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欣赏清代《太白全图》石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西安碑林博物馆:欣赏清代《太白全图》石碑,第1张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四展室,竖立着一块《太白全图》石碑。此碑刻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贾鉝绘图和书写文字,李士龙、卜世镌刻,高158厘米,宽59厘米。展示了从太白山脚下的清湫庙到山顶三清池的风光,总计270里——

在历代诸多太白山图之中,这是面积最大、时间较早、工艺精湛的一幅古地图。在石碑正面的右上角,隶书“太白全图”四个大字;在石碑正面的左上角,刻着一大篇说明文字,注明立碑缘由和作者。

 

在石碑的背面,刻有一篇贾鉝行书的《太白山祈雨记》,记载三秦观察使贾鉝到太白山求雨的事迹。同时,介绍了太白山的总体概况、景点之间里程数、高山湖泊的面积等重要信息。

石碑正面的右下角,在树木的掩映之中,有一座巍峨的清秋庙,也被称为“太白庙”。这里位于宝鸡市眉县槐芽镇清湫村,不仅是祭祀太白山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供攀登太白山游人休息的驿站。如今,曾经的建筑已经被毁,只剩下占地一亩左右的小院子。

 

从山脚下的清秋庙,沿着太白山的北麓,行走大约30里到达太白山的山口,开始探索太白山的旅程。为了方便游人观看,在每一个景点旁边,都标注了距离下一个景点的实地距离。

 

太白山山口没有明显的标志,只坐落着一座歇山顶的房屋。从山口前行约3里,经过三官池的旁边,这里的小庙应该供奉着道教信奉的三官大帝,分别指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太白山是道教的主要修行场所之一,被誉为“第十一洞天”。离开三官池,行走约17里,到达一个名叫“大雪岩”的地方。相传,在太白山上,三十六洞全。鬼谷子洞首,次为大雪岩。

 

在一些文献上记载,道教八仙中的人物,很有可能也在太白山修道。离开大雪岩,经过朝阳洞,在湍急的河流之上,横跨着一座二仙桥。过去,这里还有一处二仙授书台,东华帝君王玄甫曾经在此为汉钟离和吕洞宾亲自授天书。

 

在大雪岩上方约30里便是万笏山,也被称为“小石垒”。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手执狭长的板子,被称为“笏”。这里的山峰陡峭,树木生长于石缝,好像一个个笏板,形成“万笏朝天”的壮观景象。

从万笏山上行约10里到达独秀峰,山势险峻,令人生畏。在高耸的群山之中,有一座最高的山峰,具有“一枝独秀”的气势,所以名字叫做“独秀峰”。过去,在独秀峰顶部,修建有一座庙。

 

从独秀峰向上约15里,经过黑风岭,到达黑风门,也称“神会天”。这里位于群山之间,道路险峻,寒风凛冽。相传,只有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一至七月十六,山谷阴霾稍退,俗称为“开山”。

 

从黑风门向上约20里到达松花坪,苍松莽莽,排列无际。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可以看到一座小房子。如今,在松花坪旁边,依然可以看到一座小庙,跟一般的农舍没有什么区别。从这里继续向前行走约15里便到达下板寺,自然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已经进入太白山的核心区。

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五里一寺,十里一庙。当时,太白山人就地取材,用红桦树作为木板,搭建起来两座庙宇。其中,海拔较高的庙被称为“上板寺”,海拔较低的庙被称为“下板寺”。

 

如今,下板寺是太白山景区旅游客运线的终点,集住宿、就餐、乘坐索道为一体的游客集散地。游客在太白山下乘坐旅游大巴车,到达下板寺站以后,只能徒步向上攀登,或者乘坐一段缆车。

 

在石碑的画面之中,下板寺周围很热闹,道路纵横,景点云集。从下板寺向上约20里到达救苦岭,继续向上约10里到达上板寺,此地海拔高度已经约3200米。再行20里到达神洼,再行20里到达魔女岭,经过东天门、冲天岭、雷神峡等地,到达名为“观云海处”的地方,继续向上是三山九牙十二重楼仙境。

穿过二里关和金锁关以后,便到达太白山顶的高山区,周围再也看不见草木鸟兽,第四纪冰川地貌保存完整,包括冰斗、角峰、槽谷、终碛堤等冰蚀和冰碛地貌。其中,众多的湖泊就是典型的冰斗湖。

 

