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有意义的纪录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有什么有意义的纪录片?,第1张

有意义的纪录片有:绿色星球 、历史那些事 、人生第一次 、火线救援 。

《绿色星球》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wmry    

《历史那些事》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1fc2    

《人生第一次》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tmt5    

《火线救援》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jt2m    

写作素材小说里冷门职业设定

通灵师  昆曲演员

古玩鉴定师  京剧演员

风险投资人  纸扎手艺人

风控师  雕塑师

品酒师  陨石猎人

无国界医生  书法家

占卜师   整容顾问

遗体美容师  犯罪侧写师

配音演员  珠宝鉴定师

宠物美容师 卧底

装裱师  侦探家

品茶师  催眠师

制香师 入殓师

宠物殡葬师  调香师

绘梦师  邮差师

疗愈师  暗箱玩家

茶艺师  玩偶师

心理咨询师 方术家

塔罗师风水师

阴阳先生调酒师 天气播报员

制香师  药房掌柜

乐师器修造  入殓师  古籍修复师 文物修复师

粘土师 精算师

古籍修复是个什么样专业?这个职业的前景如何?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献修复和古籍保护的技术、方法,能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古籍修复技术的传承在古代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就在几年前,国内还没有任何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学校。

作为一门专业,它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专业,需要科学和人文学科知识与工艺的综合学科的结合,往细了说,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必须要经过史论工艺材料等多方面的理论储备后,再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练习。

一个古籍修复师在学校的专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决定这个人在这个行业的就业难易。如果你报考的学校的专业可能不太好,你可能需要做好考研的准备,谋求更好的专业。

古籍修复听起来很高尚,也为人所崇敬,但是把它作为热爱,其所需要的情怀和物质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

古籍修复工作要求十分严格,不能随意丢失或缺损,否则就会造成脱页、脱文,直接影响古籍的版本价值和使用价值。

这行业确实是很小的,但需求并不小,而且有不少人也提到了,这种手艺活,是要积累的,所谓的“积累”不是混日子,而是要尽量多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体系,要尽量多地去修书,等有一天你把各类纸都摸透了,各种破损情况都搞明白了,具备基本的古籍整理素养,实验室的各类仪器各种实验都学会个大概了,那我相信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挡你开始在成功的路上一往无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相关文化教育单位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古籍修复专业怎么样?未来前景如何?”下面就来综合分享一下这一疑问。

古籍修复的重要性

古籍指古代的书。对于任何民族和国家来说,它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重要历史资料;古籍有着知识的传承、思想的传播、文化的繁衍,甚至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行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古籍修复的重要性。

古籍修复专业怎么样?

数年前,古籍修复专业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但最近几年各大院校已陆续开设古籍修复这一专业,由此可见背后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向正在逐步提升。6月中旬,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签约暨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启动仪式”上表示:人才和资金的缺乏是困扰古籍修复行业的难题。数据显示,全国现存古籍、民国线装书有5000万余册,而亟待开展抢救性修复的古籍就有1000万余册,全国现有的古籍修复人员数量与修复速度已经跟不上需求。

古籍修复专业不要认为就是简单的“修书人”,需要有对古籍所处年代、装帧装裱形式、破损情况及所用纸张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古籍修复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

通过上述的简短内容,相信对古籍修复行业的未来前景已有一定预见。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修复专业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在修复工作开展中,还需有心静如水的心境。其实,任何行业都有前景,关键看自己能否在所处行业之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所在。

古籍修复专业就业方向: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事业单位,以及专业的古籍修复公司。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内删除

