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医教你温肺复气化痰湿!甘草干姜汤温暖全身止鼻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女中医教你温肺复气化痰湿!甘草干姜汤温暖全身止鼻水,第1张

陈懿琳(叶蔻Echo)(歌手、合格中医师) 喝下甘草干姜汤,全身暖了,鼻水不流了 举凡课本上所提到的条文、所形容的症状及用药,我都逐一去体会、学习应用。其中,由东汉张仲景撰写的《金匮要略》第七章<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所提到肺中冷的症状及用药,让我感触最深,文字如下: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首先,让我们从「吐涎沫」开始认识中医,《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五液是泪、汗、涎、涕、唾,五种人体分泌物或排泄物的统称,分别由五脏所化生,我们将之称为「五脏化五液」。 在这里,吐涎沫是呕吐涎水清沫的意思,指的也就是五脏代谢失常的分泌物,因身体内水饮(编按:指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阻滞所致,它们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如脾脏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是多涎(口水),而肺脏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则是多流涕。 中医认为,「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水溼积聚过多就会变成「饮」,饮聚集久了,慢慢会变化成「痰」;清稀的称为「饮」,较为浓浊的称「痰」。 根据《金匮要略》记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水饮的主要病根就是寒冷,须以甘草干姜汤温阳化饮、温肺复气,就是用比较温热的药来化开水饮,恢复肺部的元气,但要注意病情变化──「喝了之后是否会口渴?」,若喝下汤药会发热、口渴,就不能用此药,必须再观察患者体内的寒热及津液的变化,并且依其症状分配寒热药物的比例来改善。 在反复推敲的思考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症状与此条文相似,是肺中冷的症状,故以甘草干姜汤(又名二神汤)来调理身体。 凡事总要试试看才知道,我的思维到底对不对,与书上所讲的是否符合,所谓「神农尝百草」,而有《神农本草经》,我也要亲自实际试试看,才能体会其功效所在。甘草、干姜,是市面上很容易买到的东西。甘草的性味甘,生用甘平、炙用甘温,因能调和诸药,而有「国老」之称。干姜性味辛温,可以温暖脾胃虚寒,温散肺寒、化痰饮。陈懿琳(叶蔻Echo)(歌手、合格中医师) 喝下甘草干姜汤,全身暖了,鼻水不流了 举凡课本上所提到的条文、所形容的症状及用药,我都逐一去体会、学习应用。其中,由东汉张仲景撰写的《金匮要略》第七章<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所提到肺中冷的症状及用药,让我感触最深,文字如下: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首先,让我们从「吐涎沫」开始认识中医,《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五液是泪、汗、涎、涕、唾,五种人体分泌物或排泄物的统称,分别由五脏所化生,我们将之称为「五脏化五液」。 在这里,吐涎沫是呕吐涎水清沫的意思,指的也就是五脏代谢失常的分泌物,因身体内水饮(编按:指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阻滞所致,它们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如脾脏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是多涎(口水),而肺脏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则是多流涕。 中医认为,「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水溼积聚过多就会变成「饮」,饮聚集久了,慢慢会变化成「痰」;清稀的称为「饮」,较为浓浊的称「痰」。 根据《金匮要略》记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水饮的主要病根就是寒冷,须以甘草干姜汤温阳化饮、温肺复气,就是用比较温热的药来化开水饮,恢复肺部的元气,但要注意病情变化──「喝了之后是否会口渴?」,若喝下汤药会发热、口渴,就不能用此药,必须再观察患者体内的寒热及津液的变化,并且依其症状分配寒热药物的比例来改善。 在反复推敲的思考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症状与此条文相似,是肺中冷的症状,故以甘草干姜汤(又名二神汤)来调理身体。 凡事总要试试看才知道,我的思维到底对不对,与书上所讲的是否符合,所谓「神农尝百草」,而有《神农本草经》,我也要亲自实际试试看,才能体会其功效所在。甘草、干姜,是市面上很容易买到的东西。甘草的性味甘,生用甘平、炙用甘温,因能调和诸药,而有「国老」之称。干姜性味辛温,可以温暖脾胃虚寒,温散肺寒、化痰饮。于是,我去菜市场买老姜,用大菜刀拍一拍,拍到稍微碎裂即可,然后再抓一小把甘草,放入沸水煮约十五分钟,等味道出来了,就倒一杯来喝,心里满是好奇:「喝下去是什么样的感觉?」。虽然从来没试过,但「甘草」、「干姜」这两味药物平常也吃过,所以更加好奇它的味道。 我鼓起勇气、一口接一口的喝下去,此时的感受真的很奇妙──从咽喉慢慢的咽下,渐渐的感受到整个胃及胸腔都暖和了,鼻水竟然也止住了,突然间莫名感动。 ▼干姜加甘草,能强化胃肠机能。 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此次体验感受非常震撼。甘草、干姜,这两味药物,竟然能立刻改善身体的症状,大医家(医圣张仲景)的智慧着实令人佩服。不仅学识渊博,还写出如此深奥的医书,让后人学习,令我赞叹万分与感动。 此条文在临床上给予我许多用药的警惕,现在一般人吃东西都是寒热不拘(喜好冰品凉饮、冷食、辛辣物、炸物),饮食没有节制且生活作息不规律,再加上情绪的波动及气候环境因素等,因此身体寒热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更要经常注意才行。 正所谓「有是症用是药」,每次在为患者看诊时,我也一定会事先询问患者吃药的情形,或是会不会觉得口渴等问题,因为注意患者身体寒热的变化,在病情的掌握上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摘自《学中医,救自己》/陈懿琳(叶蔻Echo)(歌手、合格中医师)/大是文化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一条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吐脓血。