金锁关向上约1里,迎面便是大太白池,当时面积大约30亩,池水清澈,毫无灰尘。相传,在大太白池里,居住着一条龙,时大时小,变化莫测。向上大约3里,有一座雷神洞,洞里面有万年不化的冰块。

 

大太白池向上10里,可以看到二太白池;二太白池向上5里,可以看到三太白池。这三座太白池的面积相近,都有同样神奇的地方,池面会散发五彩光芒。三太白池向上约10里,可以看到一座面积约20亩的玉皇池;玉皇池向上约10里,可以看到一座没有水的三清池。相传,三清池边有金背枇杷,叶子能够医治百病。

在这块《太白全图》石碑中,到达山顶部的三清池以后,对景点的介绍就全部结束。抬头仰望,画面上方,依然可以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白色山峰,那里就是太白山的最高峰“拔仙台”了!

 

拔仙台海拔高度37712米,不仅是陕西省的海拔最高点,也是中国大陆东部第一高峰。那里的气候非常寒冷,积雪期长达8至9个月,有“太白积雪六月天”的说法,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自古以来,太白山就以高、寒、险、奇、富饶、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这里是黄河和长江水系分水岭的最高地段,具有低山、中山、高山等不同的地貌类型,界限清楚,特点各异。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增加,气候类型按规律连续分布,形成垂直的植物和动物带。从19世纪开始,国内外学者纷纷来太白山考察,让这里成为盛夏避暑、旅游娱乐和教学实习的主要基地。

  终南山隐士多!

太白山(Mountain Taibai)主体位于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县,广义上的太白山连带西安周至县部分。它是秦岭山脉主峰,也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太白山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具低山、中山、高山等地貌类型,界限清楚、特点各异,特别是第四纪冰川活动所雕琢的各种地貌形态保留完整、清晰可辨。

太白山气侯迥然不同,随着海拔高度递增,气候类型按一定规律呈连续的带状分布。气候立体差异,使植物、动物分布也形成相应的垂直带谱。太白山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上林木茂盛,中草药遍地皆是,尤其世界上仅存的孑遗植物——独叶草在太白山独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类之血雉、红腹角雉及兽类之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禽异兽于太白山繁衍生息。太白山是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和著名道教文化圣地,位列道教第十一洞天,玄德洞天。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登临挥毫,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因此,每逢夏秋之时,登山览胜者与朝山香客络绎不绝

终南山,在古代又被称为太乙山、南山、地肺山。今天指秦岭在西安之南的系列山峦,主峰太白山(太乙山)海拔37672米。隐士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古老传说中的巢父、许由到现如今的各种隐士,其人数达数万人,仅其中有迹可考者就达数千人。在中国腹地,横亘绵延,划分南北两地气候及地域的终南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古代,终南山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进退朝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退守之地。如今,它仍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住山隐修者的地方。

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隋唐五代的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及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等都曾隐居终南山;康熙时期的关中名士李雪木,为逃避清廷的召唤,躲到终南主峰太白山一带,因山中乏纸,他用槲叶写文题诗,竟至收集成《槲叶集》。至民国时期,大居士高鹤年先生晚年也曾在终南山的嘉五台和南五台结茅蓬访道修行,他隐居的茅庐犹在。

终南山自古就有隐居修道的传统,这里的山民对隐修者也心怀尊敬。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蓬,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如今,在山里可以随意搭建茅蓬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只能出现在终南了。”

对于选择终南山隐居修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佛教律宗祖庭净业寺方丈本如法师也有自己的体会。在终南山修行了近20年的本如法师说:“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有王者之气。祖师大德,多聚于此。在这里修行的隐士规格都很高,一般都是国师级,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而且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在这里修道易成。正如高鹤年先生在《名山游访记》所写:名山修道,终南为冠。”

终南山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气候条件虽然为住山隐修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但要真正在深山老林里长期生活,困难可想而知。

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的作品《空谷幽兰》的问世让人们了解到在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的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这一群人的生活远离都市,与群山、清风为邻。截止2012年2月,西安市民张剑峰寻访了上百名隐者,最后成了自诩的“半隐士”。

如今的终南山中已经没有了古代那种政治型隐士。在他们当中,信仰佛道教的隐修者占大多数。另外一部分,则是生活型隐士。他们隐居终南,是出于个人精神追求,或者个人对原有生活方式的放弃,自愿追逐安宁朴素的生活。他们选择隐修,有的是因为感情失意,有的是因为经济窘迫,有的则是因为个人对原有生活的深刻反思……