博主“@廉子雎”以民国时期的古董衣收藏和近代审美考据而被传统文化爱好者知晓。

三年间,廉子雎一共收藏了百余件服饰单品,这一件件跨越近百年的服饰在他的分享中展现着昔日的神采与故事。

无论通过微博上即兴式的资料记录,还是公众号《创刊号FA》上的服装史考据文章,人们了解到不少民国时期的着装、妆容流行趋势,也记住了当时女星们珍贵的影像瞬间。

从廉子雎的公众号《创刊号FA》上,人们可以了解到民国时期的着装与妆容审美

但廉子雎本人却始终保持坚决不露面的神秘感,有人说他可能是位收藏界的老先生,也有人从他自己创作的复古装饰画风格微博头像先入为主地判断是位时髦女性。

事实上,廉子雎是一位1994年出生的男青年,大学期间攻读服装专业。他并不爱展示自己,唯有在聊到收藏与服装史时,才特别健谈。

廉子雎称自己的爱好是非常自发的,现在做的事情也不能叫“传统文化复兴”,毕竟这个题目太大。他更习惯称自己为“民国 时尚 搬运工”,靠收藏把老衣服搬运到自己家里,再靠写作把民国资料里的记录搬运到社交媒体上。

廉子雎绘制的插画,用于微博头像

尽管他在喜爱民国 时尚 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深刻的部分,但一切回归到起点,这只是一位亚文化年轻人对抗孤独感的小众爱好。当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对传统审美的兴趣,他也为能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乐趣而感到开心。

以下,是廉子雎的自述——

2017年我念大四,决定做“民国服饰风尚研究”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我极爱近代 时尚 ,上高中起,会经常从老家山东坐高铁到北京,去中国**资料馆看珍贵的民国时期**放映。播放一开始,我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看银幕上那些角色的穿着,比如演员起床的时候穿什么,在家里穿什么、出门换什么鞋,包括室内陈设和场景构造,看着看着我就忘记了平凡的日常与繁重课业。有一次观看了1934年的**《归来》——一部从未公开资源的阮玲玉存世之作,片中阮玲玉的好多套旗袍造型廉子雎都是第一次见,真让人心满意足啊。

为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我在大四时入手了第一件古董衣,此后收藏旧衣服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

印象最深的一件,是2019年一位古董商联系我说上海一位老人因肾病需要透析,无奈医药费昂贵,只能拿出家中保留了一个世纪的母亲衣物变卖。那是一件非常华美的1920年代倒大袖上衣,巨大叶形纹样铺满了冰裂底纹,质感像是散满了金箔,这是极富张力的设计,可以想象穿着者曾是一位非常大胆的时髦女性。老人也一定是深爱着母亲,才会完好地保留着她的衣物。

服装的做工和美学价值是真实的,其背后的故事似乎也没有真的那么不可考。从这件衣服近乎完美的品相里,能感受到老人保留母亲衣物时的深情,我也乐于帮助老人度过难关。

廉子雎收藏的1920年代中期织锦缎长马夹,据说出自李鸿章旧宅,经历百年,其细节仍旧华美

比起以量取胜,我会比较讲究衣服的美学价值。我的收藏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从旗袍、大衣、到男士西服,包括领带、鞋履、包袋等小件服饰在内,三年间大大小小共收集百余件单品。从1920年代中期,纹样受西方Art Deco风格影响的几何图案袄裙;到1920年代末30年代初,旗袍与西式连衣裙结合改良的时装裙;也有“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鹃先生苏州宅邸中流出的织锦缎圆摆倒大袖上衣。

通过品相好的古董衣,可以看到旧时人们的 时尚 品位和生活状态。但想找到理想的的古董,就没那么容易了。

先是渠道。西方和日本有“卖家即专家”的体系化Vintage复古衣收藏市场,他们可以根据复古衣的品相、年代给出一个相对标准化的价格。我们的复古服饰收藏主要依托于古董市场,但又不如其他品类受重视。因为缺乏专业的货源渠道和从业者,目前在中国收民国复古衣比较靠缘分和运气。

年轻人的不珍视,为收藏和保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很多后人很排斥家里老人留下的古董衣,甚至有人叫“死人衣服”,前几年经常发生好货贱卖的情况。跨越了近100年的时间,这些纺织品如今大多已经变得很脆弱。还有古董衣因使用了非专业的照明灯,在一个月的展览后,衣服正面就因为受光产生了明显褪色。买到的人不懂保存,也让人心疼。