热在上焦二句。当是古医经之文。仲景特借为问答以发其奥耳。从何得之。谓是何因而得此热在上焦。咳而肺痿也。下文七句。凡四症。正答问词。盖谓或从汗出。则阴伤于外泄。而阳火独亢。一也。或从呕吐。则阴伤于上涌。而并提其虚热于上。二也。或从消渴。则阳热在上。而逼真阴于下趋。且下焦又以无阳。而不能上蒸滋润。以供燔炙。三也。或从便难。则太阴脾家既干。而上吸手太阴之肺液。若又以便难之故。而用快乐下利之。则真阴又大伤于后阴之泄泻。而阳热独亢于上。四也。凡此。皆重亡津液。而孤阳不得与阴为倚附。则浮动于清虚之府。而肺管作痒。故咳。且咳多。则津液愈伤。而肺金有叶垂花卷之象。故得此肺痿之病也。寸口脉数三句。因上文言肺痿。得之重亡津液。则肺干者不宜有浊唾涎沫矣。故举此脉症以辨之耳。殊不知寸口为肺之部位。数为阳热躁疾之应。又脉所来去之空属阴。数者空窄。亡阴之象。合而断之。此正肺家阴虚阴亢之脉也。阳不得阴为偶。则其气常动。动则火扰清虚。而肺管作痒。故咳。肺中阴阳自和。则下降清华以应甘露。火气独盛。则炎上而挟其残膏以共升。故口中反有浊唾涎沫。此又肺家阴虚阳亢之症也。故曰。此脉此症。即为肺痿之病云。口中辟辟五句。及下条二句。又就肺痿而辨肺痈之脉症。以痿与痈之辨甚微。而其治悬绝故也。辟辟闭塞坚实之声。燥咳对肺痿之浊唾涎沫而言。胸中隐隐痛者。即第四条血为之凝滞。而肺痈之渐也。脉。亦指寸口而言。滑为气聚血壅之诊。滑而且数。则气聚血壅。由于邪热燔炙所致。谓非肺痈而何。故咳唾脓血可必也。

二条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脉。亦就寸口而言。数虚数实。指寸口之浮沉也。真阴不能养阳。故阳自数而阴虚者。为肺痿之脉。邪热内凌血液。故阳既数而阴实者。为肺痈之脉也。

三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吐。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此与前条之痿不同。前条为重亡津液。阳气独胜。故热在上焦。而为肺火自刑之热痿。此则先因肺虚。虚则气削而生阴翳。譬之花痿春寒。叶垂秋冷之象。而为金寒水冷之痿也。吐涎沫者。肺无呵嘘下润之权。且不能收摄其津液而上泛也。无邪火以扰其肺管。故不咳。而亦不烦渴也。肺为水之源。且其气象天。尝有提挈黄泉。传送浊道之妙。肺虚不能提挈。故遗尿。肺寒不能传送。故小便又数也。此非上虚不能制下之故乎。肺中虚冷。天失阳健之德。地必起而上犯清虚。肝以木气上乘。故眩。肾以水气倒注。故多涎沫。虚则补其母。非温脾胃之中土以温肺金。无他法也。重用甘以守中之甘草。使之径趋脾胃。佐以辛温之干姜。是直从中土。升其生金之化。且辛为脾肺所喜之味。温为脾肺所宜之气。明明土息泥香。乘春蒸发。而东风动荡。却化为太空晴暖矣。至于辛则平肝以降眩。甘则制肾而镇涎。又其余事。两味药中。斡旋造化。烘染阴阳。其妙用乃如是也。若服汤已而忽然作渴。是肺中素有伏热未发。故见种种不摄不传之症。得辛甘以挑动之。则伏热顿起而作渴。此属另门之消渴。而非上虚不能制下之肺痿矣。

四条问曰。肺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条端、旧本作师曰。当是问曰之讹。今以首条。及他卷之例改正之。首条因辨肺痿而分别肺痈之症。二条因辨肺痿而分别肺痈之脉。三条又言肺痿之变症。此及下文共四条。才是辨肺痈之脉症治例也。肺痈有脓血。吐之则死。当是古医经之文。仲景借为问答以申其义。曰。咳嗽气逆。同一肺病。切脉之下。何以知此独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必其脉有确据。方可谨守此禁。其脉是何类乎。师曰。右手寸口。所以候肺。其脉浮之则体微。沉之则至数。风邪能令真阳飘忽。故微则知其为风。热邪能令真阴消烁。故数则知其为热。真阳外微。而卫气不摄于皮毛。故微则汗出。数脉内燔。而营阴逼呈于阳分。故数则恶寒。呼吸。指营卫之阖辟而言。即上文汗出恶寒之义。非口鼻之呼吸也。盖谓疏洞之风邪。中伤卫分。则毛窍张而汗尝出。譬之有呼出之气而不返入。燔炙之热邪。传过营分。则血液驰而脉道空。譬之有吸入之势而不推出。风伤皮毛于外。热伤血络于内。夫皮毛血络。为手太阴肺部之所荣。由表而入里。风热之内舍于肺者可禁乎。肺热。则火邪熏扰其清虚。故痒而作咳。肺热。则甘泉不升于灵道。故口干而且咽燥也。肺管半贮痰涎。呼吸之游溢肺中者。不能深入。故满。满故喘也。渴根于胃。胃不病。故但咽燥而不渴也。肺热。则自剥其津液以送邪外出。且肺热。又不能收摄其津液以分布四旁。故多吐浊沫也。时时振寒。即上文数则恶寒之义。夫皮毛之风热。过于肺中而舍之。则肺叶之血。因热而凝滞。久久蓄结。则痈而脓矣。色从金化。故稠白如粳米所作之粥。始萌则真气未伤。而风热之邪。可散可泻。故可救。延至脓成。则肺叶烂而气管已漏。呼吸之游溢者。不能并入气源。故喘满而死矣。

五条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喘。即上条热舍肺中。血壅气滞。而肺管为之肿塞之候。不得卧。谓不能卧倒。以卧则肺叶横施。而息道更艰更曲故也。主本汤者。以葶苈味苦气寒。且孟夏凋谢。其性主降阳分之气。而尤能驱水逐湿。夫喘则肺满。苦以坚之。喘则肺热。寒以敛之。又喘则肺气上浮而痰涎阻塞。则降浮祛沫。又所必需矣。然则舍葶苈其谁属哉。但苦寒降散之性。其势易于趋下。恐失肺家部位。故以甘浮粘缓之大枣。先作汤液。而纳丸其中。其意欲抬高葶苈。而使徐徐坚收下散耳。又岂止以甘缓之性。坚制其刻削而已乎。葶苈熬黄捣研。则香同芝麻。投肺之所好也。纳药枣汤。合煮而连渣顿服。使胃中药满。而易输于肺也。仲景之精意何如哉。

