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喉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风热喉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热喉痹的病因病机 5 风热喉痹的症状 6 需要与风热喉痹相鉴别的疾病 7 风热喉痹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风热外侵,肺经有热 7111 症状 7112 证候分析 7113 方药治疗 71131 治法 71132 方药 7114 外治法 71141 吹药 71142 含漱 71143 含服 7115 针灸疗法 71151 针刺 711511 方一 711512 方二 71152 耳针 71153 穴位注射 712 邪毒传里,肺胃热盛 7121 症状 7122 证候分析 7123 方药治疗 71231 治法 71232 方药 7124 外治法 71241 含漱 71242 吹药 7125 针灸治疗 71251 针刺 712511 方一 712512 方二 71252 放血疗法 7126 穴位 72 针灸治疗 721 针刺 7211 方一 7212 方二 722 艾灸 7221 症状 7222 选穴 7223 灸法 7224 对症治疗 72241 风热感冒 72242 牙痛 73 其他疗法 731 刮痧 732 擒拿 7321 单侧擒拿法 7322 双侧擒拿法 733 导引法 734 法 8 风热喉痹的护理 9 风热喉痹患者饮食宜忌 10 风热喉痹的预防 11 关于喉痹 12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热喉痹的方剂 2 治疗风热喉痹的穴位 3 治疗风热喉痹的中成药 4 风热喉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热喉痹 1 拼音

fēng rè hóu bì

2 英文参考

anemopyretic laryngalg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风热喉痹为病名[1]。见《焦氏喉科枕秘》。又称风热喉(见《喉科指掌》卷三)[2]、红喉[2]。为喉痹的一种。是指由风热邪毒而致的喉痹,以咽部红肿痛为其主要症状[2]。

风热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咽炎[2]。

4 风热喉痹的病因病机

风热喉痹多因邪热积聚,复感风邪,风邪化热,客于肺系而致病[1]。

风热喉痹,常因气候急剧变化,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而为风热邪毒乘虚侵犯,从口鼻直袭咽喉,内伤于肺,相搏不去,致咽喉肿痛而为喉痹[2]。此时邪在卫表,故病情较轻,若由误治,失治,或肺胃邪热壅盛传里,则出现胃经热盛之证候,病情转重[2]。

5 风热喉痹的症状

风热喉痹以咽喉疼痛,咽部红肿,喉底或有颗粒突起,喉核肿胀不明显为其特征,全身有风热症状[2]。初起时,患者咽干微红肿,灼痛面赤,继之邪热壅盛于里,则肿痛加剧,梗塞咽喉,致饮食吞咽障碍,或声嘶,或发寒热[1]。

6 需要与风热喉痹相鉴别的疾病

风热喉痹与风热乳蛾均有咽喉红肿疼痛的症状,但风热喉痹病变部位主要在咽部,故喉核肿胀不明显,风热乳蛾病变部位主要在喉核,故喉核红肿,有黄白色脓点[2]。风热乳蛾者,每兼有风热喉痹,而风热喉痹者,却不一定兼有风热乳蛾[2]。

7 风热喉痹的治疗

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1]。可选用粘子解毒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1]。

71 辨证治疗 711 风热外侵,肺经有热

喉痹·风邪外袭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是指风邪外袭,以咽部疼痛,吞咽不利,咽部红肿,伴发热、恶风、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3]。

7111 症状

初起时,患者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其后疼痛逐渐加重,有异物阻塞感,当吞咽或咳嗽时加剧[2][4]。

检查见咽部微红,微肿,随症状加重,悬雍垂色红、肿胀,喉底红肿,或有颗粒突起[2]。

全身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症状[2][3][4]。

7112 证候分析

风热邪毒侵犯,搏结于咽喉,伤及咽部,邪尚在肺卫,病情较轻,故出现咽部微红、微肿、微痛,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等症[2][4]。

发热恶寒,是邪正相争,抗邪外出的表现[2]。

肺失肃降,则咳嗽有痰[2]。

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2]。

7113 方药治疗 71131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2]。

71132 方药

可用疏风清热汤[备注]疏风清热汤(经验方):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加减治疗[2]。

7114 外治法

可用吹药、含漱、含服等法,并可结合针刺治疗[2]。

71141 吹药

清热解毒,豁痰宣肺,祛腐生肌,用锡类散[备注]锡类散(《金匮翼》):象牙屑、珍珠、青黛(飞)、冰片、壁线、牛黄、人指甲,共研极细末,密装,备用,少许吹喉中。[5];

清热解毒,祛腐消肿,用冰硼散[备注]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朱砂、硼砂、冰片,共研极细末。[5];

苦寒泄热,祛腐除脓,可用珠黄散[备注]珠黄散(经验方):人中白3g、马勃粉15 g、青黛3g、孩儿茶3g、玄明粉15 g、硼砂3g、薄荷15g、黄连15g、牛黄09 g、珍珠末09 g、梅片09 g,共研为极细末。[5];

每次吹药少许,每隔1~2 h 一次[5]。

71142 含漱

用漱口方[备注]漱口方(经验方):防风45g、甘草4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薄荷3g、荆芥45 g,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漱口。漱口,以清洁口腔,并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或用荆芥、菊花煎水含漱[5]。