陌生,是造成人们对民国审美无感的一大原因。我在大学念服装专业时,教科书中国近代服装史只有2页纸的内容,很多人还会用“拿来主义”来概括当时的服装设计。事实上,相比同时期日本和韩国发展出了东、西两套并行的服装体系,民国服饰中的中西合璧正好显示了我们的“现代美学”,这种独特的审美现象对于阐释中国近代的思潮、 历史 都是有帮助的。

建立自己的古董衣收藏体系是我很私人性的爱好,但我希望通过对于旧衣服的展示和相关内容的输出,和更多人“共享”中式摩登美学。

从民国时期**中反映出的审美趋势让廉子雎为之深深着迷,图为影星周旋拍摄于1940年代的照片

约2015年起,我开始在微博上记录关于民国 时尚 的观察,分享自己喜欢的 时尚 史资料、古董衣收藏等简短内容。那时的记录是一种即兴式、碎片式的,比较快乐,更像是在建立一个私人的兴趣资料库。

2020年1月我创立了微信公号《创刊号FA》,用长篇幅文章对多年来的兴趣点进行整合、延伸。比如我曾讨论过1934年五大眉式、1930年代前期长耳坠造型,以及垫肩、美甲、唇妆这类着眼局部的选题。每一次都是小切口,尽量避免泛泛而谈。

但长文章的写作可以说甚至有点痛苦,尤其是 历史 文献的查找,特别费功夫。

为了写一段五千字的公众号文章,往往需要很多天的努力。比如有一次想要写关于“垫肩”的内容,从保存下来的古董衣和老资料来看,战争时期会比较流行有力量的女性审美,所以很多民国女性喜欢夸张的肩部廓形。但因为旧时描述用词和现在不同,“垫肩”这个词在过去的文字资料中很少直接出现,我有次通读资料几个小时才找到一段关于“平而阔”的倒三角肩部廓形描述文字。

此外,大众能够获取的有效资料并不多,因为我的合伙人是北京服装学院的研究生,我可以用他提供的珍贵高校图书、档案资源,但一般人却很难得到。而且,无论是民国期刊还是书籍,多为实体书或扫描件,大多不是可以检索的光标文字,所以经常要读完一整本书才知道里面到底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信息。有时还因为古籍的破损,阅读起来非常吃力。

民国时期,女性流行“平而阔”的垫肩造型

因此,我深感将自己的整理和发掘到的珍贵资料,以大家能够接纳的方式传达出来是多么的重要。

好在经过多年来的收集和整理,我在硬盘中大大小小的文件夹里建立了庞大的资料库。从高质量老照片、月份牌资料、古董服饰藏品,到中西方资料对照,每次在确定选题后,我都会从茫茫的资料中选出需要的部分。如今我的手机里也保存有7万多张的与素材,坐车的空隙,我就会随时翻看它们,以此得到新的灵感。

古董衣曾经的主人是真实存在的人,他们的故事构成了民国时期的 历史 。当时的人是如何穿着的、当时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这些现代年轻人不太知道的事,是我想要通过收藏和考据表达的东西。

考据与分享是好的,但我渐渐发现有些事情有点不对劲了。

“传统审美”开始变成一种很严肃的话题,一些有能力考据或是在复原上走得更远的人很容易产生优越感,继而排斥那些只是穿穿传统服饰、赶赶“中国风”潮流的大众爱好者“不够专业”。换句话说,单纯因为美而被吸引的权力,被剥夺了。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张1940年的女性广告画。图中的两位年轻女性穿着连体泳装,在海中露出笑容。我评价这张为“ 健康 美”,但随即遭到质疑,因为1940年侵华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有人会觉得在这个时候说 健康 美会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吧。

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读者对我的要求更高了,下次我在分享的时候就会尽量结合时代背景,再做更丰富一点的解释。但我同样在反思,对蓬勃健美的憧憬曾更加强烈地存在于饿殍遍地的战乱时代。对于美的单纯赞扬,难道真的只能是精英趣味吗。