此言肺痈始萌。可救之正治也。

六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肺在胸中。痈则肺叶肿而肺气满。故但觉胸满耳。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浊唾腥臭、脓如米粥等候。注见本篇首条。及三四条下。桔梗色白。味则苦辛而甘。其性微寒而善开提。色白。故为肺金专药。苦、则泄热。辛、则散热。甘。则缓热。微寒而善开提。则能解散其热闭之邪。而使之上疏也。然后倍用浮缓之甘草。不特高抬上载。使桔梗留恋肺中。而得效其熏蒸宣发之用。且得甘草之甘能泻热。缓能舒紧之性。以为后助。则清风荡漾。积热潜开。王政和平。奸谋自败。其所滞之脓血。有不徐徐渐出而自愈者乎。此言脓成则死之救法也。或谓本篇四条。一曰吐之则死。又曰脓成则死。夫脓成者既死矣。又何必立桔梗汤之治例。且汤后明缀曰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何以自犯其吐之则死之禁乎。答曰。脓血既成。包藏败浊。溃烂日甚。管漏气泄。息无关锁。呼吸洞直。一往而散。是脓成曰死者。着意在脓字。盖死于包藏其脓血。而使墙垣有尽坏之势也。若夫苦寒窘胃。咸寒涌泄。肺气已伤。何堪再责。且吐则耗上焦之气。上空而下阴逆凑。则喘促莫支。吐则亡胸中之阴。阴伤而阳毒更炎。则烦乱欲绝。是吐之曰死者。着意在吐字。盖死于逼劫其脓血。而致阴阳有立尽之势也。知此。则本汤之熏蒸开托。既非因循养祸之计。而又与瓜蒂散。及盐矾诸汤之有心责吐。以速倾危者。自不同矣。

七条肺痈、胸胀满。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此就前条喘不得卧。而申言肺痈之全症也。胸胀满已见。肺主周身之气。肺肿而治节不行。故一身及面目浮肿矣。鼻塞。指息道而言。谓肺肿而息道不能从鼻呼吸之义。肺中之阳金属庚。其气常外出。而主提挈运行之用。清涕出者。失提挈之权也。肺中之阴金属辛。其神常内守。而主感通气味之妙。不闻香臭者。失感通之应也。酸为肺金之所胜。辛为肺金之所喜。且五味中惟二者之气为触鼻。并此而亦不闻者。甚言之也。声深而连续者曰嗽。声浮而单见者曰咳。咳者。肺之遁声。逆者。肺之窘气。肺窘而遁。则逆且咳矣。上气与吐衄血门不同。彼处之言上气。因上焦虚馁。肝肾之下气。乘之而直上。以致阳位逼窄。而炫闷喘急。气上而血亦随之。是实实有气上冲者。此处之言上气。谓肺叶肿重。肺管不能纳气以下运。如有气上塞之象。犹云气高气浮之谓。故葶苈大枣泻肺之外。无余药余义及于中下二焦者此也。况后文八条。推开肺痈。单就上气二字而广言其变症变治。故不可不细认者也。气阻则喘。痰壅则鸣。气道狭则迫。肺管肿则塞。全症如此。葶苈大枣汤之泻肺。可缓乎哉。

八条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此下。又就上文之上气而推广言之。盖谓上气一症。其候多端。生死悬绝。肺痈固在其中。然不特肺痈为然也。但凡上气而面浮肿。肩息。脉浮大者。皆不治。盖面者。五脏六腑诸阳之会。阳气最充。浮则气虚。肿则气滞。是阳气最充之地。而虚且滞矣。脏腑可知也。气促而息道艰。以肩之上下迎导之。则少顺。是肩息者。气机浮浅。而不能以气海、关元为根蒂矣。加之脉浮。则底无根。脉大。则里无神。皆有出无入。有散无收之象。故皆不治。又加下利。则阴阳之离绝者更速。故尤甚。此言中下二焦。脱帮脱底而上浮。为上气之最重者。然必三者全具。方为死候。否则下文三条(即十条)之脉浮。主小青龙汤。七条(即十四条)之脉浮。主厚朴麻黄汤。四条(即十一条)之脉兼浮大。主越婢半夏汤者。何为又治之耶。岂非以面无浮肿之故乎。

九条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肺不能纳气以归元。故喘。肾将欲蒸湿以为汗。故躁。上气而喘躁并见。是肾欲输水气于肺。将作汗而上蒸。肺已自受风邪。不能为肾分布以外泄。则肺肾以子母相持。而风水合为一片。肺之胀也宜矣。欲作风水。与内经水热穴论。及热病论之言风水者不同。盖指肾以水脏之气上熏。肺以风邪盖之。风水相搏。于是肺不运水。肾不纳水。聚湿成饮。久而溢出经络。致成胕肿腹大等候。发汗。则肺之风邪。肾之水气。可两解矣。故愈。此言肺肾两相排挤。中间无所发越之上气也。

十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斤)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此承上文欲作风水之肺胀。而详其症治。故直接之曰肺胀也。咳而上气。烦躁而喘。为风水之全症。但此五症中。除却躁之一症。为肾中水寒之气上腾之应。其余四症。俱系肺受风邪。为肾湿所闭。于是不能分布水饮。肺气欲下而不得下。肾气欲上而不得上。两相挤靠之应也。夫聚水之脉宜沉。今验其脉又反浮。浮为心肺之应。心下有水气无疑矣。譬诸天地。地气已上而成雨。特悬于太空而未下耳。所以咳者。殷雷也。上气者。云蒸雾涌也。烦者。郁热也。躁者。础润阶潮也。喘者。气湿风滞。而不能鼓撼万物也。小青龙之轻风疏雨以泄之。有不云开气爽。而天地复还其高远乎哉。但本汤之主风水肺胀。比伤寒论中之治水。另是一番世界。盖桂芍甘草。透微汗以去风。已见伤寒注。加石膏者。因症中之带烦也。余皆肾家治水之药。其意以为肾中不寒。阴水之气。断不上升。故用干姜、细辛之辛温者。温之所以燥之也。然后以半夏降逆阴之上冲。五味敛黄泉之倒涌。其悬于肺肾之夹空。而已成雨形者。使麻黄一泄而旁散矣。肺胀而发汗则愈者。此其一也。