71143 含服

含服铁笛丸[备注]铁笛丸(经验方):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 g,玄参300g,青果120g或润喉丸[备注]润喉丸(经验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盐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为细末,以荸芥粉250 g为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热润燥。

7115 针灸疗法 71151 针刺 711511 方一

治法:疏通经络,泄热消肿止痛[5]

选穴:选合谷、内庭、曲池为主穴,天突、少泽、鱼际为配穴[5]。

刺灸法:每次选3~4穴强 泻法,每天可针1~2次[5]。

711512 方二

[4]

治法:疏风清肺,清利咽喉。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取少商、商阳、尺泽、合谷。少商、商阳分别为手太阴、手阳明经井穴,刺血可清泻肺热。尺泽为手太阴经合、水穴,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合谷疏风解表,清咽止痛。

随证配穴:声音嘶哑者,加廉泉、扶突。咳嗽者,加风门,针后拔罐。咯痰不爽者,加天突。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商、尺泽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71152 耳针

取扁桃体区压痛点埋针,在埋针期间,病人可自行 以加强 [5]。

71153 穴位注射

取脾俞、曲池、每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05~1 ml[5]。

712 邪毒传里,肺胃热盛

喉痹·肺胃热盛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pattern of heat exuberance in lung and stomach)是指肺胃热盛,以咽部疼痛较剧,吞咽困难,咽部红赤肿胀明显,喉底颗粒红肿,颌下有臖核,伴发热、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3]。

7121 症状

咽部疼痛逐渐加剧,痛连耳根和颌下,痰涎多,吞咽困难,言语艰涩,咽喉梗塞感[2][4]。

检查见咽部及喉核红肿,悬雍垂肿胀,喉底滤泡肿大,颌下有臖核,压痛明显[2][4]。

全身症状表现为高热头痛,口干喜饮,口气臭秽,头痛剧,痰黄而粘稠,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2][3][4]。

7122 证候分析

邪热壅盛传里,火邪蒸灼咽喉,则咽喉红肿,疼痛加剧,吞咽困难[2]。

风热邪毒结于颌下,则颌下起臖核,压痛明显,肺胃经热,邪热灼烁津液成痰,痰火结聚,则痰黄而粘稠[2][4]。

阳明腑热,则出现腹胀、大便秘结等症[4]。

高热,口干,头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赤苔黄,脉洪数等症,均是阳明热盛之证[2][4]。

7123 方药治疗 71231 治法

泄热解毒,利咽消肿[2]

71232 方药

可选用清咽利膈汤加减治疗[2]。

《丹溪心法》卷四指出:“喉痹大概多是痰热。”因此,本病的治疗,应适当配清咽化痰药物,以清除热痰,开结利咽喉,常用药物如瓜蒌、前胡、百部、竹茹、射干、桔梗、杏仁、天竺黄等[2]。

7124 外治法 71241 含漱

用漱口方[备注]漱口方(经验方):防风45g、甘草4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薄荷3g、荆芥45 g,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漱口。漱口,以清洁口腔,并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或用荆芥、菊花煎水含漱[5]。

71242 吹药

乳蛾见有脓点或伪膜,吹药更为需要。

清热解毒,豁痰宣肺,祛腐生肌,用锡类散[备注]锡类散(《金匮翼》):象牙屑、珍珠、青黛(飞)、冰片、壁线、牛黄、人指甲,共研极细末,密装,备用,少许吹喉中。[5];

清热解毒,祛腐消肿,用冰硼散[备注]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朱砂、硼砂、冰片,共研极细末。[5];

苦寒泄热,祛腐除脓,可用珠黄散[备注]珠黄散(经验方):人中白3g、马勃粉15 g、青黛3g、孩儿茶3g、玄明粉15 g、硼砂3g、薄荷15g、黄连15g、牛黄09 g、珍珠末09 g、梅片09 g,共研为极细末。[5];

每次吹药少许,每隔1~2 h 一次[5]。

7125 针灸治疗 71251 针刺 712511 方一

选穴:选合谷、内庭、曲池为主穴,天突、少泽、鱼际为配穴[5]。

刺灸法:每次选3~4穴强 泻法,每天可针1~2次[5]。

712512 方二

[4]

治法:清胃泻热,消肿止痛。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内庭、天突、丰隆、天鼎、少商穴。取足阳明经荥穴内庭,配手阳明经少商、天鼎,清阳明郁热,以消肿止痛。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可清利咽喉。丰隆为足阳明的络穴,泻之以清热涤痰。

随证配穴:便秘、腹痛者,加支沟、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商点刺出血。

71252 放血疗法

若红肿痛甚时,放血少许以泄热邪,在耳轮1、2、3上用三棱针、粗针或缝衣针,针刺1~2分深,放血1~2滴;或在耳壳背部找出明显之小静脉,用三棱针刺破,放血2~5滴。亦可针刺少商、商阳,出血1~2滴。[6]