廉子雎在微博上分享了1940年代杭穉英绘制的月份牌广告画,两位身穿泳衣的年轻女性在海浪中露出笑容,身后是1932年5月8日对外开放的亚洲第一座水族馆——青岛鲁迅公园的水族馆,正是这幅画在评论区引起了争议

有人认为,能够保留至今的古董衣与被史料记载的 时尚 风格往往是贵族式的,毕竟华丽精美的 历史 服饰和期刊封面上的时髦丽人都是高知、高经济水平的人群,而普罗大众的真实状态往往难以考证。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我收藏的大部分古董衣都是来自民间,有些服饰的材质并不一定昂贵,但依然可以看出原主人对 时尚 的向往与追求。比如,前面说过战争期间人们会追求有力量的垫肩造型,即使那些没钱购买 时尚 成衣的女性,也会自己动手自制垫肩缝入肩膀位置;一些老衣服还反映出把长旗袍改短的潮流,为了方便战争期间的行走和劳动,很多女性会把长下摆剪短或折进去,这种出于实用主义的改良形成了当时的流行款式。

所以尽管 时尚 并非是所有人都在消费的普世必需品,但是一个时代的整体流行趋势仍然可以很好地反映当时的 社会 特色与生活方式。

我们总是以为传统审美很脆弱,但我不会担心它会消失,因为中国人的本土情结是十分浓重的,这在 历史 中也得到了印证。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民国风尚是“ 时尚 混乱期”,几千年的服装等级制度在这期间瓦解,人们走向现代化审美的时候也在拥抱西方美学。而回顾民国 时尚 的发展,它在碰撞交融后形成了独立于西方服饰体系之外的时装脉络,在一次又一次通过的自我改造中,适应新的时代潮流,革新着人们的穿衣生活。

从2017年开始,我们的大环境就在宣传民族文化和传统风尚,比如《国家宝藏》等节目中总会强调“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复兴”这样的议题。博物馆的织绣文物修复展、杭州丝绸博物馆新馆的开放,也以完好、现代的方式呈现了服饰的变迁史。这些优秀的展示为大众带来了很好的了解契机,继而引发了当下的复古风、传统服饰热潮。

不过确实,盲目的跟风也造成了一些良莠不齐的展现,尤其一些单纯觉得有利可图的商家,在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就生产出一系列歪曲服装史的产品,这些错误示范的确会影响到缺乏判断力的尝试者。

比如提到是民国 时尚 ,很多人会联想到前凸后翘、雕龙画风的“古风”旗袍。民国时期的旗袍,其实是对传统封建制度的一种反叛,加之对于西方审美和图样的兼收,形成了非常不同于古代服饰的设计,过于强调“传统感”的设计是有违旗袍本意的。

1940年代初期汉代车马人物刺绣双襟旗袍,民国时的汉墓考古成果被体现在时装上,让战争时期的“古风”服饰多了点现代的卡通感,廉子雎收藏

但我不觉得了解传统审美,就一定代表要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照搬。曾经的时装是在畅想未来的,反倒现在的 时尚 却常常陷入模仿过去的泥淖。我们有时会被古人的智慧与创新打动,就是这种单纯的欣赏,不也挺好的吗。

所以比起将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保护”在某个圈子里,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和讨论。能引发一些深刻的部分当然再好不过,但比起冠冕堂皇的理由,能引起大家对 时尚 历史 的兴趣就很好。

如今,一批又批的年轻人活跃在网络社交平台,去分享她/他们对复古文化、时代审美的理解与实践。我更希望有更多人喜欢复古潮流。即使起初只是享受它的庇护也不错,兴许你也有“反哺”它的一天。

