窜改与篡改区别
“窜改”跟“篡改”都是动词,都有“改动”的意思,都表示对某些既成的事物作错误的改动,也都含有贬义。两者区别有:
一、感情意义程度不同。
“窜改”错误改动,改动者不一定有恶意,有恶意其程度轻。如,“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残缺或经窜改,后人只有通过大量考证才可以窥见本来面目”。
“篡”私意歪曲用假的、错的代替正确的东西,“篡改”的感情色彩贬义程度深,“篡改”的“不正当性”比“窜改”更甚。如,“南京大屠杀是铁的史实,历史是任何人也篡改不了的”。
二、更改客体不一同。
“窜改”的对象一般是文字、词语、成语、文件、古籍、账目等,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里的字句。如:“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窜改”。
“篡改”的对象一般是历史、理论、经典著作精神、学说、政策、指示等。也就是说,“篡改”指用假的、错的代替正确的东西,用作伪的手段对某些理论或精神实质进行改动或曲解。如:“基本理论是不能篡改的”;“政策要原原本本贯彻,不得随意篡改”。
“篡改”和“窜改”语义相近,在选择词语上注意两者的区别,不要用错。
“串改”是“窜改”的误用,“篡改”与“窜改”都是动词,都有“改动”的意思,表示对某些既成的东西作错误的改动,都含有贬义,但两者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篡改和窜改的区别
1、用法上的区别
①、篡改
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多指精神实质方面的改动。“篡改”的对象一般是历史、经典著作、理论、学说、政策、指示等。也就是说,用假的、错的代替正确的东西,用作伪的手段对某些理论或精神实质进行改动或曲解。
②、窜改
窜改,指改动;删改。“窜改”的对象一般是文字、词语、成语、文件、古籍、账目等,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里的字句。
2、改动后目的上的区别
①、篡改
主要是通过故意改动后,进行掩盖事实、真相、史实等,对公众、其他国家、范围内的人虚假传播、欺骗,以获取政权统治、集团利益等,目的性强。
②、窜改
主要是无意识的犯错改动后,使记录、文本等发生了错误,无目的性,或有意识改动后,仅限于个人、小范围人群的利益,目的性较小、较弱。
"篡改”与“窜改”都是动词,都有“改动”的意思,表示对某些既成的东西作错误的改动,都含有贬义,但两者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一、“篡改”多指精神实质方面的改动。“篡改”的对象一般是历史、经典著作、理论、学说、政策、指示等。用作伪的手段对某些理论或精神实质进行改动或曲解。
二、“窜改”指改动、删改。“窜改”的对象一般是文字、词语、成语、文件、古籍、账目等,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里的字句。
三、付标题的问题回答如下:平常用到“可见一斑”。这里的“一斑“ 解释:指可以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这里如果用“一般”就是错别字了。
“可见一斑”这句成语由“时见一斑”变化而来,可单独使用,表示由此推及其他,当与“管中窥豹”联用,则表示所见所闻不很丰富,或比喻学识较少,推及其他也可想而知。
扩展资料:
篡改实际运用:
1、南京大屠杀是铁的史实,历史是任何人也篡改不了的。
2、这项政策要原原本本贯彻,不得随意篡改。
3、他的说法篡改了这篇讲话的精神。
窜改应用举例:
1、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窜改。
2、这份文件的关键字句被人窜改了。
3、当年的会议记录,后来被人暗中窜改了。
“可见一斑”出自于《晋书.王献之传》 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献之,王献之小时候上学塾时,不少同学以为他既然是王羲之的儿子,就应该比别人懂的要多。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王献之对樗蒲之戏就不懂。
于是有一个同学便批评他说:“你的学识不多,就象一个人站在豹子的身旁用一根空心的管子来窥看,只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些斑点,却看不到豹子的全身。”
中国所谓的24史,到现在为止,世界史学家都不承认这24史是中国的正史,就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多半是当朝编写、改写前朝的史书,如《隋史》就是当朝才写的,《唐史》也有《新唐书》和《旧唐书》;甚至有传言《史记》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司马迁呈献给汉武帝的,一个是他自己留存的。而且在古代,皇帝是最高的执权者,他要求要改写史书,谁敢不听,汉代有关汉高祖刘邦的史实,有的就是经过改造和美化的。在朝代更替的时候,新的朝代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都会为自己编写一些有利的史实,或者改写那些不光彩的史实,目的就是为了争取民心。
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古书,例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等,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文人根据民间流传的篇章重新编订的,早已不是原本,在编订中肯定会出现错误或者误写。这不能算是篡改,但也早已变样了。
窜改与篡改区别
本文2023-10-19 20:32: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49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