十一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此承上文风水之肺胀。而言肺胀一症。又有不因肺风肾水。但以阳明胃气太过。近从中焦上冲肺管。肺受热闭。又不得从皮毛发越。而肺实胀满者。此但看其咳而上气。无上条之躁症者即是。此为肺胀。犹云此亦名为肺胀也。肺既无外发之路。胃又以太过之气乘之。两相鼓吹。胃土以母气乘肺子。与肾水以子气乘金母同义。故亦喘也。手阳明之经。终于鼻旁之迎香穴。足阳明之经。溜于目下之承泣穴。俱与目近。经腑之气交盛。故其目之外胀。有如欲脱之状也。主越婢加半夏汤者。越婢。君麻黄而加石膏三分之一。其义有三。肺盛。不得不以麻黄泄之。恐其发越太过。而以重坠之石膏镇之。制麻黄发扬之性。使其和缓柔顺。一也。肺实由于胃实。则肺热可知。石膏气味辛凉。凉则解热。辛则利气。二也。且其镇坠之余力。犹能衰阳明上冲之热。三也。以守中之甘草为使。尤有妙义。盖取托住二者之性。令麻黄得石膏留镇之气。而利肺者优柔石膏合麻黄疏泄之功。而平胃者松泛。然后以辛温之生姜。挑肺胃之真阳。以甘粘之大枣。滋两家之津液。似乎无弊矣。不知越婢一汤。终是发肺家之汗。假令上焦一空。中焦之气。乘虚袭之。遂同解斗者捆甲之臂。而令乙殴矣。故加降逆之半夏。而重用之者。使协同石膏。压下麻黄之余性。以疏散胃气。俾不得上干。盖即惊悸条中。半夏麻黄丸之义也。夫中黄数寸之地。肺胃交争。而咳喘等之诸症杂见。主越婢本汤。则肺家因外泄而内让。加半夏。则胃家因下退而上让。其文王虞苪之化耶。方药云乎哉。

十二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麻黄(四两)半夏(半斤洗)细辛款冬花紫菀(各三两)五味子(半斤)生姜(四两)大枣(七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此即前二条小青龙。并越婢之兼症也。小青龙一条。为肾中水寒之气上泛。越婢一条。为胃中燥热之气上蒸。此条却因手太阴之阴阳两虚。合子母而两吸之。遂致肾之浊阴。胃之浊阳。双起而乘肺。水土之邪。交并于清虚。而成稠粘黄滞之痰。云合于肺胃会通之息道。而呼吸激之。则有声矣。此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之应也。咳而上气。当包前条肺胀句在内。与下文咳逆上气条同义。以上气而咳。未有不肺胀者。但有水胀气胀之异。故省文言之耳。至其主本汤之义。则又另有壶天广大。游览不尽之妙。盖因手太阴之阴阳两虚。故以凌冬弩芽。从大寒中具生阳之气之款冬花。挑动其阳神。以润软柔宛而善于补血之紫菀。深滋其津液。因肾家之贼阴上泛。故以细辛、五味。温敛其下焦之逆阴。因胃家之热气上侵。故以半夏、麻黄。降散其中焦之动气。射干多节。形同肺管。叶则扁生横开。而其性尤专于祛湿。用以名汤。是取其走肺。而令两旁开拓其痰气之意明矣。再加辛甘发散之姜枣为佐。则肾胃之逆下消。肺中之满外泄。其咳而上气。及喉中之水鸡声。有不贴然自静者乎。此比前小青龙条无躁症。故去干姜。无风因。故去桂芍及石膏耳。肺胀而发汗则愈者。又其一也。

十三条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此条又借咳逆上气。而广言肺痈之治例也。本门第四条曰多唾浊沫。第五条曰喘不得卧。俱肺痈之症。已见前注。盖谓咳逆上气之人。时唾浊沫。但可靠坐而不能卧倒者。无论痈与未痈。皆属肺叶外肿。肺管内塞之候。邪气过实。便宜皂荚丸主之。以皂荚之性。外能软坚削形以消肿。内能搜风利窍以通气。蜜丸而兼枣膏和服。取甘缓者。升浮其性于肺中也。门人问曰。本条皂荚丸。与五条葶苈泻肺汤症颇相同。且俱作丸子。俱用大枣托起。而取定喘下气之效。敢问二药之同异。并其所以分主之症。一也。又首条言肺痿之症。亦曰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今于皂荚丸下。夫子但引四条之文。而谓独广肺痈之治例。何以知其不兼肺痿而言。二也。答曰。葶苈苦寒降散。盖取降以止逆。散以舒气而已。若夫皂荚。其味辛咸。其性犀利。辛咸。则外收内散。故能削形泄气以消肿。犀利。则裁阳攘阴。故能斩关突入而夺壅。是葶苈之性稍平。而皂荚之性较峻矣。观方后葶苈服至弹子大一丸。皂荚仅服梧子大三粒。且彼曰顿服。此曰日三夜一服。则当日仲景之意。不昭然如见乎。大概葶苈泻肺。是主初起之痈。皂荚一丸。是主将脓之候者也。至于浊唾涎沫。痈痿虽同。独不思痈鼓风邪。痿惟夺液。治痈如驱盗。纵使破财盗去。而余资犹得半全。治痿如救荒。假令纵籴尽粮。而残喘何能苟活。皂荚削气剥津。惟痈为富家之被盗者。任之可以无虞。彼痿为穷邑之遭荒。当之岂能无弊乎。我故谓广肺痈之治例。而不兼言肺痿者。非漏也。单是咳逆上气。犹有风水之别症。若又兼浊唾不得眠二症。则邪实气盛。而为肺痈最急最重之候。故葶苈泻肺。不胜其任也。

十四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五味子(半升)半夏(半斤)细辛(二两)干姜(二两)小麦(一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渣。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泽漆汤方

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三升)人参桂枝(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生姜白前紫参(各五两)