7126 穴位

以下方法对赤肿疼痛、吞咽困难、舌红苔黄有效[7]:

①用食指按压天突3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

②用拇指和食指同时按压两侧的人迎1~3分钟。

③用拇指指端按压鱼际3分钟,力度适中。

④用拇指指端点揉照海3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72 针灸治疗 721 针刺 7211 方一

以廉泉、天突、合谷、少商等穴为主[8]。酌配尺泽、曲池、外关、天柱等穴[8]。针以强 泻法为主,留针15~30分钟,其间间隙运针以加强针感,并可配合淡盐水漱口[8]。

7212 方二

针刺颊车,合谷,少商或作下颌角封闭,可使炎症消退,止痛效果尤佳。

722 艾灸

[9]

7221 症状

发病较急,咽喉感觉疼痛难忍,如有物堵在喉间,吞咽困难,口气辛臭,常诱发风热感冒,舌红苔薄,脉浮数。

7222 选穴

大椎、曲池、肺俞、少商

7223 灸法

艾条雀啄灸,即像麻雀进食时头部一上一下地运动,艾条距皮肤最近05~1厘米,从而产生一阵阵的灼热感,每穴10~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2次,痊愈即止。

7224 对症治疗

咽炎常伴有风热感冒、牙痛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72241 风热感冒

选穴:曲池、合谷

灸法:艾条雀啄灸,即像麻雀进食时头部一上一下运动,艾条距皮肤最近05~1厘米,从而产生一阵阵灼热感,10~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

72242 牙痛

选穴:列缺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

73 其他疗法 731 刮痧

咽喉肿痛,多先提刮风府穴,继而提刮两耳后颅息穴,两侧臂臑穴,以及曲池、间使、大陵、太渊等。背部常顺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提刮(由肺俞至肝俞、胃俞,由大肠俞至膀胱俞),体质虚弱者,少用此法。[10]

初觉咽喉疼痛,常取颈窝部(即颈动脉部位),擦香油少许,用厚铜钱的边缘刮之。自上而下顺刮,忌用由下向上的倒刮法。左侧咽痛刮右侧,右侧咽痛刮左侧。轻病多在刮后而愈,重病也能减轻症状。[10]

732 擒拿

擒拿法适用于急性咽喉疾病之肿胀疼痛剧烈,滴水难入者。擒拿法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减轻症状。方法有多种,现介绍单侧擒拿法和双侧擒拿法。[10]

7321 单侧擒拿法

操作时嘱病人正坐,手向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若病人左手平举,术者立于病人举手之正侧面。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按患者鱼际背部(相当于合谷穴处),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病人拇指罗纹面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另用右手拇指按住患者锁骨上缘肩关节处(相当于肩髃穴处),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握腋窝处,并用力向外拉开。施术时,可嘱第三者立于病人前面,将汤药或半流质等缓缓灌下。此时,因咽喉疼痛明显减轻,就能吞咽。此法可连续使用。[10]

7322 双侧擒拿法

[10]

患者坐在没有靠背的椅上,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两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前,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住患者胁肋,同时医者胸部贴紧患者背部。位置固定好后,便开始用力。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沿锁骨到肩胛),同时,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要三方面同时使用气力,这样可使患者咽喉部松动,便于吞咽,助手即把预先制好的药汤或稀粥喂给患者吞服。

施术时须注意患者全身情况,施术者用力须得宜,不可过于粗暴。

733 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所说:“一手长舒令掌仰,一手提颏,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喉痹。”

734 法

咽喉疼痛的 :取穴风池、风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先在喉结两旁及天突穴处用推拿或一指推揉手法,上下往返数次。再取坐位,按揉风池、风府、肩井等穴,配合拿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10]

8 风热喉痹的护理

室内空气流通,冷暖适中[6]。

病者不可直接吹风,以预防感冒[6]。

注意咽喉部卫生,常用含漱药含漱[6]。

9 风热喉痹患者饮食宜忌

风热喉痹患者应避免过食辛辣 、肥腻、炙煿食物[6]。

风热喉痹患者饮食宜选择易于消化、清淡之食物[6]。

可多服清凉润肺饮料,如荸荠、白茅根、竹蔗煎水,或玄参、生地,麦冬煎水服[6]。

10 风热喉痹的预防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6]。

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附近组织疾病,避免过食辛辣 食物[6]。

多服清凉润肺饮料,如荸荠、白茅根、竹蔗煎水,或玄参、生地,麦冬煎水服有助于预防风热喉痹[6]。

用于防治喉痹的导引法:每日丑寅时,握固,转颈,反肘后向,顿掣五六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11]。

11 关于喉痹

喉痹(throat obstruction;pharyngitis)为病名[12]。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又称喉闭[13]。是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3]。广义为咽喉肿痛病证的统称[13]。但通常所说的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较轻,并有轻度吞咽不顺或声音低哑、寒热等证[13]。喉痹的病因病理有风热与阴虚之不同,故将风热邪毒引起的喉痹,称为风热喉痹,由脏腑亏损、虚火上炎而致的喉痹,称为虚火喉痹[2]。

风热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咽炎,虚火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2]。

