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望诊-最全笔记整理
望神
(一)得神(常见于正常人)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不露,表情自然,两目灵活,明亮有神,反应灵敏,活动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临床意义:提示精气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者的表现。若有病,则提示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二)失神
1精亏神衰
(1)临床表现:精神萎靡,甚则意识模糊,语声低微,面色无华,晦暗暴露,两目晦暗,呆滞无光,反应迟钝,动作艰难,呼吸气微或喘促,形体消瘦,甚至骨枯肉脱,手撒尿遗。
(2)临床意义: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之人,预后不良。
2邪盛神乱
(1)临床表现: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模床,撮空理线,或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2)临床意义: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机能严重障碍,多见于急性病人,病情较重。
(三)假神久病、重病之人,已经处于失神状态,却突然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1)临床表现: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或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本为面色晦暗,却一时出现两颧泛红如妆;本为目光晦滞,突然目光转亮而外露;原本身重难动,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本来毫无食欲,及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饮食增多,甚者暴食等。(2)临床意义: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常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预兆。
望面色
(一)常色与病色1常色常色表现为微黄透红,光明润泽。分主色、客色。2病色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其特点是晦暗、暴露。
(二)五色主病
1赤色主热证,也可见于戴阳证。满面通红者——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仅颧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因肾阳虚衰,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
2白色主虚证(气虚、血虚、阳虚)、寒证、失血。面色淡白无华——血虚或失血证。面色白——阳虚证;若伴虚浮——阳虚水泛证。面色苍白,属阳气暴脱、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证。
3**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萎黄——脾胃气虚。
(2)面色淡黄而虚浮——黄胖——属脾虚湿蕴证
(3)黄疸:指面目及一身俱黄者。其中,色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主湿热证;面黄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主寒湿证。
4青色主寒证、痛证、血瘀、惊风。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证,常伴有剧烈疼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属心脉瘀阻证,多伴有心胸刺痛等症。小儿高热,见两眉之间、鼻柱、唇周色青,为热闭心神所致,为惊风先兆。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1)面黑黯淡——多属肾阳虚。
(2)面黑干焦——多属肾阴亏虚。
(3)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久停。
望形态
(一)望形体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者。其特点是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厚短圆,大腹便便,体形肥胖。胖而能食,肌肉坚实,为形盛有余,身体健康。肥而食少,肉松皮缓,是形盛气虚,属脾虚湿盛证。消瘦体重明显下降,较标准体重减少10%以上者。形瘦食少,属脾胃虚弱证。形瘦食多,属胃火炽盛证。
(二)望姿态动静姿态喜动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喜静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望头面五官
(一)望头面
1头形
(1)头大: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所致。
(2)头小:因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所致。
(3)方形:属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颅骨发育不良所致。
2囟门
(1)囟填:即囟门突起。属实证,常因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水液停聚所致。
(2)囟陷:即囟门凹陷。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所致,属虚证。
(3)解颅:即囟门迟闭。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症状表现。
3头发
1发黄指发色黄干枯,稀疏易落的症状。见于大病之后,或慢性虚损病人,
2发黄稀疏而细,干枯,缺乏光泽,易折易落者,属精血不足证。
3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多属于疳积病,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
4发白指青少年白发。发白伴有耳鸣、腰酸等症属肾虚;伴有失眠健忘等症为劳神伤血所致。
4脱发
1突然片状脱发,脱落处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而无自觉症状,称为斑秃——血虚受风
2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伴有腰膝酸软、健忘、眩晕——肾虚。
3头皮搔痒,头发脱落、多屑多脂者——为血热化燥。
(二)望目
1目的脏腑分属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是: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目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胞属脾,称为“肉轮”
2望目形
(1)目胞浮肿:多为水肿的表现。系脾湿不运,水湿内停所致。
(2)眼窝凹陷:吐泻后津伤液脱或气血不足。
(3)眼球突出:兼喘咳上气者,属肺胀,为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者,为瘿气,因肝郁化火,痰气郁结所致。
(4)针眼、眼丹: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较轻者,名为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者,名为眼丹。二者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3望目态
瞳孔缩小——药物中毒
瞳孔散大——可见于颅脑损伤、出血中风病等,提示病情危重;若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