上九味。�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咳字。包前文上气在内。并贯下文脉沉而言。此即十二条射干麻黄汤症。而变言其治例也。十二条之症。因肺中阴阳两虚。于是胃之浊阳。肾之浊阴。两起而乘之。两浊相搏。则成稠粘黄浊之痰。积于肺胃会通之地。而呼吸扇之。此喉中水鸡声。及咳而上气矣。故彼方以款冬生阳。紫菀滋阴。使肺中之主人先回。次以平胃安肾之品佐之。则占住者当避去矣。此条之前症。却又因心之膻中。肺之胸中。其阳气独虚。而胃肾之气两乘之之候也。夫胸中膻中。为上焦之地。中下之气上乘。故脉浮。脉浮。则知其单在气分。故以小麦为君而填之。与彼方用生阳之款冬同义。且脉浮。又知其不关血分。故较彼方去滋阴之紫菀者此也。其细辛、干姜、五味之安肾。半夏、麻黄、石膏之平胃。已见前注。至厚朴之开拓胸中。杏仁之疏通肺窍。明系夺射干之兵符印玺者也。又咳而上气。于脏为肺。于腑为胸中膻中。其症最高。症高则脉浮者理也。若其脉不浮而反沉。夫沉为阴象。阴病应水。阴分应血。则咳而上气。又因水寒沉伏血分。而上射其气于肺。肺性恶寒、恶湿之所致也。故以迅利逐水之泽漆为君。煮以东流者。取益其行性而不与伏水同滞也。又恐峻药多伤。故以补气之人参。行阳之桂枝。温胃之生姜。培土之甘草佐之者。不特以辛甘之性。赞其行水之功。且以群阳之恺悌仁人。参谋监制。使强兵悍将。不得纵好杀之手腕。而成王师堂正之旗矣。夫水寒之邪。虽伏根于下焦阴血中。而其气之已射于肺。致现咳逆者。非半夏之辛燥下降。不足以祛之。用以为臣。犹兵家后军之扫荡也。至于白前。味则辛甘。形则直长。辛甘走气。直长趋下。一气直行。下焦之大向导耳。紫参色紫入血。性疾逐淤。又借白前而为下焦阴分之使。殆向导中之精细者乎。此又从欲作风水句。而单言水症。为厚朴、麻黄变中之变症也。细按前后二汤。蜂房蚁穴。未足比其深微。虹闪霞朱。乌能仿其变幻。而泽漆一汤。尤为奇创。骆宾王江浦黄帆。匡复之功何远。羞足拟其气象。不意汤液中。有如此之水师也。客有问余者曰。素问以麦为心之谷属火。郑玄以麦有孚甲。应属木。许慎又谓麦当金王而生。火王而死。宜属金。楚医李时珍辨之。未有确据。而子注厚朴麻黄汤中之小麦。独遵素问为心之谷者。果有所见耶。答曰。小麦之于八月酉金。止算得胎。非生也。麦实生于十月之亥耳。夫水火互胎。金木互胎。自有现成至理。诚如许氏之说。以胎酉者为金。则将以胎午之壬为火。胎子之丙为水乎。况今小麦。实系麦之始终。郑玄属木之论近是矣。不知苗死而麦正成。是麦苗死于五月。而麦实何曾与之俱死耶。则属木之性。以之论麦秸则得。以之论麦实。是亦五十步之止耳。夫天地自然之序。春残则神气畅为朱明。木终则精华发为光焰。以属木之麦秸一死。而属火之麦实继成。正合生生之序。又岂止以熟时在午。赤色应离。形圆象心之证乎。故知名为心谷者。真上古圣人之定评。而用为心药者。实中古神仙之合制也。客为之首肯而退。附记于此。以正高明。

十五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人参(二两)半夏(一升)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粳米(三合)

上六味。以水一斗六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此虽承前四条越婢加半夏汤。而言肺胃交病之症。然其病机之微妙。章法之变幻。几令人不可寻绎。无怪乎千古以来。善读金匮者之寥寥也。盖前四条之症。是肺为胃热所蔽。既不能外泄而自为转移。复不能下临而相为防御。则肺胃之气两实。两实者宜两责之。故主越婢以责肺。加半夏以责胃也。此条之症。是肺液欲枯。子困而取资于母。故大吸胃液以自救。其如胃中之土液亦干。不能以精汁上供。但悉索其干热之浊气以奔之。则所应者非所求。而大逆上气矣。咽喉不利者。如有燥物阻滞之状。既液干而浊气乘之之应也。譬诸天地。太空晴干。下吸大地之灵阴以自润。应则甘露生焉。苟无所应。而渣质乘之。日则浮尘高扬。夜则黄埃上布。重浊郁冒。阻滞清虚者。此天地之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象。倘非及时甘雨。远被深滋。其能使两相润泽。各还其清宁之位乎。故以色白补阳液之麦冬为君。而用至七升者。以小水不足以灌溉也。粳米甘温入胃。以之为佐。欲令麦冬之润。独注中州也。然后以甘草托其下泄。大枣提其上蒸。总交于补气而善行津脉之人参。以之为龙。而云行雨施之化普矣。独是大滋胃中之津液。且以甘浮之性。提之上润肺金。恐如水激红炉。气冲灰起。则大逆不更甚乎。故又以降气平胃之半夏。安之缉之耳。是此条为肺胃之阴两虚。两虚者宜两补之。故以全汤先补胃液。而次补肺液也。所谓病机之微妙者此也。卷中列痿痈上气凡三门。其上气一门。连本汤共方七道。而主治全矣。肺痈连皂荚丸。虽止方三道。其于痈脓前后。似亦无漏。独肺痿一门。于寒痿之变症。反出甘草干姜一汤。而于重亡津液。娓娓言之。正经热痿。反无方治。岂以热痿为不药之症乎。而前后并无难治不治字样。反复思维。神明告我。始知仲景之意。以为重亡津液。有竟成肺痿者。有但大逆上气咽喉不利者。俱宜此汤。救胃以救肺。故省文互之耳。世之读金匮者。请将首条热痿之症。与本方药品汤意。细细较之。便见针锋逼对。而知愚鄙之论。非牵强也。所谓章法之变幻者。此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各家论述 5 肺痈的病因病机 51 感受风热 52 痰热素盛 53 内因 6 肺痈的发病机理 7 肺痈的症状 8 类证鉴别 81 风温 82 肺痿 9 肺萎的诊断 10 肺痈的辨证治疗 101 初期 1011 肺痈初期的症状 1012 证候分析 1013 治法 1014 治疗肺痈初期的方药 102 成痈期 1021 肺痈成痈期的症状 1022 证候分析 1023 治法 1024 治疗肺痈成痈期的方药 103 溃脓期 1031 肺痈溃脓期的症状 1032 证候分析 1033 治法 1034 治疗肺痈溃脓期的方药 104 恢复期 1041 肺痈恢复期的症状 1042 证候分析 1043 治法 1044 治疗肺痈恢复期的方药 11 肺萎的其他疗法 111 验方 12 预后 13 肺萎的预防 14 文献摘录 1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肺痈的穴位 2 治疗肺痈的方剂 3 治疗肺痈的中成药 4 肺痈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肺痈 1 拼音