详见喉痹条。

12

蝉蜕、胖大海

蝉蜕气清质轻,长于凉散风热,疏利咽喉;胖大海开肺气、清痰热、利肺治喑,二药皆味甘、性寒,入肺经,为临床开音要药。常用此药对治疗慢喉痹、喉喑等疾病,表现为咽喉肿痛不利、咽痒、咳嗽和声音嘶哑、喉肌膜增厚等的症状。

浙贝母、夏枯草

浙贝母归肺经,善于化痰热之结聚;夏枯草归肝胆经,善于畅利气机之运行,二药皆苦寒降泄,辛能散结,合而属于寒凉、消散配对,协同增效。此药对可治疗慢喉痹、喉瘤,声带息肉等,主要症状为咽部异物感、肿痛及黏膜增厚、声带增生等。

沙参、玄参

沙参质轻上浮,多入上焦而清肺中之火,养肺中阴液;玄参质润入血分、味咸软坚,壮肾水以制浮游之火,清上彻下,降火滋阴生津,二药皆性寒入肺肾经,治疗慢喉痹、慢喉喑之肺肾阴虚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咽喉干燥、肿痛有痰又咯吐不利及长期声嘶等主症,并伴大便干燥、口渴舌燥等兼症。

桔梗、甘草

东汉张仲景以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之桔梗汤治疗少阴咽痛。桔梗为气分药,苦、辛,平,入肺、胃经,可开宣肺气,祛痰利咽,消肿排脓;甘草味甘,归心、肺、脾、胃经,可清解阴经毒热,和中,缓急止痛。常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喉源咽源性咳嗽以及肺炎等证属风热郁肺,风寒、湿闭肺,或风邪热毒客于少阴所致咽痛喉痹、咳嗽。

木蝴蝶、牛蒡子

木蝴蝶,又名千张纸,性味苦、甘,凉,归肺、肝、胃经,具有清肺利咽,疏肝和胃的功效,其性升,可宣散理气,清肺肝胃之热。牛蒡子,辛、苦,寒,归经归肺、胃经,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两药相须为用,清热而不伤阴,可清肺、肝、胃、大肠经之实火,对于实火循经上攻咽喉之咳嗽、喉痹、音哑等均有良好疗效。

玄参、麦冬

玄参入肺、胃、肾经,味甘苦而咸,微寒,甘苦能化阴清热,咸能入肾,清朝名医张锡纯言其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冶;麦冬味微甘、微苦、微寒,能益胃生津,清心润肺止咳;两药相合,可清金补水,增养阴润燥利咽之功。

半夏、厚朴

半夏与厚朴,取自张仲景治梅核气之半夏厚朴汤,两药皆为燥湿化痰降气要药;半夏辛、温,归脾、肺、胃经,长于燥湿化痰和胃;厚朴为气药,苦、辛、温,归肺、脾、胃、大肠经,长于运脾燥湿除满。两药相合,可降逆散滞,治痰湿内阻之咳嗽或痰阻咽喉而见咽异物感,或气上冲咽、冲喉而咳嗽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急喉痹的病因病机 5 急喉痹的症状 6 急喉痹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药 62 外治法 63 针刺 7 关于喉痹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急喉痹的穴位 2 治疗急喉痹的方剂 3 治疗急喉痹的中成药 4 急喉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急喉痹 1 拼音

jí hóu bì

2 英文参考

acute throat obstru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 pharyng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急喉痹(acute throat obstruction;acute pharyngitis)为病证名[1]。是指以发病急骤为特点的喉痹[2][3]。

急喉痹包括多种急性阻塞性喉病[1]。

参照喉痹、风热喉痹条。

4 急喉痹的病因病机

急喉痹多由肺胃积热,邪毒内蕴,风痰上涌所致[1]。

5 急喉痹的症状

急喉痹喉痹患者咽喉肿痛迅速,胸闷气促,吞咽不利,痰涎壅盛,声如拽锯[1]。

《喉科种福》卷四:“喉痹之为病,颈项肿痛,面赤口红,头痛身疼;气促痰鸣,牙关紧闭,语言不出,汤水不下,其来暴,其势危。”

6 急喉痹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清热毒,祛风痰[1]。

612 方药

可用加味黄连解毒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治疗[1]。

《罗氏会约医镜》卷七:“冰片破毒散,治急性喉痹。”

62 外治法

外用霜塞清茄散(血竭、儿茶、朱砂、薄荷、雄黄、硼砂、荆芥、细辛、麝香、冰片,共为细末)吹患处[1]。

63 针刺

于少商穴刺破出血以泻其热;若脓成,可针刺排脓等[1]。

7 关于喉痹

喉痹(throat obstruction;pharyngitis)为病名[4]。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又称喉闭[5]。是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2]。广义为咽喉肿痛病证的统称[5]。但通常所说的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较轻,并有轻度吞咽不顺或声音低哑、寒热等证[5]。喉痹的病因病理有风热与阴虚之不同,故将风热邪毒引起的喉痹,称为风热喉痹,由脏腑亏损、虚火上炎而致的喉痹,称为虚火喉痹[6]。