在实地采访中发现,隐修者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性格孤僻、行为古怪。相反,他们流露出的简单、明快的个性,他们正如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一书中所描述的,是一群快乐、和善的人。

蔚州,兴唐。下。开元户四千八百八十七。乡十一。元和户一千五百六十三。

乡十二。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属并州。《周礼》“并州川曰沤夷,浸曰涞、易”,今沤夷在灵丘,涞、易在飞狐,皆在州境。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赵,襄子杀代王有其地,後武灵王置中、雁门、代郡。秦亦为代郡。汉元年,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二年,陈馀迎歇还赵,歇又立馀为代王。三年,韩信斩陈馀,置代郡,领县十八。东魏孝静帝又於此置北灵丘郡,周宣帝於今理置蔚州。隋大业三年,罢州置雁门郡。武德四年平刘武周,重置蔚州。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里。南至东都一千六百三十里。东北至妫州界孔岭关一百里,从关至妫州一百五十里。东至易州山路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定州取辘轳山路四百九十里。东至恒州取秦岭路四百九十里。西至朔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代州四百里。北至天成军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熊皮,豹皮。赋:麻,布。

管县三:兴唐,灵丘,飞狐。

兴唐县,下。郭下。开元户一千四百七十二。乡四。本灵丘县也,开元十二年於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横野军子城南置安边县,属蔚州,天宝元年改为安边郡,仍自灵丘移州理於安边城。至德二年改为兴唐郡,仍改安边县为兴唐县。

倒刺山,在县东七十里。亦号雪山,俗传灵仙所居,与五台山略等。

沤夷河,亦曰瓠<卢瓜>河,上槽狭,下流阔,有似瓠<卢瓜>,因名。

大韭多生於山及平野,魏孝文所种,以济军需,後沃壤处皆长三尺,叶广於马蔺,但味少短耳。

横野军,置在州城内。

灵丘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三十里。开元户二千四百二十一。乡五。本汉旧县,属代郡,後汉省。东魏孝静帝重置,属灵丘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蔚州。大业二年省蔚州,改属代州。隋末陷贼,武德六年又置灵丘县,属蔚州。

太白山,在县南十里。山有锺乳穴,其深不测,仰望穴中,乳如悬穗焉。

石铭陉岭,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谓石铭陉。

隘门山,亦曰隘口,在县东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层崖刺天,有石道极险狭,後魏明元帝置义仓之所。

沤夷水,一名氵寇水,出县西北高是山。《周礼》曰“并州其川沤夷”,谓此也。

兹水,出县西枝回山,悬河五丈,湍激之声,响动山谷,樵伐之士,咸由此度,巨木沦氵胥,久乃方出,或落崖石,无不粉碎也。《土地记》云:“枝回岭与高是山连麓接势。”

开皇长城,西自繁县,经县北七十里,东入飞狐县界。

赵武灵王墓,在县东三十里。

飞狐县,下。西至州一百五十里。开元户九百九十二。乡三。本汉广昌县地,属代郡,後汉属中山国,晋又属代郡。隋开皇三年改属蔚州,仁寿元年改为飞狐县,因县北飞狐口为名也。隋末陷贼,武德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县界,遥属蔚州,贞观五年移还今所。

磨笄山,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迎其姊,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刎。百姓闵之,为立祠。

倒刺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出佳大黄。

飞狐道,自县北入妫州怀戎县界,即古飞狐口也。郦食其说汉王曰“杜白马之津,塞飞狐之口”,此言皆一方之厄也,又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於安次,亦谓此道也。

三河冶,旧置炉铸钱,至德以後废。元和七年,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奏:“臣访闻飞狐县三河冶铜山约数十里,铜钅广至多,去飞狐钱坊二十五里,两处同用拒马河水,以水斛销铜,北方诸处,铸钱人工绝省,所以平日三河冶置四十炉铸钱,旧迹并存,事堪覆实。今但得钱本,令本道应接人夫,三年以来,其事即立,救河东困竭之弊,成易、定援接之形。制置一成,久长获利。”诏从之。

其年六月起工,至十月置五炉铸钱,每岁铸成一万八千贯。时朝廷新收易、定,河东道久用铁钱,人不堪弊,至是俱受利焉。

蜀道难中借鸟兽难以逾越衬托太白山高峻的名句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翻译: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出处《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节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翻译: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劳地长叹。

扩展资料: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在陕西有哪些最美的赏月地点推荐呢?接下来就为小伙伴们详细介绍一下吧!想趁着中秋假期前去游玩赏月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大家可一定不要错过了这些最佳赏月地点哦!

