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明堂书流传于世的有哪部作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针灸明堂书流传于世的有哪部作品?,第1张

北宋初,除皇甫谧的《黄帝针灸甲乙经》一书外,还有《黄帝明堂偃侧人形图》等一类针灸明堂书流传于世。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其中图形描绘及文字叙述都有不少的错误和欠确之处存在,正所谓“去圣寝远,其学难精,虽列在经诀,绘之图素,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讹”,“平民弊而莫赎,庸医承误而不思”。为了改变上述在针灸学上之混乱状况,宋政府“命百工以修政令,敕太医以谨方技”。有见于针灸之法,人命所系,日用尤急,所以要求首先纠正针灸书中之舛谬,以便针灸医家有所遵循。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初年(1023)诏令翰林医官院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考次针灸之法,绘制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作为针灸之准则。

学习针灸需要看的书可多了,《中医基础理论》是标准国家教材,其实是用现代语言表达了《内经》、《伤寒论》、《难经》、《诸病源候论》等古法理论。如果你不懂得中医的思考方式,用现代西医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思考理解中医,就会出现常常追求具体方法,具体穴位,具体针刺深度,具体留针时间,看试这些要求是正常的,其实已经在用逻辑思维思考中医。所以常常会自己不解,为什么学中医很少上来先学方法,而是理论。读过《内经》的朋友应该知道,通篇内容几乎没有讲到具体什么疾病怎么治,主要讲的是治则,大的原则如“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所以古法针灸中的古法真正指的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在中医学中的体现”。这里就回答了为什么朋友直接问疾病怎么治疗我是比较排斥回答的,主要是在中医学中,“病”与“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有一套教材也不错《古法针灸基础教材》,比较适合初学者,但是也要坚持学习

针灸发展史三大里程碑的著作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1、《黄帝内经》

大约公元前2~3世纪,《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医学发展的新阶段,已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并为临床各科奠定理论基础,至今仍奉为经典著作。该书包括有阴阳五行、脏象、诊法、治则、经脉、腧穴、剌法、针灸治疗等丰富内容,使针灸理论渐成体系,主要成就有:①经脉方面,已有十二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四海、气街、根结、标本等,各有专篇论述,奇经八脉也有论及。②腧穴方面:有“本输”、“气穴论”、“气府论”、“背俞”等专论,穴数虽与现行经穴数相近,但穴名与现行穴名有一定差距,符合现行穴名者约160穴,其余多指部位或概算计穴法。③刺灸理论及手法也提出“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逆而夺之,追而济之”、“以开其门,利其户,针与气俱出”、“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针孔四塞”、“伸而迎之”、“微旋而徐推之”等,包括疾徐、迎随、呼吸、开合、提插、捻转等补泻针法原则。在剌法方面《灵枢-官针》即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26种针法,包括取穴法、进针法、出针法、补泻法等内容。④针灸治疗和取穴:《内经》记载病候180余种,用药只有13方,诸多病候皆以针灸治疗为主,或取其穴、或取其经。如《灵枢-厥病》中有“肾心痛,先取京骨昆仑,不已取然谷”;“胃心病,取之大都、太白”;“脾心痛,取之然谷、太溪”;“肝心痛,取之行间、太冲”;“肺心痛,取之鱼际、太渊”,这些均以五腧穴为主治。另外还有治咳“治藏取其俞,治府取其合”,“治瘘独取阳明”,“补其荥而通其俞”等治则。⑤针具已创制九针,其形态、功能、用法均有较完整记载,包括常用毫针(微针、小针)、放血、排脓、按摩等用具。⑥阴阳五行学说完整地指导着中医理论,成为辩证施治的纲领。在针灸治疗上应用天人相应的思想,阐明气血运行、经脉流注经穴的整体观,提出针刺原则“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的因时开穴理论,为后世按时取穴奠定理论基础。由于针灸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总结出许多针禁、针害等内容。因此,《内经》的出现,标志针灸理论体系的始创,蕴含着针灸专著的丰富资料。故称《内经》为针灸基础之作,并不为过。《难经》的出现,充实和补充了针灸内容,如对奇经八脉的系统论述;对命门学说具有开创性的阐述,详论了原气的生成、运行、功用及与原穴的关系,对《内经》提出的“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的未尽之意,给以精辟的阐述;对腧穴理论亦有发挥,如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及应用五行理论对五腧穴的相生相克的临床应用取穴法,俞募穴、八会穴的提出及应用;在针刺补泻方面亦有较多发挥,如进针法、候气法、调气法及取穴补泻的泻火补水法,刺井泻荥法、迎随补泻法都有较深入发展。总之,春秋至秦汉时期为针灸理论体系开创时期,逐步完整充实具体内容,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针灸甲乙经》

针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部著作《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了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针灸专著的出现,使针灸成为临床的独立学科,开始了临床实践深入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针灸甲乙经》的理论部分取材于《内经》,针灸腧穴及治疗部分取自《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但做为针灸专著与《内经》已有显著不同。《甲乙经》是皇甫谧经过20多年编撰,撷取《内经》理论,筑起针灸楼阁,其体例、逻辑、组织材料、目的要求,皆以针灸理论体系为宗旨,以针灸临床为目的,特别是编入《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中的取穴及腧穴主治内容,厘定349穴,记述针灸治疗内科病症43篇,外科病症3篇,妇、儿各1篇,共200多种病症和500多针灸处方。可以说《内经》为中医基本理论、临床各科奠定基础,是指导各科的原则;《甲乙经》则是建筑在《内经》理论基础上的针灸专著,已标志针灸学发展的一个新特征。