风热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咽炎,虚火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6]。

详见喉痹条。

8

僵蚕还具有催眠、抗惊厥、抗癫痫的作用。僵蚕中还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僵蚕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如:1、息风止痉(僵蚕咸辛平,入肝、肺经,既能够息风止痉,又能够化痰定惊,对于惊风、癫痫伴有痰热者效果好。)2、祛风止痛3、化痰散结4、治疗中风5、抑菌6、镇静安眠7、抗凝血8、美容养颜9、降血脂10、保护神经系统(僵蚕提取物能对抗兴奋性氨基酸诱导的神经毒素,从而保护海马神经元、降低脑缺血及其他神经损害导致的神经受损。)

1疼痛,头痛无汗,咳嗽痰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表证。治法:疏风散邪,宣肺利咽。方药:风热外袭者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用疏风清热汤。方中以荆芥、防风疏风解表;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清热解毒;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风寒外袭者,宜疏风散寒,宣肺利咽,可选用六味汤加味。方中荆芥、防风、薄荷疏散风邪;桔梗、甘草宣肺利咽;僵蚕祛风痰,利咽喉。若咳嗽痰多者,可加苏叶、杏仁、前胡;若鼻塞、流涕者,可加苍耳子、辛夷花、白芷。

2.肺胃热盛,上攻咽喉主证:咽部疼痛较剧,吞咽困难,发热,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检查见咽部红赤肿胀明显,喉底颗粒红肿,颌下有臀核。证候分析:肺胃热盛,火热燔灼咽喉,则咽部疼痛较剧,吞咽困难;火热内炽,则发热、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火热邪毒结于颁下,则颌下起臖核;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为里热之证。治法: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方中荆芥、防风、薄荷疏风散邪;金银花、连翘、栀子、黄芩、黄连泻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参利咽消肿止痛;生大黄、玄明粉通便泻热。若咳嗽痰黄、颌下臖核痛甚,可加射千、瓜蒌仁、夏枯草;高热者,可加水牛角、大青叶;如有白腐或伪膜,可加蒲公英、马勃等。

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主证: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检查可见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少津。证候分析:阴虚津少,虚火上炎,故咽中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午后阳明经气旺,阴分受克制,故症状更重;肺阴不足,肃降失职,肺气上逆.则于咳痰少而稠;虚火久灼,气血瘀滞,故咽部暗红;肺肾阴虚,咽喉失于濡养,故黏膜干燥而萎缩;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阴虚火旺之证。治法:滋养阴液,降火利咽。方药:肺阴虚为主者,宜养阴清肺,可选用养阴清肺汤。若喉底颗粒增多者,可酌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以行气活血、解郁散结。肾阴虚为主者,宜滋阴降火,清利咽喉·可选用六昧地黄丸加减。若咽部干燥焮热较重、大便于结,此为虚火亢盛,宜加强降火之力,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4.脾胃虚弱,咽喉失养主证:咽喉哽哽不利或痰黏着感,咽燥微痛,口渴而不欲饮或喜热饮,易恶心,或时有呃逆反酸,若受凉、疲倦、多言则症状加重。平素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咽黏膜淡红或微肿,喉底颗粒较多,可呈扁平或融合,或有少许分泌物附着。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津液不能上达于咽,咽部脉络失其濡养,气血运行不畅,则咽喉哽哽不利、咽燥微痛、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脾胃气虚,水湿不运,聚而生痰,阻滞咽部,则咽部有痰黏着感、黏膜淡红或微肿、喉底颗粒较多;气机失调,胃气上逆,故易恶心、呃逆反酸;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胃气虚之证。治法:益气健脾,升清利咽。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咽部脉络充血,咽黏膜肥厚者,可加丹参、川芎、郁金以活血行气;痰黏者可加贝母、香附、枳壳以理气化痰、散结利咽;咽干较甚、苔干少津者,可加玄参、麦冬、沙参、百合等以利咽生津;易恶心、呃逆者,可加法夏、厚朴、佛手等以和胃降逆;若纳差、腹胀便溏、苔腻者,可加砂仁、藿香、茯苓、生苡仁等以健脾利湿。

5.脾肾阳虚,咽失温煦主证:咽部异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舌质淡嫩,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弱。检查见咽部黏膜淡红。证候分析: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咽喉失于温煦,则咽部哽哽不适、痰涎增多、黏膜淡红;脾阳虚则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肾阳虚则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面色苍白、舌质淡嫩、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弱均为阳虚之证。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利咽,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方中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干姜、附子温补脾肾之阳气;甘草调和诸药。若腰膝酸软冷痛者,可加枸杞子、杜仲、牛膝等;若咽部不适、痰涎清稀量多者,可加半夏、陈皮、茯苓等;若腹胀纳呆者,可加砂仁、木香等。