1、太白山

秦岭,我国南北自然地理及气候的分界线。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冬夏积雪,望之皓然,故名“太白”。复杂的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我国华北、华中和华西植物区系成分的交汇之地,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现有种子植物1550种,苔藓植物300余种,其中特有种达150多个。在茫茫林海中,有栓皮栎、油松、华山松、白榆、椅杨、红桦、巴山冷杉、太白红杉;林区内外,药用植物满山遍野,素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之美称,登上太白山,即可欣赏到红河丹崖、斜峪雄关、古枫幽境、桃川曲流、斗母奇峰、平安云海、太白明珠、拔仙绝顶的优美自然景观,使人流连忘返,增添无穷乐趣。

太白山不仅在保存冰川遗迹、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开展科学研究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是一处供人们参观游览的理想胜地。

2、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3、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4、华山

华山的月夜也是上学那会兄弟几个去的,那时候山上的住宿条件有限,很多人山上只是看日出,所以山里很多地方人很少,非常安静。我们几个找了个破道观,和道士套近乎,得以住一晚。那天月亮很圆,几个人爬了山都累得睡觉了。半夜听见窗外有动静,爬起来一看道士在月光下舞剑。赶紧叫起兄弟们看,几个人出声了,被道士听到了,结果人家就回屋睡觉了,那一夜怎么也睡不着了,激动啊。

5、钟鼓楼

西安钟鼓楼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中心。钟楼与鼓楼东西对峙。西安钟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迁建于现址。楼上原悬大钟一口,作为击钟报时用。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6、大唐芙蓉园

在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来临之际,以演绎盛唐文化闻名的大唐芙蓉园特举行中秋赏月盛会,活动以“祭月”为主题,借以重现民族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魅力,表达羁旅异乡的游子对故土的眷念之情和对亲友的美好祝福。

此次活动丰富而别致,整个仪式以传统文化为基调,结合现代人文理念,复现一场高规格的祭祀盛典。同时在中秋节当天,仕女馆月光镜台的水镜中,散落着无数发光的小礼品,游客可以在月满如镜的水面采摘这一颗颗“星星”此外,为了回馈广大市民游客,大唐芙蓉园在节日期间特举行门票优惠活动。

7、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塔内装有楼梯,供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8、曲江池

曲江池遗址公园,与周边的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曲江池遗址公园公园等,形成1500亩的城市生态景观带,共同构成人文西安的新标志,成为西安实现城市现代化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共生的成功典范,为西安市民提供一个人文、自然、休闲、和谐的城市活动区。

9、广运潭

广运潭,位于灞河中下游,此地史称“灞上”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广运潭是盛唐时期主要的港口之一。时过境迁,广运潭盛况不再。而今,西安实施“皇城复兴”战略,恢复城市生态、重建美丽西安。通过_灞河管委会两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广运潭再次被世人所关注!

随着广运潭项目的正式完工,已新增水面6500亩、绿地3500亩,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罕有的城市中央公园。

10、镇北台

作为资源大市的榆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相当丰富: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无定河两岸;万里长城横贯榆林770余公里,高耸的镇北台是长城沿线上最大的烽火台;统万城是世界仅存的匈奴遗都;神木杨家城是杨家将的故居,也是他们镇守过的古麟州;米脂县盘龙山有闯王李自成的行宫。

此外,佳县白云观、神木二郎山、绥德扶苏墓,以及榆林古城、红石峡摩崖石刻、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等都别具一格,令人向往。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太白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太白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太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小儿腹泻 182 对血糖的影响 183 治疗脾虚腹泻 184 矫正胎位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太白 1 拼音

tài bái

2 英文参考

Tàibái SP3 [中国针灸学词典]

tàibá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太白 汉语拼音 Taibai 罗马拼音 Taipai 美国英译名 Too White 各

号 中国 SP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RP3 富耶氏 RP3 德国 MP3 英国 Sp3 美国 Sp3

太白为经穴名(Tàibái SP3)[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1]。别名大白。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1]。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1]。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4 太白的别名

大白[2]。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输。

6 特异性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足太阴脾经的原穴。

7 穴名解

太即甚大,白即白色,穴在大趾白肉际上,此处之白际更为宽阔,故名太白[1]。

太,同大,广大,高大之意。为脾经之原穴,属土。太白,山名,即终南山。《淮南子·坠形》:“西方金也,其神名太白。”土生金,金气至此已明显如星矣,可与隐白互参。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头之后缘,且此处皮色亦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拟而以太白山名之。[2]