fèi yōng

2 英文参考

abscess of lu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ung absces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肺痈(abscess of lung[1]、lung abscess[2])为病名[3],又名肺雍[3]。是指以骤起发热,咳嗽,胸痛,咯腥臭脓血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即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症证[4]。属于内痈之一[4]。《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解释说:“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㿉也。”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4]。

肺痈的特征为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病因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以致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肉腐血败,成痈化脓[4]。

辨证为病位在肺,属于实热证候。根据病理演变过程,可分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如邪恋正虚,则转成慢性。[4]

治疗应以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为主。针对不同病期,分别采取相应治法。在束成脓前应予大剂清肺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脓者当解毒排脓,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脓毒清除后,再予补虚养肺。[4]

在痈脓甫溃时,蓄结之脓毒尚盛,邪气仍实,决不能忽视脓毒的清除,脓毒去则正自易复,若早予补敛,反致助邪,延长病程,即使见有虚象,亦当分清主次,酌情兼顾。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阴气内伤,应以清养补肺为主,扶正以托邪,但仍需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解毒排脓之品。若溃后脓痰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或腥臭脓血迁延日久,反复不尽,时轻时重,此为邪恋正虚,脓毒未净,虚实错杂,提示复燃或转为慢性,更须重视解毒排脓之法。[4]

一般而言,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溃脓阶段若发生大量咳血、咯血,应警惕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按照“血证”治疗,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脓溃后流入胸腔,是为严重的恶候。此外如迁延转为慢性,有手术指征者,可请外科处理。[4]

4 各家论述

肺痈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该篇有“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的记载。并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预后判断,以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同时还指出成脓者治以排脓,未成脓者治以泻肺,分别制订了相应的方药。后世各家又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如《备急千金方》创用苇茎汤以清热排脓;《张氏医通·肺痈》认为应“乘初起时极力攻之”;《杂病源流犀烛》力主“清热涤痰”为原则;《医门法律》倡议“以清肺热,救肺气”为要著;《外科正宗》根据病机演变及证候表现,提出初起在表者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疗原则。当前在辨病施治方面,又进一步取得新的经验。[4]

5 肺痈的病因病机

肺痈多由外感风热邪毒,或风寒化热蕴肺,肺受热灼,热壅血瘀,郁久腐败化脓所致[3]。

肺痈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主要从外因立论,认为本病的形成,是因“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诸病源候论·肺痈候》强调正虚是外邪乘袭致病的重要内因,提出“肺主气,候皮毛,劳伤血气,腠理则开,而受风寒,其气虚者,寒乘虚伤肺,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热又加之,积热不散,血败为脓”的论说。后世又进一步认识到与内因有关,如《外科精要》认为“由食啖辛热炙煿,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张氏医通·肺痈》指出“或挟湿热痰涎垢腻蒸*肺窍,皆能致此”。[4]

《医门法律》卷六:“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

51 感受风热

多为风热上受,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因风寒袭肺,未得及时表散,内蕴不解,郁而化热。《张氏医通·肺痈》曾说:“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肺脏受邪热薰灼,肺气失于清肃,血热壅聚所致。[4]

52 痰热素盛

[4]

平素嗜酒太过,恣食辛辣煎炸炙赙厚味,蕴湿蒸痰化热,或原有其他宿疾,肺经及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薰蒸于肺而成。

如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痈》即曾指出“此症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

53 内因

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外邪容易乘袭,原有内伏之痰热郁蒸,是致病的重要内因[4]。

6 肺痈的发病机理

肺痈病变部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为邪盛的实热证候。因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其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壅血瘀。《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即曾指出“肺痈属在有形之血”,《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欬喘门》也认为“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明确地突出“瘀热”的病理概念。[4]

其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初期,因风热之邪侵犯卫表,内郁于肺,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之热毒浸*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之候;溃脓期,为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恢复期,为脓疡内溃外泄之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继则正气逐渐恢复,痈疡渐告愈合。如溃后脓毒不尽,邪恋正虚,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如《张氏医通·肺痈》即有“肺痈溃后,脓痰渐稀,气息渐减,忽然臭痰复盛,此余毒未净,内气复发……但虽屡发而势渐轻可,可许收功,若屡发而痰秽转甚,脉形转疾者终成不起也”的论述。[4]

7 肺痈的症状

肺痈症见发热振寒,咳嗽,胸痛,气急,甚则咳喘不得平卧,吐出腥臭脓性粘痰,或咳吐脓血等[3]。

8 类证鉴别 81 风温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4]

82 肺痿

肺痿、肺痈两者同属肺部疾患,症状也有其相似之处,故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把这两种病证并列于一篇加以讨论,以资鉴别和了解其相互关系。具体言之,肺痿、肺痈虽然同为肺中有热,但肺痈为风热犯肺,热壅血瘀,肺叶生疮,病程短而发病急,形体多实,消瘦不甚,咳吐脓血腥臭,脉数实;肺痿为气阴亏损,虚热内灼,或肺气虚冷,以致肺叶痿弱不用,病程长而发病缓,形体多虚,肌肉消瘦,咳唾涎沫,脉数虚。两者一实一虚,显然有别。另一方面,若肺痈久延不愈,误治失治,痰热壅结上焦,薰灼肺阴,也可转成肺痿。如《外科正宗·肺痈论》云:“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瘀脓,声哑咽痛,其候传为肺痿。”明确指出肺痈转为肺痿,标志着病情的由浅入深,由实转虚。[4]

9 肺萎的诊断

对于肺痈病的诊断,古代有倡用验痰法者,如《医学入门·痈疽总论》曾说:“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即沉。”明·王绍隆《医灯续焰·肺痈脉证》记载“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4]