6.痰凝血瘀,结聚咽喉主证:咽部异物感、痰黏着感、掀热感,或咽微痛,痰黏难咯,咽干不欲饮,易恶心呕吐,胸闷不适,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检查见咽黏膜暗红,喉底颗粒增多或融合成片,咽侧索肥厚。证候分析:邪毒久滞、虚火久蒸,炼津成痰,气机阻滞,血行不畅,邪毒与痰、瘀搏结于咽喉,故有咽异物感、痰黏着感、焮热、微痛不适、易恶心呕吐、喉底颗粒增多、咽侧索肥厚;气机不畅则胸闷不适;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为内有瘀血之象;脉弦滑为痰湿之证。治法:祛痰化瘀,散结利咽。方药:贝母瓜蒌散加味。方中贝母、瓜蒌清热化痰润肺;橘红理气化痰;桔梗宣利肺气、清利咽喉;茯苓健脾利湿。可加赤芍、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散结;若咽部不适,咳嗽痰黏者,可加杏仁、紫菀、款冬花、半夏等;若咽部刺痛、异物感、胸胁胀闷者,可加香附、枳壳、郁金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太冲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太冲穴的定位 10 太冲穴的取法 11 太冲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太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太冲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太冲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太冲穴研究进展 181 对高血压的即时降压效应 182 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 183 治疗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 184 治疗呃逆 185 治疗脏躁证 186 治疗偏头痛 187 治疗牙痛 188 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189 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1810 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811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1A1 (CYP1A1)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1812 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1813 降低胆道内压 1814 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 1815 增加胆汁流量 1816 治疗鼻衄 1817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1818 调节嗜酸粒细胞 1819 治疗呼吸功能衰竭 1820 治疗近视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太冲 1 拼音

tài chōng

2 英文参考

Tàichōng LR3 [中国针灸学词典]

tàic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太冲 汉语拼音 Taichong 罗马拼音 Taichung 美国英译名 Great Flush 各

号 中国 LR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F3 富耶氏 F3 德国 LE3 英国 liv3 美国 Li3

太冲为经穴名(Tàichōng LR3)[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1]。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1]。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1]。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目赤肿痛,口㖞,胁痛,疝气,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咽痛,目赤,痫疾,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胃痛,腰痛不可俯仰,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咽痛喉痹,阴缩,现代又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失眠,胁肋胀痛,黄疸,遗溺,尿闭,遗精,闭经,滞产,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泌尿系感染,腹痛腹胀,心绞痛,胸肋胀痛,肠炎,颈淋巴结核,四肢关节疼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太冲穴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之一[2]。

4 太冲穴的别名

大冲(《太平圣惠方》)。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

6 穴名解

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1]。

太,古作大,亦作泰,同大而有加甚之义。冲,有冲要、通道之义。衙与冲通,故太衙亦太冲之意。《老子》:“道冲而用之。”故“太冲莫胜”是极其清净和谐、阴阳调和之境界。肝在时为春,无冬之寒、夏之热与秋之肃杀,有太冲之义焉。象聪明之神形相得。《淮南子诠言》:“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肝主谋虑,谋成于心。(《尔雅·释言》:“谋,心也。”)神有制则形可使,神失守则形必乱。神形相得,聪明得用,谋虑乃成,是亦太冲之象也。象阴血之充盈盛大。[3]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此肾脉之下行,名曰太冲。”

《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谓:“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姚止庵谓:“任、冲,奇经脉也。肾气全盛,经气流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张注:“南面为阳,故曰广明。背北为阴,而曰太冲。太冲乃阴血之原,位处下焦,上循脊里,足之三阴以太冲为主。”故太冲乃肾脉与冲脉之合称,也有认为系单指冲脉而言者[3]。

穴在足背,与冲阳紧邻。冲阳因太冲而得名,太冲亦较冲阳为尊贵。象阳春之虚静和谐。[3]

太冲穴底与涌泉相对,涌泉属肾。又《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云:“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气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王注:“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太冲所治症,多同于涌泉。”[3]

《子午流注说难》:“太冲乃是足厥阴肝经所注俞穴,肝藏血,女子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太冲又为九针十二原之原穴,五脏禀受六腑水谷气味精华之冲具,故名太冲。”当与肾经诸穴互参之。[3]

7 特异性

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和五输穴的输穴,五行属土[1]。

8 所属部位

跗[4]

9 太冲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5]。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6]。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1]。

太冲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肌肉)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骨骼)

10 太冲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取穴;或从第1、2跖骨间向后推移至底部的凹陷中取穴[7]。

快速取穴:足背,沿第1、第2趾间横纹向足背上推,感觉到有一凹陷处即是太冲穴[8]。

11 太冲穴穴位解剖

太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足背皮肢较薄,皮下组织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足背动脉行于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等。前者分成二支,分布于拇趾与第二趾内面;后者穿第一跖骨间隙至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内外踝之间连线的中点和第一跖骨间隙其底间的连线上。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伸肌腱的外侧,穿经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经(或经其内、外侧)入该肌。足背动脉发出的第一跖骨动脉则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针再深进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时,可能刺及或经过动脉的一侧。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踇短伸肌腱→第一骨间背侧肌[1]。

皮肤→皮下组织→第1跖骨间背侧肌→踇收肌斜头[9]。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趾背神经和足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和第1跖背动脉分布[9]。

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通过[6]。

12 太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太冲穴具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功效。