3、《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在魏甘露间(公元256~260年),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编撰成《针灸甲乙经》。

晋代名医葛洪撰《肘后备急方》,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从而使灸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隋至初唐时期的名医甄权和孙思邈,都精通中医各科,甄权著有《针方》、《针经钞》和《明堂人形图》等(均佚)。孙思邈撰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书,首载阿是穴法和指寸法,广泛地收入了前代各家的针灸临床经验,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其中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佚)。此外,唐代杨上善在《黄帝明堂经》的基础上,撰《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次序,论列穴位。王焘编《外台秘要》,大量采录了诸家的灸法。这个时期还有了针对专病的著作,如唐·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专门介绍灸治痨病方法;刊于公元862年以前的《新集备急灸经》,是我国最早雕版印刷的医书,专论急证用灸。唐太医署掌管医药教育,分设四个医学专业和一个药学专业,针灸是医学专业之一,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为针灸学的学校教育开创了先河。

著名针灸家王惟一,在北宋政府支持下,重新考订厘正了354个腧穴的位置及所属经脉,增补了腧穴的主治病证,于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雕印刻碑,由政府颁行。

南宋的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重视实践经验,对后世颇有影响。元代著名医学家滑寿,考订经络循行及其与腧穴的联系,在元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进一步发展了经络腧穴理论。这个时期长于针灸的名医很多,著作也颇丰富,《备急灸法》、《痈疽神秘灸经》、《膏肓腧穴灸法》等书问世,标志着针灸在各科的深入发展。南宋初期的席弘,世代皆专针灸,传世的《席弘赋》特别讲究刺法。同时的窦材著《扁鹊心书》,极力推崇烧灼灸法,每灸数十壮乃至数百壮。当时还有杨介、张济亲自观察尸体解剖,主张用解剖学知识指导针灸取穴。金代何若愚与撰《子午流注针经》的阎明广,提倡按时取穴法。金元名医窦汉卿既推崇子午流注,又提倡八法流注,按时取穴,他所编撰的《标幽赋》是针灸歌赋中的名篇。

《针灸大成》-现存版本  2006年7月14日,姬女士将珍藏多年的祖传医书古籍首次拿出展示,书画鉴定家将其中的《针灸大成》鉴定为珍贵的医学古籍,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更具有医学实用价值,为我国古代医学古籍瑰宝。 在众多医学古籍中,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沈广杰,认出了医学古籍瑰宝《针灸大成》10卷,该医学古籍封面上,还印有“内附铜人明堂全图”字样。《针灸大成》扉页上,印有“道光癸卯秋镌”、“会稽章廷珪”、“经余堂梓行印”等字样。该书由赵文炳作序;目录有周身穴位图、针道源流、刺热刺虐论、奇病论等,并附有“针灸铜人”全图。 沈广杰介绍说,姬女士珍藏的《针灸大成》,为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会稽章廷珪重修该书的刻本,于清代道光癸卯秋,由经余堂梓行重新印制。“针灸铜人”是古代医学教具,《针灸大成》是诠释“针灸铜人”周身所有穴位的教科书,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更具有医学价值。史料记载,“针灸铜人”是古代供针灸教学用的以青铜浇铸而成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始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两代也曾制作,对经络腧穴直观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针灸大成》记载的针灸穴位,与明代“针灸铜人”身上穴位,完全吻合。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学好中医,真的很难吗?百名中医大家的必读书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像蒲辅周、刘渡舟、岳美中先生一样优秀的中医大家?

从中医药大学权威copy过来,共81本,本本经典!读懂这81本你也是中医大师!

中医书单:入门

《问中医几度秋凉》艾宁 豆瓣评分85

《零起点学中医》天下无疾 豆瓣评分84

《黄帝内经说什么》(以下五册)

《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四气调神》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天年》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金匮真言》徐文兵 梁冬

《黄帝内经 • 异法方宜》徐文兵 梁冬

《求医不如求己合集》

《名老中医之路》豆瓣评分92

《中医入门到精通》石兴华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一百天学开中药方 (中医百日通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 豆瓣评分87

《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

《内经知要白话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套装共3册)》

中医针灸

《古典针灸入门》仁表 豆瓣评分79

《针灸师承录》

《阎润茗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

《一针疗法》周树中

《针灸学》石学敏

《常用针灸100穴》

《董氏针灸注疏》

《针灸推拿一学就会》

《中国针灸治疗学(第2版)》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合注》

《神农本草经译注·难经译注》

《本草问答》唐容川

伤寒杂病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 豆瓣评分92

《伤寒论校注》刘渡舟

《全注全译伤寒论》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 豆瓣评分90

《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黄元御读伤寒: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

《伤寒贯珠集》尤在泾

《伤寒来苏集》柯韵伯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李阳波

《经方沙龙》黄煌

《经方使用手册》黄煌

《中医十大类方》黄煌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

中医名家名著

《扶阳讲记》卢崇汉

《扶阳论坛1+2》

《金匮要略》

《景岳全书》张介宾

《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论》李东垣

《四圣心源 》黄元御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玄机原病式》

《医法圆通》郑钦安

《医理真传》郑钦安

《医林改错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

《张仲景50味药证》

《赵绍琴医学全集》赵绍琴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李时珍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柴浩然》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景河》

针灸明堂书流传于世的有哪部作品?

北宋初,除皇甫谧的《黄帝针灸甲乙经》一书外,还有《黄帝明堂偃侧人形图》等一类针灸明堂书流传于世。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其中图形描绘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