试验口味也可有助于诊断,《张氏医通·肺痈》说:“肺痈初起,疑似未真,以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味,便是真候。”《红炉点雪·肺痿肺痈》也有“口啖生豆不腥”的记载。[4]

此外,慢性病变还可见“爪甲紫而带弯”,指端呈鼓槌样[4]。

10 肺痈的辨证治疗

肺痈主要是风热火毒,壅滞于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故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法[4][3]。选用《备急千金要方》苇茎汤、清金饮、麦冬平肺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元参清肺饮等方[3]。

咳吐脓血者,用排脓散、《金匮要略方论》桔梗汤,酌加鱼腥草、野乔麦根等药[3]。

如日久伤及气阴,治宜养阴益气,清热化痰,可用桔梗杏仁煎、《严氏济生方》桔梗汤等[3]。本病与肺脓疡、肺坏疽等相似[3]。

肺痈发病多急,常突然出现恶寒或寒战,高热,午后热甚,咳嗽胸痛,咯吐粘浊痰,经过旬日左右,咳痰增多,咯痰如脓,有腥臭味,或脓血相兼,甚则咯血量多,随着脓血的大量排出,身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有所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烧,出汗,形体消瘦者,则为转入慢性。

辨证总属实热证候,为热毒瘀结在肺,成痈酿脓,故发病急,病程短,邪盛证实。临床一般多按病程的先后各个阶段,分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以作为分证的依据。

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消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具体处理可根据先后病机演变过程的各个病期,分别施治,有时还当有主次的配伍合用。初期治以清肺散邪;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应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者养阴益气,如久病邪恋正虚者,当扶正祛邪。

101 初期

肺痈·初期(initial stage of lung abscess[2])是指风热袭表犯肺,以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苔薄黄,脉浮数而滑为主要表现的初期肺痈[5]。

1011 肺痈初期的症状

肺痈初期者,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粘沫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4]

1012 证候分析

风热初客,卫表不和,故见寒热表证,风热犯肺,肺气失于宣肃,而见咳嗽、胸痛、咯痰粘白。风热上受,则口干鼻燥。风热在表,故苔薄黄,脉浮滑数。[4]

1013 治法

清肺解表[4]。

1014 治疗肺痈初期的方药

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薄荷、荆芥穗、桔梗、甘草、竹叶、鲜芦根

银翘散为辛凉解表之剂,功能疏散风热,轻宣肺气。药用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桔梗、甘草、牛蒡子宣肺气、化痰止咳。荆芥、豆豉、薄荷解表,适宜表证轻者。内热转甚者,加生石膏、炒黄芩以清肺。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贝母、前胡、桑皮、冬瓜子、枇杷叶。胸痛呼吸不利,加瓜蒌皮、广郁金。[4]

102 成痈期

肺痈·成痈期(abscess formation stage of lung abscess[2])是指邪热蕴肺,血脉瘀阻,以壮热不退,咳嗽气急,咳吐黄稠浓痰,气味腥臭,胸胁疼痛,转侧不利,烦躁不安,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为主要表现的成痈期肺痈[5]。

1021 肺痈成痈期的症状

肺痈成痈期者,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苔黄腻,脉滑数[4]。

1022 证候分析

邪热从表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故壮热、振寒、汗出、烦躁。热毒壅肺,肺气上逆,肺络不和,则咳嗽气急胸痛。痰浊瘀热郁蒸成痈,则咯吐黄浊痰,喉中有腥味。热入血分,耗津伤液,故口干咽燥而渴不多饮。痰热内盛,故苔黄腻,脉滑数。[4]

1023 治法

清肺化瘀消痈[4]。

1024 治疗肺痈成痈期的方药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鲜芦根、薏苡仁、冬瓜仁、桃仁

如金解毒散(《景岳全书》):桔梗、甘草、黄芩、黄连、黄柏、山栀

苇茎汤重在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如金解毒散则以降火解毒,清肺消痈为长。药用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化浊行瘀散结;甘草、芦根清肺解毒消痈;黄芩、黄连、山栀清火泻热。另可加入银花、红藤、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咯痰黄稠,酌配桑白皮、瓜蒌、射干等清化之品。如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咯痰脓浊量多,不得卧者,当泻肺泄浊,加葶苈子。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可合犀黄丸[367]以解毒化瘀。[4]

103 溃脓期

肺痈·溃脓期(rupture stage of lung abscess[2])是指热壅血瘀,血败肉腐,以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要表现的溃脓期肺痈[5]。

1031 肺痈溃脓期的症状

肺痈溃脓期者,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数实[4]。

1032 证候分析

血败肉腐,痈脓内溃外泄,故陡然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热毒瘀结,肺损络伤则咯血,脓毒蕴肺,肺气不利,则胸中烦满而痛,气喘,热毒内蒸,故身热,面赤,烦渴,苔黄腻,质红或降,脉滑数或数实。[4]

1033 治法

排脓解毒[4]。

1034 治疗肺痈溃脓期的方药

加味桔梗汤(《医学心悟》):桔梗、甘草、贝母、橘红、银花、苡仁、葶苈子、白及

加味桔梗汤功能清肺化痰,排脓去壅。桔梗为排脓之主药,用量宜大;苡仁、页母、橘红化痰散结排脓;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白芨凉血止血。另可加鱼腥草、野养麦根、败酱草、黄芩清热解毒排脓。咯血酌配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三七等加强凉血止血。烦渴可配天花粉,知母。津伤明显,口干舌红,可加沙参、麦冬。气虚不能托脓,加生黄芪补气托毒。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可予桔梗白散[273]峻驱其脓,每服06克,药后其脓可吐下而出,如下不止,饮冷水一杯。因本方药性猛烈,峻下逐脓的作用甚强,一般不宜轻易使用,体弱者禁用。[4]

104 恢复期

肺痈·恢复期(recovery stage of lung abscess[2])是指正虚邪恋,阴伤气耗,以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渐减少,或有胸胁隐痛,短气,自汗,盗汗,心烦,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细数为主要表现的恢复期肺痈[5]。

1041 肺痈恢复期的症状

肺痈恢复期者,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不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4]