太冲穴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的作用[1]。

太冲穴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平肝熄风、降逆止呕、滋养肝阴、补益肝血、活血化瘀、清利下焦湿热之功效,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之一[2]。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且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太冲穴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肝脏和肝经的虚实,临床上既可用于肝阳上亢、肝胆火旺或肝风内动引起的肝经实证,也可治疗肝血亏虚、肝阴不足导致的各种虚证。[2]

太冲穴系肝经之原穴,为肝经的通道所在,原气所居之处,有疏肝理气、通络和血之功[3]。

13 太冲穴主治病证

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目赤肿痛,口㖞,胁痛,疝气,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咽痛,目赤,痫疾,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胃痛,腰痛不可俯仰,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咽痛喉痹,阴缩,现代又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失眠,胁肋胀痛,黄疸,遗溺,尿闭,遗精,闭经,滞产,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泌尿系感染,腹痛腹胀,心绞痛,胸肋胀痛,肠炎,颈淋巴结核,四肢关节疼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

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等[1]。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㖞、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9]。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咽痛,目赤,小儿惊风,痫疾,月经不调[3]。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癫痫,小儿惊风;疝气,遗尿;月经不调,崩漏;呕逆,胃痛;腰痛不可俯仰,下肢痿痹[7]。

现代又多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等[1]。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以及肝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6]。

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

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08寸[7][9],局部有酸胀感[7],或向足底放射[7]。

一般直刺05~10寸[1][6]。

注意:太冲穴较为敏感,故针刺时手法应轻,以免产生疼痛[7]。

142 灸法

可灸[1][7][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太冲穴的配伍

太冲配合谷,称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

太冲配合谷,称为“四关”,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7]。

临床上太冲与合谷相配,称“开四关”,主治痹痛和神经系统疾病[1]。

太冲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行步艰难。

太冲配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治行步艰难[7]。

太冲配气海、急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太冲配气海、急脉、大敦,治疝气[7]。

16 特效

按揉太冲穴,对除焦虑有特效[8]。

肝气旺于春,故应以养肝为主,可每天 太冲10~30分钟[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痓互引善惊,太冲主之。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痛,嗌于,膝外廉痛,*泺胫酸,腋下肿,马刀瘘,唇肿,吻伤痛,太冲主之。环脐痛,阴骞,两丸缩,腹坚痛不得卧,太冲主之。暴胀,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面唇白,时呕血,太冲主之。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羸瘦,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怏快,太冲主之。狐疝,太冲主之。飧泄,太冲主之。黄疸热中,善渴,太冲主之。男子精不足,太冲主之。女子疝,及少腹肿,溏泄,癃,遗溺,阴痛,面尘黑,目下眦痛,太冲主之。女子漏血,太冲主之。

《千金翼方》:不得溺,灸太冲五十壮。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

《针灸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

《医宗金鉴》:主治急慢惊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胸胀满,寒湿脚气,行痛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证。

18 太冲穴研究进展 181 对高血压的即时降压效应

取双侧太冲。针刺时患者取坐位,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身体轻靠椅背,头微前倾;或平卧位。消毒后快速进针,向涌泉方向斜刺(与皮肤成450角)05~08寸后行中强 。手法以泻法为主,施捻转加震颤手法,激发感传向近心端放散,得气后留针20 min,每5~10 min捻针一次。每日1次,针刺7次为一疗程。结果表明,针刺太冲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平均可降低收缩压10 mmHg,舒张压6 mmHg。在疗效观察中发现,针刺太冲降压起效较迅速,一般针刺后20 min降压幅度即达最大。[7]

针刺合谷、内关、太冲等穴,可使血压下降[1]。

182 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

选用双侧太冲、足三里,用2寸毫针,太冲进针15~2 cm,足三里进针25~3 cm。进针后捻针3min,得气后留针30 min,用提插泻法,每日1次,2个月为一疗程,6个月后统计疗效。共治疗64例,痊愈8例,显效35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7]

183 治疗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

以太冲、足三里穴组针治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凡经超声波探及胆囊液平段者,针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184 治疗呃逆

取太冲,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向涌泉方向透刺1~15寸,反复提插捻转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10 min捻转一次。单纯性呃逆,可单侧腧穴针刺,男取左侧,女取右侧,如单侧针刺无好转,再加刺另一侧腧穴。顽固性呃逆取双侧,并配合内关(双侧)。共治疗86例,针刺1次,呃逆停止34例;针刺2次,呃逆停止28例;针刺3~5次,呃逆停止24例。总有效率为100%。[7]

185 治疗脏躁证

淮小麦、大枣、炙甘草、佛手、川楝子、北柴胡、当归、芍药、郁金;②气郁化火型,针刺(手法)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百会。以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为主,行泻法。甘麦大枣汤加丹皮、栀子、龙胆草、川楝子、薄荷、泽泻、大黄。③心脾两虚型,针刺(手法加灸)合谷、太冲、内关、中脘、三阴交、神门。以合谷、内关、神门为主,行补法;太冲、中脘行温针灸。甘麦大枣汤加党参、白术、当归、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夜交藤、合欢花。心肾不交型,针刺(手法加灸)合谷、太冲、心俞、太渊、涌泉、照海、肾俞、百会。手法以合谷、太冲、太渊、照海为主,以平补平泻法刺之;心俞、肾俞、涌泉、百会悬灸三壮。甘麦大枣汤加黄精、茯神、玄参、龟甲、熟地黄、酸枣仁、麦冬、柏子仁、远志。共治疗256例,治愈91例,好转115例,无效50例,总有效率为805%。[7]