即使现在“中国风”、“复古风”已经成为了新的热点,但从我一路走来的经历来说。“复古审美”这个当年的亚文化,是让我感到不孤独的小众爱好。

从小我就是个在常人看来有些孤僻的人。我会为恐怖漫画家伊藤润二笔下那种光怪陆离的世界和剧情张力所吸引,别的小孩写日记时,我喜欢用图像的形式去记录与表达。

中学时我就开始画画,所有上课走神的时候,都是在画画。教科书的空白处、甚至考卷上,都有我随手涂鸦的插画。我也会花一整天独自研究 历史 审美风格,大概就是因为这样吧,我显得与身边的同龄人格格不入,也因此遭遇过排挤和校园霸凌。

从小喜欢恐怖漫画家伊藤润二,廉子雎绘制的插画“愁容”也有其笔下《富江》的阴郁感

出于对 历史 和图像的好奇心,在对于“服装史”还没有明确概念的时候,我就对 历史 服饰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会把古装剧和 历史 纪录片中的造型画下来,正是这种单纯的喜爱促使了我进入服装专业进行学习。

在大一的服装史课程中我才接触到真正的近代服装史,并被20世纪以来的西方 时尚 文化深深吸引。从咆哮20年代、浮华30年代,绮丽的40年代,还有黄金时代群星璀璨的好莱坞,我痴迷于工业革命到二战后的大时代的 时尚 资料并开始思考,我们中国人在同一时代是否也有和西方媲美的审美风尚。所有的资料收集也是从此开始的。

但在正式到艺术学院求学之前,没有人能给我相关方面的引领,我的家庭并没有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一路自己摸索的状态感觉很野生。

不过好在大多数时候,父母虽然不懂我在做的事情,却仍然愿意为我创造条件。

为了保存我的藏品,我通常将每一件都平铺存放在专属的盒子里,以使其有支撑,无重力拉扯、无折叠褶皱,还得尽量保持室内的恒温恒湿。随着收藏越来越多,这些衣服越来越大地占据了我日常的生活空间,我很难在维持对衣服的保护和自己的生活质量间取得平衡,父母于是在老家的住处清空一间屋子专门用来摆放我的古董衣。

有一次,我翻到母亲年轻时偷偷在本子上画的画,原来她一直有未能实现的艺术梦想,但造物弄人,她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对此,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但我现在的自我追求可能就是她年轻时候向往的生活。这让我感到拉近了与她之间的距离。

廉子雎自称这是自己唯一一张照片

因为民国 时尚 这一爱好,我还非常幸运地交到了很棒的朋友,其中两位成了我的合伙人。

其中一位是认识20多年的小学同学,她是即将读博士的同声传译者,很有思辨能力和研究兴趣,在她的催促和劝说下我才有动力持续产出长文章。另一位是我的大学同学,对男装制版、剪裁很有研究,我们可以一起对已有的男装藏品进行整理、断代,并结合我们梳理的 历史 资料进行公众号文章创作。

除了做收藏与撰稿,布置中的工作室也将于不久后开放。工作室可以用来放置收藏的衣服,未来也期望它有一些展示、阅览的功能。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家庭和 社会 关系的期待,我自本科毕业起一直从事和民国服饰无关的工作,现在也是靠其他工作的收入在支持工作室运营的。

在有关传统文化的爱好中,廉子雎找到了伙伴,图为1940年代末穿鱼嘴高跟鞋的中国摩登女郎

我没有运营粉丝群,也没有加入同好会,这也和我的“非交互式”人格有关,我比较喜欢 “隐身”状态。前几天,有一个女孩发微博私信追问我到底是男是女,这让人感觉无所适从。我更希望能够就爱好进行输出和交流,而不是将注意力投射到我这一个体上。

这也是我为什么更喜欢开放式的社交媒体平台,大家都能从反馈和交流中收获成长。对于复古 时尚 的发扬,我也是有私心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因对民国审美的兴趣而加入进来,我可以“躲”在其中,在它的陪伴下对抗孤独。

有什么有意义的纪录片?

有意义的纪录片有:绿色星球 、历史那些事 、人生第一次 、火线救援 。《绿色星球》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wmry    《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