8 所属部位

足[3]

9 太白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4][5]。

太白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6]。

太白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1]。

太白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太白穴的位置

太白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太白穴的位置(肌肉)

太白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太白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垂足位或仰卧位,足大趾内侧缘,当第1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取穴[7]。

快速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太白穴[8]。

11 穴位解剖

太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纤维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著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趾跖侧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纤维鞘的十字部,再进(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该二肌为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展肌→踇短屈肌[1]。

皮肤→皮下组织→鼹短展肌[5]。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足底内侧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趾足底总神经和跖足底动脉分布[5]。

布有隐神经与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6]。

12 太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太白有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的作用。

太白有扶脾土、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等作用[1]。

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原穴,配五行属土,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病的治疗,诸如胃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输主体重节痛”,又可治疗关节痛、脚气病等[7]。

古星象家认为太白有戡定内乱、匡扶正统之能。太白有通经活络、调脾利胃之功。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等证。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用本穴有效。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他如病后之难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佘劫,治取本穴,须兼取安抚之穴乃效。[2]

13 主治病症

太白穴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5]。

太白主治脾胃和本经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呕吐呃逆、腹胀腹痛、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肠鸣泄泻、便秘、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等[1]。

现代又多用太白治疗急慢性肠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疝痛、肠出血等[1]。

太白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6]。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胀,腹痛,纳呆,呕吐,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胸胁胀痛,体重节痛,脚气,痔漏,痿证[7]。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肠炎,痔疮;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1][7],局部有酸胀感[7]。

直刺05~08寸[6]。

直刺08~1寸[5]。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142 灸法

可灸[1][5]。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6]。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5 配伍

太白配公孙、大肠俞,治肠鸣、腹泻[7]。

太白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太白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治腹胀[7]。

太白配内关、足三里、大椎、天枢、合谷,治发热身重、腹痛胀满、呕吐、泄泻[7]。

16 特效

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太白穴,每次2~3分钟。可治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肠呜、便血、便秘等症[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酸,不相知,太白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酸转筋。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有脓血。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主霍乱,逆气。

《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18 研究进展 181 小儿腹泻

太白配丰隆,每穴艾灸1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

182 对血糖的影响

针刺太白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因针刺手法不同而有不同效应,如以烧山火手法则可见血糖上升,以透天凉手法则可见血糖下降。[7]

183 治疗脾虚腹泻

据报道,取太白、足三里,针刺得气,留针30~40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补法),儿童不留针。另据报道,太白配丰隆各艾灸10 min治疗小儿腹泻,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7]

184 矫正胎位

长白山唐代称太白山

1、梦太白西峰 常建

梦寐升九崖,杳霭逢元君。 遣我太白峰(岑),寥寥辞垢氛。 结宇在星汉,宴林闭氤氲。 檐楹覆余翠,巾舄生片云。 时往溪水(谷)间,孤亭昼仍曛。 松峰引天影,石濑青霞文。 恬目缓舟趣,霁心投鸟群。 春风又摇棹,潭岛花纷纷。

2、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3、送宣皎上人游太白 贾岛

剃发鬓无雪,去年三十三。山过春草寺,磬度落花潭。 得句才邻约,论宗意在南。峰灵疑懒下,苍翠太虚参。

4、送僧归太白山 贾岛

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云塞石房路,峰明雨外巅。 夜禅临虎穴,寒漱撇龙泉。后会不期日,相逢应信缘。

5、送僧游太白峰 林宽

云深游太白,莫惜遍探奇。顶上多灵迹,尘中少客知。 悬崖倚冻瀑,飞狖过孤枝。出定更何事,相逢必有诗。

常建,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贾岛(779~843年),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山体形成。约6亿年前的震旦纪时,整个秦岭地区乃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这里地面凹陷下沉,海水不断变深,海相沉积发育,逐渐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海底偶有零星岩浆喷发。4亿年前的加里东运动时,这里上升隆起,逐渐褶皱成山,形成太白山

太白山山体地质构成特点

之雏形。此后,在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中,多期构造变动。岩浆浸入和岩变质,使其雏形进一步发展。据地质资料记载:太白岩基的同位素年龄主要在206~229亿年之间。

西安碑林博物馆:欣赏清代《太白全图》石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四展室,竖立着一块《太白全图》石碑。此碑刻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贾鉝绘图和书写文字,李士龙、卜世镌刻,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