186 治疗偏头痛

①主穴取双侧太冲,配穴取患侧外关、阿是穴。呕吐加双侧内关。嘱患者闭目仰卧于床上,腧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先用速刺法将针刺入双侧太冲25 mm左右,针尖指向足心,强 1 min,使患者出现明显的酸、麻、胀感,针感越强越好。然后针其他腧穴,除太冲外,两组腧穴均用中度 。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78例,痊愈41例,显效2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②选2寸毫针针刺太冲,可透刺涌泉或针尖斜下方向;选1寸毫针针刺中渚,针尖斜下方向。均交叉取穴,分别快速刺入, 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侧头痛取单侧刺之,双侧头痛取双侧刺之。留针约10 min后出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d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共治疗60例,痊愈37例,显效1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7]

187 治疗牙痛

先取患侧太冲,常规消毒后,捻转进针。得气后,风火牙痛用泻法,虚火牙痛用先泻后补法。患者出现牙痛缓解或痛止时,再配患侧下关,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4次。共治疗106例,痊愈81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2%。[7]

188 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AD)注入毁损单侧黑质造成PD大鼠模型,并用TUNEL法标记凋亡神经元,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PD大鼠毁损侧黑质凋亡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收缩,核染色质浓缩等超微病理改变。电针组取“风府”、“太冲”,针刺后毁损侧黑质凋亡神经元数量低于模型组(P<005),超微病理改变不如模型明显。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PD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结果,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这一病理过程。[7]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89 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造模21d。在造模同时,药物组按18 mg/kg给予氟西汀灌胃,每日1次,连续21d;电针组取“合谷”和“太冲”,频率为15~2 Hz,疏密波,电压9V,电流强度1~3 mA,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21 d。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 NOS、GSHPx的活性及NO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OS活性、NO含量增加,GSHPx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药物可降低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NOS的活性及NO的含量,提高结肠组织中GSHPx的活性(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四关”(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具有保护抑郁状态下太鼠结肠组织功能的作用。[7]

1810 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造模成功后,选用“四关”进行治疗。以1寸毫针斜刺05寸,然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频率80~100 Hz,强度以大鼠能承受为度,留针20 min。电针治疗均于每日上午9:00~11: 00进行,每日1次,连续治疗60 d。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电针 “四关”能明显缩短水迷宫学习时间,改善受损的中枢胆堿能神经系统,提高老年痴呆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7]

1811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1A1 (CYP1A1)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将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组,后者以高脂饲料饲养建立NAFLD大鼠模型。第8周末,处死其中3只(正常组1只,NAFLD组2只),病理组织学检查以验证造模成功,然后将NAFLD组进一步分为NAFLD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每日1次,治疗4周。第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用比色法检测肝内SOD活性、MDA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色素P4501Al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 MDA含量增高,CYP1A1吸光度值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增高,MDA含量降低,CYP1A1吸光度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CYP1A1表达的上调,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7]

1812 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治疗组20例,取百会、合谷、太冲为主,另据辨证分型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足临泣;痰浊上扰者,加丰隆、阴陵泉;瘀血阻滞者,加血海;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下针得气后,百会留针,合谷和太冲及配穴行提插捻转手法,行针2 min,留针10 min,再行针2 min,继续留针10 min。隔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20例,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10 mg,每日1次,临睡前服,疗程同针刺组。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前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对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发生流速增快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VA、基底动脉(BA)发生流速减慢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意义(P<005)。结论:针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状况。[7]

1813 降低胆道内压

现代研究报道,对施行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皮下注射吗啡,单针太冲即可使胆道内压不仅停止上升,且可迅速下降,该效应优于针刺足三里、阳陵泉[3]。

1814 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

针刺太冲穴,可使胆道压力下降,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1]。

1815 增加胆汁流量

针刺太冲穴可使胆汁流量明显增加[1]。

针刺太冲、足三里穴组,且可使大多数胆道造瘘患者胆汁流量明显增加,多在针后30分钟左右达到高峰[3]。

1816 治疗鼻衄

针刺双侧太冲穴,施泻法,不断行针5分钟,留针20分钟,一般5~10分钟可见到效果。

1817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穴位注射,选用注射用水,成人每穴2ml,小儿1ml~15ml,每日1次,有一定效果。

1818 调节嗜酸粒细胞

有报道针刺太冲穴,对嗜酸粒细胞的调节作用很敏感。

1819 治疗呼吸功能衰竭

太冲配内关、素髎穴,对呼吸功能衰竭者有较好疗效。

1820 治疗近视

风热喉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热喉痹的病因病机 5 风热喉痹的症状 6 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