1042 证候分析

脓溃之后,邪毒已去,故热降咳轻,脓痰日少,痰转清稀,神振纳佳,但因肺损络伤,溃处未敛,故胸胁隐痛,难以久卧。肺气亏虚则气短,自汗。肺阴耗伤,虚热内灼则盗汗,低烧,潮热,心烦,口干。正虚未复,故面色不华,形瘦神疲。气阴两伤故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或细数无力。若邪恋正虚,脓毒不尽,则转为慢性病变。[4]

1043 治法

养阴补肺[4]。

1044 治疗肺痈恢复期的方药

沙参清肺汤(验方):北沙参、生黄芪、太子参、合欢皮、白及、生甘草、桔梗、苡仁、冬瓜子

桔梗杏仁煎(《景岳全书》):桔梗、杏仁、甘草、银花、贝母、枳壳、红藤、连翘、夏枯草、百合、麦冬、阿胶

沙参清肺汤功能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恢复期调治之良方;桔梗杏仁煎养肺滋阴,兼清脓毒。药用沙参、麦冬、百合滋阴润肺;太子参、黄芪益气生肌;象贝母、冬瓜子清肺化痰;阿胶、白芨养阴止血;桔梗、甘草清热解毒排脓。如有低热,可酌配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如食纳不振、便溏,当培土生金,酌配白术、山药、茯苓;咳吐脓血不净,可酌配白蔹。若邪恋正虚,咯痰腥臭脓浊,反复迁延日久不净,当扶正祛邪,配合排脓解毒法,酌加鱼腥草、野荞麦根、败酱草。[4]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1 肺萎的其他疗法 111 验方

治疗肺萎的简验方亦甚多,兹选数则,以备参考应用:

陈芥菜卤每服半茶杯,一日2~3次,炫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4]

鲜薏苡根适量,捣汁,炖热服,日三次,或加红枣煨服,能下臭痰浊脓[4]。

鲜构树根皮(桑科植物构树)洗净,切碎,用量一斤,加水四斤,煎至二斤,一日三次分服,连服1~2周。愈后忌辛辣及臭卤百日[4]。

荷叶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4]。

野养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半斤,加清水或黄酒1250毫升,罐口用竹箬密封,隔水文火蒸者三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毫升(25%),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40毫升,一日三次,儿童酌减。一般病例用水剂,如发热,臭痰排不出或排不尽,经久不愈,采用酒剂,亦可用野荞麦根茎60克煎服,日一剂,但效果较差。[4]

12 预后

凡患本病如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成痈期能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疗程较短。老人、儿童和饮酒成癖者患之,因正气虚弱,或肺有郁热,须防其病情迁延生变。[4]

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①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释而渐少,臭味亦减,饮食知味,胸肋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缓滑。②逆证溃后音嗄无力,脓血如败卤,滃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如《张氏医通·肺痈》即曾指出:“若喘鸣不休,唇反,咳吐脓血,色如败卤,滃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坐不得卧,饮食难进,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面艳颧红,声哑鼻煽者不治。”“肺痈初起,脉不宜数大,溃后最忌短濇,脉缓滑面白者生,脉弦急面赤者死。”[4]

13 肺萎的预防

在预防方面,凡属肺虚或原有其它慢性疾患,肺卫不固,易感外邪者,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节,以防受邪致病;并禁烟酒及辛辣炙煿食物,以免燥热伤肺。一旦发病,则当及早治疗,力求在成脓前得到消散,或减轻病情。[4]

对于肺痈患者的护理,应做到安静卧床休息,每天观察记录体温、脉象的变化,咳嗽情况,咯痰的色、质、量、味,注意室温的调节,做好防寒保暖,以防复感。在溃脓期可根据肺部病位,予以 引流,如见大量咯血,应警惕血块阻塞气道,按“咳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4]

饮食宜食清淡蔬菜,不宜过咸,忌油腻厚味。发热者,可予半流质,多吃水果,如橘子、梨、枇杷、萝卜等,均有润肺生津化痰的作用,每天可用薏米煨粥食之,并取鲜芦根煎汤代茶。禁食一切辛辣 物品,如大椒、葱、韭菜,忌海羶发物,如鲞鱼、黄鱼、虾子、螃蟹等。吸烟饮酒者,一律均须戒除。[4]

14 文献摘录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张氏医通·肺痈》:“肺痈危证。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庶可救疗……慎不可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伤其肺气……若溃后大热不止,时时恶寒,胸中隐痛,而喘汗面赤,坐卧不安,饮食无味,脓痰腥秽不已者难治,若喘鸣不休,唇反,咯吐脓血,色如败卤,瀚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坐不得卧,饮食难进,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面艳颧红,声哑鼻煽者不治。”

《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凡治肺痈病,以清肺热,救肺气,俾其肺叶不致焦腐,其生乃全。故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而清热必须涤其壅塞,分杀其势于大肠,令秽浊脓血日渐下移为妙。”

《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肺痈,肺热极而成病也,其症痰中腥臭,或带脓也,皆缘土虚金弱,不能生水,阴火烁金之败症,故补脾亦是要著,而其治之法,如初起,咳嗽气急,胸中隐痛,吐脓痰,急平之,或咳吐脓痰,胸膈胀满,喘气,发热,急清之,或病重不能卧,急安之,或已吐脓血,必以去脓补气为要。无论已成未成,总当清热涤痰,使无留壅,自然易愈,凡患肺痈,手掌皮粗,气急脉数,颧红鼻煽,不能饮食者,皆不治。”

《类证治裁·肺痈》:“肺痈毒结有形之血,血结者排其毒。”“肺痈由热蒸肺窍,致咳吐臭痰,胸胁刺痛,呼吸不利,治在利气疏痰,降火排脓。”

《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欬喘门》:“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初用疏瘀散邪泻热,可冀其不成脓也,继用通络托脓,是不得散而托之,使速溃也,再用排脓泄热解毒,是既溃而用清泄,使毒热速化而外出也,终用清养补肺,是清化余热,而使其生肌收口也。”

15

中医的脉象有28种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女中医教你温肺复气化痰湿!甘草干姜汤温暖全身止鼻水

陈懿琳(叶蔻Echo)(歌手、合格中医师) 喝下甘草干姜汤,全身暖了,鼻水不流了 举凡课本上所提到的条文、所形容的症状及用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