目睛凝视——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两眼固定前视者,称为瞪目直视;两眼固定上视者,称为戴眼反折;目睛偏向一侧为斜视,多因肝风内动或脏腑精气耗竭所致,属病重。
小儿睡眠露睛——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所致。常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胞睑下垂双睑下垂——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单睑下垂——因脾气亏虚和外伤所致;也可见于中风病危候和颅脑病变。
(三)望齿龈
1牙齿
牙齿干燥,为热盛伤津,胃阴已伤所致。
齿燥如石,是胃肠热极,津液大伤而成。
齿燥如枯骨,为肾精枯竭,精不上荣之重证。
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骨绝,属病重。
齿焦有垢,为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齿焦无垢,为胃肾热甚,气液已竭。
动态:牙齿稀疏松动,齿根外露,为肾虚、虚火上炎所致。
咬紧牙关难开者,为风痰阻络,或热盛动风所致。
病中咬牙齘齿,属热盛动风证。
睡中齘齿,为胃热或虫积所致,亦可见于常人。
2牙龈
(1)色泽:牙龈淡白,为气虚或失血所致,属虚证。牙龈红肿兼疼痛者,为胃火亢盛所致,属实热证。
(2)形态牙龈肿胀:牙龈红肿者,为胃火上炎所致,属实热证;牙龈肿胀不红者,为虚火,或为湿证。牙龈干瘪: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者,称为牙宣。为胃阴不足,或肾气亏虚,虚火燔灼所致。牙缝出血:牙缝血丝鲜红,甚者染齿,称为齿衄。牙龈红肿热痛而出血者,为胃火上炎、心肝火盛所致;牙龈不痛不红微肿而出血者,为脾不统血或肾火伤络所致。齿龈溃烂:牙龈红肿溃烂,流腐臭血水,甚则唇腐齿落者,称为牙疳。因外感疫疠之气,毒火上燔所致。
(四)望咽喉
1色泽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由肺胃热毒上攻咽喉所致,属实热。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属阴虚证。咽部淡红微肿,或漫肿,为痰湿凝聚所致。
2形态
(1)红肿:一侧或两侧咽喉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痛不适者,称为乳蛾,属肺胃热毒证。
(2)成脓:若咽部肿痛,肿势高突,色深红,周围红晕紧束,发热不退者,为脓已成;肿势散漫,无明显界限,疼痛不甚者,为未成脓。
(3)溃烂:咽部溃烂,周围红肿,为实证、热证。咽部溃烂,分散浅表者,为肺胃之热尚轻或虚火上炎所致;溃烂成片或洼陷者,为肺胃火毒壅盛所致。咽部渍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者,属虚证。(4)伪膜:指咽部溃烂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黄白或灰白色膜。伪膜松厚,容易拭去者,是肺胃热浊之邪上壅于咽所致,病情较轻。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又称“疫喉”,因肺胃热毒伤阴而成,多见于儿童。
望皮肤
(一)斑疹
1斑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的症状。斑色红紫,形似锦纹,兼身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者,为阳斑,由外感温热邪毒而发。斑色青紫,稀少隐现,兼面色淡白无华、肢凉脉虚等症者,为阴斑,由脾气虚弱或阳衰寒凝所致。
2疹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症状。疹色桃红,形似麻粒,由发际颜面渐及全身,并按出现顺序逐渐消退者,为麻疹,因外感风热时邪所致。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皮肤瘙痒,症状轻微者,为风疹,系外感风邪所致。皮肤上突然出现淡红或淡白色丘疹,形状不一,小似麻粒,大如花瓣,皮肤瘙痒,搔之融合成片,出没迅速者,为瘾疹,系外感风邪或过敏所致。3白癜风或白驳风——指局部皮肤出现点、片状白色改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楚——多因风湿侵袭,气血不荣所致。
(二)望疮疡(核心考点)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阳证。具有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黏稠、疮口易敛的特点。由湿热火毒蕴结,气滞血瘀所致,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或晦暗,不热少痛者——属阴证。具有未脓难消、已脓难溃、脓汁稀薄、疮口难敛、溃后易伤筋骨的特点。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所致,属阴证。
疔——顶白形小如粟,根硬较深,麻木痒痛。多发于颜面和手足。多因竹木刺伤,或外感风热火毒、疫毒等所致。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出脓即愈者。常因外感热毒或湿热蕴结所致。
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
1白痰痰白清稀,量较多者,因寒邪阻肺,津凝成痰,或脾阳不足,湿聚为痰而致,属寒痰。痰白滑,量多,易于咳出者,因脾虚湿聚成痰所致,属湿痰。痰白质黏,量少难于咳出,因燥邪伤肺或阴虚肺燥所致,属燥痰。
2黄痰痰黄黏稠有块者,因邪热犯肺,煎津为痰而成,属热痰。
3痰中带血痰中带有血丝或鲜血,或有血块,因阴虚火旺或热邪灼伤肺络所致。
(二)望涕
1清涕新病鼻塞流清涕,属外感风寒证。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者,为鼻鼽qiú,属风寒束肺证。
2浊涕新病鼻流浊涕,属外感风热证。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者,为鼻渊,属湿热蕴滞证。
望小儿指纹
望小儿指纹,指观察3岁以内小儿两手食指掌侧前缘部浅表脉络的形色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正常小儿指纹在食指掌侧前缘,隐隐显露于掌指横纹附近,纹色淡红,呈单支且粗细适中。(二)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红紫辨寒热 指纹色鲜红,属外感表证、寒证。指纹色紫红,属里热证。指纹色青,主惊风证、痛证。指纹色淡白,属脾虚、疳积。
2淡滞定虚实色淡为虚;浓滞为实。
3浮沉分表里 浮现明显为病邪在表,病轻易治;沉隐不显,病邪在里,病重难治。
4三关测轻重风关以内,为邪在络;在气关,为邪在经;在命关,为邪入脏;透关射甲,即指纹一直延至指端爪甲者,预后不良,病情凶险。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一、整体观念 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证中医特有的—种名词,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如肝阳上亢,肺脾两虚。
症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异常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体征。
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
二、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望、问、闻、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异病同治同一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
中医诊断学-望诊-最全笔记整理
本文2023-10-19 19:48: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8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