赐名为龙游寺。宋徽宗时(1101--1125年),因崇尚道教,改称神霄玉清万寿宫。宋钦宗、徽宗被金兵俘虏后,又复名龙游寺。从元代起,又称金山寺。清康熙南巡时,给金山寺题写了"江天禅寺"的匾额,尽管这块匾额至今仍挂在寺的门楣上,但仍以金山寺名远播还内外。它与宝光寺、文殊院、高旻寺并称为长江流域四大禅宗丛林。

金山寺的建筑格局,打破了中国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建筑传统,而是依山就势,大门西凯,正对长江,寺内所有殿堂楼阁皆散布其上,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迦兰殿、祖师殿、画藏楼、镇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最引人注目的是立于见山之巅的慈寿塔。

慈寿塔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为金山标志。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修复,重建后成为一座八角七层塔。明庆隆三年(1569年),明了禅师重修;如今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登塔顶而望,可极目千里,东见江天云水,西是万里长江,南边镇江山林,北为小镇瓜州,令人心旷神怡。离塔不远有一凉亭,因宜于赏云望江,称为"留云亭"、"吞海亭";亭内立一石碑,上刻有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故又名"江天一览亭",这是欣赏金山胜景,俯瞰镇江全貌的最佳去处。

位于山脚的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装有两面巨大的圆形凸面镜,可摄金山全景。大雄宝殿曾于1948年毁于火灾,1990年重建后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大殿更加坚固庄严。殿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塑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岛观音独占鳌头,两侧侍立善财、龙女。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

藏于山上的各处洞穴,每一个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除法海洞外,还有白龙洞、朝阳洞和仙人洞,共称金山"四大名洞";仙人洞传说是吕洞宾窥视江面处;白龙洞与《白蛇传》的故事有关。

金山寺这座千年禅宗古刹,经过数次修整,寺貌日新,每年都吸引着千百万海内外的游客。

看了这么多次的《新白娘子传奇》确不知道法海是何来路(小时候一直认为他是鳖精),今天好奇心大发,于是上网百度了一下,哈~收货不少哦~ 原来历史上真有其人哈~法海,据史书记载,是唐朝的一位对我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一位高僧,俗名裴文德,唐朝人,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吏部尚书裴休的儿子。裴休,字公美,唐代济源县裴村人,出身官宦之家,家世奉佛。因笃信佛教,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时任宰相的裴休捐建密印寺(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境内)。时年,皇子得恶疾,看尽天下名医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儿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灵佑禅师为他的儿子赐号“法海”。 据《金山寺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法海出家后,领父命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最后到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但此时建于东晋时期泽心寺寺庙倾毁,杂草丛生。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山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从此,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数镒(音"议",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赦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赦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现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据传即修寺时所居的洞。由此可见历史上记载的法海是一位得道高僧,拆散别人的家庭的事情更是子虚乌有。但是为什么法海会被塑造成《新白娘子传奇》中那个造人唾弃、声名狼藉的和尚呢?这个大概跟他云游四海的经历有关吧。据《金山志》记载:“蟒洞,右锋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原来,法海初来金山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 对这一传奇色彩的神话剧,法海的身份也一直是一个谜。在电视剧中,法海曾经为了逃避玉帝的惩罚(管闲事,拆散白蛇一家)而藏身于蟹中,尤其是他最后的藏身之所也更是好奇。对这一描述,鲁迅先生曾这样分析:蟹的那个砂囊(就是法海藏身的地方),是个比较标准的四面体,三面比较硬,而对着眼和口的一面是透明的薄膜。整个囊外面裹着膏油,如果仔细看,那薄的一面,还有两小块肌肉,和眼睛、触角基部相连。将薄的那面撕去,剩下的三个面,里外一翻,就算是把那秃贼揪出来了。河蟹里的“法海”比较完整,可以见他盘腿晏坐、双手合十的情形;而梭子蟹的则只能看见光头,看不出手;还是青蟹的最妙,连仔细看时,连眉弓都能看清楚!而且这也是为啥蟹膏是**的原因--那是法海的僧袍。

白蛇传故事中,青蛇除了叫小青外,其实还有个很唯美的正式名字

《白蛇传》是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故事历经千年,创作一直常盛不衰,起源于唐、定型于明,成熟于清,再到现代的影视剧创作,这几年又有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